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成为合格的管理者必须经历的三重转变「成为合格的管理者必须经历的三重转变」

为什么要建立领导梯队?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领导梯队的重要性。
为什么?
从内部看。每一个老板都说,公司里没有人,业务发展不起来,有了领导梯队,公司才会良将如潮,有人可用。
从外部看。中国的商业发展,已经从粗放式的发展,变成了高质量的发展。
什么是粗放式发展?
以前是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市场需求。包括能源、矿产、有色金属、房地产、金融、基建等行业中的大量的公司在过去10年、20年,都吃到了市场发展的红利,时代造就英雄。
尽管这

为什么要建立领导梯队?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领导梯队的重要性。

为什么?

从内部看。每一个老板都说,公司里没有人,业务发展不起来,有了领导梯队,公司才会良将如潮,有人可用。

从外部看。中国的商业发展,已经从粗放式的发展,变成了高质量的发展。

什么是粗放式发展?

以前是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市场需求。包括能源、矿产、有色金属、房地产、金融、基建等行业中的大量的公司在过去10年、20年,都吃到了市场发展的红利,时代造就英雄。

尽管这些行业可能有十几万亿的规模,但内部的力量很弱。

而在今天,每个行业的红利都没有了, 也意味着一个低效能的时代结束了。

未来十年要高质量发展,从外部的动力变成内生的动力,也就是双轮驱动:创新、领导力。

创新之前说得比较多,今天说说,为什么要靠领导力驱动?

因为工业化时代,不太需要领导力,做到标准化就可以了。以前老板给工人开的是计件工资,做了多少件,就开多少工资,很容易考量。

但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不再是产业工人,大多数人做的都是有创意的工作。你很难判断一个设计师在电脑面前坐班,他的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他花了多少时间投入到工作上。

所以管理人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候,就需要员工要像管理者一样自我驱动。

这就是必须要学领导力的原因,要发挥领导力,让员工能做到自我驱动。

未来不管你身处什么行业,如果没有创新和领导力的驱动,很难在这个时代找到一个比较好的位置。

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人才?

而要搭建领导梯队,那么就需要有人才,从人才中寻找具有领导潜质的人。

什么样的人算是人才?

在我看来,要满足这三点:人品好、潜力高、要性强。

人品。一个人品不好的人,没人愿意帮助他,而靠着一个人单打独斗,在当前的时代,不可能成功。

要性。所谓要性,就是有没有目标,对实现目标有多大的愿望。很多人很聪明,但最后都不能成才,就是因为他没有目标感。

当我看见这类人,会很痛心,通常来说,我会在半年的时间内,不断给他目标。但如果激发不了他,我就不会再培养他了。

潜力。也必须要有潜力,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一个人如果没有潜力,明年、后年就用不了,也是非常可惜的。

这三条,都很重要,没有优先次序之分。而潜力是比较难判断的。如何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潜力?

首先底层要有营销思维。

什么是营销思维?

第一个,以客户为中心。你要知道你的客户是谁,比如你是一个HR,专门负责销售管理者的培训,那你的客户就是销售管理者。

第二个,以结果为导向。你得知道销售管理者要什么,他们要的就是业绩增长,所以你去设计所有的培训课程,就要往这个方向设计,这就是营销思维。

所以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底层具备营销的思维。

无论你在哪一个岗位,不管你是员工、管理者,还是老板,你都要成为一个销售。你要问自己,我的客户是谁,我的客户长什么样,我的客户喜欢什么?

你也要思考:“我做的事情对别人有价值吗?能解决别人的问题吗?别人要的结果是不是我恰巧在做的事情?”

而一个人的顶层能力就是系统思考。

系统化思维有三个维度:

深度思考。你首先要从现象抓到事物的本质,并且能够把它体系化。

全局思考。我们怎么样从一个局部,考虑到整体。

动态思考。不能像刻舟求剑一样,只看得到静态的变化。每个人,每个业务之间,都是动态变化的。

有深度思考的人,不会人云亦云,而是不断挖掘到问题的本质,并且有将知识体系迁移,解决类似的问题。

而在营销思维和系统思维之间,是三力模型。即:体力、心力、脑力。

先说体力。

体力是最重要的,没有体力,会影响到心力和脑力。

我没有看过哪个事业成功的企业家,体力是不行的。

什么是心力?

心力即钝感力,不要有一颗玻璃心。一个很玻璃心的人,不可能成功。

举个例子,在你的水平还不太高的时候,你的老板会指导你,平级会指导你,可能员工也能发现你的问题。

别人想辅导你一下,有钝感力的人,可以直接说,根本不用照顾他的自尊。

而有玻璃心的人,刚提出一些问题,就崩溃了,慢慢地,就没有人愿意再指出你的问题。没有人辅导你的时候,成长是很慢的。

如何训练心力?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逃避,面对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当你解决完了,你的能力会变强,心力也就提高了。

那么什么是脑力呢?

