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教师的教育现状及前景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这里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也就是狭义上的教育。而如果是广义的教育的话,它的起源就更好说了,因为他和人的出现基本上是一起的、共始终的。
据史书可考,“教育”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孟子》之中。原文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当然这里的教育一词和我们现如今的教育概念并不完全相同。
不过也依旧可以体现出《孟子》对于教育对象的选择,教育英才。在现如今的中国,我们的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无论是义务教育的普及还是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的出现都无
今天就简单地谈一谈教育的产生。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这里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也就是狭义上的教育。而如果是广义的教育的话,它的起源就更好说了,因为他和人的出现基本上是一起的、共始终的。
据史书可考,“教育”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孟子》之中。原文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当然这里的教育一词和我们现如今的教育概念并不完全相同。
不过也依旧可以体现出《孟子》对于教育对象的选择,教育英才。在现如今的中国,我们的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无论是义务教育的普及还是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的出现都无不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们常常说教育公平,也就是教育机会的公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如此,教育逐渐开始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现代化和多样化。
这里我们补充一个点:教育终身化的提出者是:保罗.朗格朗。
要说一说学校教育的出现,必然要带着历史的眼光去看,也无外乎是从政治经济文化这几个角度去分析。
经济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之上,从最原始的打猎为生到后来的刀耕火种,人类的食物来源开始变得稳定。从三天饿九顿、打到了猎物就可以开饭到可以自己种东西了,哪怕没有打到猎物也可以有饭吃,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由此就出现了剩余的劳动产品,开始囤粮食了。那既然已经解决了吃饭的问题,那也就没有必要全部的人去从事生产粮食了,一部分人就足够了。那剩下的人肯定也不能闲着,就去从事一些其他的工作,也就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的出现让人们的生产变得井然有序,而有序的生产相较于无序的生产又是一种进步,由此带来的便是生产力的再一次发展。而教育者也随着社会的分工而产生了,而这一职业通常是由富有智慧的人担任,在当时最能体现智慧丰富与否就是看年龄了。老人活得久自然也就见得多了,就像现在常说的: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当然现在这句话到底对不对,我们不去涉及。
这里也就是教育者的出现。
下面从政治的角度说一说,学校最早的出现是在我国的夏朝,也就是目前历史上所记载的第一个王朝,至于以后会不会发现还有更早的朝代,我们谁也说不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也从人人平等的原始社会迈入了阶级社会并由此出现了国家。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构也随之出现,而它的出现也就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一个国家要正常运转是少不了官员的,尤其是高素质的官员。
统治者不可能随便就让一个没有才能的人担任重要的职务,而为了获得高素质的官员,最好的办法就是创办学校,培养人才。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地人才,以此来维持整个国家地有序发展,也可以更好地保障统治阶级的利益。
这里是受教育者。
最后一个就是文化的角度了,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了。而这里的教育内容是来自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在一次又一次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的,因为如果再让受教育者自己去实践的话,既费时又费力,这明显是一个不智的做法。
所以有了前人总结的经验和知识之后,采取一些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传授给受教育的人,再让受教育者通过实践的方式去运用和掌握就可以了。
这里我把它归之为教育影响,也就是指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等等。
这里我们总结一下,正是学校这样的教育系统的产生,由此出现了制度化的教育。
而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就是教育的三大要素。
为什么发这个文章?
