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里曾经的明清陕西贡院西北地区的考生都要来这里参加科举
贡院又叫贡士院、贡闱、贡场,最早源于唐代,是一个科举专用名词。因为唐代的礼部“贡院”周围插满了荆棘,防止考生翻越,所以贡院又有“棘闱”“棘院”之名。
北宋初期,沿用唐朝和五代时期的制度,在京城设立贡院,作为科举考试的管理机构。但在长期战乱、经济几近崩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北宋朝廷,上自中央政府,下到州县都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新建贡院作为科举专用考场。省试最开始在尚书省礼部,后来改在武成王庙、开宝寺、太学进行。这些
古代科举考试与现在的高考一般使用学校教室作为考场不同,有专门的场所——贡院。
贡院又叫贡士院、贡闱、贡场,最早源于唐代,是一个科举专用名词。因为唐代的礼部“贡院”周围插满了荆棘,防止考生翻越,所以贡院又有“棘闱”“棘院”之名。
北宋初期,沿用唐朝和五代时期的制度,在京城设立贡院,作为科举考试的管理机构。但在长期战乱、经济几近崩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北宋朝廷,上自中央政府,下到州县都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新建贡院作为科举专用考场。省试最开始在尚书省礼部,后来改在武成王庙、开宝寺、太学进行。这些考试场所都是临时借用,根本没有办法严防考试舞弊,而且还在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发生过一场大规模火灾造成惨剧,当场就烧死了四位考官和四十个吏卒四。各省都临时借用学校、寺庙或者官府衙门进行,虽然解决了科举考试没有考场的燃眉之急,但随着考生的增加,这些临时场所逐渐不能满足考试的需要。
明清陕西贡院遗留下来的石雕
到了元祐五年(1090年),北宋朝廷明确规定各地必须新建贡院,禁止再在学校和孔庙进行考试。按照朝廷的要求,各地开始设立贡院。
到宋徽宗时期,朝廷在辟壅内设有礼部贡院,并要求各州设立贡院,但很多地方没有严格执行这一命令,尤其是北宋中后期实行的试图以学校考试代替科举考试的“三舍法”,使贡院的发展受到影响。
明清陕西贡院遗留下来的石雕
南宋时期,朝廷在杭州新建了礼部贡院。各地也兴建了一批贡院,兴建或重修多达四十六座,贡院的数量明显增加。其中福建、江浙、四川等地区的贡院不仅规模较大,而且设施齐全。
金元时期的考试场所称考试院。金朝设有“词赋考试院”和“经义考试院”,负责考试事务的官员称考试官、同考试官。
元代考试院有帘内官和帘外官之分,并且规定帘内官与帘外官不能交谈,以防止负责阅卷的帘内官与帘外官串通舞弊。不仅如此,元代将考生座位分隔开来,每位考生占用一间“席舍”,使得考场纪律更加严格。
明清陕西贡院遗留下来的石雕
到了清朝时期,西安作为陕甘西北地区的府城沿袭明制,所以当时设立有号舍和考棚,那时候在京师及各省城大多设立贡院,西北地区直到清朝晚期陕甘分试以前西北地区参加乡试的考生都要到西安府城里的陕西贡院赶考应试。明清时期陕西贡院和各地贡院一样严整划一,壁垒森严,绝对算得上是科举制度的具体象征。
在现在的西安城里有一条街道叫贡院门,贡院门旁边的东举院巷、西举院巷和早慈巷都是明清时期陕西贡院遗留下来的地名。
曾经明清时期陕西贡院附近的街巷名称基本上可以说全都跟贡院有关:因为贡院是考取举人的地方所以又俗称举院,所以曾经的“举院”门口东西两条对接相连的巷子就被叫做东举院巷和西举院巷。
明清陕西贡院遗留下来的石雕
西举院巷到西大街以前还有个牌楼巷,因当年巷口竖有贡院的牌楼而得名,高大的牌楼上写着:陕西贡院。“明经取才” “为国求贤”分别题于两旁的石坊之上。大牌楼后,贡院西南角还有个魁星楼,也叫五星楼。
在贡院的西墙和东墙外还有两条南北向的巷子叫西早慈巷和东早慈巷,原来是贡院为防止考生越墙舞弊,在墙头插满枣刺,因此被老百姓俗称“枣刺巷”的,直到1917年,“枣刺巷”才被后人雅化为早慈巷。现在人们说的早慈巷,指东早慈巷。
西举院巷的路牌
牌楼巷西边临西大街还有个楼楼巷,挨着西大街口,有建造精美的二层门楼(过街楼),从门楼下边进去顺着楼楼巷往里走拐向西边连接着神器库巷,住在神器库巷的人,要到西大街就必须要从楼楼巷口的二层门口下边穿过去,所以有人推断楼楼巷得名有可能是因为那个门楼。有还听说在那个门楼上过去经常有人用笙、笛子、小鼓、小锣等乐器演奏很雅很好听的古乐。
清朝时期临西大街的楼楼巷南口只有一大间房宽,楼内供有神像,每年过会都非常热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个小楼还在,巷口已改修为一大间铺面房,原来巷口的雕花门额和两边的砖柱也都还在。
通过比对历史资料不难发现:西安城里西门东北角曾经明清时期的陕西贡院基址在唐代时属于皇城范围,南半部分曾是一千多年前大理寺所在地,现在西大街上竖的有唐大理寺遗址石碑。北半部分曾是隋唐时期“司邦国建修土木工匠之政令”的大衙门将作监旧址。据《长安史迹考》“将作监以将作大将为长官,司邦国建修土木工匠之政令。总辖左校署、右校署、甄官署、百工监、就谷监、库谷监、斜公监、太阳监、伊阳监等。”掌管殿廷供设、汤沐、灯烛、天子行幸的“奉宸局”,掌管朝会、祭祀、舆辇的“尚辇局”旧址,都在这一带。
换句话说就是隋朝建大兴城的宇文恺、唐朝时期的神探狄仁杰、元芳还有画师阎立本他们曾经就在贡院门附近明清陕西贡院的地盘上上班。
北宋名相冦准也就是寇莱公,他是陕西华州下邽人,曾经在贡院后边的香米园他就因为他的花园“香墨园”而得名。据清代《长安县志》卷16记载:“宋代寇莱公祠……今在贡院之后,祠中有石刻诗。”
明清时期的陕西贡院从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左布政使许资奏请朝廷修建到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大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由于明清两代的朝廷对于各地乡试贡院的格局、建筑等有统一规定,因而陕西贡院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省会贡院在空间布局、建筑物命名上大同小异。
明嘉靖十九年(1540)二月至七月的维修工程确立了明清陕西贡院的基本格局:贡院设门三重,大门前立有三座石坊,正中是“贡院坊”,东、西两侧分别为“腾蛟”、“起凤”石牌坊。明远楼北边为南向的至公堂;至公堂北边有弥封、誊录、对读、供给四室;又东、西两侧有收掌试卷房;向北依次设有为国荐贤堂、精白一心厅、公明厅、文衡门、聚奎堂、主考厅、五经房等建筑。
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是:贡院坊、大门、二门、三门、明远楼、至公堂、为国荐贤堂、文衡门、五星堂、聚奎堂、主考厅及后门。三门与文衡门之内占据显赫位置的是收发试卷的机要区。聚奎堂暗含的象征意义所以布设在靠近贡院中心的位置,寄寓考生早日及第。南北中轴线东、西两侧布设着“精白一心厅”,“公明厅”等众多厅堂并形成多个四合院形制的建筑单元。
贡院东、西分列着供学子考试用的号房,主考厅位在中间,主从尊卑的关系也体现的非常明显,贡院围墙四角设瞭望楼。
说明清陕西贡院,就不得不说曾经明清陕西贡院里边最高的建筑明远楼,它不仅是陕西贡院的最高建筑,同时也是陕西贡院的中心建筑,取“慎终追远,明德归原”之意。从1906~1910年间任教陕西高等学堂的日本教习足立喜六拍摄的明远楼照片看,明远楼楼高三层,八面攒顶,飞檐翘角,四面赖窗,站在楼上可以对整个贡院一览无余,并方便和贡院四周围墙上建有的瞭望楼联系,起着号令和指挥全考场的作用。明远楼上还放着一个大鼓,试卷分发后考生听到鼓响才可以开始答卷。在考试期间监临、巡察等官员登楼监视,白天摇旗示警,晚上举灯为号,防止考生骚乱、作弊。