脑力不是智商,我们都是普通人,智商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很少有人智商会低于80,高于150的。

所以脑力要好,是做系统化训练,要做结构化训练。

碎片化学习很容易导致思维体系紊乱,看似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应用不上,在脑子里变成了垃圾。

而结构化之上,就是上面提到的系统化思维。

当他具备这些能力,是一个人才,才有机会被提拔为管理者,走上人才梯队的道路。

如何搭建领导力梯队?

那么该如何搭建领导梯队?上周在读书会上,我讲过,有6个层级,7个梯队。可以综合一下,从初级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管三个维度来看。

当一个人从员工变成基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变成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变成高管时,工作理念、时间管理、领导技能都会发生变化,要从伪到真。

“真基层”必须具备的能力:

工作理念。

伪基层看见下属比自己业绩好,会嫉妒,总想证明自己是最厉害的那个人。或者看见下属做得不太好时,不是辅导,而是亲自上手,什么都自己干。

所以要转变,要修炼基本素养,知道识人心、懂人性,通过驱动团队拿结果。

时间管理。

伪基层的时间不属于自己,总是在救火,去帮助员工解决一些重复性犯的问题。

而真基层的时间都集中在辅导员工上,找到根源问题并解决,杜绝发生重复性问题。

领导技能。

伪基层只会发号施令,告诉下属,你给我这么干,你给我那么干。

而真的基层,能指导员工,激发员工。所以他要做到界定和布置工作、提升下属的胜任能力、建立人际关系。

“真中层”必须具备的能力:

工作理念。

伪中层很容易跨级布置任务,或者代替基层管理者工作。而真中层则是选拔一线管理者,做他们的教练。

时间管理。想当真中层,则要学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及时辅导一线管理者上。

领导技能。

伪中层是传声筒,领导告诉他,要完成某一个目标,然后他就原封不动地告诉他的下属,我们要完成这一个目标。

为什么要完成?他说是上面的领导这么说的,必须这么干,完不成就没有绩效。

而真中层是转换器,能分理解公司的战略,明年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对部门有什么影响?自己这一个部门,为了完成公司的战略,要做些什么?

对下则把部门目标进行拆解,将公司想要的转化为员工想要的目标,让员工很爽很想干。

还能打破部门墙,帮助团队有效协调工作,做好总指挥。

“真高管”必须具备能力:

工作理念。

伪高管,缺少系统化思维,是单细胞动物。没有战略思维,只会执行,不会思考。缺少担当,只知道推过揽功。

而要成为真高管,则要有战略思维,胸怀全局,有长线的眼光。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为战略实施制定计划。

其次,有开放的思维。作为高管,同时管理着好几个职能部门,你不能闭目塞听,要重视你所不知道的,积极探索陌生领域。

时间管理。

伪高管,总是沉浸在战术胜利的荣誉之中,而没有关注到战略。而真高管的时间,都花在重视外部因素,关注全局,关注战略。

领导技能。

要成为真高管,也必须拥有这三个领导技能。

第一个,制定职能战略。

当你成为高管后,你一定要懂得如何做战略,如何做战略执行。

第二个,有效沟通能力。

这个层级的沟通都是交叉沟通,沟通是密集型的。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充分掌握所有的信息和知识,很容易偏听则暗,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整个团队遭殃。

第三个,应对新变化的能力。

在面临外部环境的变化,行业的变化,公司的变化,创新业务和新岗位的变化时,你要有应对变化的能力。

当每一个层级的管理者都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就能成为真正合格的管理者。

最后,愿每一家公司都有优秀的人才,都能做到良将如潮,祝福。

成为合格的管理者必须经历的三重转变「成为合格的管理者必须经历的三重转变」

管理者应该转变的三个思维

企业建立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管理者首先应该转变思维,否则就无从谈起。
一、价值观的转变

老板把企业当成自己个人的,制定的制度、流程、标准老板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从此搁在空中。不少管理者的工作行为是为了讨老板(上级)开心,获得相应的利益,而不是考虑如何创造价值。不少老板的思维意识里认为:企业是我的,一切由我说了算,我想怎样就怎样。不少管理者的思维意识里认为:企业是老板的,我的工作让老板开心、满意就行;企业又不是我的,尽量少惹事。我发现,很多管理者思考问题都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企业角度出发。古人讲:“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 每个管理者应该转变思维:我这个岗位的职责是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合格?遇到了新问题,由哪个岗位负责?如果不及时处理,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我是企业负责人,我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情?

