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为什么还要提倡劳动教育,为什么提倡劳动教育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劳动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编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图景。都智能时代了,为什么要加强劳动教育?如何上好劳动教育这门课?《意见》发布以来,相关讨论热度不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疫情之下,学生们经历“加长版”假期;这段特殊的成长时光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劳动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编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图景。都智能时代了,为什么要加强劳动教育?如何上好劳动教育这门课?《意见》发布以来,相关讨论热度不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疫情之下,学生们经历“加长版”假期;这段特殊的成长时光,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大好机会。一些学校开启“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引导学生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实践。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宅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餐一饭、一丝一线中,感受到劳动的滋味、体会到劳动的价值。
《尚书·无逸篇》说:“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味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他们或许脱口就可吟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诗句,或许也早已在网络世界中畅行无阻,但却因为“课业忙”“没时间”“不重视”等原因,越来越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也正因此,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视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现象,凸显着劳动教育被淡化、被弱化的现实。
“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如果劳动教育一再缺位,影响的是教育的多元性,损害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也正因此,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一蔬一食、一伸手一弯腰的家务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在学工学农等劳作中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增进社会责任担当,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一层层夯实成长的基石。
不过,也有人疑问,如今智能化时代已经在加速到来,我们还有必要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吗?其实,劳动教育对于我们人生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这样写道:“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广大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不懈奋斗的精神,因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很多时候,给我们最深感动的,正是那些最平凡的劳动者。疫情期间,武汉环卫工人李兰萍,凌晨4点就起床工作,她说这点儿苦不算啥,“干干净净,大家才不害病”;社区封锁时,快递小哥朱洪涛成为“流动的风景”,每天60多公里,他不仅送包裹,还当社区采购员、给老奶奶买药,他说“只要我们还在跑,武汉就不会停下来”……在他们身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是如此生动。这样的劳动精神,让人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冲破黑暗的力量,正是我们每一人都应汲取的成长养分,也是我们的国家能够一次又一次穿越风雨的精神动力。
如今,我们越来越认同劳动教育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但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要真正从课程表上的一种价值召唤成为砥砺成长的广阔天地,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实中,学业压力、考核评价、安全问题等,都是劳动教育前行的阻力。不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就需要社会、学校、家长齐心协力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多知稼穑农桑之事,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触摸智能时代也无法改变的世间运行法则,并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这正是:教育莫停“纸面”上,劳动淬炼真成长。
大家晚安!
(文|张凡)
孩子为什么需要劳动教育
孩子为什么需要劳动教育
孩子为什么需要劳动教育,孩子不懂事是很正常的,很多家长对这个问题都非常头疼,幼儿时期是培养各项能力的关键时刻,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每个家长都在操心的,孩子为什么需要劳动教育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孩子为什么需要劳动教育1价值一:增强乐趣
劳动过程,特别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兴趣。
首先,当今儿童,特别是城市儿童参与真实劳动的机会很少,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劳动任务的引入,是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
劳动主题无论多么简单,也不同于书本知识,能够让学生转换思路,调整节奏,让单一的学习生活丰富起来。
劳动的过程,同时需要手脑的结合,需要工具的参与,需要接触各种实际的生活世界,这时,又为学生提供了与学习不一样的新鲜视角,给学生提供各种新的尝试机会。
其次,劳动任务一般都带有明确的指向性,是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
