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是六艺教育对吗,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秋日生活打卡季#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之更加发展与充实。
西周到了成康之世,政局趋向相对的稳定,经济文化获得空前的发展。教育方面逐渐增加了政治伦理内容,提高了文化教养水平,形成了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包含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1、“礼、乐”是思想道德课
“礼”是政治伦理课,内容很广泛,包括了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即礼的内容

#秋日生活打卡季#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之更加发展与充实。

西周到了成康之世,政局趋向相对的稳定,经济文化获得空前的发展。教育方面逐渐增加了政治伦理内容,提高了文化教养水平,形成了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包含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1、“礼、乐”是思想道德课

“礼”是政治伦理课,内容很广泛,包括了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即礼的内容包括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周礼·大宗伯》把礼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吉礼讲祭祀,敬事邦国鬼神。凶礼讲丧葬凶荒,救患分灾,哀悼死亡。宾礼讲朝会过从,使诸侯亲附。军礼讲兴师动众,征讨不服。嘉礼讲宴饮婚冠等喜庆活动。

从道德要求方面来说,最基本的原则是“亲亲”与”尊尊”。这两个原则是密切联系的,“尊尊”以“亲亲”为根本,因为西周是以氏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种族奴隶制国家,宗法关系上的亲者,也就是社会政治地位上的尊者,所以孝友又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康诏》是康叔(名封)受封于殷地,就任前周公对他的训戒。在这篇训词中,周公反复讲要“明德慎刑”,而对于“不孝不友”的人,则认为是罪大恶极,必须严加惩罚,不能宽恕。这从反面证明周贵族对孝友道德规范的重视。

“礼”既然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和道德,所以被看作是立国的准绳,是国家命运之所系,如经籍记载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礼所以守其国,勿失政令,无失民者也。”(《左传·昭公五年》这种“礼” 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它包含了从政治、经济、军事到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反映了维护宗法等级世袭制度的需要。

“乐”是综合艺术课。

郭沫若说:“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说,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所谓‘乐者,乐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传说西周继承了自黄帝、尧、舜到夏、商的乐舞,西周乐教又包含乐德、乐语、乐舞3项内容。

乐德之教是配合”礼”的。乐记,说;”乐者,通伦理者也。”“它是通过美育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要对贵族子弟灌输“中和、祗庸、孝友”等道德观念。乐语包括兴,道(以物喻事、以古刺今),讽,诵(背熟文词,吟诵赋诗),言,语(直叙已意,答人论难)。乐舞包括大舞和小舞两类。西周很重视礼乐,因为礼和乐,实际上是一套严格区分君臣,上下,尊卑,贵贱的制度(注:执行祭祀时的舞蹈,天子用八佾(8个队列,每列8人),诸侯用六佾,大夫是四佾,如果诸侯,大夫敢多用,就是僭礼,会召至杀身之祸),对于巩固统治非常有用。从内容上讲,礼乐的内容可对贵族子弟进行道德教育。如《大武舞》是歌颂武王的武功的。这个舞蹈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对贵族来说,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

由此可见,统治阶级重视礼乐,是因为礼乐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包括了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以及政治,历史方面的知识。从道德教育而论,礼和乐互为表里,起着形于外而成于内的作用,礼重在灌输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乐重在陶冶道德情感。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强制性;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本来具有强制性礼变为能获得自我满足的精神需要。使森严的社会等级关系融化在和谐的情谊之中。“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教的主旨就在于增进贵族内部的团结,进而调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礼乐教育在西周社会处于向上发展的时期,确实对于改变风俗习惯,安定社会秩序,加强各诸侯国与王室的联系,起了巨大的作用。

2、“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是指射箭和驾车的本领。战车是古代作战的重兵器,一驾战车上配备三名甲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车后有步兵72人,车上的甲士由贵族担任,步兵由平民和奴隶担任,要当好甲士,就必须学好射、御这两种作战技能。当时学射,学御都有一定的技术标准。

国王将出征,先到祖庙祭祀请命,叫做”告祖’,然后到大学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作战计划。班师回来,又到大学举行“释奠”礼,祭奠“先圣先师”,献俘告功。大学也是比射选士的场所。这些都说明射御的教学与实际是密切联系的。

3、“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

书是指识字、写字,数是指计算。一般来说,这是属于小学教育的内容。当时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已经发明了九九乘法表(注:其次序与现在的相反,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如四”止)。几何学也有一定的发展,西汉的数学著作《周脾算经》中就提到,西汉初年的商高发现了勾股定理。书,数培养的是学生最基本的读,写,算能力,安排在小学学习。

汉代人解释的“六书”、“九数”应该说是汉代学者研究的成果,不能认为就是西周已经达到的水平。西周时文字的构造事实上已经发展到运用“六书”中所包含的进步方法,但在学术研究方面,断不能同汉代文字学的水平相比拟。郑众根据《九章算术》解释”九数”,未必符合西周的实际。

“六艺”代表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教育水平,贵族子弟就通过这种教育被培养成为“勇敢强有力”的良族统治的继承人。

综上所述,可见西周的教育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以上这些资料,足以证明西周学校更重视政治道德和人伦道德方面的教育。西周的六艺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是一种文武兼备的教育。这是由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条件所决定的。据《说苑·君道》记载,周成王曾经告诫负责治理鲁地的伯禽说:“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这正是西周文武兼备的国策,反映在教育内容上,侧是书、数、礼、乐等文事与射、御等武功相结合。

(2)是一种求知兼求能的教育。六艺中的“艺”是艺能的意思,把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种艺能,说明当时不仅重视知识传授,更重视技能。学习“礼”,不仅要学生懂得“君臣之义,长幼之序”的道理,还要让学生“演礼”,把礼仪的传授和礼仪的训练相结合。

(3)在前期和后期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前期重射、御,后期重礼、乐。这是由于前期政权未稳,要求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后期重视精神统治,所以礼乐教育上升为主导地位。

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是六艺教育对吗,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西周时期“六艺之教”是指哪些?

