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梁建章为什么应该普及大学通识教育

最近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使得低生育率在中国进一步成为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年轻夫妇不愿意生小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教育的深度内卷——教育孩子实在太费力费钱了!至于近来的教育新政,又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感。一些地区要限制高中的招生人数,并且把职业高中的比例提高到50%,这非但让家长继续担心孩子考不上好大学,甚至还要担心考不上高中了。
关于限制高中人数的目的,据说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职业技术人才,例如更多的工人和服务员,方式则是通过职业高中来培养这些就业人员。按照这种逻辑,如果所有年轻人都上了大学,似乎

最近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使得低生育率在中国进一步成为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年轻夫妇不愿意生小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教育的深度内卷——教育孩子实在太费力费钱了!至于近来的教育新政,又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感。一些地区要限制高中的招生人数,并且把职业高中的比例提高到50%,这非但让家长继续担心孩子考不上好大学,甚至还要担心考不上高中了。

关于限制高中人数的目的,据说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职业技术人才,例如更多的工人和服务员,方式则是通过职业高中来培养这些就业人员。按照这种逻辑,如果所有年轻人都上了大学,似乎就没人从事工人、服务员等职业,所以必须阻止一半左右的年轻人上大学。但上述逻辑其实是似是而非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只要薪资足够高,一定可以找到工人和服务员。对于劳动者来说,即使拥有大学文凭,只要能拿到的工资足够高,他们还是愿意做工人、服务员甚至农民。如果所有年轻人都上了大学,不会没人去做服务员和工人,只是这些职业的工资或许会比现在更高。所以换句话说,限制大学生数量所产生的后果,实际是不让服务员和工人的工资涨的太高。

显而易见,不应当为了维持工人和服务员低工资而限制大学生数量,因为这些劳动者的工资提高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工人和服务员的工资接近专业人士,反而有利于减缓贫富差距。有人说,工人的工资过高,恐怕会导致中国的产业失去竞争力。这种想法,其实颠倒了经济发展的目的和手段。我们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要全民共同富裕吗?实际情况是,工人的素质会因此得到提高,虽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了,但是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却增强了。

十几年前的大学生扩招政策曾饱受争议,但是事后看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拥有数量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力,正是中国目前的优势所在。其实在大学扩招以后,大学生起薪和工人的差距的确越来越小,甚至发生了逆转。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在其他发达国家那里也很普遍。但即便如此,学生和家长上大学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少,这是理性的吗?我在博士论文就研究了这个现象,发现这是家长和学生的理性选择,即便大学生的起薪低,但是以后几年却是涨的快,从整个职业生涯来看,上大学的回报还是很高的。

有人会说,大学教育对于很多职业来说是浪费,做一个工人和服务员不需要大学教育。的确,大学很多课程对于部分职业比如餐馆服务员的确没有多大用,但是按照这样的思路,高中教育甚至初中教育对于做餐馆服务员也基本没用,为什么我们要坚持中学教育呢?同样的道理,也不能轻易得出“大学无用论”的判断。

我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论证普及大学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的需要

现代社会里,个人一生要换好多岗位和职业。很多老的行业会消失,很多新的行业会诞生。即使在同一个行业和企业中,劳动者也有晋升和换岗的机会。例如,现在的某个餐馆服务员,未来可能会当餐馆经理,甚至创业自己开餐馆。当餐馆经理和老板的技能,就远远不是一个职业学校可以培养的,需要综合的管理技能和学习能力,尤其是未来的餐厅可能还会面临高度智能化的挑战。对于这位潜在的“餐馆老板”来说,早早地跳过大学阶段,的确会多出几年工作时间,却将因此失去以后的上升空间。或许有人说,劳动者工作以后还可以自学,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有些课程如数学、计算机和外语,在年轻时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其实大多数家长也都明白这一点,上大学不是为了立刻赚很多钱,而是争取让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得更好。所以即使大学生的起薪并不高,甚至未必能找到对口的工作,却还是人生的正确选择。因为从整个职业生涯的收入来看,大学的回报是很高的。而且大学教育所拥有的优势,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专业人士职业年限的延长,还将变得越来越大。

未来职业的智能化

有人预测,未来二十年会有大部分的工作会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或部分取代,几乎所有工作都会受到智能化的影响。比如,司机这个职业未来很可能会被自动驾驶取代。在携程的服务中心,越来越多简单的服务请求由聊天机器人自动完成,需要人工处理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未来的餐馆里,机器人和点餐软件将完成大部分点菜和送餐的工作,餐馆劳动者要做的是管理、设置和维护这些机器人和软件。在工厂里,机器人将完成主要的机械工作,富士康那种流水线组装工人岗位正在迅速消失,少量留下的工人职位则需要设置、维护和修理机器人。即使是未来的农民,要管理好一个现代化的农场和养殖场,也需要很高的综合技能和学习能力。

