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对象感,对象感练习
很多孩子在面对镜头时,语气平淡呆板,没有起伏,说话速度快得如同自言自语,或者不直视镜头,眼神没神儿,左看右看。录制结束后一看,简直就是在“背稿子”,毫无感情色彩可言。
大家可能会感觉到奇怪,明明孩子在家里对着家人说的时候表现得很好,说得又生动又形象,怎么一对着镜头就这样了?
这种问题常常出现在缺乏训练的孩子身上,是一种没有“对象感”的体现。
对象感
对象感,是指播音员产生交流感的一种心理技巧,“目中无人”但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
来源:中传花少口语传播公众号
很多孩子在面对镜头时,语气平淡呆板,没有起伏,说话速度快得如同自言自语,或者不直视镜头,眼神没神儿,左看右看。录制结束后一看,简直就是在“背稿子”,毫无感情色彩可言。
大家可能会感觉到奇怪,明明孩子在家里对着家人说的时候表现得很好,说得又生动又形象,怎么一对着镜头就这样了?
这种问题常常出现在缺乏训练的孩子身上,是一种没有“对象感”的体现。
对象感
对象感,是指播音员产生交流感的一种心理技巧,“目中无人”但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一方面要对听众、观众进行具体设想;另一方面要通过“对象感”来引起更强烈的播讲愿望。
如果没有对象感而只自顾自地说,就达不到吸引人、感动人、说服人的作用。也就是我们看见有些孩子,好像只是在背稿子,自己讲自己的,并没有表达出向外界传达的意愿。这样的传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在儿童口才教学中,对象感的概念不必太过于深奥,这样不利于孩子理解和学习。简单意义上的“对象感”,我们可以用以下这两种小方法来帮助感受和培养。
模拟小记者
举行外出采访活动,提前准备好采访的主题,由学员担任记者围绕主题对路人/家人/同学/老师进行采访。
注意事项:
1、模拟记者时要看着镜头,举止大方,表情自然,表述流畅;
2、要求学员在内心设想镜头后的观众,构思观众的模样、年龄、反应等。
我在“打电话”
在生活中,打电话的时候是“你来我往”,有去有回的真实交流反馈。由学员模拟“打电话”,则是让孩子与想象中的对象来进行“交流”。
注意事项:
1、打电话时,学员要在内心构思电话那边是谁,是怎样回答,有什么事;
2、通过“打电话”,来模拟交流时的接受、判断、反应的过程,感受受众的存在。
以上两种小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对“对象感”的认知,理解什么叫“对象感”,最终达到“目中无人但心中有人”的效果。但要使设想对象有更真实的形象,更加立体,就要深入生活,不要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要做到“生活教学化,教学生活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