礼、乐(诗)、射、御、书、数。

翻译为礼教、音乐、射箭、骑马车、书法、数学。

六艺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诗)、射、御、书、数。《五经述解》:“六艺数家或以【诗】代【乐】,缘古人诗以合乐者,实【乐】方正宗也。”凡此六艺,都是当时贵族阶级日常事务中所必需历练的几项才干。故贵族及民间俊秀,必先习此六艺,乃能在贵族圈中服务。

西周时期,学校有国学和乡学两种,是国子接受教育的地方。前者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都城,教学对象是大贵族的子弟。而后者设在各地,是一般贵族子弟的学校。当时非贵族的百姓都未有机会得到教育。当时主要教学内容是六艺。

1、【礼】:礼节。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2、【乐】:是六乐。六乐:指《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古代最早的礼仪性乐舞《云门大卷》。尧时有《咸池》。舜时有《大韶》。孔子自称其听过韶乐,大加赞赏,称其乐舞尽善尽美。

禹时有《大夏》。商时有《大濩》。周时有《大武》。这都是古代著名的礼仪性乐舞。 周时保存有完整的这六套乐舞,成为六乐,分别在重大的祭祀活动中使用:《云门大卷》用于祭祀天神;《

咸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祖先。六乐流传到汉代,只有《大韶》、《大武》二乐。

3、【射】:军事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4、【御】:驾驭马车战车的技术 五御: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

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5、【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六书(周礼并未说明,后人的猜测可能是):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注:转注、假借是识字方法 ,而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方法,其中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九十。)

6、【数】:数术又称术数,是计算、数学的技术。有九章算术。

扩展资料:

沿革

六艺教授可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以书、数为主,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到了汉朝,以儒学为尊,中央设太学,地方也开始设立郡学、州学、府学、县学。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始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

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代沿袭旧制,在国子监下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称为“六学”。

六学之中,国子学地位最高,吸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吸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其他则吸收低级官员子弟,还可吸收一定数量的庶民子弟,并且还有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外国学生前来留学。

以书取人始于汉代,置书学博士始于晋代,而专门设置书学则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国子监书学馆的教科书包括《石经》、《说文》、《字林》等等,专门讲授书法。

算学馆教课书包括《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缀术》等等。国子监生员唯弹琴、习射不禁。因为乐、射两项属于儒家"六艺"范畴,不但不可禁止,还应大力提倡。唐代曾一度改国子监为司成馆、成均馆,后又恢复原名。

宋初,学制上仍沿唐旧制,承袭了庙学制的精神。惟国子监中,只设有国子学及太学。洪武初年规定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 设科分教。洪武二年又重行规定,计分礼、射、书、数四科,颁经史礼仪等书,要生员熟读精通,朔望又须学射于射圃,每日习书500字, 数学须通《九章算术》。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指示“国子生及县学生员皆习射……命国子监辟射圃赐诸生弓矢”。洪武二十三年,国子监修建了射圃,给监生分发了弓箭,供监生练武习射。孔庙、国子监西侧辟有空地,用作考核生员习射水平的射圃。此外,府学、县学也都修建了射圃。

明代杭州文庙之东设有射圃,是用来教学生练习射箭及武艺的地方。文庙生员有文武之分,射圃是武生员习武之所。武生员属教官管理,除骑射外,教以五经七书,晨将传及孝经四书,俾知大义。在射圃内,置备弓矢,教官率武生较射。

明代武学创设于洪武年间,开始仅在大宁等儒学内设置武学科目,教导武官子弟。英宗正统年间,正式建立两京武学,分别设教授1人,训导6人,教习幼官及子弟未袭职者,储养训习以备任用。

北宋范仲淹创办的苏州府学,胡瑗主教,主张诸生习射游息,曾举行乡射。宋儒胡瑗、明儒颜元在自己主持的书院中推行六艺教育,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颜元针对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教育方法,主张把“六艺”。

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致力于培养有真本领的经世致用的全才。他提倡恢复“周孔正学”,主张以“六德、六行、六艺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之类,教其门人”,尤重六艺之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艺

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是六艺教育对吗,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六艺分别指什么?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礼乐
  礼乐发源于原始社会宗教活动中的仪式(礼)和音乐歌舞(乐)。周礼的范围已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西周礼的教育不仅在于养成礼仪规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即通过礼制来标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以有效地维护奴隶社会秩序。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包含了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礼、乐不仅在贵族生活中融为一体,礼、乐的教育作用也是相互配合的。礼着重于训练人的外在行为规范,乐着重于陶冶人的内在精神情操。
  2.射御
  西周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极重视武力建设,反映在教育上是加强射、御之教。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西周时期以车战为主,常以拥有战车的多少来衡量一国武力的大小。因此射、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术。
  3.书数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书、数是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汉字发展到西周,已经相当成熟。根据文献记载,西周时就已经把文字构造规律归纳为六个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称为六书。还编写了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数在西周并不单指算法,还包括历法等与数字计算有关的知识。
  “六艺”教育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成为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39345.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意思,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下一篇:中国的教育孩子为什么这么累「为什么中国人教育孩子这么累7大原因你中几个」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