这时,如果再给学生一些劳动前的指示性引导,
如怎么快速解决问题,有没有不同于他人的捷径,在最终的结果方面是不是可以增加一些创意等,
都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或欢乐开心、或严谨认真的参与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世界建立联系,将更多的书本知识还原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原理,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看到学习对于自己发展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可以说,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创造性的劳动任务,劳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生活乐趣,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价值二:灵活手脑
“儿童的智慧在于指尖。”这是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名论断。
也就是说,在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动手劳动是其最原始、也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类。
正是各种必要的生存劳动,迫使古猿一步一步进化成了人类,这其中的本质是劳动丰富了人类始祖的大脑和四肢结构,使得他们逐步适应了环境,拥有了更高智慧。
因此,劳动对儿童手脑的灵活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从幼儿开始,正是各种探索性、试错性的活动或劳动,使得幼儿的智力得到发展。
到了中小学阶段,劳动依然扮演着灵活手脑的主要角色。
无论什么样的劳动形式,都需要动手参与,
比如最简单的打扫卫生,需要手拿工具,眼观各处,而大脑则根据眼睛输入的信息指挥双手去运动。
特别是在一些桌子底下、置物架上等边边角角的细节地方,更需要手脑协调的精细操作,稍有不慎,不是会发生磕碰,就可能会弄翻其他物品。
在劳动中,一些平时在学习方面无精打采的学生也会集中精神,而这正是手脑配合的最佳时机。
在更为精细的劳动活动中,劳动对手脑协调的锻炼和发展价值更为突显,
比如在木工制作、艺术雕刻、插花花艺、缝纫、面包烘焙等劳动中,
对手部的精细动作以及眼、手、脑的配合要求更高,因为,稍有不慎就会破坏作品的某个局部,使劳动成果的质量大打折扣。
更不用说在复杂的机器人组装和设计调试中,那些密密麻麻的内部控制线路和元器件,以及用于智能控制的各种参数和指标,都要求精益求精、万无一失,否则设想的功能就难以实现。
无论是简单的常规劳动,还是复杂的创新性劳动,其过程都需要手脑的协同参与,劳动过程也同时帮助手脑协调、锻炼手脑的灵活度。
价值三:深化思维
思维的发展需要问题的激发,而劳动的过程,正是各种真实问题喷涌产生的最好场景。
不用说国家大型基础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攻坚克难的问题,就是任何普通的劳动过程,都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如预算问题、时间进度问题、技术问题、设备工具问题、知识问题、人员数量和分工的问题,以及各种各样的协调性问题……
以上基本是保障劳动正常进行需要解决和处理的问题。
而如果要在常规劳动中加入创造性思考,那么面临的问题就会更多、更丰富,很多甚至是意想不到的。
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问题解决本身就是高阶思维发展的重要部分。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分析问题- 设计方案- 实施方案- 评估效果- 改进完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或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思维的参与。
例如,在校园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中:
·学生需要分析常见文创产品现状,
·需要选择文创产品的主题和范围,
·需要确定文创产品的购买对象,
·还需要组建文创产品设计团队,
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检索信息、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高阶思维的参与。
随后,学生需要生成设计方案,并付诸实施,这又涉及诸如:
·使用什么材料、
·使用什么技术、
·需要多少时间、
·如何与学习时间相协调、
·团队中不同人员如何分工等现实问题。
初级产品设计完成后,学生还需要调用批判性思维,
·去评价反思初级产品,
·去评价、筛选产品的优劣,
·并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风格、样式,
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销量。
而产品的真正制作过程,还需要联系相关的厂家,比较材料成本。
在文创产品的最终展示销售环节,
·学生需要考虑场景布置、
·宣传推介的方式、方法,
·可能需要设计一些相应的背景或是制作宣传的视频、布置与众不同的展台等,
这些都是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
因此,只要能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日常劳动中,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劳动,积极发现劳动中的各种现实问题,
并在能力范围内想方设法去优化过程,改进环节,创新性应用,就是深化学生思维,特别是高阶思维的重要过程,这时的劳动教育与学生的思维发展密不可分。
价值四:关注系统
劳动教育不同于普通劳动的最关键地方,在于其教育性。
相比较普通劳动,劳动教育首先要突出其教育功能,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价值;
其次,要体现课程化、综合化、探究性、层级化等教育特点,使劳动教育真正发挥综合育人的教育价值。
因此,好的劳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教育系统,关注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劳动教育的效果评价,以及相应的劳动资源供给。
同样,对于学生而言,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思维、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
每一项劳动任务以及劳动的各个环节,往往都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而这一切最终又构成了劳动任务的大系统。
常规劳动
比如,在参与做饭的常规劳动中,怎样花费最少时间,就是一个统筹问题,也是一个系统问题。
学生需要考虑做饭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和嵌套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实践劳动
