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源于科举制,倒霉的说法
今天,又是一个古城——泰宁古城。
泰宁这个地方,我上周介绍过。
泰宁是福建三明市的下属县城,公元958年建县。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北宋时,泰宁更是创造了“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我想,即使是整个中国,也没有太多地方能比泰宁文气更重了。
历史上,泰宁共出了2位状元、54名进士、101位举人。宋代名人
对古城总有些特别的执念,每当看到那些饱经岁月洗礼的建筑、街巷,我都会深深感动。中国的古城有一百多个,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今天,又是一个古城——泰宁古城。
泰宁这个地方,我上周介绍过。
泰宁是福建三明市的下属县城,公元958年建县。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北宋时,泰宁更是创造了“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我想,即使是整个中国,也没有太多地方能比泰宁文气更重了。
历史上,泰宁共出了2位状元、54名进士、101位举人。宋代名人朱熹、李纲等曾在此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
泰宁古城位于泰宁县城关,方圆226.5平方公里。
这里不仅有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建筑群,还包括了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时期的建筑物,是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群。
可以说,泰宁古城就像是一个开放的露天建筑博物馆。
在旧街巷中随意走走,两旁的建筑,一砖一木都记录着时光的无情流逝,头顶上的碧空却始终永恒,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如果你们来了,推荐三条街,一定要去。
首先就是尚书巷。尚书巷因尚书第而得名,是泰宁古城内最繁华、宽敞的街道。
尚书巷内集结了官宅、民居、祠堂、生产生活用的辅房、店面以及古街、古巷、古井、牌坊,非常难得。
沿着石板路一直走,两侧还保留了曾经的样貌,颇有点穿越到古早时代的既视感。
跟着标牌指示,就走到了前方的尚书第。
泰宁尚书第,俗称“五福堂”,是明朝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府邸,保存至今已有400多年。尚书第建筑布局严谨合理,同时也是福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
尚书第售票口旁的李氏宗祠,还可以欣赏到泰宁特有的梅林戏。
太喜欢尚书巷的氛围了,仔细看,那些建筑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虽然民居建筑有些破旧,却依然是当地人的庇护。他们都已习惯这里的安宁,觉得这就是生活的原味,只要能住得心安即可。不知谁家的小狗,懒懒趴着,连眼睛都不睁开。
若是到了晚上,灯光亮起,尚书巷又是另一番样子了。长长的街巷被灯光点缀得宛如一条长龙,横卧在大地之上。
走入其间,夜风吹拂,一盏盏灯把温柔的光辉洒在石板路上。店家都收得很早,想必对他们来说,做生意远没有陪伴家人重要吧。
其次,就是九举巷。之前说过,泰宁北宋时曾出过一巷九举人,便是这里了。
九举巷位于尚书第西侧,是泰宁古城保留比较完整的一条老街。巷子并不长,但古色古香,原汁原味。
巷子内人不多,大部分时候,只有自己一个人走过巷子的安宁感。两侧即是普通人的生活,离得很近很近。
有意思的是,你能在九举巷看到一些特别的建筑,比如避邪樽。古人认为这种身形宛如狮虎的石雕有辟邪的作用,放在民居外墙可以保护家宅平安。
这是石楣,是客家文化崇文重教的象征。
古时,读书人认为科举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为求考试吉利,临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楣”。依照当时的风俗,揭榜之时,谁家的考生考中了的,原来的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的,就要把旗杆撤去,叫作“倒楣”,也是现在“倒霉”一词的来历。
这里的两根石楣杆是花岗岩石质,寓意着客家人品行高洁、自强不息、人才辈出。中间横着的,也是雕花精美。
能在如此心神安宁的地方读书学习,出了很多举人状元也能理解了。
最后还有进士街。
相比尚书巷和九举巷,进士街更小一些,有些地方除了两侧的砖墙,只剩下头顶碧蓝的天空了。
在古城内徜徉,不时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走进一座民居,墙上挂满书画,就是一门四进士的进士主屋。不知这些笔墨,都经历了多么漫长的岁月。
前厅有一扇贴着大大福字的屏风,绕过去便是天井。
一位阿姨正在打水。这里居民日常饮水,也使用明代的水井,若是仔细看,能看到水井上刻着“隆庆”、“万历”等年号字样。
有些民居看着已经荒废了,不禁疑心,原先这里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除了水井,泰宁古城里几乎每条巷子里都有流水,当地人会用这些水来洗涮衣服,非常方便。大概古城设计之初,这些流动的水就是为了生活所用。
回望泰宁古城,昔日的古街、古建,饱含着说不完的历史。老屋、老井和住在这里的老人,则一起组合成为了历史深深的印记,这才是真正的古城吧。
或许多走一走,也能沾上几分文气。
旅游攻略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尚书第泰宁古城游览区
交通:
自驾:三明—三明连接线—泰宁县—S205—金湖东路—环岛—右转进入和平南街—和平中街—过右侧的泰宁家美美的专卖店,右转进入尚书街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青云计划月度优质账号、百家榜创作者、CFP/携程签约摄影师、知名旅游博主、优质旅游领域创作者、微博签约自媒体、微博旅行视频博主。
"倒霉"一词是怎么来的,原来还和考试有关,你知道吗?
你是不是也曾有过上课打瞌睡被老师逮到?