二、角色的转变

我经常在企业看到这样的现象:遇到问题,员工不怎么动脑,而是问上级怎么办,上级告诉员工应该怎么怎么做,下属成了上级的傀儡。一旦员工没有做好,上级会责怪:“你怎么做成这样?”员工也很委屈:“我是按你说的做的啊?”我遇到不少的管理者想我诉苦:“我们员工的能力不行,还不如我自己做。”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管理者没有当好一个教练。教练的两个作用:一是提供做事的思维与方法;二是评价员工哪些地方做到位了,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管理者应该转变思维:当一个好教练,不要替员工踢球。
三、心态的转变

不少管理者总是这样思考:企业给多少工资,我就做多少事情,企业不给我加工资,我就偷懒。在我看来,这种思维是很危险的,不仅耽误了自己的职业发展,也会耽误企业的发展。企业固然需要正确评价每个人的贡献,让员工的付出与收入成正比,但评价贡献也是管理的最大难题,天下没有绝对的公平。 管理者应该转变思维: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不断与企业成员合作,为企业创造价值。
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思维决定未来。管理者只有转变思维,企业才会做的越来越好。

成为合格的管理者必须经历的三重转变「成为合格的管理者必须经历的三重转变」

管理方式的转变

管理方式的转变

管理方式的转变,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在职场上也非常吃得开,无论何时都要学会尊重他人,多看看优秀面试的视频也许能带来一些启发,在职场中要积极保持人际关系,学会管理方式的转变!

管理方式的转变1

从员工到管理者,工作职责越来越大,以前只是对上级领导负责,现在则需要对整个团队负责,对公司的发展负责。管理者除了管事,还需要管人,这需要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甚至和员工相处之道的转变。

一、工作方式的转变

身为员工就仅仅努力工作就好,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好领导交办的任务,积极努力,尽职尽责,让领导注意到自己。但是成为管理者后,工作方式需要作出转变了,并不是之前那种带头冲锋,事事亲力亲为。举个例子,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凡事亲力亲为,事必躬亲,这是个好员工,但不是个好领导。领导更多的是统筹规划,协调安排,人尽其才,知人善用。领导不能在充担冲锋陷阵大头兵的角色,而应是稳坐中军大帐的三军统帅,第一你的精力不允许,必须依靠团队协作,充分发挥团队能动性;第二不利于团队员工的培养,自己干的多,把自己锻炼的很好,但是员工却没有锻炼机会,必须适时的让他们负责和担纲,然后你总体把控就可以。

二、相处之道的转变

当还是员工时,为了有一个比较融洽舒适的工作环境,拥有一个好人缘特别重要。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自己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还可以找同事帮忙。身为领导,还是有必要和员工保持适当的距离,如果领导和员工走的太近,会面临一个尴尬的情况:一是员工出错,做的不好,不好当面责备,否则你无法和员工走的近;二是如果有任务安排,尤其是一些任务重的工作,没有领导的威严,不好安排工作,如果你人畜无害,员工可能会挑战你的权威;三是员工的晋升离不开领导,如果你和所有员工走的近,在牵涉到利益这块,那么给谁升职加薪,你都难以讨好所有员工。想成为受所有员工欢迎领导太难了,与其这样,不如和员工保持适当的距离。

三、思维方式和心态

我觉得从心态上应该充分意识到角色的调整,由普通员工成为了管理者,需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整体的统筹安排上,而不是具体的业务内容上;要有承担责任的意识,敢于担当,管理者不同于普通员工,下属遇到问题都会向领导寻求帮助,如果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在员工心中你的威望会大大削弱。

在思维方式方面,管理者需要分清主次,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人员配置和时间规划方面,应该在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方面投入最多的精力。从之前专业思维转变为管理思维,做员工很多时候考虑问题容易有局限性,仅从自己的工作经验、专业方面进行思考,形成专业思维;而管理者需要从全局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团队或者部门利益和角度去思考问题。

管理方式的转变2

1、从专才到通才

从管理一个独立职能部门过渡到掌控全局,前期马杰遇到不少的挑战。

当中一个比较明显的是这一转变几乎让他丧失了判断力,甚至对自己做决定的能力都有了怀疑。

他陷入到一个典型陷阱里——对自己熟悉的部门管理过度,而对于其他部门则管理不善。

马杰的情况非常普遍。

人们一般在遇到巨大压力时,更愿意逗留于自己得心应手的领域。

如果新晋领导者在所有业务上都是世界级的专家,那么固然很棒,但显然,这是天方夜谭。

通过投入时间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能让人找到安全感及价值。

有些情况下,他们可以通过部门轮职或者跨部门项目合作获得一些经验。

但现实是,要想具备领导整个企业的能力,他们需要从专才变成通才,即要对各个职能部门都有足够的了解。

怎样才是“足够”?