据说“明远”二字,取自于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的含意,全国的各个贡院大概都有一座明远楼。清朝时期有在陕西贡院《题明远楼联》中写道:“楼起层霄,是明目达聪之地;星辉文曲,看笔歌墨舞而来。” 关于贡院里边对联我们在史料中还可以看到曾经和林则徐一起联手在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邓廷桢也曾为陕西贡院写过对联:嘉庆年间任西安知府的邓廷桢曾为陕西贡院写下了《题弥封所联》“姓氏不妨偕豹隐;光芒终许看龙腾”;另外还有一副《题收卷所联》“称心好句欣先睹;入手奇文岂漫藏”也是邓廷桢的手笔。
虎门销烟
曾经的陕西贡院内部除了明远楼还有众多建筑,为适应考试不同环节的需要分为储存、发放、收掌、誊写、评阅试卷的机要区、由东西号舍组成的试场区和考官休憩区,内部布局规整,能满足举办几千甚至上万考生应考的大型考试的各项需求。
陕西贡院在几百年间的历次维修中,除了新增了一些建筑、考试的号舍由席棚逐渐发展成木构建筑、原有室屋的功能有所调整以外,基本格局并没有变化。
我们国家从隋朝开始就确立科举制度,到了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被加以完善,开科取士就成了后来各个封建王朝选拔人才最重要的一条途径。
过去的科举考试共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殿试由唐代武则天首创,宋太祖时成为定例)。考生经过乡试、会试、殿试逐级考取功名,书生、秀才、进士、举人、贡生、状元、榜眼、探花都是科举考试过程中对不同考生产生的称呼。
童试三年两考,由知县会集全县童生进行考试,合格者称为府学或者县学生员,俗称“秀才”。
院试的时候,应考生员(秀才)不论年龄大小,习惯上都称为童生或儒童。童生参加的院试由省学政主持,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可以称相公。院试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考期在八月,试期九天,分三场,每场三天,分别开始于农历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由朝廷选派考官监考。所以乡试又称“秋闱”,只有秀才才可以应考,通过考核的秀才称为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二至十名叫亚元。那时候读书人只要一朝中举,那绝对是鸡犬升天!在《儒林外史》一书当中的“范进中举”中就有一段描述: 范进中举之后高兴得疯了,被丈人胡屠户打了一巴掌才打醒,而胡屠户手却疼将起来,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为什么范进中举会那么高兴?还不是因为从那以后范进成为人上人的老爷。
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只有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考中后称“贡士”,会试第一名叫会元。
贡士匾额
会试合格后的“贡士”才有资格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考核合格的统称进士。
殿试就像现在高考录取一样分批次——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叫做“连中三元”。
五子登科铜镜
在科举时代,乡试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考中举人就有资格当官,可以不再参加劳动享受国家津贴。
在明清时期,全国的贡院并不是现在的每个省都有,当时只有十几处,曾经西北地区的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的考生都要到西安城里的陕西贡院来参加考试,所以大量考生为了不耽误考试日期,提前早早到西安城找地方住下来备考,甚至有考生落榜以后就住在西安继续准备三年后的考试,因而在西安城里的陕西贡院附近逐渐形成了很多各县和各地的“乡试”会馆,比如庙后街、大麦市街的户县会馆、周至会馆,贡院门街和桥梓口一带明清时期还有渭南、富平、三原、泾阳、醴泉、咸阳6座乡试会馆。其中位于贡院门东大街的三原乡试会馆,兴建时间不详,另外还有位于贡院街东口建于嘉庆(1796~1820)初年的富平乡试会馆;位于南桥梓口路东的咸阳乡试会馆建于嘉庆(1796~1820)年间;位于贡院门大街东侧的渭南乡试会馆建于道光(1821~1850)年间,当时还开有便门,考试前打开,以便考生出入;在桥梓口西的泾阳乡试会馆建于同治四年(1865);桥梓口东路南的醴泉乡试会馆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乡试会馆在贡院附近的分布不仅促进了西安与周边县城及整个西北地区的联系和沟通,也从整体上巩固提升了西安城作为西北地区文教中心城市的地位。
当时很多大的会馆规模宏大,配置齐全,丝毫不亚于现在的星级酒店宾馆。开考当天考生们早早赶到西安城西门里边西大街(那时候叫西门大街)北侧陕西贡院门口贡院门等候开考,到了开考的时候成千上万的考生迅速穿过贡院大门的第二座牌楼走进各自的号舍开始考试。那时候贡院门也就是贡院门口三座牌楼之间的空地能够容纳上万名考生,其中还不包括监考的官员、老师以及维护考场秩序的人以及那些陪考、送考的考生亲友、仆人。
在明清两代曾经的陕西贡院里曾经在一万多人里边才有四十到八十个人能考中举人,难度一点不亚于现在考清华北大,因此考中举人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都会非常激动。最刺激的应该是每科举考试结束在大雁塔“放榜”——“公布高考成绩”的时候,考中的那些考生名字就会被刻碑张榜公布出来。
范进如果是在陕西贡院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那么“范进中举”那样的事情就可能发生在今天西安的大雁塔下。如果范进参加的是武举乡试,那他就是在现在西安荐福寺的小雁塔看的榜单。
几百年里从陕西贡院走出去登科的举人接近大约两千多人。有据可查的是明代陕西中进士870名,在全国19省区中排名第12位,清代陕西出了进士1043名,在全国19省区中列第11位。
人们常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出过的状元少得可怜,整个明清两代几百年时间里陕西只出过三个状元。所以现在人们能够听说的只有明代陕西武功的康海、高陵的吕柟,清代韩城的王杰。他们都是在曾经西安城里的陕西贡院乡试高中后,进京参加会试、殿试,并最终获得了当年的状元,放到现在就相当于考取了全国高考第一名的好成绩。
西安“回民街”北院门挂着榜眼及第匾额的高家大院主人高岳崧在同治十年参加科举考试,以一甲第二名相当于全国高考成绩第二名的成绩高中榜眼,被同治皇帝御赐“榜眼及第”匾额并下令翻修高宅,从此进北院门从他家门口经过的文官需下轿、武官需下马。
他们家从明朝崇祯十四年至清同治十年,高家本族七代为官,也就是说他家七代人都在陕西贡院参加过科举考试并且每一代都有人通过陕西贡院乡试之后还参加过会试,每一代最起码都出过举人,高岳崧本人还拿过榜眼,因此他们家不仅是书香门第,还是官宦之家。
西安历史上曾经是十三朝古都,不同时期西安的名字也大多不同,比如隋大兴、唐长安都曾是西安的名字。从隋唐开始作为当时国都,“四方贡举所会”,全国各地的书生都要来参加科举考试,最早考场设在皇城里边的礼部贡院。唐末李自成的部将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以后到宋元时期,西安虽然不再是国家都城,但仍然是西北的文教重镇。到了元朝皇庆二年(1313),全国各地一共建了17所贡院,其中奉元路(元朝西安当时叫奉元路)的陕西贡院位于西安城中,跟府学和提举司相邻。