之所以发布这个教育题材的文章也是因为希望可以让读者在休闲时可以收获一定的知识,尤其是对于想要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读者来说更是如此,文章中黑体加粗的都是一些考试会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了解即可。难度不大,读读即可。
这里是小应话说历史,带你拾补历史的记忆。
希望能得到点赞、转发和关注支持。
.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是一个最基本而分歧又最大的教育理论问题。无论是从前的教育史界,还是我国目前的教育学界,人们都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论述。
(一)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harls Letourneau,1831-1902)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他说:“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页。)他根据对各种动物生活的观察,认为在动物世界里存在着如母隼教幼隼,母鸭带雏鸭,燕雀、欧椋鸟等各种禽类的示范与学习;兽类中的母熊教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等。他甚至说,“在脊椎动物中,人们已经可以确认存在着有意识的教育”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177页。)如小鸡、狗、猴等。利托尔诺由这些观察坚定地得出结论:“从观察得到的,互相有联系的许多事实已无可争辩地向我证实:兽类教育和人类教育在根本上有同样的基础;由人强加的人为的教育,可以动摇甚至改变动物的,被称为本能的倾向,并反复教它们具有一些新的倾向;为取得这一结果,通常只要让年幼动物反复地练习并恰当地利用奖励也就够了。由此不难看出,人类教育的进行与动物的教育差别不大,在低等人种中进行的教育,与许多动物对其孩子进行的教育相差无几。”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的,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SirThomasPereyNunn,198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Monroe,1869~1947)。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其著作《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三)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不是武断地判定上述两种观点的错误,而是在肯定他们这种有益的尝试和提出问题的贡献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人类祖先的产生及开始制造工具前后的历史,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恩格斯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3页。)在开始制造工具以前,人类的祖先是类人猿(古猿),属动物的范畴。开始制造工具以后,人类的祖先已是猿人,是属于人类的范畴。猿人是人类刚刚从动物界脱离出来的最初的始祖。在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原始社会里,所谓社会需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的需要。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8页。这句话说尽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对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刚刚完成由古猿到人的转变的人类来说,则尤其如此。这是因为,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为低下,生产没有剩余。在这种情况下,维持自身生存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使得生命得以延续的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问题。然而,人所以为人,至为关键的是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依靠的不是动物式的本能,而是人所独有的全新形式——劳动。人类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完全不同:人类劳动的根本标志是制造工具;人类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行为;人类劳动从一开始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人类劳动不是对自然界的消极被动的适应,而是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劳动把人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促使人猿揖别的最终完成。为此,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概括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8页。)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有了人,我们就开始了历史。”这些论述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和人类的产生一道开始的,即人类和人类社会是同时起源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起源的原理不仅适用,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说明的起源问题。
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传递社会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教育对当时的人类所以必要,是因为:①当人类祖先已经开始制造劳动工具,尽管工具极为简单粗糙,经验也极为有限,但要把这点滴经验和制造方法传递给集体成员和后代,也要由年长者对年轻一代进行指点和传授。否则,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经验和方法不久即可消失,人类又回复到不会制造工具的动物状态中去。②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干什么,怎么干,用什么工具,什么时间,在什么场所等,都要求参与劳动的成员知晓才能进行劳动。为此,掌握必要的有关知识是进行劳动的前提。劳动活动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实施教育的必要。③劳动从它开始时就不是人与人之间互不相干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需要互相帮助,共同协作,符合集体的利益和要求。这些合作和尊重集体利益的社会性要求不是天赋的,而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所以,有了劳动,有了人类社会及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就得有教育。④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创造的活动,是对环境的一种改革,而不是盲目的发现和适应。这一点正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由古猿的无意识状态发展到猿人的有意识状态,提供了进行教育的一项最基本条件。
与此同时,伴随劳动产生的语言,可使经验积累和传递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去完成。语言使进行教育的另一个基本条件也已具备,故进行教育成为可能了。据人类学者的报告,在原始社会,儿童自幼就生活在父辈经验的陶冶中。成年人在制造器具时,在设陷阱捕兽时,在养护动物时,在播种收割时,儿童即由观察而充当帮手,积累制造工具、狩猎捕鱼、种植采集、畜养、筑房等知识和经验,慢慢变成独立的劳动者。不仅如此,从孩提时候起也对他们进行社会方面的训练,以使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如互助互援、服从禁忌、遵守部落成训、习惯风俗、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等。通过上述这些方面的训练,以使他们能够适应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
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恩格斯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人类自身的生产一方面需要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才能使人类自身得以生活下去和繁衍开来,因此,生产经验的传授与学习是第一位的。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儿童出生来到人类世界,他们最早接触的是社会环境,而后接触的才是生产斗争。年轻一代如果不经历人类社会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过程,如果没有长者对他们的传授和影响,他们就不可能具有社会性这个人的本质规定,他们就难以适应人类社会特有的正常生活。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技能、生活规范等精神文明就会因此而终止。