领导者必须能够(1)做出有利于全局的决定;(2)分门别类评估人才。

为此他们需要认识到,各个业务部门都有其独特的管理子文化,有各自的思维模式和语言。

作为“一把手”,领导者要了解财务、营销、运营、人力和研发这些部门解决业务问题的不同方式。

每个部门使用的管理工具(贴现现金流、顾客细分、工艺流程、接替计划、门径管理等)也是五花八门。

领导者要通晓各个部门的语言,并在必要时为他们翻译。

关键是领导者必须懂得提正确的问题,了解正确的人才评估和招聘方法,知道如何管理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2、从分析者到整合者

部门领导的主要职责是招聘、培养和管理专注于具体业务的分析型人才。

而企业领导者的职责是管理和统筹职能部门中的各种知识,解决重要的组织问题。

不同角色,工作重点就会不同。

马杰在角色转换的初期感到穷于应付,因为他需要去解决很多相互冲突的业务要求。

举例用户运营总监希望可以给顾客贴各种各样的标签,而技术总监担心这些会对服务器产生额外的负担,导致用户体验受到影响。

马杰除了要平衡各个部门的需求和挑战,他还需要考量事情对整体业务的影响。

企业领导者要让自己变成对各个部门知识都懂一点的通才,这样才能解决相互冲突的问题。

光有分析能力远远不够,他们还要知道如何做取舍,就自己的决定给出合理解释。

在一路往高管迈进的过程,马杰观察其他高管如何处理及解决问题,这也能提供一些前车之鉴。

即使可以借鉴其他人的方法,最终还是要他自己从结果中去吸取经验教训。

3、从战术家到战略家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战术细节中去。

这是因为这些活动是如此具体,结果立等可见。

一旦进入这个“模式”,日复一日的会议、决策以及项目,导致人们容易迷失了自我。

有时候高管会掉入一个“误区”,只要都在忙,时间就是有效被利用起来。

战术要能执行到位,关键就在细节。

而关注细节就是最耗费时间的。

当角色转换时,我们需要尽快了解新角色的核心职责是什么。

当马杰接管游戏事业部时,他的`核心职能就是这个事业部的总战略师。

要做到这点,他需要忽略那些细枝末节,把思想和时间都解放出来,用于关注更高级别的事物。

他需要具备一种战略性思维。

管理方式的转变3

一、以团队的力量完成目标

我在刚晋升为管理的那段时期总是忙得不可开交,想必很多管理者也有过类似的体会。我个人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原因一:从一线职员晋升上来的管理往往都是专业技能过硬,且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当他们在管理团队的时候势必也会以同样的标准要求下属。如果交代下属的任务总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他们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与其一遍又一遍地安排下属改,还不如自己亲自动手更快。”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做了本该下属做的事,以至于下属无事可做。

原因二:毕竟晋升之前大家都是平级,即便现在属于上下级关系,碍于之前的交情也不好意思安排任务。于是凡事只能亲自动手,每天累死累活,还抱怨下属不能帮自己分担工作。

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管理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

作为“团队贡献者”,管理者不应再像以往那样单兵作战,而是应该充分发挥每个人所擅长的方面,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进而带领整个团队去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实现n+n>2n的效果。

如果管理者一味地为下属代劳,虽然身处管理岗位,但实际仍是“个人贡献者”。当工作量力所能及的时候还能勉强应付,假如哪天超出了承受范围,自己也就无能为力了。

二、持续不断地培养下属

我在管理初期经历过这样一段时期:没有一个下属可以让我放心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觉得自己无人可用。

当你也有这种想法的时候,说明你的团队的人才密度太低,已经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现状呢?我认为,短期靠招聘;长远靠培养。

之前经常有人跟我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此这些人只是在汲取,很少甚至从不输出。但是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你绝不能有这种想法。

试想,你在初入职场的时候希望遇到什么样的领导呢?答案肯定是:能够培养我、帮助我提升自己的领导。那么换位思考一下,为什么不先从自身做起,去培养自己的下属,帮助他们提升自己呢?

除此之外,管理者还应该营造一个积极交流的团队氛围,使每个人都愿意将自己的见解分享给他人。(接下来我会分享“什么样的氛围适合团队发展”。如果你对此感兴趣,请关注我。)而管理者作为团队的领导,更应该以身作则,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下属、培养下属。当团队所有人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团队的价值就会呈倍数地放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45554.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为什么总是被忽视呢,属于管理者的角色构成 下一篇:中国企业管理为什么差,精细化管理水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