这样的未来,对于工人、服务员和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理解复杂的系统,擅长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甚至需要掌握计算机算法和编程能力。以这些能力需求而言,我们现在的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随着工厂智能化和复杂程度的上升,就连一直标榜职业教育的德国,如今也在开始反思,认为高级工人仅仅有职业教育可能是不够的。只有具备更好的综合能力,一线的服务和生产人员才有可能为创新和改进做出贡献,未来有机会被提拔成管理和研发人员。或许还有人会说,毕竟现在还有不少低技能的机械性工作需要人力参与,但我们讨论教育政策,必须具有二十年以上的前瞻性,因为现在的孩子距离他们的职业黄金期至少还有二十年时间。

复杂社会的需要

不仅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整个社会也越来越复杂。各种消费产品、各种药品、各种真假新闻和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每个人每天面临各种选择,商品、投资和职业都需要我们做出选择。当各种选择都变得越来越复杂时,个人如果不能深入理解整个社会的运行,就会错失很多机会,还会踩坑、被割韭菜甚至被骗。高中教育的课程,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我觉得所有的人都应该学习基础的经济学包括金融理财,才不会成为股市中的“韭菜”。人们还应当学习基本的统计学和背后的逻辑学,才不会被假新闻误导。学习内容当然还应当包括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计算机无处不在的社会。除此之外,还需要包括基础的法律、心理和伦理学课程。以上课程我都认为是一个复杂社会生存的标配,应该成为大学的必修课程。

家庭成员、朋友和公民

大学教育不仅可以自己受益,也可以让周边的人和社会受益。一个知识丰富且对世界和社会有更好理解的人,会是一个更好的朋友或更好的伴侣,也是更好的父亲或母亲,还会是一个更有素质的网民和更好的公民。有经济学家统计,大学教育对社会(他人)的回报和对自己的回报在一个数量级。

大学教育需要通识化

如上所述,大学教育主要培养学习能力和生活在复杂社会的各种技能。所以不分专业和文理,都应该学习大量的基础必修课——即实现所谓通识化。其实世界一些顶尖大学已经这么做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前两年的大学课程,基本不分专业都要需要学习基础的必修课。现在大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并不在乎大学生的专业,而更看重综合学习能力,因为企业对于岗位的技能要求变化非常快。大学本科只能提供一个基础,大部分技能要在岗位上学习,或者要在专业的硕士和博士阶段学习,所以现在很多顶级公司的校园招聘已经以招硕士研究生为主。

大学教育资源稀缺吗?

的确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或者在几十年前的中国,是没有能力普及大学教育的。所以必须通过严苛的考试来筛选生源,把大学教育搞成精英教育。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中国的大学资源已经足够让每个人都上大学。当然,我这里说的大学资源并不稀缺,是指大学的基础课,大学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教育资源依然处于稀缺状态。但至少大学的通识教育资源是充足的,尤其通识教育的很多课程可以实现标准化,即使用标准的课程、作业、教材和测评等等。实现了标准化以后,就可以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成本,例如通过开大课甚至网课的形式,来大幅度降低大学通识教育成本。澄清一下,普及大学教育不是强制所有的人上大学,也不是免费上大学,而是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年轻人都能上大学,对于那些经 济有困难的学生则可以给与低息贷款或者奖学金或者助学金的帮助。在自然状态下,中国应该和大多数发 达国家类似,大约百分之八十的适龄人口选择上大学。事实上,在不远的将来,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大学 不足而是大学过剩,因为低生育率会导致生源的持续减少。

减少贫富差距

普及大学通识教育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缓解贫富差距,以前大学教育资源是稀缺的,最好的大学必须匹配最好的生源,资质差的学生就只能少上学了。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稀缺时的无奈选择,至于让资质差的学生少上学,显然会加剧贫富差距。当教育资源不再稀缺以后,家长本身就存在强烈的希望子女上大学的理性需求,就可以让现在被认为资质差的那些学生获得更多上学机会。于是在大学阶段,会尽量向所有人教授复杂社会的生活技能和未来职业发展所必须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给所有人公平的机会,从而减缓贫富差距。

普及大学教育和高考改革

普及通识大学教育给高考改革带来一种可能性,即用大学生能力考试来代替现有的高考制度。如今中国的“鸡娃”现象尤其严重,已经成了低生育率的最大病因,中国的家长为了孩子的高考实在是太费心费力了,而且这种压力已经传递到了早期的基础教育。如果能够把大学教育通识化和普及化,就有可能进一步改革,取消或者弱化高考,取而代之的可以是大学生能力考试,作为就业和研究生录取的依据。把考试延后到大学毕业时,可以大大减轻高考的压力,也减少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年龄段择校的压力。如果没有高考的压力,不需要复习高考和复习中考,中学阶段的教育可以提速两年,大幅度降低教育的成本。

