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这条路你能走多远原文,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
还记得你的工作初衷吗?我碰到很多面试的朋友,总是会问他们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想要进入这一行?大多数面试者的回答是因为热爱教育,因为喜欢孩子。可这是一个太大的命题。
就像很多人说热爱生活一样命题太大,对于个体而言说出来的热爱还是需要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而且我想说热爱至少应该生活节奏规律吧!
或者很多人说热爱摄影,是否买了专业的单反就是结点从此搁置了呢?或者就算买不起相机,也至少能坚持住
从高考选专业开始,有多少是自己胡乱填写的,有多少是班主任的建议,又有多少是爸爸妈妈的期许?
还记得你的工作初衷吗?我碰到很多面试的朋友,总是会问他们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想要进入这一行?大多数面试者的回答是因为热爱教育,因为喜欢孩子。可这是一个太大的命题。
就像很多人说热爱生活一样命题太大,对于个体而言说出来的热爱还是需要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而且我想说热爱至少应该生活节奏规律吧!
或者很多人说热爱摄影,是否买了专业的单反就是结点从此搁置了呢?或者就算买不起相机,也至少能坚持住每日学习,并且用手机根据黄金分割多练习拍照呢?不然,还谈什么热爱!
每一行都不容易,要想做到优秀更是难上加难,《鸡毛飞上天》中的骆玉珠又让我一个学过后期剪辑的菜鸟体会到了演员的魅力。肖战说,最棒的一点就在于演员是可以体验很多人的人生。陈道明说,演员职业的魅力在于其50%是心理学家。
对于我自己而言,教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能帮助孩子一点点便是我巨大的成就。进入教育行业并不是偶然。80后时期很多班主任和爸爸妈妈的期待,作为乖乖女自然的进入教育学习的行列。毕业后两年的教务工作,又和太多的老师切磋过对于孩子的教法,也和太多的家长探讨孩子的问题。这也是促使我转变成一个数学老师的直接原因。还记得面试的时候的一番话:“我不愿意通过家长了解孩子,也不愿意通过老师讨论教法,我想要直击学生现场答疑解惑,教育风雨路,我愿意一直走下去。”
到今天这一条路才走出第一个阶段~10个年头。向一直奋斗在一线的教师们致敬,期待着我也能有春风化雨三十载,情撒教坛永不悔。
教育这条路,你能走多远呢?
为什么说教育这条路,没有回头路?
教育只能前行,根本没有回头路可走的!
经常看到有些条件优越的家庭的孩子或是叛逆或是不成才,究其原因,原来是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大人都因拼事业而忽略了孩子,等事业有成,孩子的教育已不可弥补。
所以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世上可以等的事情有很多,但唯有教育不能等,因为教育没有回头路。
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如下:
1、重养轻教:现在我们对幼儿的关注点多在养育而不是在教育上。
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反映在他的手指上。
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自己穿衣服,做可以做的一些家务。
最好的适合幼儿的运动是篮球,小肌肉群带动大肌肉群,锻炼孩子的灵敏协调性。
2、重智轻德:现在的应试教育多是以分数为唯一评判孩子的标准,其实更应该注重的应该是修养 家风 家教和品德而不是分数。
专家指出,0到4岁是孩子人生品德和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重点应该在品德和生活习惯上为主,而不是学习的多与少。
生活即教育。我们应在平时生活里让孩子知道好的习惯,好的礼仪和生活安全等。
3、重知轻能:现在很多家长注重知识而不是技能。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家长要学会做伯乐,学会教给孩子方法。
知道了以上误区,我们家长应该具体怎么做呢?