特别是因为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儿童从出生到成为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至少要经历十几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儿童从成人那里得到的知识、经验、技能、社会规范等,虽从最终目标看是为了将来从事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在宏观上是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适应了社会方面的需要;但从直接结果看则是发展了儿童的身心,实现了精神成长,在微观上促使人远离动物界,趋于社会化与文明化。基于此,我们认为,教育的起源就不仅有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共同之处: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在儿童成为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之前这段漫长的儿童期里,儿童首先面临的是社会环境,再以后才是自然环境。这时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社会的礼仪规范,掌握各种生产知识经验,发展他们运用这些经验的能力和本领。他们跟随着家族、公社、部落中的长者和有经验的人,在他们的示范和口授之下学习打猎、捕鱼、准备食物、建筑房屋、宗教信仰、语言、艺术及原始的种种习俗等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维护群体关系所必需的内容。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学会了祖先缔造的文化,掌握了各种生产经验。他们学习使用他们周围的物质,运用学习而得来的各种生产方法,一步步走向社会。在他们的经验中社会需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他们的思想中社会规范逐渐成为主导观念,在他们的道德中社会道德逐渐成为主导内容。他们学会了语言,学会了生产,学会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到此时,他们才完成个体身心的发展而转向服务于社会需要的劳动战场。此后,满足社会生活需要与实现个体身心的发展,两者便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始终同步进行着。所以说,教育是起源于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
学校的教育的出现是教育史上非常重大的事情,它标志着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相分离,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和社会部门,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导致了教师这一专门职业的产生,使人们可以对教育与社会、国家和人的关系进行思考,对教师的教育和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产生了最初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成为今天教育理论的源头。
1.学校教育的产生
与对教育产生时代的看法不同,对学校教育出现的时代,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部分西方和前苏联学者认为学校在原始社会末期便已经出现。前苏联教育史家沙巴耶娃根据人类学的材料,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便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形式———青年之家。美国教育史家布鲁巴克也认为:“甚至早在(或者也可以说是晚在)原始社会时期,教育就开始逐渐失去了它的非正规性。”由于这些看法主要是根据现存的某些具有原始性的民族教育活动来推断的,因此,尚不足以作为确定的事实。
即使有充分的考古材料证明和具有可查的史料记载,对于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古埃及还是古代两河流域也存有不同看法。根据已掌握的考古材料和文献,最早的学校教育似乎应该产生于古代两河流域,根据比较明确的文字记载,则应该产生于最早的古代奴隶制国家——埃及。由于两河流域文明发生的时间比古埃及文明发生的时间更早,以及同一时期有关学校教育的考古材料
(布鲁巴克:《教育问题史》,它微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39页)和文献资料两河流域比古埃及更为丰富和详尽,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最早的学校教育应出现于两河流域的国家,即亚述和古巴比伦。在中国,根据文献在夏朝就已有学校,称为“庠序”,孟子便认为那时国家就“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意指乡学,但尚未得到考古材料确切的证明。殷朝有学校则已从甲骨文得到证实。
到了公元前15、16世纪,古埃及和亚述、巴比伦等原有的古代文明奴隶制国家逐渐衰亡,世界文明形成了三个大的中心——中国、希腊和印度。就对后世的文化影响而言,东西方文化主要是以中国和希腊文化作为源头和中心的。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周朝,为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学校已普遍建立,制度也日趋完善。学校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类,其中国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种,乡学则分为塾、庠、序、校四种。在古希腊的不同城邦,学校亦普遍建立。在专制和寡头政体的城邦,如斯巴达,学校主要是作为一种国家教育机构存在;在民主政体的城邦,如雅典学校则为社会的一个部门,由私人兴办,且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对西方以后两千多年的学校教育有深远影响。
世界上主要的文明中心地区和国家的学校都出现于奴隶制社会这绝非偶然,而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这便是在奴隶制社会中,有了学校教育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就是有了对学校教育的社会需要以及满足这种需要的条件。
2.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在奴隶制社会中,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作为广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也就逐渐演变为一种专门和固定的职业。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称他开办的学校教育为“闲暇教育”,不传授与生产劳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反映了接受学校教育确与脱离生产劳动和“闲暇”有关。
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就产生了设立专门学校的需要。这种需要可以在古埃及和中国周朝的学校系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古埃及的学校分为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都是为培养国家、政府和社会的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中国周朝的国学也是为培养统治者、官僚士大夫而设立的。
学校的出现除了以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外,还有着文化发展方面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等,对这些知识和学问的掌握已不可能通过日常实践活动中的非正规教育来进行,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育来传授这些知识。第二,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经验向知识的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文字。恩格斯指出,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是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文字日趋复杂,文字作为处理日常事务和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对于进入专门学校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成为必须首先掌握的东西,而当时的文字辨认和书写都非常困难,绝非在日常生活中附带进行学习所能掌握的,这也对学校的产生提出了要求。在奴隶制社会比较成熟之后,便出现了许多专门学习文字和初级知识的学校,如中国周朝的乡学、古希腊雅典的体操学校、音乐学校,古罗马共和时期的小学和中学等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