明朝初期,西安城池向东、向北进行了扩建,西安城(当时叫西安府城)里边的各职能建筑大多都进行了重新建造和布设。原有贡院废毁,各地学子在“三皇庙”考试。(明朝时期的余继登在《典故纪闻》卷十二中记载:“陕西旧无贡院,每试士于三皇庙中”。)
史料当中记载了明清西安当时的三皇庙有两处:一处位于现在的骡马市惠家巷南侧,一处位于现在的炮房街东段路北。有学者认为明代陕西乡试、会试,不大可能在东关城的炮房街三皇庙举行,所以现在人们一般推断认为三皇庙在骡马市惠家巷的说法似乎更合理。虽然这种说法还有待更多资料证实,但无论如何,明朝前期陕西贡院毁废尚未兴修的确是事实,直到明成祖永乐六年(1408),全国分设15所贡院,其中含陕西贡院,而具体地点并没有明确记载。
根据《典故纪闻》和乾隆时期的《西安府志》记载:陕西贡院是明景泰年间(1450-1456)左布政使许资奏请朝廷修建。比照现在的地名,大致在今东、西举院巷、早慈巷之间,包括儿童公园、儿童医院及其周边地区。
从西安城功能区的整体分布看,明清时期,西安城文教区逐渐在东南城区形成,以文庙、关中书院、西安府学、以及咸宁、长安县学为中心,而陕西贡院选址于西门内北侧,与东南文教区遥遥相望。考试区远离文庙书院那些文教区,更加适应考试场所防止舞弊的要求。
在明清时期,当时的西安城只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直到河南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城、杨虎城、李虎臣两位将军死守西安八个多月的“二虎守长安”、冯玉祥从苏联回国带兵在安定门北侧炸开一个豁口解西安城之围,后来炸开的那个豁口被修成一座城门,并被命名为玉祥门,还有就是1959年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大庆时苏联专家设计修建了玉祥门外的大庆路并开辟了老官庙—莲寿坊—王家巷一线修成了莲湖路。在那时候以前,从当时的具体区位来看,西门里边西大街北侧环境幽静,居民很少,贡院设在西大街边上,交通也很便利,考生增多时,根据需要适时扩大贡院非常方便,要是放在人口较多、街巷繁密的东南文教区要扩大贡院基址就相对困难。
明清陕西贡院作为“明经取士”、“为国求贤”的场所,生源地覆盖着当时的整个西北地区。有资料显示:在陕西贡院应试的考生除了陕西地方考生以外还有甘肃、宁夏、青海乃至现在的新疆迪庆考生。因而自贡院建成后,陕西贡院的面积就很大,随着考生数量的增加,陕西、西安官府不断补修、拓建。贡院自明景泰年间兴建以后,“屡敝屡修”,“屡修屡敝”。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贡院建筑除了偶尔皇上高兴临时提前开一个恩科以外,正常情况下三年才使用一次,考完试,又有三年几乎彻底都不再用,虽然偶尔也会修葺,但是平时官府很少担负维护责任,所以每隔几年破的不能再用,当地就会根据需要重新修葺一番,所以才会有屡修屡敝的窘况。但在不断的整修、扩建和维护中,陕西贡院的空间格局也逐渐定型、完备,贡院号舍和其他建筑也经历了从席棚到木构,再到砖瓦修筑的三个阶段。
有史料记载:嘉靖四年(1525)陕西巡抚都御史王荩、巡按御史郑气增修贡院,在对需要修缮的情况进行了整体查勘后,随即开始增筑内外围墙、厨灶、杂役仆工的住宿屋宇,把几百间号舍席棚改成了木构,为了能够适应考试生员的增多当时还增加了几百间号舍;建了四楹“阅搜堂”,为了防止考生作弊同时也便于监考官监考;当时还修筑了内、外两道高大围墙,墙头安放枣刺、荆棘,以防有人翻墙舞弊,所以贡院又被称作“棘闱”,东墙外边的巷子后来被叫做早慈巷,又经过雅化最终成了现在的早慈巷;当年还购买地皮,并对陕西贡院大门进行了扩建,同时还在贡院大门东、西两侧新建了“腾蛟”、“起凤”两座石坊,从那以后,陕西贡院的建筑群才跟周边民房、商铺看起来迥然有别。
在嘉靖四年(1525)的那次维修中,当时还从西安城两大供水渠道之一的城西通济渠,引水注入贡院五星堂(俗称“魁星楼”,民国初年此楼尚在)前的水池,用史料上的话说就是:以便“开通风气,兼备不虞”。五星堂前水池的设置和府学、县学中“泮池”的作用一样,不仅有“为士浴德”的含意,同时是也借助水池开通风气,增广文风。(过去上到朝廷官府下到寻常百姓,人们都十分重视风水,“风气”的说法,正是基于风水学的原理。“五星堂”后来被改称“聚奎堂”也是从风水意向上命名的建筑物,与水池互相呼应。)五星堂前的水池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防范火患。
贡院考场的号舍
每到科举考试的日子,少者数千,多则上万的考生云集贡院,过去贡院里边的大量号舍都是以木结构为主,加上当时一场考试就要考九天七夜,分为三场,每个考生单独在一个号舍里边考试。号舍的号就是每个考生的序号,相当于现在高考每个考生桌子上边的准考证号,每排号舍都用《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依次排号,每一排号舍前边都有一个叫做“号巷”的小巷子,巷口有水缸和照明的灯具,巷尾是茅房,考生凭“准考证”对号入舍,一旦进了号舍除非是交卷,否则不能离开自己号舍所在的号巷。
号舍里边只有两块木板一上一下卡在墙上,上边一块是桌案,下边一块是“坐席”,晚上睡觉的时候,考生在自己考试的号舍里取下上边的木板跟下边的“坐席”拼在一起就是床铺,晚上铺上被褥就睡在里边。
那时候没有电灯,夜间照明全靠火把、油灯,大量号舍建筑绵延不绝,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失火从而引发重大火灾。在贡院建筑群落的中心区域开凿一个颇具规模的水池,不仅具有构筑水景美化环境的作用,还可作为防火常备设施,确保贡院在发生火灾的时候,能得到最及时的扑救,史料记载仅这一次整修前后就历时两个月。
在明清时代数百年间,陕西贡院是西北各地无数中了秀才的读书人渴望再上一层楼,实现“中举”梦想的地方。三年一次的大考,成千上万的秀才连同陪考送考的亲友、仆人书童全都汇聚到贡院附近,所以每到乡试的时候西安城里特别是原本就很热闹的西大街附近都会变得更加热闹。
嘉靖十九年(1540),侍御张光祖来陕西贡院监考,他当时倡修贡院,后来也是他修缮并且奠定了明清陕西贡院的基本格局。
道光十五年(1835),前来考试的陕甘各地举子考生数量大增,原有的号舍容纳不下,还临时搭设了一些篷号,下雨的时候四处滴滴漏漏,考生们苦不堪言。朝邑县(今大荔县)生员刘学宠也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遭遇,所以他和他的侄子刘振清、刘际清和刘照清(均有功名)一起给贡院捐了一笔银子帮助考生改善考试条件。陕西巡抚杨名飚所撰碑文记载了这次修治的成果:补修旧号7008间,增建号舍1482间,号前回廊98间,号尾茅房108间,砖砌号内隔墙108堵,增修瞭望楼4座,改修明远楼1座,至公堂、卷棚5间,精白堂5间,门内增建卷棚14间,门外回廊30间,点名官厅4座,座3间,协房8间。大门外砌石路140丈,号外砖包围墙240丈,共花费白银46440两。这次增修从道光十年(1830)九月始,到道光十一年(1831)八月试期前竣工,用时接近一年。当时的陕西贡院号舍数量达到了8490间。工程完毕后,刘学宠又呈请,自愿再捐银17000两,除了补助当年及以后科场不足的经费以外,其他银两用于增加关中书院的灯火费用。这件事经过层层上报,道光皇帝后来还下谕嘉奖,给予刘学宠道员职衔,刘际清同比以本职再给予纪录三次,刘照清给予运同知衔。道光帝赐给武举刘振清“乐善好施”四字以外,还拨给他3000两白银建牌坊。
