教育人年轻心,双减政策蕴含的教育观
办学者、教育者都要研究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起成长,这是基本的教育常识。“正确认识年轻一代新面貌”,不仅是浙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之一
“年轻人的英雄联盟、王者荣耀、剧本杀、蹦迪、轰趴,你玩过吗?他们追捧的李现、肖战、王一博,你知道是谁吗?现在孩子主要的社交工具是QQ,而不是微信,你了解吗?”日前,2020年度浙江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举行。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根芳作工作报告时说,将“正确认识年轻一代新面貌”列为当前浙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真正了解年轻一代,两者的隔阂会越来越大。
办学者、教育者都要研究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起成长,这是基本的教育常识。“正确认识年轻一代新面貌”,不仅是浙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之一,也是全国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之一。
当前,我国一些学校对学生依然主要采取灌输的教育方式。在知识教育方面,部分学校、老师认为灌输方式最好掌控,也能让学生快速提高学习成绩。“只育分,不育人”的结果是不考虑学生的变化,而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主进行教育教学,在考试内容、教材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教学方式可能一直不变。以育人为中心,则必须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了解现实社会、关切学生的所思所想。比如,不少学校对网络游戏采取的是一禁了之的方式,由此就不会主动分析学生为何喜欢游戏。但现实是不容回避的,禁止学生在校园玩游戏,学生会在校外玩。对此,有的学校把责任推给家长,说是家长给学生配手机,导致学生使用手机失控,还有人提出“专门给学生开发非智能手机”的建议。
从学校管理角度说,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应明确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带进校园的手机要统一管理。但学校教育不能只是管住学生的校园行为,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需要教育者走进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群体的变化,在教育方式、内容上加以改进、调整。这对教育者提出更高要求,不能以不变以万变,而是要根据受教育者群体的变化,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客观而言,我国学校办学者和教育者对学生群体的变化也有所关注,但多是概念化地了解学生群体的变化。这种了解比完全忽视群体变化有进步,但也会因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而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因此,要努力推进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多元教育、个性化教育,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做到这一点,要给学校、老师实施个性教育创造条件,一方面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01月22日第2版
面对中学生,家长该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呢?
引言:孩子如果已经到了中学的话,父母一定要学会转变教育观念。
一、该怎么去转变呢?孩子到了中学,父母首先就要看一看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方式,有些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家长看到孩子经常叛逆,或者是拿着零花钱去买一些垃圾食品的时候,要纠正孩子。有些孩子在学校当中住校父母看不见,那么在这个时候你要结合老师的一些意见,看一看孩子应该怎么去进行学习教育。如果你发现孩子在中学的时候经常偷偷的溜出学校当中上网的话,在这个时候你要积极的告诉你孩子,这是不对的。家长要用耐心的态度去跟孩子说,因为有些孩子会出现叛逆的现象,孩子会不想去听,所以说你要用一种好的方式和孩子可以更接受一下教育孩子是需要掌握方式的,父母一定要用一些好的技巧去帮助孩子。
二、总结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事情是不同的,所以说你要跟孩子好好的谈一谈。家庭教育的重要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每个人在上中学的时候可能都会有一些困难,所以说你要用你的方式来好好的帮助女孩子,不能说孩子在上了中学之后你就不去管他们了。家长要学会去释放孩子一家的孩子,得到很好的改变,让孩子有一定的信号能力。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会遇到一些挫折,所以说孩子到了中学也不要让孩子得到放任。家长一定要抓紧孩子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每天学习当中不断的体验到感官快乐,这孩子也是能够不断的弥补的。父母可以不断的去学习一些别人的教育经验,这样不仅能弥补孩子,而且会让孩子感觉十分的开心。
转变教育观念将减负进行到底
转变教育观念将减负进行到底
转变教育观念将减负进行到底,这时候就需要家长耐心引导,积极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孩子的能力是否出众决定了未来的发展高度,家长们应当抓住每一个可以教育好孩子的机会。看完转变教育观念将减负进行到底,学着启蒙家里的小天使吧!
转变教育观念将减负进行到底1
现在翻开报纸或者是打开电脑,我们不时会发现各种有关孩子学习减负的报道见诸于各大媒体之上。那么,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同时又面对着孩子因为学习负担过重而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这两者之间又该如何找到平衡点呢?父母又该如何去做呢?
