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引发的心理问题,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1月26号,发低烧,去医院就诊,医生做了相关检查后,确认“没有感染肺炎”。
1月30号,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有潜伏期,因担心发病,再次去医院就诊,测了体温正常,拍了胸部CT检查结果是阴性,身体状态良好。
2月2号,感觉自己发低烧,第三次去医院,再次测体温、拍胸部CT等,检查结果依然是好的。
可奇怪的是,即使几次去医
杭师大附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热线电话自开通以来,帮助了一些疫情中出现心理不适的人群。近来,一位17岁男孩小舟(化名)打进热线,向心理医生诉起了苦水:
1月26号,发低烧,去医院就诊,医生做了相关检查后,确认“没有感染肺炎”。
1月30号,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有潜伏期,因担心发病,再次去医院就诊,测了体温正常,拍了胸部CT检查结果是阴性,身体状态良好。
2月2号,感觉自己发低烧,第三次去医院,再次测体温、拍胸部CT等,检查结果依然是好的。
可奇怪的是,即使几次去医院检查,几次打疾控中心的电话咨询,依然无法打消小舟内心的疑虑,他担心自己被感染的念头时不时的冒出来,医生告诉他,他得的不是身体的病,可能是心理出了问题。在医生的劝说下,小舟拨打杭师大附院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求助。接听电话的心理医生听了小舟的情况,安抚了他几乎崩溃的心:
“短短一周时间,往返医院多次,打疾控中心咨询电话多次,但医生’没有得病’的解释依然无法打消顾虑,被那种生病的痛苦感觉反复困扰,吃不好,睡不好,换成谁都是很难熬的”。当小舟听到终于有人理解他多天来的痛苦时,心理一阵暖流涌过。接着,心理医生告诉他,虽然身体不适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他可能有“疾病焦虑障碍”的倾向。这让小舟大吃一惊,什么是“疾病焦虑障碍”呢?
“疾病焦虑障碍”又叫做“疑病症”。它的症状就是过度的担心自己会患某种疾病,并且过度的去寻求各项检查,去医院反复就医,去求证是否真的患有这种疾病。但检查结果表明没有器质性的问题,而是和患者本身过度担心和焦虑有关,且这种认为自己患病的先占观念至少存在6个月。小舟的症状只维持了一周,故目前还不能诊断为此病,但是需要引起重视了。
小舟恍然大悟,心理问题会用身体的不适来表达,这还是头一回听说。在心理医生的循循善诱下,小舟道出了自己的不容易:面临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导致精神过于紧张;从小很自卑,又过分关注自我,常常担心自己言行会引起他人的批评或不满。在这样的人格基础之上,适逢疫情的特殊环境,于是便出现了心理困扰。
幸好小舟未雨绸缪,求助及时,心理医生给予其以下的建议进行干预:
1.转变认知,首先意识到不是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而是自己的心病。“心病”是在提醒他,当下要好好照顾自己身心健康。有意识地做感兴趣的事,提升积极情绪,比如:音乐、阅读、聊天等。
2.转移注意力,有生活学习的目标,积极投身于这些目标。像小舟是高考生,如果赢得高考是其首要目标的话,那就要把这个首要目标细化成合理的小目标,比如制定每日学习计划,每天看几页书、完成一定量的作业、早睡早起等,完成小目标的成就感可以有效提升其自信心。
3.特殊时期,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不在网上反复对号入座,不过分收集相关的疾病信息,或者是寻找某种治疗方法,只关注必要信息,减少杂音。
4.加强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减轻焦虑情绪,改善大脑功能,增加心血管机能,提高自我效能感。
5.正念冥想。有意识地觉察和关注当下(可以是自己的呼吸、身体感觉、情绪等),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和注意它。心理医生推荐小舟寻找正念冥想相关的书籍、视频和音频,跟着练习,卸下心灵的包袱,走出对身体的担忧。
疫情当前,像小舟这样出现心理困扰的孩子不断出现,这是一个需要关注自己和家人身心健康的特殊时期。如果您也出现了心理上的不适(焦虑、抑郁、恐惧、强迫……),或遇到行为上的异常,请拨打杭师大附院心理援助热线:15158045298。我们一直在这儿守护您。
疫情期间的心理变化?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一些人不免出现恐慌、焦虑、紧张等情绪,你是否也被这种负面情绪包围了呢?有什么样的心理调适方法能够摆脱负面情绪?下面,小北来传授你一份“心理秘籍”。
一
适度关注疫情,提高控制感和信任感
虽然我们会通过收集信息来减少不确定性以提高控制感,但疫情早期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过度关注只会适得其反。网上夸大或不实的信息传递更多的是恐慌,让人更加焦虑、更加感到失控,受到次级伤害。
要学会信息管理:一是要信任国家和权威,关注官方平台发布的信息;二是要对疫情关注适可而止,可增加对其他感兴趣信息的关注或增加活动;三是要理性甄别信息,提高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更不要随意传播无法确定真实性的信息。
二
识别、面对和接纳负面情绪
在疫情影响下,我们会出现负面情绪十分正常也可能是必要的。例如焦虑、恐惧的情绪可以使我们提高警惕、避开危险、预防威胁,但我们应留意和识别负面情绪的失控。