同治十二年(1873)乡试大比之前,邵亨豫作为抚陕使者监临贡院,当年陕甘两省考生有近万人,当时贡院只有8000来间号舍,根本容纳不下那么多考生。于是在贡院的东南和西南两边,增建了3000多间号舍。后来参加这次乡试的考生人数超过以的往一倍,全部得以顺利入闱参加考试。11000多间号舍的贡院,当时一下子成为西安城里最大的职能建筑群落,当时就有了“堂舍规度弘丽森严,为天下第一”的赞誉。当时陕西贡院号舍的增多反映了考试学子的增多,也表明西安作为西北文化重镇的地位更趋重要。
光绪三十三年(1907)9、10月间,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近代“东洋史学”创始人桑原骘藏与宇野哲人博士在河南、陕西两地旅行期间曾来过陕西贡院。桑原骘藏、宇野哲人分别在《考史游记》和《中国文明记》中记述陕西贡院明远楼东、西两侧各有号舍32栋,每栋又分成南、北两侧,每侧可容75名,共计可容纳约9600名考生,可见光绪元年(1875)陕甘分试之后,虽然考生人数有所减少,但陕西贡院规模仍然相当庞大。
总体来说,明清时代,西安城里的陕西贡院除了是考试的场所,有一段时间还充当过官僚聚会、外来官员驻留的地点。清朝时期的唐晏在《庚子西行记事》当中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了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西狩”逃难到西安的时候,因为贡院地方够大,建筑又多所以当时成为朝廷六部堂官来陕的驻地,陕西贡院成为中央六部公所所在地。
1901年1月29日,被八国联军的“炮火”赶到西安的慈禧太后发布了第一道“变法”上谕,其中写道:“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了诸人,或求诸已,如何而国势始兴。”晚清慈禧太后的这一“新政”终于拉开帷幕。
到了民国时期,1926年“二虎守长安”时,守城军民和解围部队共死亡5万余人。1926年12月,西安城解围以后,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于右任倡议成立了“陕西省革命大祭筹备委员会”,决定建立革命公园,将遗散在城内各处无人处理的死难者的尸骨收集起来合葬。当时将被拆掉的清代举院“明远楼”复建在革命公园中,改名革命亭,现在“革命亭”仍然完好的保存在革命公园,所以,我们还能一睹陕西贡院明远楼的风采。
革命公园中的革命亭
整个民国时期,明清陕西贡院曾改建为陕西建设厅、陕西公路管理局、陕西省驿运管理处、西京市政工程处等机构,当年在西安市临时参议院就设在明清陕西贡院大致是现在儿童公园的位置,后来明清贡院里边的建筑后来逐渐被淘汰。
到了建国以后,特别是文化革命中“横扫一切”的1966年,贡院被视作“四旧”,因而没能逃过那场浩劫,明清贡院再一次被毁,连同周边那些曾经因为贡院得名的地名都被全部替换成了新名字:明清陕西贡院外边的贡院门被改为育红街,东举院巷被改为奋发巷,西举院巷被改为奋强巷,早慈巷更名为富强巷,牌楼巷改为反帝九巷,直到1972年那些地名才被恢复为原来的名字。
在后来的城市改造过程中,贡院门和牌楼巷的木牌坊、石牌坊也都被拆掉了。
现在的儿童医院是由在明清陕西贡院基础上建立的陕西建设厅改建的“八院”基础上建立起来。
现在的儿童公园前身是民国十八年在原来的陕西贡院花圃基础上改建而来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建国公园才改成了儿童公园。
贡院门街道北口对面改建前的儿童公园南门
现在的西大街、贡院门周边和北马道合围的一大片区域曾经都是陕西贡院的地方,贡院门靠着西大街的路口和西边靠近西门城墙的地方上过去还分别有一个牌楼,西边牌楼里边的巷子过去叫牌楼巷,东边贡院门路口原来的牌楼向北就是现在通到儿童公园门口的贡院门街道。
贡院门街道
除了前面说到的这些,明清陕西贡院在清末废除了科举,但为“崇正学而保国粹”,宣统元年(1909)在陕西贡院供给所旧址兴建存古学堂,以讲求儒学,后停办。在东早慈巷路西中间,辛亥后成立有“健本小学”,解放后改名东举院巷小学。宣统二年(1910)在贡院北区建了西安中等实业学堂,后来西安中等实业学堂迁到城隍庙后街大概就现在二十五中的位置。清末长安县在贡院选址还办有实业小学。辛亥革命后,实业中学和实业小学停办,改为西北大学农科。1913年西大农科改为省立第三中学(在早慈巷),1927年,城隍庙后街省立第一中学并入省三中,叫省立第一中学。据1933年《西京之现况》载,省立一中“院落大,树木多,惟房屋多旧式,近似宫殿及衙门,而不类似学校”。解放后省立一中迁至西七路,改为西安市九十中,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中学,原校址又兴建西安市四十一中学。清末同盟会员还曾在东举院巷南口创办“同志小学校”,作为活动地之一,解放后改为东举院小学分校。在早慈巷路西中间,辛亥革命以后成立的“健本小学”。
明清陕西贡院花圃遗址上的儿童公园
西安最早的私立小学健本小学,是由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元老焦子静所倡导兴办的,解放后改名东举院巷小学。建本小学校址曾设于早慈巷原陕西贡院里边,1923年改为中学。辛亥革命后兵马都督张云山所创办的同志小学,建在一座叫玄天阁的道观内里,解放后改为东举院巷小学,也就是后来的的西大街二小。三、四十年代西京建设时期,西举院巷这里设有陕西建设厅、陕西省公路管理局、陕西省驿运管理处、西京市政工程处等机构。
贡院门小学门口东举院巷的路牌
纵观历史,归根到底,清朝末期实行的所谓“新政”只是洋务运动的强化而已,主要内容仍然是练兵、筹饷和育才。“新政”实行以后,其中最大的一项变动就是在1905年彻底废除了沿用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建立了新式学堂并派遣大量学生出国留学,陕西贡院在那时候也跟全国其他地方的贡院一样被废弃,随着科举制的终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到现在整个明清陕西贡院遗留下来的也许只剩下儿童公园里面那些石羊、石马、石狮子和假山以及贡院门、举院巷以及早慈巷的地名了。
贡院门街道上人行道边写着贡院门遗址的牌子
如果我们进过贡院门街道的时候不留意甚至都发现不了靠近西大街的贡院门南口路东人行道边上写着贡院门遗址的牌子。
如今,走过贡院门和举院巷的人们或许只会在看到路牌的一瞬间想起这里曾经跟科举考试的贡院有关,至于贡院的地位和曾经的辉煌,也或许没几个人会去想,或许再过些年换了新的路名,以后人们都不会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一座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就能中举从而一举跃出龙门步入仕途的贡院。
好了,关于明清陕西贡院就说到这里。有关明清时期的陕西贡院如果你还知道些什么,都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和更多人一起分享。
我是黄昆,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黄昆说西安》说的都是我个人对西安的了解和认识,作为一个生在西安长在西安的西安人,我计划以《黄昆说西安》为主题,通过视频和图文两种形式介绍西安的历史文化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西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西安!
如果你想让更多的西安记忆被更多人记住、如果你想了解西安哪里、对西安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或者有疑问都可以私信、留言给我。
《黄昆说西安》感谢大家点赞、转发、加关注!
请问西安市的城门名和街道名有哪些历史由来?