同样,在实践劳动中,如学生研究蔬菜种植中肥料、浇水、温度等对蔬菜产量的影响,就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和计划安排,这也是一个系统。
制作劳动
在制作劳动中,学生要想制作一把真实的椅子或一艘木船,必须先要确定使用对象、应用场地、所用材质、测量尺寸、加工部件、拼装成品、美化装饰等内容,
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内部、所有环节之间都是大大小小的系统,学生必须综合考虑,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劳动成果。
更不用说学生参与一些前沿的科学探究性劳动,如机器人控制、智能设计、3D 打印等,需要有系统的思维和方式方法。
因此,要想体验劳动过程中的快乐,必须系统思考劳动的过程。
同样,在劳动过程中,也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系统思维、全局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价值五:锤炼意志
意志品质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面对困难所具有的持续的热情和不懈努力的心理特质。
诸多研究表明,个体意志力的大小对个体的成功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
为此,意志品质已经成为备受国际、国内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
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而参与真实的劳动实践,特别是参与创造性劳动探索的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首先,劳动需要一定的体力和耐力的付出。
对于大部分从小娇生惯养的新一代中小学生而言,在完成需要一定体力负荷和时间限定的劳动任务面前,如何能够坚持不懈,就是一种意志力的锻炼。
其次,很多具体的劳动环境相比较学习的教室和家庭生活场景是艰苦的。
比如,木工场地、田边地头、街道绿地、志愿服务场所,很多都充满灰尘与噪音,需要经历烈日暴晒,经受风吹雨打……
无论年龄大小的劳动者,面对劳动,都需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脏”的意志品质,这也是意志力的重要内容。
再次,有些劳动,特别是创新性劳动,期间的过程可能是困难重重的,面临的挑战也远远超过预期,
比如,制作一辆可以自由控制的智能小车、仿生机械,或是研制一种能够适应火星环境的新材料等,都是困难重重的劳动项目。
学生在这期间,能否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能否历经挫折仍然兴趣不减;能否面对一次次失败的打击却毫不气馁……
这些都是意志品质得以成长的过程。
最后,还有一些看似简单的劳动过程是单调、乏味的,是长时间但又必须的重复性工作,
如研究不同肥料(农家肥、化肥等)对蔬菜成长的影响,需要经历从春天播种、到夏天管理、再到秋天收获检验的漫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否坚持如一地认真对待,也是对其意志力的重要考验。
因此,许多劳动相比较学习环境,都是艰苦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坚持下来,能够在劳动过程中不怕苦、不畏脏、不被困难所阻挡,就是意志品质得以锤炼和增长的具体过程。
价值六:构建团队
劳动也是帮助学生参与团队生活,提升团队沟通、协调能力的重要方式。
团队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合作工作场景的重要素养。
如何组建团队,如何分工,以及如何与团队成员相互协调,发挥每个人的最大功效,都是需要学生不断体验和掌握的重要未来技能。
除了简单的日常劳动以外,大部分劳动实践活动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单独完成的,有了多人的`参与,就需要构建劳动团队,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和能力。
这时,集体性的劳动任务自然而然把大家凝聚为一个团队,每个参与集体劳动的学生都需要考虑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任务和职责。
在最开始,大家可能会根据经验,为每一位成员确定一个初步的角色,
随着劳动过程的持续,面临一个个新问题的产生和过程的变化,每个人的潜力和特点也逐步凸显出来,每个角色可能就会根据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这时,有些同学可能会自告奋勇承担一些自己擅长的工作,也有的同学可能不适应最初的角色而产生退缩或怠工等行为。
随着劳动进程的持续,团队或小组中自然就会内生出
·领导者、
·决策分析者、
·技术能手、
·勤恳的追随者、
·不愿付出的南郭先生等,
学生的各种能力、各种样态真实展现。
有时,也会因为意见不同、分工不公、责任不明等问题出现矛盾冲突。
这时,也总有一些人会成为团队中的粘合剂,以自己强大的沟通交流能力,帮助大家协调矛盾,鼓舞士气。
可见,集体劳动为学生成长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合作团队。
在劳动的团队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角色,也能够帮助一些学生充分展示和培养自己在不同方面的团队才能与技能,为日后走向真实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价值七:体验价值
劳动作为真实性任务,一定伴随着劳动成果的产生。
这些相应的劳动成果表现方式不同,有的是有形的产品和实物,而有的可能是方案和创意,或者是一个大家期待的场景(比如干净整洁的环境、热忱满意的服务等)。
无论是哪一种具体形式,都具有经济学上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而对于劳动者而言,他们参与了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又能够使得他们体验到多种不同的价值。
对自己能力的再认识
劳动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无论是客观难度的挑战,还是心理惰性的主观挑战。
但当一个人不管通过什么途径亲自完成了劳动任务之后,他一定会轻轻感叹,“哦,不过如此嘛”。
他也会在内心深处发现,只要端正态度、用心应对,以自己的能力干这些活儿还是绰绰有余的。
参与解疑克难的成就感
比如,在组装调试智能机器人的劳动任务中,经历无数挫折之后,终于实现了某一个动作的突破的成就感。
生成创造创意的自豪感
有些劳动过程,需要创意,当自己的一个点子变成了现实,变成了产品,这种自豪也是难以言表的。
被他人认可的价值感
劳动过程中,凡是经历了努力的付出、认真的钻研、不懈的探索,父母、老师、同伴都会给予一定程度的认可,这种得到认可的价值感,又会不断驱动着学生更努力、更积极地投身劳动活动中。
当一些经过长期过程的种植性劳动,到了收获的季节,看着果树上累累硕果,看着绿油油的蔬菜时,那种欢心、满足与成就是旁人难以体验的。
当劳动的成果和对劳动价值的体验相遇时,劳动的教育价值也就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
价值八:养成责任
劳动是帮助学生养成责任、树立使命的重要途径。
完成劳动任务是一种责任,劳动分工也是责任分解,而对劳动对象的负责、用心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
