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科举考试的故事,纪录片科举完整版

上次讲到隋文帝杨坚开创了全国的统一,创造性完善科举制度,那么具体科举制度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0 科举考试的分类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学馆主持,清代由各省的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现试、俯试和院试(读者像院士,这个词我都敲不出来)。三试合格后,取得生员也就是秀才的资格,方能进入州府学习。虽然叫童试,但是我感觉也像现在的高考,考上之后才有资格继续上学。考试的人员不区分年龄,都叫童生。
乡试,可不是在乡里考试

上次讲到隋文帝杨坚开创了全国的统一,创造性完善科举制度,那么具体科举制度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0 科举考试的分类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学馆主持,清代由各省的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现试、俯试和院试(读者像院士,这个词我都敲不出来)。三试合格后,取得生员也就是秀才的资格,方能进入州府学习。虽然叫童试,但是我感觉也像现在的高考,考上之后才有资格继续上学。考试的人员不区分年龄,都叫童生。

乡试,可不是在乡里考试,这可是全省统考,而且明清两代每三年才在各省的省城举行。主考官都是由皇帝委派。在秋季八月举行,又称为“秋闱”。考试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不要小看乡试,非常难考。如果我穿越回去,估计一辈子也不会中举,理解了这些,再加上下面讲的各种等级不同待遇,就能明白范进为什么疯了。

会试,全国统考,明清时候也是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考试,也就是进京赶考的考试。会试一般在春季举行,也叫“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会任命正副总裁(就是主考官,不是CEO),只有取得举人才能参加考试,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就“会元”。

殿试,就是最高级别的考试了,皇帝在殿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年,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就是我们熟悉的状元了,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这些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也是若干,赐“同进士出身”,考中进士,一甲即受官职,二甲、三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受官职。

1 科举考试考上的待遇

1、秀才,古代只要中了秀才,就有了社会地位,而且待遇还不低,可以堪比现在的博士,甚至比博士待遇还高。具体体现如下:

一、只要家里人中了秀才,可以免去两个男子的徭役。古代都是有徭役的,如果刘邦家有人要中了秀才,可能就不会起义,当然也要到隋朝以后了。中了秀才,家里2个男人需要去义务劳动,农业社会这是非常大的事情。

二、秀才和县太爷都属于士大夫,因此秀才见了县太爷,是不用下跪的,只需要作揖即可。

三、秀才犯了错,县太爷不能打,必须向上级禀报,取消秀才资格才能处罚。

四、秀才不用交公粮,并且全家都不用交,如果被评为一等秀才,每月还有朝廷提供的粮,妥妥的国务院津贴教授啊,基本上处于衣食无忧。

五、秀才在穿着上也是有很高待遇的,可以穿长衫长靴,还可以佩剑。

六、秀才可以畅游天下,出去游学,不需要官引。待遇越高说明越难考。接下来说说更加难考的举人。

武举老爷

2、举人。考中举人后,相当于朝廷的候补官员,差不多相当于公考通过。当然比公考含金量高得多。只要是哪里有空缺,就能随时顶上,因此考中举人,就相当于进了贵族阶级,范进中举之后,大家都来巴结他。举人还能免除赋税,很多地主就把土地挂靠在举人名下,不合理避税。

范进中举

3、进士。考中进士,大概率注定了这辈子的结局是实权的省部级到副国级干部,成绩要是再好一点的话,基本可以确定内阁阁老或者宰相,妥妥正国级。

所以,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都是非常重视教育的,也非常的尊重人才。只要有能力,绝对不会埋没。后面我将整理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超级学霸,了解他们的故事。

科举考试的故事,纪录片科举完整版

古代有哪些科举考试的有趣故事?

中国的科举考试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创立到现在,已经传承了有1400多年,可以说有成千上万的学子试图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在1400年的科举考试中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1)唐代举子得罪主考官,不料阴差阳错最后高中

唐朝末年有一个叫包谊的举子,他的文采也非常不错,本来是很有机会高中的,但是由于得罪了主考官刘太真,刘太真就发誓不让包谊考中。第一场考试过后,以包谊的学识是轻松通过,刘太真这个人也很坏,他不直接淘汰包谊,而是打算考完第二场再让他淘汰,让包谊先高兴一会。结果第二场考完后,刘太真又放他到第三场,想让他再高兴会。第三场过后,刘太真果然没有录取包谊,然后拿着拟定的名单去找宰相,不过当时也恰逢“朱呲之乱”不久,名单中有位姓朱的考生被刘太真录取了,宰相看到他的姓氏便很不高兴,让刘太真换人。刘太真一看宰相生气了,自己也慌张了,脑袋一片空白,已经想不起其他优秀举子的名字,只记得被自己记恨的包谊,结果包谊就阴差阳错最后高中了。