上班睡过头,或是出门忘记带手机钱包的“倒霉”经历呢?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贺新郎·用前韵再赋》中有这么一句话:“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年纪大了,什么事儿都有。不要说摊上个身体抱恙,命途多舛什么的,就是碰上个囧事糗事,我们也不免糟心,直呼“倒霉”!可你知道吗?在中国古代,“倒霉”这个词儿可不是这样写,也不是这个意思哦。
考试没考好?那就真的“倒楣”了!
这就得先从科举考试说起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与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直到隋唐时期才开启了延续130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发展和完善,这制度到了明代已经达到鼎盛时期。朝廷对科举高度重视,方法之严密超过了以往,同时也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为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考试。
“学而优则仕。”对于古人来说,读书是做官的途径,做官是读书的目的。如若能登科及第,金榜题名,那就诚如诗人孟郊的《登科后》诗中所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谁不想“头戴金花乌纱帽,身穿大红蟒袍,手捧钦点皇圣诏,足跨金鞍朱鬃马,前呼后拥,旗鼓开路,欢声雷动,喜炮震天,遍街张灯结彩”?那简直就是成为“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节奏啊有木有!
可是自古以来“逆袭”之路都并非好走。那时,明朝的“八股取士”严重地限制了读书人的才智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中举是极其不易的。因此,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称之为“楣”。杆上高悬大旗,上书一个“捷”字,装点门楣,以图吉利。
如果京试高中,那旗杆照竖不误外,还要另竖黄杆,升黄旗,高调得很。反之,名落孙山之家只好乖乖地把原来门前的旗杆放倒,这就是“倒楣”了。比如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落第八次,寒窗十五载,直到三十五岁时才以第二名中举。而同朝代的李时珍落榜三次,最后他决定不干了,弃官从医,成就了一部传世的《本草纲目》。
江南多雨“楣”成“霉”
那好端端的“倒楣”怎么会变成“倒霉”了呢?《说文解字》曰:“楣,屋边联也。齐谓之檐,楚谓之梠,秦谓之楣。”它本来是指门上的横木,此处表示的是高杆。上面讲到的“倒楣”一词后来就演变成了浙江省台州市的方言,被浙江一带的人们用来指遇事不利或运气不好。”比如鲁迅在《花边文学·清明时节》中就有写道:“他掘开宋陵,要把人骨和猪狗骨同埋在一起,以使宋室倒楣。”而茅盾的《子夜》也有提到:“别项生意碰到开火就该倒楣,做公债却是例外。”这两位文学大师就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
但我们知道,江南地区多雨潮湿,要是遇上个倒黄梅的天气,那储存的干咸食品就更容易发生霉变,只能倒掉,所以也叫“倒霉”。恰好“楣”与“霉”同音,且“霉”字亦有坏运气的意思,因此“倒楣”就慢慢地变成了“倒霉”。
后来,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直到现在。于是,“倒楣”与“倒霉”成为了异形词。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将其统一规范使用为“倒霉”。
看来“倒楣”这个词也是挺“倒霉”的,好端端地就被逆袭了,最后还被弃用了。可见,词语也有它们自己的命运。不过,多积累些知识常识总归有好处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审时度势,顺应天时,那自然就会远离“倒霉”了。
“倒霉”一词源自何处?这个词有何典故吗?
“倒霉”是指事情不顺,运气不好,碰到不想碰的事,原是浙江一带的方言,产于明代。 现在越来越广泛地使用。 “倒霉”不会出现在专业词汇中。 它的发生与当时的科举制度和民间习惯有关。
倒霉本来就叫倒霉。 浙江一带的方言,指运气不好,工作不顺利。 出生时间可以追溯到明末。 当时的科举制度很难打败许多年轻才子。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为了祈求吉祥,在考试前在自家门前插上旗杆。 当时叫楠。 合格后旗杆也竖着。 但是不合格就撤掉旗杆,叫“倒楣”。
这原是明代浙江一带的学子传统,后来推崇的人越来越多,发展也越来越广。 人们一通过乡试,就在门前竖起旗杆,在上面的大旗上写捷字,以此转动门楣表示荣耀。 如果在北京复试合格,再竖起一根黄色旗杆,表示祝贺。 北京搞不好,不仅站不住棍子,还会把原本站着的旗杆推翻。 这被称为“反楠”。 这是倒霉的第一个起源。到了后世,倒霉发展到了倒霉的地步,意味着各种不顺和运气不好,被广泛使用。 中华文化,宽敞而精深,甚至一个小小的词也有这么多历史。 希望今后能更加普及。
虽然如此,一些文学大家还是更愿意使用拥有历史典故的“倒楣”一词,如鲁迅在《花边文学·清明时节》中“他掘开宋陵,要把人骨和猪狗骨同埋在一起,以使宋室倒楣。”茅盾的《子夜》中也有“别项生意碰到开火就该倒楣,做公债却是例外”。不过这么混用的时代也没有多久,在2001年,国家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对这类的词汇做出了统一,从此“倒霉”彻底代替了“倒楣”一词。想不到“倒霉”一词还有这样的历史典故,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赋予了我们的文字以独特的魅力。每一个经历了岁月沉淀的文字都有其特有的意思,细细翻阅字典,总能找到出乎意料的惊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