笔者认为,虽然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但是若因孩子学习负担过重,而导致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恐怕就有点得不偿失了吧。因此,笔者认为为孩子学习减负是有必要的。 首先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由原来那种侧重于分数的思想,转变为注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今的父母仍然整天问孩子学习怎么样,作业做完了吗?考得如何?分数至上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其实,孩子学习的目的在于做人。如何做人的问题是人生的大问题,孩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将影响孩子终生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因此,父母父母们应该改变方法,从树立孩子的责任心方面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改善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动机,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地学习提高不了孩子的学习效率,充其量不过是增加了孩子对世界的感性认识罢了。
所以,要想真正把握好学习,最重要的是从思想上抓起。没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格是不可能搞好学习的。这就是说,读书先学做人,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如何做人,使孩子成为有道德的人。 其二、改变侧重听话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格教育观念。现在的家庭教育观念中,仍然有不少家长侧重于听话教育,存在只注重听话教育的倾向。要求孩子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甚至每天都要叮嘱孩子要听老师的话,要听家长的话,这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不能笼统地让孩子听老师、家长的话,也不能反反复复地说,这样经常地说会造成孩子逆反的心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一个不可缺少而且是及其重要的部分。因为它能够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为孩子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加强对孩子的个性教育,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孩子具有兴奋,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但是不少家长认为,创新是大科学家的事情,是大发明家的事情,是大艺术家的事情。普通老百姓有什么能力创新,更何况是小孩子呢?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这种肤浅的认识是及其错误的,无论从事什么领域的什么大家,都是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孩子一步一步逐渐成长起来的,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才一步不走向成功的巅峰。因此,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一定要培养孩子的创新心理素质,而不要只是仅限于考分的高低;一旦这种创新的心理素质得到开发,就不只是学习上的进步了,走向社会也会益处多多。
总结:总之,通过家长对教育观念的转变,可以更好的挖掘孩子的潜力,切实地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从而有利于他们朝着未来人生之路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转变教育观念将减负进行到底21、世上没有坏孩子
对独生子女鼓励越多,独生子女的成就需要就越强烈、就越自信;反之,就越自卑。偏爱一部分学生而漠视甚至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道德的,它最终会导致"社会排斥"。
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里,世上没有坏孩子,自然不会有"差生"。
2、向孩子学习
人类学家玛格丽?米德当年所描述的"并喻文化"(两代人互相学习的文化)和"后喻文化"(老一代向新一代学习的文化),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们出生、成长在新的时代,对变化的时代有天然的适应能力。老年人不得不向年轻一代学习,以便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并适应新社会。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孩子们比我们更快、更好地掌握了新媒体技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媒介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为此提出"以孩子为师",并倡议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
其三,向孩子学习绝不意味着成人的幼稚,恰恰相反,它标志着成人的成熟与睿智。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又变为对父母的理解期,40岁之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他们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可见,10岁到20岁之间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最重要的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的强化。
他们渴望独立,又屡屡失败,常以苛刻甚至挑衅的目光审视父母和社会。
造成父母与孩子代际隔阂的原因是:一是由两代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差距引起的,二是两代人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对新技术适应能力的差距引起的。
奉劝做父母的,当孩子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应当即质问或训斥,而应平心静气地思考一下:孩子的行为是否具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又是为什么?经常这样思考,父母就容易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恰恰是教育的成功之道。
4、尊重孩子的权利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权利。
根据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些权利一概受到法律的保护,当然包括儿童的隐私权(偷看孩子日记、信件就是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
也许,您看了这些权利会坐不住,这么小的孩子有这么多权利,谁还管教得了?