(2)王维出卖“美色”的“行卷”

唐代在科举考试前,通常会有些考生为了获得高分,要进行考前“行卷”,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呈现给位高权重之人,已得到推荐。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也不免俗套,当年20岁的王维去长安参加“高考”,他也拿着自己的作品去了岐王府,不料被人捷足先登,比岐王更有地位的太平公主早已将状元许给了他人。不过岐王看王维“风姿郁美”就让王维在太平公主的宴会上,假扮成艺人,给太平公主表演弹琵琶,以吸引太平公主的注意。

宴会当天,王维演奏的琵琶清脆婉转、令太平公主入了神,岐王趁势把王维举荐给公主,说这个小伙子不仅琵琶弹得好,学问更好。王维趁机把准备好的诗文献给公主,公主读后,特别欣赏,不仅待王维为上宾,而且还让王维成为了进士第一名。

(3)下棋考生出言不逊得罪考官,考官现场“教做人”

明朝浙江学政相当于浙江教育厅长李贤在省试的时候,一时兴起微服私访,向私下考量观察下浙江的学子,他在路边看到有两名考生不准备考试还下起了棋,这俩考试还边下边聊到,根本不需要复习,自己肯定金榜题名,李贤总不能出道有100个人名的怪题还刁难我们吧?

李贤一听,一下子就气到了,他立马回去出了一道含有100个人名的怪题,“孔门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云台二十八将,将将何功”这下子所有的浙江学子都傻眼了,没有人答得上来,结果李贤一个都没录取。要是其他浙江学子知道事情真相的话,肯定不会轻饶这两位大言不惭的下棋考生。

(4)清代名叫“夏器通”考生因尚书放的一个屁而高中

有一次清代陕西进行乡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要去西安监考,他在出发前专门去拜访他当尚书的恩师,俩人在谈话的时候,突然主考官的恩师想放屁,但是又不好意思,就移了移屁股,眼观六路的主考官以为尚书有事要暗示他,于是立马问恩师有什么吩咐?

恩师说“无他,下气通耳”,其实尚书的意思就是,没啥事,我就放个屁而已。然而这个主考官也是个擅长揣摩上意的主,不错这次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他理解错了他以为恩师暗示他要他录取一个叫“夏器通”的考生。神奇的是,这一年的西安乡试中真的有一名考试叫做“夏器通”,这命幸运的考生也莫名其妙的被成为乡试的第一名。

科举考试的故事,纪录片科举完整版

古代科举考试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有个秀才,虽才华横溢却目空一切。京城科考自感考的不错而洋洋洒洒。这天在游玩时遇到一个算命先生,便走上前让测测前程。算命先生问:“但不知所算何事?”秀才说:“算我科考的名次如何?”“既如此,请写一字。”先生说完,秀才便挥笔在纸上点了一点。先生看了看这一点画,又看了看秀才说:“由此观之,你有望考取一等。”秀才问:“是一等榜首吗?”先生说:“非也。”秀才急问:“是第几名?”先生说:“暂不便告知,容日后一一道来。”是日,皇榜告示,秀才果然不是一等头名,而是一等最后一名。秀才复向算命先生求教:“我一向文才极好,‘点’是‘文’字之首笔,故而写了一点,如今反成一等末名,请先生明示?”先生侃侃而谈:“点,虽是‘文’字之首笔,但也是‘等’字之末笔呀!先前见你写点时心浮气躁,正应了骄兵必败之古训,故认定你非一等之首而是一等之末。俗话说,一点不可马虎,此言之意,请深思之。”一席话说的秀才膛目结舌,佩服至极。
第二个故事:有个叫李文举的秀才,科考之前曾做一梦:他那漂亮的胡须被人剃光了。于是算了一命,算命先生恭喜道:“你有望高中榜首!”李文举惊问:“何以见得?”算命先生答曰:“‘剃须’者,‘剃髭’也。去年高中榜首者叫刘滋,而今‘剃髭乃‘替滋’之谐音,岂不是汝乎?”那一年,李秀才果然中了榜首。算命先生之所以这么算,是看到李秀才面相不平,加之其心静如水,谈吐谦躬,必定勤奋好学,日后不凡也。
寓意:以上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谦虚永远胜于浮躁。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5c1b30100c2hg.html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4707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入职公司要考试结果98都可以通过公司有必要这么去做么 下一篇:上海英语四六级报名时间2021上半年,上海英语四六级考试时间2021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