下马陵街位于和平门内西侧,西至柏树林南口。因街东口北侧有汉名儒董仲舒祠亦名下马陵而得名。唐人韦述两京记曰‘蛤蟆陵本董仲舒墓’。又曰‘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究竟是蛤蟆陵雅化为下马陵,还是下马陵讹传为蛤蟆陵,至今无定论。明正德年间由胭脂坡迁来在此建董子祠,人称下马陵。董仲舒为西汉著名学者,哲学家。武帝时献举贤良三策。此街中段曲折处可看出唐城和明城衔接处,明代由此向东扩建了西安城。
安居巷
位于东木头市中段南侧。南至三学街西口。明代设钱局于此,称钱局巷,后演化为今名。现碑林门外铜狮就系这里所铸,狮身附贴铜币千余枚。巷东故城河沟内解放前后尚有铸造业者,后联为东方红铁厂。 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
东仓门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曰‘敬禄仓在通化坊,俗称为东仓’。敬禄仓是专为供给满人贵族粮饷费用的实物仓库。此街因在仓门前而得名。
索罗巷
位于东关南部,北起长乐坊,西至更新街。唐代位于兴庆宫内,相传以唐天宝年间兴庆宫内有一娑罗树园而得名。明代称娑罗巷,清末改为今名。
景龙池
位于东关北部。北起长乐坊,南至索罗巷。唐时位于兴庆宫中部偏北。唐景龙年间,这里为九王子府第,玄宗李隆基幼年居于此。当时地下水涌出成湖数亩,得名景龙池。李隆基作太子后,利用这件事说他的住所有龙气。登基后在此建立兴庆宫,景龙池既宫中龙池,亦称九龙池。这地名可反映出唐时因引数条河流入长安,地下水位抬升的情况。
古迹岭
位于东关南街东侧,东至曹家巷。唐代称狗脊岭,是龙首山的一部分,在东市北沿。狗脊是生长在黄土中的一种小灌木,即野枸杞,后演变成今名。唐代狗脊岭为行刑之地。
柏树林
位于文昌门内,北接端履门。南端西侧是碑林。明正统年间,西安知府孙仁益拓建此街并在两侧广植柏树而得名柏树林。
东大街
为钟楼至长乐门,长2150米。隋开皇二年建新都大兴城,此街位于皇城东墙南门景风门内外两侧,名景风门街。景风门遗址在今炭市街南口东侧。唐末,长安城毁,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缩建长安新城,新城东西两侧筑万年,长安两个县城,成为母子三城拱卫之形制,此街分为城内外两段。城内至元代仍称景风门街。城外为万年县城北门外横街。因县城有西北最大的驿站京兆驿,车马过往,商贾云集,宋金时期这一带名大草市,明清时演化为大差市。明初扩大西安府城,拆景风门东移1300米建东门,始统名东门大街。利用元奉元城东北隅建秦王府,今为新城,又在此街南沿和今北大街中线筑秦王府萧墙,萧墙内为王城,俗称皇城,将此街包入王城内。清原王城改为八旗驻防城,俗称满城,此街又称顺城街。街西端即钟楼东门洞,亦即满城西南角门。辛亥革命,新军即由大差市东薄弱处攻入满城。民国二年九月,张凤翔督陕,拆满城,利用赈陕款对此街大加修筑,取名中山大街。1953年部分拓宽,改名东大街。
南大街
钟楼至永宁门,长670米,宽60米。最初为隋唐皇城安上门街。当时宽90米,两侧栽植槐树,并砌水沟。因南端有皇城南墙东门安上门故名。路两侧有尚书省六部衙署,门内东侧有斗鸡场,今演化为大吉厂巷,宋之问有‘日晚斗鸡场,经过狭斜看’句。今大吉厂古乐社仍流传着唐代的鼓乐。宋至元仍称安上街。明初改筑南门,朱元璋钦定永宁门,意为南方永远安宁,为示不用出兵之心故今永宁门瓮城外墙无正门。此街也就称南门大街。明清时是西安最繁华的大街之一。清中期每遇雨积水成河,人不能过,戏称滴水河。民国初年改称南大街
新城广场
为于市中心偏北。原为唐长安皇城东北隅,宋为京兆府城东北隅。元为中央驻地方监察机构台察院,明改建为秦王府。明末为李自成的顺王府。清出改为八旗校场。1926年庆祝西安解围改称红城。1950年南部辟为广场,延续至今。
案板街
元代称南巷。清顺治年间因有售案板店铺而改名至今。
炭市街
清中叶西安生活供热由南山薪木转变为北山煤炭。当时只是一个堆放煤炭的无名小街。后因商而声名大振并得名炭市街。1927年拓宽。解放前为干果海味市场。现多为副食
南新街
明为秦王府南门端礼门至萧墙南门端履门的大街。北端王府门两侧城墙尚存而左右原有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所铸铜狮一对。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占领西安此处为顺王府前门。1645年清军占领西安将顺王府拆毁。原秦藩故府贵妃太湖石移出,今在革命公园南门内,门前铜狮则移往城隍庙前,今碑林博物馆,原府第毁为八旗校场。1927年因此街在新城以南改为今名。
后宰门
明代秦王府北门广智门北。有专管王室衣食供给的机构,称为后宰。此街东段与北新街相交十字称为后宰门。清初满城西墙北段新开一个城门名新城门,此街名新城门大街,后从习惯仍称为后宰门。
通济坊
1936年在西安拥有相当经济实力的通济信托公司在这里开拓街道,大量建房。临北大街建成四层钢骨水泥砖木混合结构楼房。是西安最早的西式大楼。1949年后为市百货公司批发部。
韩森寨
因有韩森冢并为近郊最大的坟冢。相传明代在冢旁驻军而得名韩森寨。水经注图。?核?篇曰,冢为悼皇帝冢和史良悌墓。汉武帝征和二年发生了历史上罕有的冤狱治巫蛊狱。武帝梦见被木人围打,以为有人在咒他。便派江冲之治巫蛊狱。由于江冲与太子刘据平日有隙,欲诬陷太子,在搜宫时太子被迫杀死江冲,起兵据守长安,血战五日,后兵败逃于湖县而死。武帝孙刘进,即刘据之子也死于乱军。武帝临终前真相大白,此案平反,对死者起冢追葬。史称刘进为皇孙,冢称皇孙冢。公元前74年刘进之子刘病已继位,是为宣帝,追封其父为悼皇帝,母为悼皇后。皇孙冢能见宣帝杜陵便是。
南广济街
位于西大街中段南侧。北对北广济街,南至南院门西口。为唐长安城承天门街的一段。宋长安志有‘承天门街东西广百步,南出皇城之朱雀门’曾是长安最宽的大街。元代称药市街,为中药集散地。明清时,北段称南广济街,南端称五味十字,以中药配方重视酸甘苦辛咸五味而得名。民国初年为银号钱庄集中地。
书院门
位于南门内东侧,东至安居巷接三学街。明万历七年间,学者冯从吾,今长安县人,因与阉党斗争失利,辞官归里,在宝庆寺讲学。后辟新址,在街北侧建立关中书院,学生常至千人,为著名学府。后为阉党所迫,书院毁冯从吾在此坐两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规模修建。现为西安师范学校,遗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书院门前而得名。于佑任曾住32号。西口有唐宝庆寺华塔。1991年修整街容保留明清风格建为文化旅游街。
三学街
位于文昌门内西侧之南。东起柏树林西至书院门。唐代这一带为太庙,唐末太学迁至此。前院为孔庙,门前数株古槐为当时所栽。宋金时唐太学改为京兆府学,此街名南城巷。元代府学和管理考试的机构贡院及管理人事的机构提举司相邻,表明府学明确的目地性。县学是县级学府,始于宋金。明代前长安县学在西关,明洪武三年移往西大街县衙西侧,万历九年移于府学西侧,今县坡巷,明成化七年移府学东侧。后来门前形成三条南北小街,称为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此街因北侧有此三学,改称三学街。唐代的孔庙即现在的碑林。
马厂子
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南至东县门接东仓门。唐代,京兆驿站是全国最大的公文邮件和官旅护送机构。街南端所对市第八中学院内,尚有唐代所刻青石马槽。唐代以后至明清,经千余年,京兆驿名称不改,仍为中国西部最大驿站。此街两侧为驿站喂马处,故称马厂子
饮马池
位于东县门北侧,西北至菊花园。唐时位于唐长安皇城东城外侧护城河。此段城河留下的地名还有菜市东坑,新城南壕等。唐护城河称漕河,是多功能城建设施,与城墙组成多功能防御工事,南通子午曹村的漕渠,北通清渠。后因京兆驿马匹在此饮水故名饮马池。