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孩子从小就在模仿大人的行为,家长要学会改变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比如在家里阅读,家长只要每天保持自己看书的习惯,孩子也总会爱上阅读。21天可以养成一个微习惯,那90天就可养成一生的习惯。
幼儿教育是赏识教育 :好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而不是批评出来的。三岁的孩子专注力只有8到10分钟,大班的孩子的专注也只有14分钟,成人最多50分钟左右。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孩子的自然规律,要学会在孩子的后面给孩子加油,而不是在孩子前面指责。
创建平等温馨的家庭环境:孩子的成长先后经历家庭 学校和社会这三个大环境,而幼儿时期主要的影响环境是家庭,等到孩子走向社会了再给孩子教育还有用吗?效果不大了,因为那个时候就是社会造就人了。
尊重孩子的自信心 做孩子的朋友:习惯性的教育方式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如何不伤害孩子呢?不能打骂威胁恐吓孩子,即使孩子犯错或者无理取闹,也要相信上述的方法根本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家长保留童心,理解孩子,做孩子的伙伴和朋友。
既然教育没有回头路,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接受不完美的孩子和自己,接受不完美的学校和老师,和孩子一起成长,与大家共勉。
《守望教育》优秀读后感
《守望教育》是刘铁芳的教育随笔集,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关于教育的理想,关于传统教育的反思,关于教师的教育意识觉醒,关于学校的理念,关于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跟随着刘铁芳一路走来,我认识到一位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的教育者,一位有自己独特思想的思考者,一位真正关心教育、热爱教育的知识人。没有陈腐的说教,没有意识形态的教化,没有假大空的套话,读来颇觉入心,读到底时,拿着这本借来的小书,竟有些舍不得放手了。刘铁芳是一位爱教育者,这一点从他的每篇文字都可以看出。一个不热爱教育的人,不会对教育的各种现象思考如此深刻,剖析如此一针见血,从历史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比较分析中见到热闹背后的深层问题。读之,为自己无知汗颜,为自己肤浅惭愧。
作为一个教师,本身的成长和个人的自我完善是一体的。换言之,作为教师,要想让自己的生命获得意义,必须通过教师的自我成长来实现。但是这种实现应该是冷静的、真实的,不是在热闹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荣誉,而是在冷静中深入思考,获得提升,我想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质量有所不同。[由整理]
喜欢刘铁芳这样的一个说法:教师教育意识的觉醒。“个体开始拥有了自己独到的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觉悟,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在自己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使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资源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或者权威性认识,而转向个体自身,来自个体对教育的真实悟知。”毫无疑问,这是教师能够达到的比较高的层次,我认为,也是幸福的层次。一个人,还有什么比获得思想认识的深入更幸福的呢?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都会有一份成功的喜悦。也许这种成功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更没有金钱,但是这种认识的喜悦是其他任何物质都无法比拟的,这是生命质量逐渐提升的喜悦,是一个人正逐步自我完善的喜悦。
对于教师的个人提升,我想首先要学会的是思考。对日常教学的思考,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对自我人生的思考。不假思索的人生是可怕。人生一世,平凡如我,如草芥蝼蚁,淹没于茫茫人海,人生还没有过出味来,就已发现美好时光逝去大半。如何让短暂人生更充盈?我选择思考作为我的人生主题。选择思考,其实是向往智慧,智慧让人更有人的尊严。刘铁芳的教育随笔,每一篇都有深刻的思考痕迹,不浮于表面,不人云亦云的,不迷信专家,不盲从权威,也敢于挑战传统教育理念。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教育之爱者,一个教育之爱思者,自己“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不断地去思,拒绝不加分辨地接受一切现成的结论,同时也拒绝把自己扮演成真理的自居者来发布教育的结论和标准答案,而是在对教育最基本问题的回答中敞开自我,不断地质疑、追问,再质疑,再追问。”的确,他的思考理性中富有智慧,让你在看到他不同一般的观点的同时,也深深地认识到:思考,就应该这样进行。
当然,思考不是空想,那样所思所想无从寄托,只能浮于表面。阅读,是思考的源头之水。作为教师,“活到老,学到老”不仅是个人的要求,还是职业的要求,教师需要阅读。阅读有时是辛苦的,需要坚持;有时是孤独的,需要忍耐。每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史中,阅读都占了很大的篇幅,阅读应该成为老师们的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需要阅读文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科学……内在的积淀越丰富,认识就越深入,思考就越接近真相。这样的阅读和思考的结合,会让我们的心灵越来越丰盈,生命越来越厚实。
写作,也是促进思考的重要途径。有过写字经验的人都知道,写的过程就是整理的过程,就是让思维更缜密,逻辑更合理的过程。写的过程,我们需要纵观全局,俯瞰整体,需要努力揭开迷雾般的面纱,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需要尽力表达更准确、合理。这个过程可能是辛苦的,但是收获却是让人欣慰的。“教育叙事”,如刘铁芳所说,真不是一件十分难的事。把生活中一个个教育事件记录下来,这些故事“成为我们对自身教育生活的反思性实践,并成为增长我们的实践性知识、提升这种实践性知识的品格的重要形式。”“教育叙事成为我们改变日常教育生活的单调与平庸的重要方式。”如果厌倦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不如试着教育叙事,叙事中有思考,我们的个体生命痕迹会变得生动、有趣,富有生命气息。
读一本书,只要有一点收获,这本书就没有白读。我认为,读一本书,获得一种思维方式,是最大的收获。读这本《守望教育》我得到的最大收获正是思维方式的突破。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政治性很强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长大的,以为生活不是黑就是白那么简单,教育也是这样,只要按照专家们指明的方向前进就不会错。无论是生活,还是教育,都是复杂的,都不是随便归类,随便给出标准答案的。我们可以思考,可以探究,但不可以定格,不可以停滞。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也许会不断迷惘,但我相信,“我思,故我在”。
“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这是刘铁芳描写国足的,我觉得对于每个人的人生同样适用。不甘平庸,就需要不断自我完善。一个人的自我完善是一个人的幸福;一个教师的自我完善,教育意识的觉醒,是一群人的幸福。教育这条路能走多远,我不知道,我也愿意“且问耕耘,莫问收获”。
一切如烟,就让我且行且思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