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财务常识会计历史与理想的关系,财务每日必备知识

会计,作为财务管理广义概念范畴的核心部分,其含义和作用在过去近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和丰富,并且为人类社会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们国家的会计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周礼》对“司会”(即现在所说的会计领导)官职设置以及功能、岗位人员配置进行了描述,其四项核心工作“参互、月要、岁会、上计”。
西方会计大致也起源于这一时期,但是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西方会计发生了严重的倒退,以至于公元11世纪后近20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没有账簿记载的情况。直到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

会计,作为财务管理广义概念范畴的核心部分,其含义和作用在过去近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和丰富,并且为人类社会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们国家的会计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周礼》对“司会”(即现在所说的会计领导)官职设置以及功能、岗位人员配置进行了描述,其四项核心工作“参互、月要、岁会、上计”。

西方会计大致也起源于这一时期,但是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西方会计发生了严重的倒退,以至于公元11世纪后近20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没有账簿记载的情况。直到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商业繁荣的带动下,西方会计以《薄记论》“复式记账法”为标志,开启了跨越式发展。

20世纪前50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此阶段很难说人类处于文明进步时期,但它催生了新的国际秩序。最明显的是,世界终于有了一个管理国际秩序的联合国,也有了管理国际金融活动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但是我们知道,这些所谓国际新秩序都带有非常明显的西方性质,基本上体现了西方文明和文化。作为东方人,我们对这样的现状必须要承认。

因此,我们现在使用的“会计”都是基于西方会计学。下面,我们来看,近现代以来,西方会计的五次比较大的发展或者称之为革命:

第一次革命: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在威尼斯出版了著作《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又译《数学大全》),全面系统介绍了当时威尼斯盛行的复式记账法,标志着复式记账法的最终确立。

至此,会计才开始形成一门科学,帕氏对会计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被称为现代会计之父,就连诗人歌德在其诗中也写道:复式簿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发现。

第二次革命:1853年,爱丁堡会计师协会在苏格兰成立。第一次工业革命给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注入了强劲的活力,生产组织和经营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经营与所有权相分离的“股份制公司”出现,要求会计既要考核经营情况,又要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

爱丁堡会计师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会计服务对象的扩大,会计开始走出企业,开展社会服务。

第三次革命:二战以后管理会计的产生。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使用,使得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管理成为大型企业集团的重中之重,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管理会计广泛吸收了行为科学管理、数量管理和系统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利用信息来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等,保证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从而形成了财务会计“主外”,管理会计“主内”的新格局。

第四次革命: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在((会计杂志》上发表题为“社会经济会计”—文,首创“社会责任会计”。

在此之前,会计体现的是企业作为经济类子系统,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的目标,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最高目的。社会责任会计改变了传统的会计思维模式,会计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价值方面,一些非价值的人力资源、社会环境资源等也可以计量和记录,会计对象日趋扩大。

第五次革命:1982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教授出版《三式簿记和收益动量》一书,将牛顿力学中的动量、动力、能力、冲量等概念引入会计中,并由此产生了三式簿记和微分三式簿记(两者也可称之为“三式记账法”),对复式记账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

三式记账法提供了一种新的会计方法的框架,用一个更复杂的框架取代标准会计公式(资产=负债 收益)。

以时间角度的三式薄记”为例:

井尻教授认为复式记账法“资产-负债=资本”可以简化为“财富=资本”,财富表示企业的财务现状,资本表示过去的财富变化,因此,复式记账法可以抽象为“现在=过去”。显然,复式记账法没有涵盖未来,“三式记账法”要解决的就是“未来”的问题,即“未来=现在=过去”,更具体一点就是“预算=财富=资本”。“现在=过去”可解释为现在完全是通过过去核算出来的,是通过总结前期的实际活动“向前调整为现状”,“未来=现在”可解释为现在完全是通过未来核算出来的,是从目标资本出发,展望未来预算活动“回头调整为现状”。

而微分三式簿记更为复杂“财富=收益=动力”,涉及财富、收益、动量、行动、冲量和动力等六个概念,导数、积分和差分三组关系,以及财富表(财富)、动量表(动量和收益)、动力表(动力、冲量和行动)等三张报表。

