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科举不中,王阳明落榜了几次
自从隋朝开设科举制以来,特别是明、清两代,科举更是成为了千千万万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而且明朝是典型的重文轻武的朝代,明代的读书人,有且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写好八股文、参加科举、考取功名。
如果科举不第,便只能在失意困顿中度日。比如《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本朝纲目》作者李时珍以及著名画家唐伯虎,这三人都是经历过多次科举落榜后,终于心灰意冷,万般无奈下才放弃了科举之路。但真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本文由忧乐有时乎原创,欢迎关注,主页更多精彩文章,一起讨论分享阳明心学!@忧乐有时乎
自从隋朝开设科举制以来,特别是明、清两代,科举更是成为了千千万万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而且明朝是典型的重文轻武的朝代,明代的读书人,有且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写好八股文、参加科举、考取功名。
如果科举不第,便只能在失意困顿中度日。比如《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本朝纲目》作者李时珍以及著名画家唐伯虎,这三人都是经历过多次科举落榜后,终于心灰意冷,万般无奈下才放弃了科举之路。但真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们三人在其他方面的成果已经足以名垂青史。但科举失败的读书人成千上万,其他莘莘学子在面对“金榜无名”时,大多只能呼天抢地,或是默默垂泪,然后淹没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了。
在面对“千万人过独木桥”的科举考试时,王阳明的态度可谓卓尔不群,甚至可以说是特立独行。
一、乡试中举
1492年,王阳明参加了浙江的乡试,不出所料,王阳明中举了。在乡试考场上还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王阳明在考试过程中,晚上睡觉时,梦见考场上站着两个巨人,一个穿红色衣服,另一个穿绿色衣服,分别站在考场的东西两侧,两位巨人自言自语道“三人好作事”,然后就消失了。
等乡试结果出来之后,果然是王阳明、孙燧、胡世宁三人同为举人。经后人考证,王阳明梦里这两位巨人,应该是文武八仙中的“文仙”文曲星和“武仙”关公了,文曲星穿红衣、关公穿绿衣这是众所周知的形象。
王阳明轻松中举,其实也算是水到渠成,毕竟王阳明十一岁就能作诗,说明他在辞章方面具备一定的水平,而且王阳明在途径江西上饶时接受了娄谅的教导,回到余姚后,王阳明就一改往日嬉笑跳脱的性格,开始专心致志地学习朱熹理学,《王文成公年谱》中有记载:
看得出来,王阳明学习儒家经典时是十分认真刻苦的,白天他跟随堂叔和舅舅学习,听几位长辈讲解经书,晚上他还要自学到深夜。王阳明的认真程度,就连指导他学习的几位长辈都感叹:“你这样的学习态度,已经超过考取功名的程度了,我们不能及。”
二、两次会试失败1493年的春天,作为举人的王阳明参加了会试,可结果出乎意料,王阳明没能榜上有名。众人都来安慰王阳明,当时的会试主考官李东阳也在一旁,李东阳开玩笑似地对王阳明说:“虽然你今天没考上,但以你的水平,明年肯定是状元了,要不写一篇《来科状元赋》吧?”面对李东阳这位未来的大明内阁首辅,王阳明丝毫不客气,挥笔就写。众人看了王阳明写的《来科状元赋》,直呼“天才”。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围观者中也有妒忌王阳明文采的人,暗自嘀咕道:“这孩子太不谦虚了,如果他中了状元,以后肯定目中无人。”
果然,3年后的1496年,王阳明第二次会试的时候,这些妒忌王阳明才能的人便在暗中使绊,导致王阳明再次落榜。也就是这次落榜之后,王阳明说出了那句惊为天人的名言“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会试结果公布之后,有些考生知道自己名落孙山后,忍不住羞愧难当、痛哭流涕,而王阳明不仅对落榜的结果无动于衷,还轻描淡写地安慰别人:“大家都觉得落榜是羞愧的事情,但我觉得因为落榜而伤心难过、动摇心志才是羞愧的事情”。
好一句“不动心”!从这句不动心,我们至少可以推测出王阳明的两个特质:一是王阳明心志坚定,即便两次会试失败,但他仍坚信自己能够考取功名,他对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有足够的自信;二是王阳明“志不在此”,毕竟王阳明从小就认为“读书做圣贤”才是天下第一等事,而参加会试、考取功名并非王阳明读书的最终目的,仅仅是他成圣路上的附庸品。
而“志不在此”的想法更为契合王阳明的实际,毕竟在学习儒家经典的时候,几位长辈都感叹王阳明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已经超过考取功名的程度了。
南宋诗论家严羽的著作《沧浪诗话》中有这么一句话:“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王阳明立志成圣贤,自然不会为了科举考试失败而动心。考取功名对王阳明来说,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果不其然,在1499年春天的会试中,王阳明金榜题名,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也就是当年的会试第十名。
本文由忧乐有时乎原创,欢迎关注,主页更多精彩文章,一起讨论分享阳明心学!