如果我们的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持续存在而难以调整,甚至不断加重、泛化而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就需要重视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在向疾病方向发展,此时我们要直面、接纳而不是否认、忽视这些负面情绪,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
三
接受疫情所致变化,关注积极方面
疫情不仅影响我们的心理状况,也切实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很多人因疫情导致生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原本比较固定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受影响较大,有人也会因变化而不适应。其实,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变化是普遍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及时调整原来的节奏和计划来适应变化,并积极做好这种改变在将来一段时间都持续存在的准备。
另外,有的变化本身是中性的,只是打乱我们原本的习惯而使人感到不适,要学会发掘和关注变化中的积极方面。毕竟危机也是机会,我们可借此重新安排生活,让生活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四
积极寻求资源
在疫情的压力下,我们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政府和社会机构也提供重要保障,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维护心理健康、保持平衡的重要资源。当我们有负面情绪或有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要积极向他们需求帮助。
如果我们心理受到了严重影响,可以向专业机构寻求心理援助,目前全国各地已建立起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援助系统,可关注国家或当地的心理干预网络平台和热线电话,也可直接去医院专科就诊。
五
责无旁贷与乐于助人的精神
抗疫战役的阶段性胜利依赖于全民的同心协力,不论是一线奋战的英雄,还是捐赠防护用品的热心民众,乃至注意佩戴口罩、认真汇报行程的你我,都在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量。
正是这种责无旁贷的抗疫精神,使我们有最终战胜疫情的底气,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使我们对生活的体验更有价值和意义。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生活开始回到原有的节奏,针对广大普通人群复工后可能会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的心理专家有以下建议。
1
Q:
复工后对工作提不起兴趣、不想开工怎么办?
A:
对工作提不起兴趣、不想开工是拖延的表现,是把重要的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时间去做的不好习惯。为了克服在职场中常出现的拖延行为,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1)增强对未来的实感
人们对于未来的时间是没有实感的。但如果换一种计时方式,可能会让人们更好地体会时间的流逝,用“天”来衡量时间,会让人觉得未来更加紧迫。因为天比星期,月或年更短。因此,也有研究者建议用倒计日甚至是倒计钟来帮助人们更好的体会时间的流逝和任务的到来。
(2)克服失败恐惧,实践“立即行动”哲学
拖延有很多原因,比如逃避压力、害怕失败的焦虑、认为不是最好就是失败的完美主义。“立即行动”哲学,就是以合理的方式、合理的时间去做合理的事情,拒绝那些拖拉冲动,找出容易做的事立即行动。
(3)挑出最重要的事情
一般来说事情都是由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决定的,把这些因素挑出来,可以让你的决策既快速又有效。同时你也可以为每一个小任务的完成设定小奖赏。但这个奖赏也必须要分清楚,是不是对自己已完成的成就的过度满足。
2
Q:
因疫情影响担心今年业绩受影响怎么办?
A:
首先,疫情对今年的业绩会产生影响,而且不同行业和领域差异较大。国家及各省市出台了延期复工、限制人员流动等一系列政策,确实对企业短期业务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这是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必须的措施。对此,任何企事业单位都应该响应国家号召,合理应对特殊时期的具体情况。其次,凡事要看两面,福祸相倚,在全国各行各业普遍面临疫情挑战之时,新的变革和机遇或许也蕴藏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
3
Q:
回到单位,感觉和同事比以前疏远了怎么办?
A:
有这样的感觉,并不是因为彼此之间有了间隙,而是疫情中隔离措施造成了同事间的人际距离增加。同时,工作场所的防疫措施(戴口罩、工位隔离等)会进一步增加人际距离。除此之外,由于担心疫情而产生的焦虑、无助等消极情绪,也会削弱人际交往的意愿,让我们与同事之间的人际距离更加遥远。人际距离的增加会让同事之间产生一种疏远感,过于远的人际距离会削弱员工的工作热情,造成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下降。
与同事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增强人际信任感,从而抵御人际距离增加导致的消极影响。在与同事沟通中,以下方法可以有所帮助:找到共同关注的话题、模仿对方肢体语言、掌握倾听的艺术。
4
Q:
为什么有些同事看起来很平和,而我却总焦虑、烦恼?