有人说,即使每个人都可以上大学,大家还是会为了考名牌大学而无效竞争,我的建议是,既然大学教育成为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的特点是可以通过标准化拉平名牌大学和一般大学的教育质量。这样名牌大学的本科就失去了掐尖生源的理由,就不应该让名牌大学掐尖生源(可以抽签录取)。如果名牌大学的本科不能掐尖生源,那么大学本科的牌子就变得不重要了,全社会现在只看大学牌子的习惯就会改变。这样针对名牌大学的激烈竞争就会明显缓和,整体教育的压力和效率就会改善。当然有人说,用大学生能力考来取代高考作为择业和研究生院录取的依据以后,预计名牌大学研究生院的入学竞争还是会很激烈,大学生也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但是只要把考试的压力延缓了几年,就可以延缓整个基础教育的考试压力。还有,名牌大学的硕士招生数量是远远超过本科生的数量的,也会进一步减缓考试压力。从公司招聘角度,大学生毕业考试比高考更能反映大学生当时的能力,考核的科目也更会匹配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当然高考改革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工程,未来会有各种各样的改革思路,但普及大学教育至少能为高考改革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总结:普及大学通识教育对于未来复杂的智能社会很有必要,而且当今中国完全有能力和资源普及大学通识教育。大学教育普及和通识化以后,可以让年轻人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的机会,更适应智能化社会的转型,成为更好的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也有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缓解贫富差距。普及大学通识教育还会给高考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弱化高考竞争进而提升教育效率,减轻教育的负担,也将帮助中国提升低迷的生育率。

梁建章为什么应该普及大学通识教育

梁建章表示普及大学教育可减小贫富差距,这种说法合理吗?

个人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他的主要意思是指如果每个人都受到了大学教育,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机遇和可能,从而获得更好的事业,这样就可以缩小贫富差距了,可是现实情况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我们国家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难道还不够多吗?既然已经很多了的话,那为什么还没有缩小贫富差距呢?不如去看一看这些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在做什么吧,有的大学生哪怕是名牌大学毕业出来以后能拿到的工资可能也只有三四千,用这一点工资就想缩小贫富差距,那不是在做梦吗?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大学生正在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很可能毕业一年后还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那么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他们是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的吗?当然不是,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毕业即失业是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疫情当头,更多的人丢失了自己的工作,大学生每天都宅在家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实现提升大家的经济水平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大学生对于现在这个社会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多么吃香的身份了,也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拥有着不薄的工资,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拿着普通的工资,而这些工资也仅能解决温饱而已。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在大学毕业之后晋升的非常快,甚至年收入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这些人毕竟是在少数。

我们不能用少数的现象去看待整个社会,缩小贫富差距并不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更不是普及大学教育就能够做到的,难道现在的大学教育还不够普及吗?

梁建章为什么应该普及大学通识教育

北大教授梁建章建议取消中考,推行10年义务教育,教育部对此有何回应?

对北大教授的这个建议,教育部对此也有了一定的回应,教育部门认为,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有限,不能够提供相应的条件来实现取消中考的改革,而且实施当中要考虑的细节和难度太大,目前的时机不够成熟。

 

对于教育部来说,他们也是非常明确的知道我们国家目前的整个教育资源是分配非常不均衡的,所以说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我们也是没有办法直接推行10年优教育的,因为我们国家的整体的经济发展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说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发展,但是人均的资源占有量确实非常有限的,所以说我们并没有过多的资源来进行相应的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所以说我们在目前的现阶段,还是需要保持现有的政策延续,并不能够过度的超越现有经济的约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制度。

因为同时对于我们国家的初中教育来说,也是我们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对于我们国家的农村地区来说,整体的义务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直接受益的项目,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国家如果能够推行10年义务教育,当然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对于目前我们国家的整体的资源能力和经济发展条件来说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说我们也不能过度的要求国家来推行这样的政策,因为过度推行这样的政策不仅得不到好处,反而会引发一定的问题。

而且一旦改变相应的义务教育阶段,那么对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就会使得整个教育体系出现一个大的调整,而对于目前我们国家来说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所以说这样政策的初心是想要提高我们国家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但是我们也要考虑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背景综合作出考量,才能够有一个好的政策建议,促进我们国家教育行业的整体发展。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39942.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青年时评我们距离高质量的生命教育有多远的感悟,生命教育的五个基本内容 下一篇:狼孩体现了教育的什么规律,教育十大误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