历史文章:
读王阳明有感:年少轻狂的王阳明
读王阳明有感:王阳明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读王阳明有感:王阳明出生时天降异象了吗?
王阳明:“格竹子”真的失败了吗?
读王阳明有感:年少立大志,年长成大事
才华横溢的王阳明,只想当圣人,为何却与科举状元擦肩而过呢?
明朝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他强调人的认识应当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思想打破明朝之前的儒学中重视理论而缺乏实践的主流思想,得到后人的认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传入日本、朝鲜等国,也得到极大的推崇。
王阳明雕像
论才学,王阳明毫无疑问是最顶尖的,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还是军事家、文学家。不过,王阳明和科举之路并不平坦。他从22岁参加科举,前后共三次参加科举,直到28岁那年,他才考中二甲进士。这个成绩相对于大多数参加科举的人来讲,当然是个好成绩,但对于才华横溢的王阳明来讲,这个成绩就显得不尽人意了。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科举状元,在父亲言传身教之下,王阳明小小年纪就已经展露才华。弘治五年(1492年),21岁的王阳明参加浙江乡试,结果他中了举人。第二年进京参加会试,结果落榜了。因父亲王华的关系,王阳明拜见了内阁首辅李东阳。李东阳安慰他:“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科必会中状元,试一下做个状元赋吧?”王阳明二话不说,写下了《来科状元赋》。此赋传遍天下,朝堂之上一些大臣也纷纷惊奇王阳明的才学。弘治九年(1496年)的科举,王阳明再次落榜。直到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才在会试中考中南榜第二名,殿试中排名第十,即二甲第七名。
王阳明雕像
至于王阳明为什么科举不太顺利,他在第二次科举落榜时,自己就已经把原因说了出来。当时他的父亲王华安慰他,他却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却以不登第而懊恼为耻。”落榜科举,王阳明不仅不懊恼,反而不以为意,这表明王阳明豁达的心理。科举是明朝绝大多数读书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但王阳明的志向却不在于此。对他来讲,参加科举只是为了不辜负家人的期待。而他的志向是当圣贤之人。
成化十九年(1483年)时,年仅11岁的王阳明就读于师塾。当时他曾做了首诗,名为《赋蔽月山房诗》。此诗通俗易懂,却暗含人生哲理。王阳明曾问他的老师:“人生第一等大事是什么?”老师说:“是读书考中科举。”但王阳明却说:“考上科举并非第一等大事,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之人。”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王阳明已经对科举不感兴趣,学习圣贤之道才是他的人生目标。
王阳明画像
赋蔽月山房诗
王阳明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王阳明显然并没有把科举放在心上,而是苦苦追寻他的圣贤之道。史料记载的几件关于王阳明修学的趣事,就能证明这点。
弘治元年(1487年),王阳明结婚了。新婚之日,他散步到铁柱宫,因仰慕养生之道,竟与铁柱宫的道士对坐论道,结果把时间给忘了。直到第二天,家人来找他,他才想起新婚之事,他让新娘新婚之夜独守空房。
王阳明讲学画
王阳明学习书法时,曾说过一番话,也发人深省。他说:“我开始学书法时,都是临摹古帖,学了个形似。后来我改变方法,慢慢思考,拟形于心,时间长了就得其法。后来我读了明道先生(北宋程颢)的书,书中说写字要恭敬,并不是字要写好,而是要恭敬去学。既然不是字好,那么又何必去学呢?可见古代做事只在心上学,心上精明透彻,字自然也就写好了。”王阳明的话真是暗含哲理,这或许是他的“心学”的起点。
王阳明5岁还不会说话,连续2次科举落第,靠什么走向人生巅峰?
