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是何事开始打破的,汉代平民教育问题
而汉代的繁荣的经济,在政治上实施的选官制度和统治者对国家教育的重视、思想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汉代遥遥领先的科学技术都是汉代教育呈现平民化的主要原因。而且汉代教育的平民化也为汉代带来了许多好处,例如为国家提供了许多的人才,提高了汉代整体的文化水平,还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汉代教育平民化的原因汉代教育之所以从贵族化向平民化转变,主要是因为汉朝发达繁荣的经济
汉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强盛繁荣的朝代之一,这个时期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要求文化统一,文化教育也开始呈现出平民化的趋势。
而汉代的繁荣的经济,在政治上实施的选官制度和统治者对国家教育的重视、思想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汉代遥遥领先的科学技术都是汉代教育呈现平民化的主要原因。而且汉代教育的平民化也为汉代带来了许多好处,例如为国家提供了许多的人才,提高了汉代整体的文化水平,还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汉代教育平民化的原因
汉代教育之所以从贵族化向平民化转变,主要是因为汉朝发达繁荣的经济为教育平民化提供了经济条件,而秦朝废除贵族世袭制度,汉承秦制,亦没有恢复世卿世禄制,在选官制度上创造性的采用察举制度,为平民跻身官场提供了条件。
第二个原因就是汉代的科技发达,出现了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平民学习提供了书籍支持,另外汉代的统治者也重视教育,在中央和地方开办学校,大力支持民间举办私学,为平民学习知识提供了学习场所。
1、汉代发达的经济
汉代国家安定,社会统一,再加上汉朝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经济恢复提供了条件,因为后来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且在汉朝由于国家安定,人口增加,促进了汉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再加上汉朝开辟了丝绸之路,国外对中国的丝绸需求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消费场所。而汉朝的经济发展,平民收入增加,为求学提供了经济基础。
2、政治上为教育平民化提供了条件
在春秋以前,选官制度以世卿世禄制度为主,官位世袭,官僚队伍的选拔也是在贵族内部选择,平民完全没有机会。自秦废除贵族制度开始,官僚制度取代贵族制度,平民有了做官的可能,再加上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举贤能,只要才能出众,就有被地方长官举荐做官的可能。
有史记载汉代的官场情况,“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 ”。察举制度激发了平民想要“鲤鱼跃龙门”的渴望,他们为了求学,有的选择进入官学学习,有的只能进入私塾学习,如果实在是没有钱财的会选择在他人的资助下求学,或者一边劳作一边读书,还有的靠给人帮佣来完成自己的学业,他们甚至不惜数十年寒窗苦读、不远万里去寻访名师求学。
这时候的汉朝学习之风兴起,史载:“天下学士靡然乡风”,平民开始看书,促使汉代下层平民学习知识的人越来越多,教育越来越平民化。
汉代统治者重视教育,为了普及国家的教育,采取了许多办法,例如在中央设置太学,在地方设置官学,甚至支持有名望的儒学大家自己开办私塾,教书育人。汉代教育机构发达,甚至出现了“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局面,除此之外,朝廷还废除秦朝的挟书律、重视书籍的搜集整理等。
3、汉代发达的科技为教育平民化提供了条件
在清朝代以前,中国的科技一直都是领先世界的,而汉朝更是出现了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汉代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汉以前书籍都是用竹简、木牍、缣帛等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竹简和木牍太过笨重,所占的空间也很大,读书和写字都不方便,平民更是难以得到珍贵的图书,而缣帛作为书写材料是方便轻便许多,但缣帛太过于昂贵,平民没有钱财。
直到汉代蔡伦发明造纸术,皇宫和民间都开始使用纸抄书,史载:“陆于是具条奏之 ……书奏,帝嘉之……令陆自选公羊严、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 教以 《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 ”
有史记载:“笃欲写《左氏传》,无纸,唐溪典以废笺记与之,笃以笺记纸不可写传,乃借本讽之,粮尽辞归。”抄写的书籍也使得汉代图书增加,再加上纸的成本小于缣帛,平民能够接受,所以看书的平民人数也增多了,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汉代教育平民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4、统一思想的要求