其实一个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比一个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更好教育,因为所有的儿童权利都在教会孩子做人。当父母们尊重孩子的权利,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教育才能开始。
5、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
心理学研究证明,在0--14岁的孩子中,弱智能儿童仅占1.07%,也就是说,98.93%的孩子不存在智力问题,存在的是爱不爱学、会不会学、勤奋不勤奋的问题。即使是1.07%的弱智儿童,经过适当的训练和热情的鼓励,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当您的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请您一定要相信孩子,孩子自己也是很痛苦的,孩子也是非常愿意学好的,孩子有能力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
这种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孩子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在挫折面前镇静下来。"坏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忌言。相反,您应当对孩子肯定地说:"你是个好孩子!"这是一种更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思想。
事实表明,没有信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6、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在现实生活中,抱怨多于赏识的事实比比皆是,这正是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
因为抱怨教育承认孩子间的差异,不允许失败,结果使孩子害怕失败,差异扩大;赏识教育承认差异,肯定孩子间的差异,肯定孩子的长处和点滴进步,结果使差异缩小、消失。
7、减少孩子的依赖
调查发现,独生子女认为自己"有责任心"的仅占45.9%,认为自己"做事有独立性不依赖他人"的仅占40.3%。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
孩子的依赖性从哪里来的呢?一般来说都与父母的溺爱有关,父母包办代替越多,孩子的依赖性越强。相反,父母如果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大为减少。
8、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中特别注意对孩子过失的处理。
一般说来,孩子有过失的时候,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铭心。
所以,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让他承担责任,这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9、以群治独
不少独生子女有某种孤独倾向,尽管一人在家感到寂寞,却又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偶尔与人交往或参加集体活动,他们又表现得不自然,不投入,甚至不知所措。还一些独生子女有独占、独享等不良心理和行为。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独生子女之"独"呢?
其一,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而父母又多为双职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
其二,居住环境由平房的开放性转为楼房的封闭性,这种变化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明显减少;
其三,许多家长出于种种考虑,不鼓励孩子间串门走动;
其四,父母对孩子娇宠过度,使孩子误以为只要自己快乐就行,不必关心别人,等等。
孩子身上某些人格缺陷,靠一家一户的封闭式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应依靠群体的作用,以群治独。
在许多时候,孩子们之间的影响超过了大人,因此,以群治独,让孩子走出孤独,融入群体,是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明智能选择。
10、莫给孩子"吃小灶"
独生子女的父母,希望老师或有关方面能给自己的孩子以照顾,有的甚至竭尽全力为学校"做贡献",只求让自己的孩子"吃小灶"。
家长与教师的密切配合是改进教育的必备条件。但是,给孩子"吃小灶"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在群体生活中,共同的理想与奋斗目标对于同一起跑线的孩子们极富吸引力。然而,由于家长拉关系,某些教师有些偏心等原因,使有的学生过于轻易地获取了荣誉,而其他学生获取荣誉又过于艰难。
其结果,教师失去了公正就失去了威信;"吃小灶"的学生也会因受到孤立而失去友谊;其他同学奋进的信心还会受到挫折。简言之,这是对所有人的共同伤害。
11、教子应有平常心
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尊重孩子的人格,相信孩子的选择,孩子完全可能实现幸福的追求。
现代社会开始由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成功也由单一模式转向多种模式。况且,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幸福,通往幸福的路更是千万条。一个人应先生存而后发展,以生存为基础,发展的路子也就宽了。
12、保证孩子的充足睡眠
据一项国家级调查研究课题显示:30%的小学生与35%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位居第一症状是焦虑。
睡眠状况对人的生活、学习、心理都有直接的影响。睡眠不足,导致神经衰弱,心理疾病也容易发生。
13、给孩子一个劳动(服务)岗位
从教育的角度讲看,独生子女的劳动与健康的人格密切相关。
调查发现:第一,独生子女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第二,独生子女从事劳动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俭朴的品德。
因此,父母们应当把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作为培养优良人格的一个切入点。
在家务劳动中为孩子选择一个适合他的劳动岗位,郑重其事地交给他,使他具有光荣感和责任感。
14、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体现在这个人能够自由地、有选择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自由支配时间,意味着儿童有机会实现自我、表达自我。
而剥夺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对城市独生子女的调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独生子女,自信心更强,并且比自由时间较少的独生子女有更强的成就需要。
15、"听话"儿童往往是问题儿童
中国的孩子从小听得最多的词儿,便是"听话"。他们较早接受的观念之一是"淘气不好"。因此,中国孩子最大的缺点是"独立性差"和"胆小"。然而,从现代教育的眼光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种使用频率最高的家庭语言。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推出这样两句话:"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同时还提出"听话的儿童是问题儿童。"
我们稍加观察即可发现,所谓"听话"儿童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也不提出来,更不与长辈争论。
实际上,只强调"听话"容易培养儿童的奴性,对所有问题缺少个人见解,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以致人格扭曲,成为"问题儿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