至于是否应该追求这种替代会计方法仍没有定论,但目前它还没有得到显著使用。会计的变革有它赖以存在的基础,与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他相关环境有直接联系。

三式簿记没有在实践中推行与其外在环境不成熟也是分不开的。曾经有人预测井尻教授提出的三式记账法会替代复式记账法,但并未变为现实。这说明社会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完全否定复式记账法、实施三式簿记的程度。比如复式簿记能够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不能支持三式簿记的运行,人们对会计管理职能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三式记账法的实施还不能认同等。

在我看来,即使监管机构和公司能够摆脱复式记账法,但要使用一个更复杂的系统也是很难的,在只有两项的情况下记清楚账就已经很难了。

会计计量的框架与内容,表面上看是为了适应并满足组织管理经济活动需要形成的,但究其实质,会计并不是针对特定组织对信息的需要而产生,而是受制于所有组织的基本需要。显然,这种基本需要只能是社会经济文明的基本要求。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学习和应用的会计知识大多基于最近几十年、不超过百年的理论与实践,这与会计职业来源于实践、注重实用不无关系。

这在前述会计发展历史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每一次会计革命都是基于经济或者社会环境变化的要求,从核算方式、服务对象、会计对象、职能范围等方面的变化,都是基于现实需要。

基于会计产生与发展至今的全部历史,解释会计理论一些基本问题,大部分只是覆盖了会计现实场景,却排斥了对会计基本理论研究更具本质性决定意义的、人类社会制度安排意义上的会计场景。

但这并不代表会计的全部。会计行业的发展也有其独有的哲学和价值观。东方会计立足于现实中人跟人的交流,西方会计基本精神的立足点是上帝与神的意志,赋予会计灵魂。会计处理每一个业务,都充满着人文情怀与善恶取舍。

帕乔利在《簿记论》中概括簿记工作的基本特质:“商人在开始记录自己的业务之前,应在每本账簿的扉页写下上帝的圣名,并必须始终牢记上帝的圣名。”西方会计文化中,会计是以上帝的名义来记录与计量、计算。

在中华文明中,我们崇尚“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而“计利当计天下利”,则为会计追求的基本目标作了定格。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小人之利”与“君子之利”往往内含于同一经济主体之中,合而为一、共生互动;习惯以“君子之利”(天理)立规,以“小人之利”(人欲)做业务,这是中华文明可以体现于会计制度与工作中的可行方案。

我们回顾职业发展的那段历史及其哲学,即是为了在实务中得到更多的遵循,也是为了传承,更是为了寻找精神世界的满足。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结尾写到“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出了一段现在广为人知的充满哲理的肺腑之言。

康德的警言激发了我们每个人仰望星空与忠于内心的豪情。按康德的见解,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所敬畏,具有“仰望星空”和“牢记心中道德法则”的品质,这样,人类理性才能得到坚持。

因此,作为会计从业者,也需有“理想的会计”,确立敬仰的“星空”和自觉服从的“内心”。这样在从事会计职业、设计会计制度时,就可以拥有一个丰满的会计精神世界。明白存在哪些差异;哪些差异是合理的,而哪些差异不合理且完全可以避免。

从而使我们在会计职业生涯中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线、行止自如。不然,等我们仰望自己的星空时,发现是一片空白;而我们的内心,又是那种漂泊无定的感觉。

尊重历史,熟悉历史,每个人都在书写历史。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阅尽人间韶华,感谢你点赞关注。

(注:参考文献《会计史上的五次革命》(陈涌玲张厌娇))