端履门
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南至木头市接柏树林,长371米。明初建秦王府后,在今东大街南沿,北大街街心建秦王府萧墙。当时在此街北口萧墙开一门叫端履门。此门是僚臣晋见秦王等候传喻的地方,端履意示行止检点之意。门东侧有官员侯喻堂址,后称朝贺巷。
东厅门
位于东大街西段之南。东接东县门,西连东木头市。明以前,此街在唐皇城东外侧,城河遗址因有六处积水处,得名六海坊。明朝陕西行都司署,俗称兵马指挥司,设于今西安高中院内俗称军厅。清初改为清军同知署即清军厅,乾隆32年改称库厅,同治年改北大街另设军厅,此街遂改东厅门。1902年库厅改西安府考院及咸长考院,附关中大学堂。辛亥革命后为西北大学创立会及预科,1914年改陕西政法专门学校,1923年改西北大学。1927年改中山学院。后为西北水利专科学校。1930年改西安高级中学。
1、东木头市东起东厅门,西至南大街,长890米。此街宋代时称菜市,金时称草场。明时这里成为府城的木头市、枋板市,故更名为木头市。明末,因其与聚居木器作坊的西木头市相对,改称为东木头市。
2、东厅门,西起东木头市,东至东县门,长400米。因清代咸宁县在东,称为东县,当时清军厅同知署和咸宁县初级审判、检察两厅设于此街,故得名东厅门。
3、东县门,东起东羊市,西至东厅门,长265米。明清时期,此街中段路北为咸宁县署,街北有县署大门与县门街,又因咸宁县署在府城
4、贡院门街位于西大街西段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西举院巷,长145米。因位于“贡院”正门前得名为贡院门街。“贡院”为明清陕西省举行乡试的考场,位于府城西北(今儿童公园)。
5、东举街院巷位于今儿童公园东侧,为南北巷,西起早慈巷,北至新寺巷,长424米。因西侧“贡院”俗称“举院”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为奋发巷,1972年恢复原名。
6、西举院巷位于今儿童公园北侧,东起早慈巷南口,西至牌楼巷北口,长331米。因北侧“贡院”俗称“举院”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为图强巷,1972年恢复原名。
7、早慈巷位于今儿童公园东墙外,南起西举院巷东口,北至香米园南巷,长409米。因靠“贡院”考场,为防止越墙舞弊,在院墙头插满枣刺而得名枣刺巷。1917年雅化为早慈巷,1966年曾改名为富强巷,1972年恢复原名。牌楼巷位于西门里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西举院巷西口,长157米。因巷南口有贡院牌楼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为反帝巷,1972年恢复原名。之东,习称东县,所以该街取名东县
8、洒金桥为南北纵街,南起大麦市街北口,北至莲湖路中段的老关庙什字正南,长800米。在南宋和元代称为铁炉街,明代改为铁炉坊,清末以沙姓人住此街北段,得名沙家桥,后改为洒金桥。1966年曾改名为前卫路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9、桥梓口为南北纵街,北起西大街西段,南至含光街,长200米。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沿唐清明渠(为唐皇城、宫城供水的渠道)故道分出的通济渠由西门南侧入城,再沿西大街南缘筑暗渠至钟楼东,远至北院门巡抚衙门。沿渠十户一口井,供居民食用。在此街北口分一渠,经洒金桥到莲花池,渠经西大街有桥,故名桥梓口。原以西大街分南北桥梓口,北桥梓口清末改为大麦市街,南桥梓口遂简称为桥梓口。1966年曾改名为前卫路南段,1972年恢复原名。
10、北马道巷为南北纵街,位于西门内盘道北侧,南起西门盘道,北至莲湖路,长979米。明代困巷内中部有一上城墙的坡道名为马道,相对南马道巷而得名北马道巷。1966年曾改名为联盟巷,1972年将玉祥门以南恢复为北马道巷,北部仍称为联盟巷。门。
11、二府街位于北大街中段西侧,为东西横街。东起北大街,西至红埠街,长381米。因明初秦王朱樉次子的府第在此而得名。清代驻陕西地方审判、检察两厅。1966年曾改名为红卫街东段,1972年恢复原名。
12、红埠街为东西横街,东起二府街西口,西至教场门东口,长384米。其得名似与唐代宫城城墙为红色有关,1966年曾改名为红卫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13、教场门为东西横街,东起红埠街西口,西至劳务巷南口,长325米。清初沿明代教场建有抚标教场(抚标:清代称巡抚所直辖的绿营兵为抚标;教场:操练和检阅军队的场地),故名教场门。1966年曾改名为红卫街,1972年恢复原名。
14、青年路为东西横街,东起北大街,西至西北三路,分东、西两段。原西段叫九府街,因明初秦王朱樉第九子府第在此而名九府街。原东段叫梁府街,因清顺治年间武进士梁化凤府第在此街而称梁府街。1947年,九府街与梁府街因三民主义青年团陕西支部设在梁府街公字5号而统改名为青年路。
竹笆市、五味什字
15、竹笆市为南北纵街,位于西大街鼓楼什字南端,南起南院门,北至西大街,长417米。明代此地商市集中,有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书店、金店等,而以买卖竹器最具规模,故名竹笆市。1966年曾改名为革命街,1972年恢复原名。
16、五味什字为东西横街,东起南院门,西至五星街,长290米。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初年这里药业汇集,曾有藻露堂、树仁堂、万年堂等多家中药店。此街以我国中药分甘、辛、酸、苦、咸五味而得名。1966年改名为五星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西安还有什么街道比较古朴
较古朴且驰名的当数回坊风情街、德福巷、南院门、曲江(大雁塔广场、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等等)。走在西安的大街上,便会发现很多街道有着一些有趣的街名,每一条街道的名字背后,都有着它悠久而古老的历史,每一个街名,都在见证着这座古城的发展与辉煌的明天。
东木头市
东起东厅门,西至南大街,长890米。此街宋代时称菜市,金时称草场。明时这里成为府城的木头市、枋板市,故更名为木头市。明末,因其与聚居木器作坊的西木头市相对,改称为东木头市。
东厅门
西起东木头市,东至东县门,长400米。因清代咸宁县在东,称为东县,当时清军厅同知署和咸宁县初级审判、检察两厅设于此街,故得名东厅门。
东县门
东起东羊市,西至东厅门,长265米。明清时期,此街中段路北为咸宁县署,街北有县署大门与县门街,又因咸宁县署在府城4、贡院门街位于西大街西段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西举院巷,长145米。因位于“贡院”正门前得名为贡院门街。“贡院”为明清陕西省举行乡试的考场,位于府城西北(今儿童公园)。
东举街院巷
位于今儿童公园东侧,为南北巷,西起早慈巷,北至新寺巷,长424米。因西侧“贡院”俗称“举院”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为奋发巷,1972年恢复原名。
举院巷
位于今儿童公园北侧,东起早慈巷南口,西至牌楼巷北口,长331米。因北侧“贡院”俗称“举院”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为图强巷,1972年恢复原名。
早慈巷