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他为了实现思想的大一统,达到文化控制,便将儒家思想定为官方正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让百姓知道儒家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为了让他们能接触到教育,对他们进行教化,所以汉朝统治者大力促进民间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史记载:“古代学校,本讲教化,非重学业,汉人犹有此见解。故武帝兴学之诏,以崇乡里之化为言……夫既讲教化,自宜普及全国。”
汉代教育平民化的特点每个朝代对于教育都有不一样的特点,而汉朝主要的特点就是教育的对象上面不再只针对贵族和官僚子弟,还有很多的平民都能去读书;在教育内容方面更是趋向于平民百姓,教育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汉代的教育场所不再只有官方学校,还有许许多多的私塾、书馆的兴起。这些特点也是汉代教育平民化的最主要的特点。
1、接受教育的人民开始转变
教育对象的平民化是在春秋时期由孔子所开始的,春秋时期孔子开办私学,对于求学之人没有特定的要求,普通平民百姓也可以进入学习,而汉代教育除了邓太后建立的宫邸学是专门为皇室贵族开办,只招纳皇室贵族之外。
汉代的其他学校对于出身没有特别的要求,汉朝中央的太学、地方的郡国学、鸿都门学都是面向全国的招人的,有史记载:“鸿都门生大多出身于寒门。”可见在汉朝下层平民也是有机会进入官学接受教育的。
即便官学名额有限,但是汉朝还有许多的官僚、世家大族和民间有名望的士人也会开办私学广收学徒,那些普通人家的子弟,还有许多家境贫寒,无力缴纳学费的寒门弟子都可以在私学求学,史载:“家贫好学问,随师无粮,常佣以自给。”他们在私塾边打工边学习,在汉朝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平民百姓都能受到教育。
2、改变了繁杂的教育内容
在汉代平民百姓大多都是在私学里面学习,而私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启蒙阶段,主要是以识字为主,百姓在里面进行识字、写字和教学,而平民百姓大多接受的都是启蒙教育。
汉代启蒙教育当中所用的课本被称为字书,种类繁多,主要有《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这些文章在字的编排上为了便于百姓们记忆,都有一定的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里面的内容更是通俗易懂,并且还与实际息息相关,学起来更简单,百姓也更容易接受。
例如日常的纺织品、农作物、畜养、畜类这些都在教育内容里面,人们既可以在里面识字,也可以学习日常生活可以用到的各种常识,有史记载:“《急就》之文,泛施日用。”这些启蒙文章都有实用性的特点,贴近生活,相比起《论语》这些繁冗复杂,枯燥无味的书籍,汉朝百姓学习的更加平民化。
3、汉代读书场所的变更
汉代的教育场所从中央向地方发展,从城市向山区发展,从发达地区向偏远落后的地区扩展。官方学校最初在中央设置太学,之后统治者又要求地方长官在地方设立学校,以便百姓学习,有史记载,在汉平帝时期,甚至要求地方长官除了在郡国、县、道、邑设学校,就连乡、聚也要设立官方学校,使得汉代的教育场所逐渐从中央深入到乡下。
在汉代私学兴起,那些偏远地区的学生在学有所成之后又返回家乡教书,而且东汉还在边远的山区专门开辟教育场所,而且乡村书馆不似中央地方设置的官学那么严厉,那么固定,而在乡村更加灵活,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教学,有史记载:“抱其经书,与弟子逃匿山谷,虽常饥困,而讲论不辍。”
汉代教育平民化的好处汉代教育的平民化为汉代的社会文化水平、为改变贵族把持朝政的局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汉代时期教育平民化,使得下层平民都能受到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上百姓大字不识的局面,有史记载,在汉代的时候,就连普通百姓都能上书,“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
除此之外汉代教育的平民化在一定程度上还改变了官僚队伍的结构,减少了贵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为许多的寒门学子进入朝堂提供了政策支持,也让许多有知识、有才能的平民被推荐到政府官僚机构中,改变了原本的官僚结构。
有史记载:“公卿牧守大半出于掾吏”。可见在汉代教育平民化之下,越来越多的平民开始入仕。
总结汉代教育的内容,教育所教授的人物以及开展教育的地方都呈现平民化发展,而汉代教育的平民化发展会为寒门学子又提供了可以入仕改变自己命运与出身的机会,就如同现在的“知识改变命运”,虽然在教育的资源,教育的条件方面相对于贵族还是有差距,但汉代教育的平民化,终究是一个转折,增加了平民阶层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代国家的发展。
汉朝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打破贵族政治的局面
1、酎金夺爵(逐步废除分封);2、提拔身份低微士人参与中枢决策;
3、设太学;
4、实行察举制。
酎金夺爵是 汉武帝采取的一项打击王侯势力的措施。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在我国的历史上,最初是什么打破了教育的垄断局面?
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使社会成员们的身份地位发生了交叉混淆,一部分原先的贵族破落成了平民,一部分平民则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了上层社会。这样一种人员的对流,就引起了文化的对流,原先为贵族垄断的所谓“学在官府”的文化知识其中当然也包括礼仪,因之不断向下层流布,而这种社会文化大对流的汇聚点则在于私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