比如,在饲养劳动和种植劳动中,我们的劳动对象都是活生生的动植物,它们需要吃喝,或者需要浇水施肥。
特别是在照看幼小动物的劳动过程中,除了责任,更需要劳动者的爱心和细心。
稍有不慎,照看不周,动物幼崽就会面临饥饿、生病甚至是被捕食者掠食的危险。
这时,责任就表现为对生命的尊重和爱心。
当然,在日常家务、学校清洁劳动中,劳动也承担着家庭卫生、班级建设的责任。
作为家庭成员和学校班级一员,每个人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责任承担的用心程度、责任心的大小,都可以通过劳动的过程来体验。
在家务劳动中,学生如果能够积极主动帮助父母、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主动参与择菜、洗碗、擦地、扔垃圾等家务活动,既是对自己生活能力的锻炼,更是养成爱护家人、关心家人的积极品质。
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家人、朋友、师长都能给予肯定和赞誉,让学生的责任变成看得见的行为,这就是劳动的价值。
价值九:理解生活
劳动教育的提出,拉近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主动应用书本所学、所思、所感去改造生活世界、感悟生活世界、理解生活世界。
没有劳动实践的参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对责任的理解、对付出的理解都是肤浅的、形而上的和道听途说的,缺乏自己的真实看法和体验。
比如,当学生没有顶着烈日在田间给庄稼除草或是收割稻麦的经历,没有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而腰酸背痛的真实体验,
他绝对不会深刻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个中深意,他也不会懂得爱护和珍惜粮食的价值。
他也不会理解卖炭翁那种“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无奈和凄凉,
不会理解养蚕人面对“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哀叹。
同样,当学生从来没有自主做过一顿饭,却总是抱怨这不好吃、那不可口的时候,他不会理解劳动的辛苦和父母的艰辛。
他也不会懂得父母之爱、教师之爱以及人与人之间爱与关怀的本质。
所以,没有劳动就没有深刻的生活,没有劳动也没有伟大的文学和艺术。
那些艺术大师、文学大师都是深入劳动之后、走近劳动者身边之后,才能创作出卓尔不群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
正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没有深入的劳动体验,不仅路遥创作不出这样的作品,读者同样也无法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
价值十:明确志向
劳动教育的最大特点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新时代劳动教育由于其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等基本特点,成为学生发展兴趣、发现潜能的最好平台。
在校内劳动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小创意;
在校外劳动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职业体验、社会实践,也可以走进大学、科研院所直接参与科学家的研究项目。
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发掘潜能、发现特长、发展才能的重要领域。
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劳动中,学生了解了不同的职业,体验了不同岗位对劳动者能力素质发展的要求,感受到了不同劳动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对于他今后的发展方向、专业选择和职业取向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校园岗位的劳动、校园社团职业体验等活动,培养志趣、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很多中学都有各种真实的职业体验岗位,
如校园咖啡吧、校园超市、种植园地等,
学生可以参与其中的劳动,在劳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技能,为今后的更高一级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因此,真实的劳动实践,让学生更早明白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以及需要做什么,有利于学生从小明确志向,为今后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孩子为什么需要劳动教育2树立最基本的价值观
劳动教育首先所要对抗的,是不劳而获的价值观。由于分配正义的欠缺、劳动异化的存在,即便到了当代社会也仍然还有许多人很轻松就能“一夜暴富”而另外一些人则一生辛勤劳作却所得有限。
但是即便如此,不劳而获、占人便宜等等念想仍然不仅在道德上是可耻的,而且在理智上是非理性的——因为若人人都想不劳而获、占人便宜,我们究竟从哪里可以获得那么多的“便宜”呢?
所以孩子们接受劳动教育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我们人类的历史、人生都是劳动创造的,不劳而获是可耻的等等最素朴的价值观。
确立真实的人格尊严
当代社会是一个最讲人权因此也最讲人格尊严的社会。这一方面归功于社会进步,另外一方面也归功于教育的昌明。全民义务教育的彻底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都使得“民智已开”成为现实。但人格尊严固然要捍卫,更需要建设。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陶行知先生的这句格言揭示了劳动对于个体尊严建立的意义,也揭示了劳动教育应有的目标指向。
靠自己的劳作、靠自己的本事、靠自己的创造、靠自己的贡献去获得自尊、也获得他人与社会发自内心的尊重,比起那些声嘶力竭的单向、虚妄的权利主张要牢靠许多。所以,劳动教育无疑是让孩子们确立真正人格尊严的最好教育方式之一。
助力真正的幸福人生
物质丰裕的社会一大特征是人们的“优势需要”会普遍转移到真、善、美、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上来。如此,教育的逻辑就会变革,人们接受劳动教育最主要的理由也会从简单的谋生逻辑转移到更为积极的层面。
今天孩子们接受劳动教育最重要的理由,只能是“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诚然,无论过去和将来,也无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是劳动就一定有辛苦的一面。
但劳动教育除了“磨练意志”,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有机会见证自己的自主性、创造性,从而在劳动过程之中照见劳动的荣光、劳动的创造、劳动的美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