A:
这次疫情影响范围广,让我们许多人感到焦虑、烦恼,甚至无心工作,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而身边有些同事却可以很平和地应对,令人羡慕又疑惑。这些同事,是真的没心没肺,不关心自己的和他人的安危吗?当然不是。这一现象源自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又称为心理弹性,是指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所表现出良好适应的能力。简言之,心理韧性强的个体,能更好地应对应激性事件,通过自身的保护性因子,获得良好的适应,保持身心健康。相关研究指出,心理韧性是个体的天生潜能,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挖掘和培养的。主要有以下策略:
(1)“我有”、“我是”和“我能”策略
由国际心理韧性研究计划提出。其中“我有”是发现自己拥有的外界支持与资源,发展安全感和受保护的感觉;“我是”是发现个人的内在力量,包含个人的感觉、态度及信念;“我能”是发现和培养人际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如创造力、恒心、幽默、沟通能力等。
(2)情绪控制和表达策略
一方面,可以通过回避、注意转换、认知重评等方式,控制自己对应激性事件的情绪反应,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如:少看或尽量不看疫情相关的报道(回避)。另一方面,可以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自我反省;或者通过唱歌、听音乐、跳舞、画画、诗歌、哭、跟朋友聊天来表达情绪,舒缓自己的心理压力。
(3)运动策略
日常生活中,可以坚持体育锻炼,比如慢跑、游泳、瑜伽、太极拳等,一方面强身健体,另一方面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此外,还可以和家人、同事、朋友一起参与一些集体运动的项目,培养彼此间的默契,增强自己的安全感。
(4)建立支持系统策略
首先,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家庭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和积极的互动;其次,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同事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培养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最后,可以寻求社会上相关组织、机构的支持和帮助,进行心理疏导,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
5
Q:
疫情导致工作改变所引起的焦虑需要治疗吗?
A:
疫情导致很多人的工作受到明显影响,如推迟上班、返工后面临工作任务的加重,这些影响均易导致产生对工作的焦虑。这些焦虑情绪需要评估后决定是否给予治疗。根据现实事件对当事人的情绪反应、行为、认知、社会功能、持续时间各个方面的影响,评估其属于正常反应还是病理性反应。如果是正常反应但当事人有情绪困扰,并愿意主动求助,可寻求心理咨询帮助释放情绪;如果评估结果是病理性的,则需要心理治疗,甚至药物治疗。
素材来源 | 健康南京
编辑 | 冯秋璐
发布 | 徐雅莹、游堃
审核 | 王馨
心理压力大,怀疑自己患有新冠病毒该怎么办?怎么才能走出这种困境?
一夜没喝水,早上起来大口喝水,结果一没注意呛的打了几个喷嚏。就在这时厨房做饭的老妈口戴口罩,右手拿着测温枪“全副武装”的出现在我面前,“小区都封了,叫你没事还要下楼散步锻炼。来看看,你是不是被传染了!”滴的一下,体温还算正常。
而这种事情最近几天一直在家中反复上演,只要一有什么疑似情况,总会疑神疑鬼,感觉家里的某个人被传染。
其实,在疫情发生的这段时间,大家都宅在家,每天都会刷着有关疫情的新闻,总会将各种疑似症状往自己身上套,总担心自己一不小心中枪得病。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替代性创伤”。
替代性创伤最初是指专业心理治疗者,因长期接触患者,受到了咨访关系的互动影响,而出现了类似病症的现象,即治疗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创伤。在目击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之后,损害程度超过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现象,通常都是出于对生还者及其创伤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精神崩溃。
简单的说就是因为目睹一些悲剧导致自己感同身受的同情及代入,最终导致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了奔溃的现象。
那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当真正在哪些情况下才需要就医呢?所有的疾病都会有一定的预兆,当遇到以下这些情况就要注意你的心理问题了。
1. 过于注重细节的认知状态1.1 对自身的感觉越变化特别在意,甚至将这些不舒服和疫情的各种症状联系起来。(比如说一有点不舒服就怀疑自己生病,一有点干咳就怀疑自己被感染,一有点无力就怀疑自己中招等)换句话说,就是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太过的敏感。
1.2. 对别人及自己有没有戴口罩,有没有咳嗽,有没有进行酒精消毒灯等行为或症状格外在意;比如如果有人没有戴口罩,就会对这个人特别反感甚至有想要远离他的冲动。对有人不小心咳嗽就如同大敌的条件反射。
2.过于紧张的心态2.1情绪变得十分紧张,带有杞人忧天的心态。总是感到不安和焦虑,害怕疫情无法得到控制,害怕身边的人受到感染。
2.2对疫情的各种负面消息(比如说毒王,瞒报等行为)感到极其的愤怒。
2.3或者对于疫情过于乐观,总觉得疫情离自己很远,自己哪怕不戴口罩不做防护都没有任何问题。甚至有的直接对疫情的各种消息和防护放弃了。