位于今儿童公园东墙外,南起西举院巷东口,北至香米园南巷,长409米。因靠“贡院”考场,为防止越墙舞弊,在院墙头插满枣刺而得名枣刺巷。1917年雅化为早慈巷,1966年曾改名为富强巷,1972年恢复原名。开拓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当时西侧是贡院,是举行乡试、会试的考场。为防止越墙作弊,在周围墙原头蓬满枣刺而得名枣刺巷,后雅化为早慈巷。
牌楼巷
位于西门里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西举院巷西口,长157米。因巷南口有贡院牌楼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为反帝巷,1972年恢复原名。之东,习称东县,所以该街取名东县。
洒金桥
为南北纵街,南起大麦市街北口,北至莲湖路中段的老关庙什字正南,长800米。在南宋和元代称为铁炉街,明代改为铁炉坊,清末以沙姓人住此街北段,得名沙家桥,后改为洒金桥。1966年曾改名为前卫路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桥梓口
为南北纵街,北起西大街西段,南至含光街,长200米。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沿唐清明渠(为唐皇城、宫城供水的渠道)故道分出的通济渠由西门南侧入城,再沿西大街南缘筑暗渠至钟楼东,远至北院门巡抚衙门。沿渠十户一口井,供居民食用。在此街北口分一渠,经洒金桥到莲花池,渠经西大街有桥,故名桥梓口。原以西大街分南北桥梓口,北桥梓口清末改为大麦市街,南桥梓口遂简称为桥梓口。1966年曾改名为前卫路南段,1972年恢复原名。
马道巷
为南北纵街,位于西门内盘道北侧,南起西门盘道,北至莲湖路,长979米。明代困巷内中部有一上城墙的坡道名为马道,相对南马道巷而得名北马道巷。1966年曾改名为联盟巷,1972年将玉祥门以南恢复为北马道巷,北部仍称为联盟巷。门。11、二府街位于北大街中段西侧,为东西横街。东起北大街,西至红埠街,长381米。因明初秦王朱樉次子的府第在此而得名。清代驻陕西地方审判、检察两厅。1966年曾改名红卫街东段,1972年恢复原名。
红埠街
为东西横街,东起二府街西口,西至教场门东口,长384米。其得名似与唐代宫城城墙为红色有关,1966年曾改名红卫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教场门
为东西横街,东起红埠街西口,西至劳务巷南口,长325米。清初沿明代教场建有抚标教场(抚标:清代称巡抚所直辖的绿营兵为抚标;教场:操练和检阅军队的场地),故名教场门。1966年曾改名为红卫街,1972年恢复原名。
青年路
为东西横街,东起北大街,西至西北三路,分东、西两段。原西段叫九府街,因明初秦王朱樉第九子府第在此而名九府街。原东段叫梁府街,因清顺治年间武进士梁化凤府第在此街而称梁府街。1947年,九府街与梁府街因三民主义青年团陕西支部设在梁府街公字5号而统改名为青年路。
竹笆市
为南北纵街,位于西大街鼓楼什字南端,南起南院门,北至西大街,长417米。明代此地商市集中,有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书店、金店等,而以买卖竹器最具规模,故名竹笆市。1966年曾改名为革命街,1972年恢复原名。
五味什字
为东西横街,东起南院门,西至五星街,长290米。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初年这里药业汇集,曾有藻露堂、树仁堂、万年堂等多家中药店。此街以我国中药分甘、辛、酸、苦、咸五味而得名。1966年改名为五星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冰窖巷
因为明代秦藩王宫和清代满族官僚夏季藏冰的地方而得名。冰窖就是在地面挖掘不深的沟道,冬季凿冰储入,周围铺垫锯木等隔热物质,以备夏季取冰消暑。
大差市
因此地拥有西北最大的驿站--京兆驿,车马过往,宋、金时这一代名"大草市",明清时演化为大差市。
端履门
明朝初期在今天的新城建立了秦王府,并在今东大街南沿、北大街街心建秦府萧墙,萧墙内称王城,当时在此街北口萧墙开一城门叫端履门,北面正对秦王府南门端礼门。此门是僚臣晋见秦王等候传喻的地方,端履以示行止检点之意。今为花市一条街。
下马陵
在今西安城内和平门处,汉代大儒董仲舒的陵墓位于此地。汉武帝时,所有文武百官每经过此处都要下马,故名。今西安人到此均以注目礼以示对这位大儒的尊敬。
窦府巷
相传,隋定洲总管府神公窦毅居此,他的女儿窦氏才貌闻名。窦毅曾根据女儿的意愿在府门前画了一只孔雀,出榜说,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孔雀眼睛,他的女儿就嫁给谁。这一天,李渊路过这里,搭箭一试,两箭具中孔雀双目,于是李渊便在窦府成亲。
东大街
为钟楼至长乐门,长2150米。隋开皇二年建新都大兴城,此街位于皇城东墙南门景风门内外两侧,名景风门街。景风门遗址在今炭市街南口东侧。唐末,长安城毁,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缩建长安新城,新城东西两侧筑万年,长安两个县城,成为母子三城拱卫之形制,此街分为城内外两段。城内至元代仍称景风门街。城外为万年县城北门外横街。因县城有西北最大的驿站京兆驿,车马过往,商贾云集,宋金时期这一带名大草市,明清时演化为大差市。明初扩大西安府城,拆景风门东移1300米建东门,始统名东门大街。利用元奉元城东北隅建秦王府,今为新城,又在此街南沿和今北大街中线筑秦王府萧墙,萧墙内为王城,俗称皇城,将此街包入王城内。清原王城改为八旗驻防城,俗称满城,此街又称顺城街。街西端即钟楼东门洞,亦即满城西南角门。辛亥革命,新军即由大差市东薄弱处攻入满城。民国二年九月,张凤翔督陕,拆满城,利用赈陕款对此街大加修筑,取名中山大街。1953年部分拓宽,改名东大街。
南大街
钟楼至永宁门,长670米,宽60米。最初为隋唐皇城安上门街。当时宽90米,两侧栽植槐树,并砌水沟。因南端有皇城南墙东门安上门故名。路两侧有尚书省六部衙署,门内东侧有斗鸡场,今演化为大吉厂巷,宋之问有“日晚斗鸡场,经过狭斜看”句。今大吉厂古乐社仍流传着唐代的鼓乐。宋至元仍称安上街。明初改筑南门,朱元璋钦定永宁门,意为南方永远安宁,为示不用出兵之心故今永宁门瓮城外墙无正门。此街也就称南门大街。明清时是西安最繁华的大街之一。清中期每遇雨积水成河,人不能过,戏称滴水河。民国初年改称南大街至今。
南广济街
位于西大街中段南侧。北对北广济街,南至南院门西口。为唐长安城承天门街的一段。宋长安志有‘承天门街东西广百步,南出皇城之朱雀门’曾是长安最宽的大街。元代称药市街,为中药集散地。明清时,北段称南广济街,南端称五味十字,以中药配方重视酸甘苦辛咸五味而得名。民国初年为银号钱庄集中地。
书院门
位于南门内东侧,东至安居巷接三学街。明万历七年间,学者冯从吾,今长安县人,因与阉党斗争失利,辞官归里,在宝庆寺讲学。后辟新址,在街北侧建立关中书院,学生常至千人,为著名学府。后为阉党所迫,书院毁冯从吾在此坐两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规模修建。现为西安师范学校,遗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书院门前而得名。于佑任曾住32号。西口有唐宝庆寺华塔。1991年修整街容保留明清风格建为文化旅游街。
三学街
位于文昌门内西侧之南。东起柏树林西至书院门。唐代这一带为太庙,唐末太学迁至此。前院为孔庙,门前数株古槐为当时所栽。宋金时唐太学改为京兆府学,此街名南城巷。元代府学和管理考试的机构贡院及管理人事的机构提举司相邻,表明府学明确的目地性。县学是县级学府,始于宋金。明代前长安县学在西关,明洪武三年移往西大街县衙西侧,万历九年移于府学西侧,今县坡巷,明成化七年移府学东侧。后来门前形成三条南北小街,称为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此街因北侧有此三学,改称三学街。唐代的孔庙即现在的碑林。