文|飞鱼说史
明朝是个奇葩的王朝,但也是能人辈出的年代,在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王守仁便出生在那个时代。
或许不少人一听这个名字,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厨房里的十三香,这倒是有情可原,毕竟他们两人名字很相似,一个“仁”,一个“义”,好似渊源颇深。
不过就是这一字之差,却又有天壤之别。
为了区分,我们还是叫王守仁另外一个振聋发聩的名字吧。
王阳明。
阳明,是王守仁的号,后来他提出的心学,又被人们称之为阳明心学,王阳明是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同时他又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即便是在今天,他的思想一直备受人们重视,很多企业家们,如果说自己不懂阳明心学,那都是一件脸上无光的事情。
尤其是在近代的日本,更是极其推崇王阳明的著作,甚至在当时满大街的日本书店里,都在卖王阳明的书。
在学术界还有一个这样的说法,即历史上有“两个半人”,王阳明与孔子比肩,各占其一,另外半个是曾国藩。
所以,搞学术如果不知晓王阳明,是会被笑掉大牙的。
王阳明如此优秀,那么他究竟有怎样的生平呢,当然并不是我们很多人所想的那般,自幼便是一个神童。
他小的时候,天资很差,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天资,5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长大后参加科举又连续2次落第,后来又得罪了宦官刘瑾被处处打压。
饶是如此,王阳明还是走向了人生巅峰,而他人生逆袭全靠四个字——知行合一。
5岁不会说话,资质平平引人忧如果您已经为人父母,想必对于孩子的成长一定会格外认真,而孩子身体发育各方面的指标也一定会小心翼翼地对比查看,如果哪项不能达标,整个人都会不好了。
就拿孩子说话这事来说,虽然每个孩子会说话的时间不一样,但是也会有一个大概的时间。
一般来说,两三个月的宝宝就会咿呀咿呀发音了,九个月左右就可以模模糊糊地叫出“爸爸妈妈”了,而在一岁左右大概就可以说出简单的词语了。
当然,这算是说话比较早的了,两三岁才说话的孩子,那也是有的,但王阳明的说话时间着实让众人都跌破了眼镜。
公元1472年,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王氏显赫的家庭降生了一名男婴,而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祖母梦到了天神在云中鼓吹,抱着一个娃娃从天而降,所以祖父就为他取名叫王云。
在家人的殷切期盼中,王云快乐地成长着,不过一直到了五岁,他还不会说话,这种资质当真是让人忧愁。
如果放在现在的话,想必不知道跑过了多少家医院。
古代大户人家对于孩子的姓名,很是重视,也相信它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王云的祖父就觉得,他不会说话是因为名字起得不好。
于是他又根据“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王守仁,号阳明,还别说,改了名字之后,他还真能说话了。
2次科举落第,无缘仕途心难平王守仁的父亲是成化年间的科举状元王华,后来官至吏部尚书,由于他喜爱绍兴的山水,后来便举家离开余姚,定居在了绍兴。
会说话之后的王守仁,也逐渐表现出了自己在看书识字上的天赋,甚至能记住祖父在他面前读过的书。
在他12岁的时候,被送到了书塾中学习,可是在第二年,他的母亲便因病去世了,这对王守仁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更加奋发图强,当时的科举几乎是文人的唯一出路,可是王守仁却认为科举并非是第一等要紧的事,读书努力做一个圣贤的人才是。
后来明英宗被瓦剌俘虏,王守仁深受刺激,他决心好好研习兵法,为国家贡献力量。
在王守仁15岁的时候,便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可是却石沉大海,后来他便出游天下。
王守仁18岁的时候,接触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之学,后来便读了朱熹的著作,后来他还亲自实践朱熹提出的理论,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自己却病倒了,从此便对“格物”学说产生了质疑。
弘治五年,王守仁参加乡试,与胡世宁等人同榜中举,后来他又继续考进士,结果连续两次落第。
但王守仁却并不以此为耻,他这样说:
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39岁走向巅峰,华丽逆袭展不同虽然王守仁两次科举不中,但他却得到了内阁大学士李东阳等人的赏识,后来他参加礼部的会试,凭借出色的成绩,中二甲进士第七人。
明武宗正德元年,王守仁34岁,这一年宦官刘瑾登上了政治舞台,肆意妄为,专权霸道,王守仁不畏强权,上书谴责刘瑾,被贬贵州。
途中还遭到了刘瑾的追杀,他伪造跳水自尽才算躲过一劫。
刘瑾被除掉之后,王守仁被召入京,之后一路飞黄腾达,走上了人生巅峰。
由于王守仁年少时研究过兵法,他又受到了兵部尚书王琼的赏识,后来出任御史,巡抚南、赣等地,后来他又平定了当地的叛乱和宁王之乱。
明世宗继位之后,王守仁坐上了冷板凳,不过饶是如此,也因为王守仁的功劳,加封他为新建伯。
嘉靖元年,王守仁的父亲去世,他回乡守孝,后来便开始悟道讲学,再之后,他又在绍兴创建了阳明书院,他的思想得以被广泛传播,更是成为了一代心学大家。
而纵观王阳明的人生逆袭之路,一直离不开四个字,那就是他提出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致良知,阳明心学不过时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内有良知则外有良行,如果没有致良知,就不会实际的善行。
王阳明无论在人生低谷还是在人生巅峰,他都在践行知行合一,此外他还提出了致良知,而这七个字便是是阳明文化的核心,时至今日,他的学说依然在发光发亮。
或许还有人对知行合一无法全面理解,那我们就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解释一下,即去除脑海中的噪音,观察到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为了这个想法付诸行动,从而朝着自认为对的方向转变。
举个例子:
比如说读书和打游戏,很多人的内心深处是渴望读书提高自己的,但是打游戏的呼声在内心呐喊,直到最后你抛弃了读书而选择了打游戏,这就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当然也无法获得成长。
而当打游戏的意识在心底滋生,但您却控制住了自己去看了书,这就算是知行合一。
当然,如果您的内心本就打算玩游戏,而从没有想过要读书,那么请恕我无话可说……
参考文献:《明史》、《传习录》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