2.4情绪变得易怒,烦躁,总感觉看什么都不顺眼。
3.重复做一些无效的行为3.1 回避一些必须正视的场景或信息(比如正常的体温检查,正常的消毒)
3.2反复查看或关心疫情的进展消息,并因为疫情的消息影响自己的情绪。
3.3 变得慵懒,感觉对什么事情都不在乎,言语也变得越来越少。
3.4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各种信息和社交产生抵触心理。
当出现以上变化,你就要注意了,只是轻度的反应是属于很正常的,每个人对创伤的事件都会感同身受的去同情和悲伤。一般这种情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疫情的被控制而逐渐的消除缓解。
但真的身体出现不适时候,该怎么办?首先不要杞人忧天的怀疑自己怎么了,因为特殊时期一点的反应的确会让人“怀疑自己得病”。
如果真正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这么做:1. 先稳定自己的情绪。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先知道新冠病毒的几个典型症状“发热,干咳,呼吸道感染”。如果我们身体的不适不是与这些症状有关,那我们可以看看身边有没有疑似或者确诊病人,是否经常外出。如果以上都不是,那么被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这时候就不要过度的焦虑和恐慌。
当然这还是有那么一点的可能性,在特殊时期我们还是要引起一定的重视,接下来就要结合自己的自身症状看是否符合新型肺炎的表现。
2. 静下心来理性分析
▲ 分辨「感冒、流感、新型肺炎」的症状
当满足以上的症状,你就要重视了,但也不意味这你就因此中招了,还需要满足以下的流行病学史任意一条:
新型肺炎的疑似病例还需要满足以下流行病学史任意一条:
· 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地区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 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 有聚集性发病或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流行病学关联。
(以上斜体文献引用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
如果真正符合以上所有的条件,那么才意味着你可能感染新冠病毒了,这时候也不要过于恐慌,如果真的中招一定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要相信医学的力量,如今那么多的患者已经成功治愈出院,你也会是其中一个。总之一定要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吓自己。
如何应对“疑病”恐慌?
也很多人在明知道自己身体健康无碍也会担心感染新冠病毒,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替代性创伤。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减轻自己的“疑病”恐慌:
1. 控制自己的关注频率
减少自己对疫情的关注程度,不要听信各种“野路子”自媒体的流言蜚语,主要还是要关注一些官方的正规信息。不要盲目的道听途说。
2. 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
有句话这么说“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的照顾别人。”所以一定要先保护自己,保持正常的作息时间,该上班上班该吃饭吃饭,不要因为疫情的消息影响自己的生活作息。
3. 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要知道病毒主要特征还是破坏免疫力,保护和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才能更好的杜绝病毒的来袭,其他各种疾病也不会找上门。
注意:如果已经出过度的应激反应,影响到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无法进行自我条件的,应及时、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以下识别症状引用于人民日报.《转扩!请收好这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指南》.(2020-01-29))
常见疑问及症状识别
1、如何判断自己发热?
平静状态下超过37.3℃。
注意:测量前20~30分钟避免剧烈活动、进食、喝冷水或热水,冷敷或热敷,并保证腋下干燥。
2、如果头痛、流鼻涕、咳嗽、喉咙痛,怎么办?
· 如体温低于38℃,居家隔离,按当地规定上报,密切观察症状变化,根据说明书可以服用布洛芬等药物;
· 如自觉严重,先去社区医院就诊;
· 如体温超过38℃,前往发热门诊。
3、感到胸闷但不发热,要紧吗?
如果既往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等情况,或居家休息无好转,建议至医院就诊。
如果症状较重(体温在38C°及以上且持续发热不退、咳嗽严重、呼吸困难、咽痛),应戴好口罩,及时到就近的医院就诊。
写在最后的话:
疫情虽然来势汹汹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但在国家及各界的努力下已经得到了控制并且往好的方向进行发展。我们无法像一线工作者一样奋斗在第一线,但我们不能给他们添乱。
要保持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态,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杜绝病毒的到来。在身心上全面的战胜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们等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