马厂子
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南至东县门接东仓门。唐代,京兆驿站是全国最大的公文邮件和官旅护送机构。街南端所对西安市第八中学院内,尚有唐代所刻青石马槽。唐代以后至明清,经千余年,京兆驿名称不改,仍为中国西部最大驿站。此街两侧为驿站喂马处,故称马厂子。
新城广场
为于市中心偏北。原为唐长安皇城东北隅,宋为京兆府城东北隅。元为中央驻地方监察机构台察院,明改建为秦王府。明末为李自成的顺王府。清出改为八旗校场。1926年庆祝西安解围改称红城。某年南部辟为广场,延续至今。
案板街
元代称南巷。清顺治年间因有售案板店铺而改名至今。
炭市街
清中叶西安生活供热由南山薪木转变为北山煤炭。当时只是一个堆放煤炭的无名小街。后因商而声名大振并得名炭市街。1927年拓宽。解放前为干果海味市场。现多为副食品。1989年建门牌楼。
南新街
明为秦王府南门端礼门至萧墙南门端履门的大街。北端王府门两侧城墙尚存而左右原有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所铸铜狮一对。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占领西安此处为顺王府前门。1645年清军占领西安将顺王府拆毁。原秦藩故府贵妃太湖石移出,今在革命公园南门内,门前铜狮则移往城隍庙前,今碑林博物馆,原府第毁为八旗校场。1927年因此街在新城以南改为今名。
后宰门
明代秦王府北门广智门北。有专管王室衣食供给的机构,称为后宰。此街东段与北新街相交十字称为后宰门。清初满城西墙北段新开一个城门名新城门,此街名新城门大街,后从习惯仍称为后宰门。通济坊1936年在西安拥有相当经济实力的通济信托公司在这里开拓街道,大量建房。临北大街建成四层钢骨水泥砖木混合结构楼房。是西安最早的西式大楼。1949年后为市百货公司批发部。
韩森寨
因有韩森冢并为近郊最大的坟冢。相传明代在冢旁驻军而得名韩森寨。水经注图。浐水篇曰,冢为悼皇帝冢和史良悌墓。汉武帝征和二年发生了历史上罕有的冤狱治巫蛊狱。武帝梦见被木人围打,以为有人在咒他。便派江冲之治巫蛊狱。由于江冲与太子刘据平日有隙,欲诬陷太子,在搜宫时太子被迫杀死江冲,起兵据守长安,血战五日,后兵败逃于湖县而死。武帝孙刘进,即刘据之子也死于乱军。武帝临终前真相大白,此案平反,对死者起冢追葬。史称刘进为皇孙,冢称皇孙冢。公元前74年刘进之子刘病已继位,是为宣帝,追封其父为悼皇帝,母为悼皇后。皇孙冢能见宣帝杜陵便是
西安明城墙各城门的来历
南城墙七门
含光门
含光门是唐长安皇城南面偏西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封闭了西门洞,保留了东门洞,北宋以后全部封闭。现在含光门为双门洞环岛型交通,城门内为甜水井,城门外为含光路。
勿幕门
勿幕门位于南城墙含光门与朱雀门之间。勿幕门又叫小南门,是民国时期新开辟的城门。1926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中陕西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而修。先勿幕门为单门洞,门内为四府街,门外为红缨路。
朱雀门
朱雀门是唐皇城的正南门,因在四象中朱雀代表南方而得名。门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时,皇帝常在这里举行庆典活动。现位于南城墙勿幕门(小南门)与永宁门(南门)之间,门内为大保吉巷,门外为朱雀大街。
永宁门
永宁门就是人常说的大南门,是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建于隋初,当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城门中偏东的一座,原叫安上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留作南门,明代改为永宁门。现永宁门为环岛交通,门外有南门广场,门内为南大街,门外接南关正街。
文昌门
文昌门开于1986年。位于南城墙永宁门(南门)与和平门间。这里的城墙上建有魁星楼,是西安城墙上惟一与军事防御无关的设施。明清时的西安府学和孔庙建在今碑林博物馆旁边的城墙边,魁星楼也建在城墙之上。魁星楼下这座新辟的城门就被命名为文昌门。现城门内为柏树林,城门外为文艺路。
和平门
和平门开于1953年,位于南城墙文昌门与建国门间。和平门开于建国后,为了表达饱经战乱的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渴望,故名和平门。现成门内为和平路,城门外为雁塔路。和平门与火车站、大差市、大雁塔在一条轴线上。
建国门
建国门是南城墙最东一门。开于建国后,为纪念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命名为建国门。门内道路为建国路,门外与环城南路为丁字路口。
北城墙六门
尚武门
尚武门是北城墙最西一门,开于建国后。与尚德门,尚勤门,尚俭门共同表示儒家崇尚的“良好品德、习武健身、勤俭节约”。现城门内为西北三路,城门外为工农路。
安远门
安远门为现西安城墙的北门,明清西安城北城门。位于西安城南北中轴线上。安远二字是继承中原汉族朝廷对边远少数民族采取的怀柔安抚政策,希望边远少数民族对朝廷知恩归顺。现北门交通为环岛,城门外是环城北路-陇海铁路高架,道路为北关正街,称门内道路为北大街。
尚德门
尚德门位于北城墙解放门西,开于建国后。与尚武门、尚勤门、尚俭门共同表示儒家崇尚的“良好品德、习武健身、勤俭节约”。现城门内为尚德路,城门外为火车站西盘道。
解放门
解放门原名中正门,位于西安火车站正前。解放门开于民国时期,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广场而拆除,成为西安城墙一豁口,2005年重新连接,而使西安城墙全线贯通。城门内为解放路,城门外为火车站广场。
尚俭门
尚俭门位于北城墙解放门与尚勤门之间,开于建国后。与尚德门,尚勤门,尚武门共同表示儒家崇尚的“良好品德、习武健身、勤俭节约”。现城门内为尚俭路,城门外为火车站东盘道。
尚勤门
尚勤门是北城墙最东一门,开于建国后。与尚德门,尚武门,尚俭门共同表示儒家崇尚的“良好品德、习武健身、勤俭节约”。现城门内为尚勤路,城门外与环城北路成丁字路口。
西城墙二门
安定门
安定门是西安城墙的西门,开于明清时期。“安定”二字暗意西部边疆安泰康定。安定门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被保留下来。明代扩建城墙时位置略向南移。现城门内为西大街,门外为西关正街。
玉祥门
玉祥门是西城墙一门,又叫小西门,位于西门以北。民国时,陕西省主席宋哲元为纪念冯玉祥将军的历史功绩,特开此门,取名为玉祥门。1926年,北洋军阀刘镇华包围西安8个月之久,使西安人民饿死4万多人,直到冯玉祥将军率国民军击败刘镇华后西安才得以解围。玉祥门外有玉祥门广场,道路为大庆路,门内为莲湖路。
东城墙三门
长乐门
长乐门是西安城墙的东门,开于明清时期。因为国都南京位于西安的东面,“长乐”二字带有祈祝大明江山长久欢乐,万年不衰之意。门外道路为东关正街,门内为东大街。
中山门
中山门又叫小东门,位于东城墙朝阳门与长乐门之间。在冯玉祥倡议下,于1926年初开辟了中山门,以纪念国民革命领袖孙中山而得名。现城门内为东新街,城门与环城东路成丁字路口。
朝阳门
朝阳门是东城墙最北一门,开辟于建国后。因为这座城门朝着太阳,是每天第一个见到阳光的城门,故取名朝阳门。城门内为东五路,门外为长乐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