财务常识会计历史与理想的关系,财务每日必备知识

会计的发展历史

  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就用符号、图画记录狩猎的收获。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计主要用来管理国家层次上的财政收入与支出,而民间所用的会计一直是比较简单的,直到元朝时,会计在民间的应用才达到可观的程度。
  会计名称溯源
  中式会计命名于西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已经出现“会”和“计”这些形状的字体,而且其含义已基本定型。“会”字,上有“合”,下有“曾(古时是‘增’的通假字)”,故其有增加、聚合和汇总之意。“计”字左为“言”,又为“十”。古时直言曰“言”,难言曰“语”,故“计”字包含务必要求准确,不虚假乱造之意。“十”字,由代表东西的“一”和南北的“|”组成;古时,以所在的部落为中心,人们沿着东西南北的方向分别外出狩猎,归时将猎物一起放于中央,汇合加重,进行计算。根据西周的具体情况,“会计”在此时的含义就是既有零星的核算,又有年终的岁总合算。
  会计的得名,说明了此时的会计已经从国家职能的附属部分,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事实上,西周时确立的一些会计习惯深远的影响了以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如“入”和“出”作为记账的符号地位此时得到了确认,以后一直沿用了下来。
  三、 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
  1. 史前时期的会计
  在距今10万年到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我国山西朔县峙峪,发现了最早的会计痕迹。在许多骨片上发现了刻画的痕迹,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峙峪人进行计量、记录的遗迹。在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原始会计的方式变的丰富起来,有绘图记事和刻画记事两种方式。绘图记事的方法是将狩猎的成果以壁画的形式画出来,比如打了一头鹿,就画一头鹿;打了两只兔子就画两只兔子。这些图形是象形文字的鼻祖。刻画记事是指用特定的符号记录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会计方法有了更多的形式,其表现是:“黄钟黍”计量单位的出现、结绳记事法的运用和“书契记数”的创造。
  黄钟本是一种用竹子制作的乐器,后来黄帝用以作为长度、轻重、容量的度量。黄钟的长度规定为中等大小的黍粒90颗的长度,以一粒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寸、尺、丈之间均是十进制。这些计量单位尽管实质长度略有变化,但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另外,通过黄钟黍,还确定了合、升、斗、斛等体积计量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出现,使得会计得以从实物统计向数量方面发展。
  书契记数所谓书契,“书,庶也,记庶物也。亦言著也,著之简纸永不灭也”。“契,刻也,刻识其数也”。书契记数实际上是数码和实物计量的结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讨论上述各种会计概念时,会计的内容并不是以文字记述的。商周之后,会计才开始用文字来计量。从这个角度来说,会计产生于文字之前,由此可见会计的历史之深远。
  2. 夏商周时期
  夏朝时,已经确立了贡赋征收制度,因此推测此时会出现管理财政收入的会计现象。夏设“百官”,其中有监督奴隶耕作的官员“啬夫”,也许担任这个官职的官员就是最早的会计。商朝对会计的一大贡献是数的创造,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从一到十都已经成型。商代的甲骨上,有记录出猎收获的内容,而且对事情的记录比较完整,有时间、地点、种类和数量,用“卯”和“埋”表示支出,用“毕”和“获”表示收入,是会计的雏形。从发掘的甲骨文书契中,出现“册”字的象形文字次数达二十余次,有记录财政收支方面的内容,可见这些书契是我国“账簿”的萌芽状态。
  西周时期的会计发展对我国会计制度的成型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时期,会计已经从一种从属的地位独立出来,会计籍书、会计科目、记账符号、会计报告都已出现,只不过形式比较简单,有待后世发展。西周的官制中专设了“司会”一职,主管朝廷的财政收支。此时,用于记录会计内容的书册越来越多,开始与其它书册分开存放,并且把它专门成为“籍书”(这就是簿书的来源)。同时,西周也规定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称为“岁入”,总共有九项,称为“九赋”。国家的财政支出被称为“岁出”,也有九项,即“九式”。“九赋”,加上各诸侯王国所献的贡品“九贡”,共计十八个收入项目,九个支出项目,就是今天会计科目的原始形态。西周时期的会计报告分“岁会”、“月要”、“日成”三种形式。日成汇总十日的情况,是一种旬报;月要是记录一个月的情况,相对于现在的月报;岁会对应于今天的年报。
  3. 春秋战国及秦
