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趣谈古代科举考试的各种称呼是什么,古代科举排名怎么称呼

随着高考分数出炉,各省的状元也陆续冒头。状元既让人羡慕,又让人好奇。“状元”一词古已有之,“榜眼”、“探花”等词也流传下来,成为读书人最喜欢的称呼。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称呼吗?什么是“秀才”,“举人”又是什么水平呢?
自唐代至明清,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选拔官吏和人才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就是“分科取士,择优录取“之意,”科“就是”考试科目,”举“就是”推举,选举“。
唐代科举考试分为两级,即地方州县的“发解试“和中央尚书省礼部的”省试“。所谓发解,就是应贡举合格者,由

随着高考分数出炉,各省的状元也陆续冒头。状元既让人羡慕,又让人好奇。“状元”一词古已有之,“榜眼”、“探花”等词也流传下来,成为读书人最喜欢的称呼。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称呼吗?什么是“秀才”,“举人”又是什么水平呢?

自唐代至明清,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选拔官吏和人才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就是“分科取士,择优录取“之意,”科“就是”考试科目,”举“就是”推举,选举“。

唐代科举考试分为两级,即地方州县的“发解试“和中央尚书省礼部的”省试“。所谓发解,就是应贡举合格者,由所在的州县向京师进贡的粮税特产一起发遣解送至朝廷参加礼部考试的过程。州县发解试第一名叫”解元“。省试第一名叫”状元“,唐朝考试之前考生要投”文解“和”家状“,就是现在说的介绍信和身份信息,第一名的投状在皇榜首部,故称“状头”,因“元”有“头,首,始”之意,所以遂称“状元”。

宋代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科举制度,考试分为三级,即发解试、省试和殿试。州县发解试第一名自唐以来即称“解元”,中央省试第一名宋代改称“省元”,殿试第一名方才称“状元。“连中三元”遂成为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愿望,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共有17位,其中文状元14位,武状元3位,可见连中三元真是难如登天!

元代因为搞种族歧视,不提也罢。

明清两代科举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考试时间长,次数也多,分为五级,即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我们知道明清的基本行政单位是省、府、县。因此参加县、府两次考试,合格者称为“童生”,这里的童生不是指儿童,而是指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的人。童生再参加州府学院举行的“岁试”,合格者被称为“生员”,就是书本和影视剧里常说的“秀才”,生员再参加学院举行的“科试”,合格者才能参加乡试,不合格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有的人一生都在这两级门槛里徘徊,可谓“皓首穷经”,青春作古!

乡试,又称大比,就是大考的意思,也叫秋闱。三年一次,考试三场,各省组织,分别在当年的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考试合格被录取者称为“举人”,考中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所以乡试在明清时期是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一关。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解元”。

会试,又称春闱、礼闱,乡试后次年二月在礼部举行。三年一次,考试三场,分别在当年的二月初九、十二、十五开始。考试合格被录取者称为“贡士”,俗称“中进士”,贡士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举行。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名词。前三名为头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第二甲若干名,成为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叫法和宋代一样,录取的人数也较多。

“榜眼”称呼最早始于北宋太宗时期,金榜上第一名在第一行为状元,二、三名在第二行,看上去好像在第一名左右,故称“榜眼”。“探花”称呼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并不是用来称呼第三名。新科进士放榜都在第二年的春天,此时正值京城长安杏花盛开,新科进士为了庆祝自己中第,要举办一场游园盛会,称为“杏园宴”。此时会挑选两名少年英俊的进士为“探花使”,负责去各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而这两个人就被称为“探花郎”。也就是说,“探花”只表示两榜进士中年龄最小长相最好的两个人,而非考试名次。据清代赵翼的《陔馀丛考》推测,大约从明代开始,“探花”专指科举考试头甲第三名。

到这里,你弄明白了这些有趣的称呼吗?哎,读书难,古代读书人更难哦。

趣谈古代科举考试的各种称呼是什么,古代科举排名怎么称呼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称号有哪些啊

古代科举考试的称号主要有:

1、状元,科举考试殿试第一称状元,状元就是类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今天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左右,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

2、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3、探花,科举殿试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4、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5、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6、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扩展资料: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一、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二、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三、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趣谈古代科举考试的各种称呼是什么,古代科举排名怎么称呼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称号有哪些啊?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贡士:古代向朝延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采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为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P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控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负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解元: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人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贡生:明、清府、州、县学的科举称谓知识

扩展资料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

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参考资料:科举制度-百度百科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4628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分校和校区的差别,朝阳一校沈北分校和沈北蒲新分校 下一篇:七年级下册英语常考短语,中考英语常考短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