  这一时期对财计理论和财计法规方面贡献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理财名人很多,孔子提出“政在节财”、“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主张节俭的目的在于抚民求安,反对过度奢侈,又批评晏婴用小猪祭祖宗,一件破棉袄穿三十年而不换,有损君子风度。墨子从俭节用的观点也很突出,主张“节俭则昌,淫逸则亡”。这一时期的法典《法经》,在用法律手段规范经济行为方面做了第一次尝试,其中的<杂法>中有一条规定:“负债违契不偿,一疋以上,违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对违反契约的惩罚严重,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单式记账法在秦朝时趋于成熟,这时的单式记账法的主要特征有:①单入单出,单笔出入之间并无对应关系。②按经济事件的发生日期流水记录,秦时规定不记日期禁止入账。③各本籍书之间也无对应关系,无法相互稽核。秦朝还颁布了《秦律》和《财章》,对经济活动使用法律管理,而且这时的法律相较于战国时期的,规定更细,内涵更为明了。如有规定:“府中公金、钱,私挪用之,与盗同法”。这时已经对公职人员挪用公款、贪污有了明确的规定。
  4. 两汉
  两汉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必然对会计有更高的要求。编户制度、上计制度和盈利理论就是这时候出现的,为中式会计之后的发展垫定了基础。
  编户制度,是按户主、家庭成员、姓名、年龄及家产写在简牍上,编制成册籍,也称“户籍”。国家的税赋征收、徭役征发,均按户籍进行分派征收,主要有田赋、算赋(人口税)、更赋(替换服役的赋税)和户赋(按户征收)。编户制度是唐代计帐、明代黄册的蓝本。
  所谓上计制度,就是每年自下而上逐级呈递上计报告---上计薄。年终各郡国携上计簿进京,报告一年来的财政收支情况和人户变动情况。有御史大夫负责审理,最后由皇帝亲自受计,评论功过以定赏罚。
  汉代安定的政治形势、经济的大发展,为各种经济理论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比如司马迁的“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木柴和谷物是单位价值小,重量大的商品,从贩卖的费用和盈利角度考虑都不适合长途贩运,而且因单位体积重量的不同,又有百里与千里之别。
  到了东汉,已经可以分别出“上期结存”、“本期收入”、“本期付出”和“本期结存”四个项目。这是中式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后代的四柱结算法与此密切相关。
  5.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
  这一时期,几乎是年复一年的战火,导致整个经济的发展缓慢,会计的发展也因此减慢了发展速度。不过这一阶段,会计在特定几个方面仍然取得了进步,如:户籍计帐制度的创建和使用以及书写工具由竹简、木牍向纸张转变。户籍计帐之法开始于北朝的北周,由大行台度支尚书苏绰制定,包括计帐和户籍之法。这两者的结合为充实国财、资助军需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北周的计帐户籍之法,不仅为后来的隋朝所集成,更是盛唐时期的户籍计帐的源头。
  6.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封建经济的繁荣为会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的中式会计也处于自己的一个高峰。
  唐代继续实行前代的计帐户籍制度,所谓计帐,就是根据户籍资料和国家规定的收入项目,归类计算,是一种具有预算性质的会计账目,是检查和落实财政和赋役项目情况的基础措施。
  唐代会计的另一个突破就是《长行旨条》的颁布,这是我国财政史上最早的财政预算制度,同时也是中式会计史上最早的全国统一会计科目。《长行旨条》的颁布是针对当时财政预算科目繁多,名目混乱的情况,统一规定了中央各部门,地方各州县以及军队的财政收入与支出项目。
  著名的“四柱结算法”也在唐代中后期得以确立。这里的“四柱”指:“旧管”(上期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和“实在”(本期结余)。“四柱结算法”是在“三柱结算法”(入、出、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三柱的好处在于,划清了本期收入和上期余额的界限,克服了三柱的片面性。
  唐朝的《元和国计簿》是我国第一部财计著作,分析了唐朝的财政经济状况,由史官李吉普所写。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按行政区划分类的户籍统计资料,说明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同时也是财政收入方面的一个预算;第二部分是按国家财政收入项目划分的财政收入状况,与第一部分的预算形成对比,显示问题的所在。
  到了宋代,经济发展更为繁荣,中式会计在此时,无论是机构设置、账簿的组织,还是结算方式的改进,都比前朝有所改进。
  宋朝在中央设“三司”,管理国家的财政大权。神宗熙宁七年,设立三司会计司,总考天下财赋入出,总理会计核算事务。全国自下而上逐级汇总核算上报,有会计司统一进行勾考。会计司是我国政府机构首次以会计命名,也是会计作为独立部门存在的第一次尝试。
  宋代的会计账簿的设置已有“草帐”、流水日记账、总账之分。草帐是一种按时间登记各类经济事项的底本;流水日记账,则是分类按时间登记各类财务收支情况的账簿,反映某一方面的经济业务;总账是在各流水日记账的基础上,按国家规定的收支项目归类汇总的账簿。
  7. 元明时期
  元明两朝,中式会计基本上沿用唐宋的会计方法,不过此时民间逐渐认识到会计的重要性,运用的范围扩大。明代的“黄册”和“鱼鳞册”的编报制度,很类似于唐朝的计帐户籍制度,不过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高于后者。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龙门帐”的出现,这是会计理论的一大突破。
  龙门帐创于明末清初,由山西人傅山发明。龙门账的账簿分为草流、流水簿、总清簿。草流起原始凭证的作用,流水簿起会计分录的作用,总清簿起总账作用。流水簿的账页分上下两方(收方、付方),因此每记录一笔业务都要同时在上下两方记录,而且金额相等,这事实上是一种复式记账法。总清账的账页也分上“收”下“付”,上方包括“进类”和“该类”会计科目,下方包括“存类”和“缴类”。它的登记方法是:本期收入过到进类科目中,是支出的过到缴类科目中;是资产、债权的过到存类科目中;是资本、负债的过到该类科目中。由于流水簿的来去相等,所以分类过入总清账中的来去也必然相等。期末时,在总清账中,用公式“进-缴=存-该”验证账面有无问题。如果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称为合龙门,否则龙门不合。龙门帐的原理在于:任何四个数拍成方阵,如果其中一行的两个数之和等于另一行的两个数之和,那么这四个数的对角差相等。龙门帐的账页格式如下所示:
  8. 清朝
  清朝我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同时封建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最高峰,中式会计也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其表现就是四脚账的出现。四脚账的账务处理程序如下图所示:
  草流起原始凭证的作用。细流起会计分类的作用,是登记账簿的依据。总清账相当于现在的总账。银清簿相当于今天的现金日记账。结册相当于今天的会计报表,其中“彩项结册” 类似现在的损益表;“存除结册”类似今天的资产负债表。这两种结册的格式与总簿账页的格式一样,分上下两部。“彩项结册”表的格式是上方( 来方) 分项列示本期发生的全部收入,下方( 去方) 分项列示本期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及利润( 红利) 。
  红利= 上方( 来方) 合计-下方( 去方) 合计
  而“存除结册”表的格式,上方称为天方,下方称为地方。上方( 天方) 分项列示资本、负债和红利( 从“彩项结册”转来的本起红利) 。下方( 地方) 所列示的是各项资产、债权及亏损( 从“彩项结册”转来的亏损) 。此表如果上方( 天方) 合计数与下方( 地方) 合计数相等,称为“天地符合”,也称“天地合拢”。天地不合记账必有差错,应查明原因。
  总结
  自此,中式会计的整个发展过程介绍完毕。在做整篇介绍的时候,笔者深深的感觉到会计的发展是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经济得到大发展的时候,譬如秦统一后的中国、唐宋时期,会计发展的就快,而在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整个会计的发展就趋于停滞。不仅在发展速度上,在发展阶段上,也能体会到这一点。历史在进入元明清之后,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开始出现,商品经济逐渐有可观的发展,此时会计在民间的应用才扩展开来,龙门账、四脚账这些复杂的会计形式才得以出现。

财务常识会计历史与理想的关系,财务每日必备知识

会计,财务,财务会计的起源分别是什么(时间和理念)?

“会计”是对做监督和管理财务工作的人的称谓。
“会计”一词的历史颇久,古已有之。据记载,我国从周代就有了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进行月计、岁会。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西方会计界,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演变与创新,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受到严重冲击和批评,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完整的和规范性的会计理论框架,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解决现有的会计准则未曾涉及的新的会计问题。自1976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的《财务会计与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中首次出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一专门术语以来,以美国、英国为首的西方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而对这方面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财会专门理论研究体系。
会计学堂专注财会培训,30天让你成为会计高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4204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卡卡西和照美冥结婚,水影照美冥变成傀儡了吗 下一篇:让女人荷尔蒙飙升的称呼,女人在微信里的称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