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排是学渣俱乐部空间距离理论让后排学生主动学习
“倒数第一排效应”:最后一排是“学渣俱乐部” 自家孩子到底坐在第几排?
很多家长都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在大家固有的认识里,学生的座位跟学生的成绩是挂钩的。
曾经网络上盛传了一张教室座位图:
从这一张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倒数第一排是“免费苍蝇按摩区”和“超级VIP休闲专区”。被排到倒数第一排,差不多就是被老师“流放”了,这里没有老
刚开学,就有很多家长反映:我家孩子竟然被老师安排到了最后一排,怎么能这样?坐在最后一排的可都是差生啊!老师什么时候调座位啊?
“倒数第一排效应”:最后一排是“学渣俱乐部”
自家孩子到底坐在第几排?
很多家长都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在大家固有的认识里,学生的座位跟学生的成绩是挂钩的。
曾经网络上盛传了一张教室座位图:
从这一张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倒数第一排是“免费苍蝇按摩区”和“超级VIP休闲专区”。被排到倒数第一排,差不多就是被老师“流放”了,这里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没有课堂的“知识聒噪”、没有其他同学的“意外打扰”。
倒数第一排,绝对是学渣的“天堂”、家长的“地狱”。
霍尔博士的“四种距离”理论:最后一排是“不予交往”之地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空间距离感的,每一种距离就对应一种关系。
第一种距离:亲密距离,大约在15厘米-44厘米之间;
第二种距离:个人距离,大约在46厘米-122厘米之间;
第三种距离:社交距离,大约在1.2米-3.7米之间;
第四种距离:公众距离,大约在3.7米-7.6米之间。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近,双方的沟通与互动越是紧密。
爱人之间,通常愿意保持在亲密距离之间,他们即使呢喃细语,也会达到非常好的互动与沟通;
朋友之间,通常愿意保持在“个人距离”内,这样他们可以比较融洽地聊天,同时略有分寸感;
当在1.2米以上,就是相对比较生分的距离,较为正式的、礼节性的交往通常在这个距离以内。这时,双方的沟通无法有效地实现,一方讲话对另一方的触动较少,只是礼节性的回应。
而到了公众距离,则基本属于一种“对外开放”的状态,就像在空旷的大礼堂里做公开演讲,对方可以“视而不见”、不予交往。
而在目前的教室格局来看,坐在倒数第一排的学生通常是在“社交距离”以内,在这个距离范围内,学生与老师之间虽有回应,但与前排学生相比,信息传输有效性大打折扣。
老师:排座位,就像一道难解的排列组合题也正因为这样的距离理论,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在上课的过程中会不自主地走神,注意力分散,一些自制力差的孩子就会上课开小差,导致成绩下滑。
而对于老师,给学生排座位,真的就像一道难解的排列组合题,无论怎么样排列,总有学生不满意,总有学生要坐最后一排。
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不少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有的老师会采用每隔一周轮换座位的方式来解决。后排的学生往前排挪动,旁边的学生往中间挪动,大家轮流坐座位。也许你这周坐倒数第一排,下周就坐第一排了;这周做靠窗,下周就可能坐中间,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实现了形式上的“平均主义”。
有的老师会采用自主挑座位的办法,让学生自主去挑座位。每次考试结束,按照学生成绩,从高往低挑座位,第一名先挑,然后第二名、第三名……以此类推,到最后一名的时候,全班只剩一个座位了,就是你的了。
有的老师按个头高低排座位。个子高的坐后排,个子矮的坐前排。中间兼顾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带一下学习成绩差的,爱说话的学生旁边安排一些比较安静的,有些男生旁边还要安排一些女同学,而有些女生只能跟女生坐……
总之,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让学生们按部就班地就坐,尽量为每位同学安排上适宜的座位。
巧用“空间距离理论”,与后排学生“亲近”起来是不是被安排到倒数第一排后,真得只有被疏远这一个结果?
事实并不是的。
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也在尝试着利用“空间距离理论”,以其他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第一、 圆桌式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圆桌式”教学,由原来的传授式教学向圆形的座次表转化,这样,每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基本相同,可以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更加顺畅,有利于提升课堂的活跃度。
第二、 走动式教学。
虽然座位是固定的,但有经验的老师经常会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进行教学,让不同座次的学生都能够近距离地聆听老师的讲课。当教师走到学生身边时,学生的神经会高度紧张,注意力也会增强。时不时地走动,学生会高度留意老师的动态,防止上课过程中的“走神”。
第三、 参与式教学。
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对新知识的探索、学习,老师仅仅在课堂上做关键性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上,多用提问、讨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多维度地与老师发生互动。这时,坐在第几排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想要破解“倒数第一排效应”,首先要做到的是消除教师心中的“倒数第一排”,积极地、充分地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融入到学生当中去,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讲课的热情,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拒绝进学渣俱乐部!家长为何有座位焦虑?
家长有着很多的座位焦虑,这种座位焦虑是由多种情况所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家长年轻化了,许多九零后已经开始当了家长,并且孩子已经开始上学了。实际上这带来的问题是这部分的家长会对学习方面更有了解,九零后的家长在受教育的程度上普遍是比较高的。自然也知道学习在这个时代中的重要性,所以会比较的上心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是现代对于教育是越来越重视了,这一点从学生的压力上就可以看出来。以前的学习压力和现在的学习压力完全是两个级别的,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而座位这个东西其实很有意思,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都是坐在前排的一般都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成绩会比较差。
这样的认知也是有着一定的道理,坐在前面的学生能够受到老师的更多关注,同时注意力也能更加集中。很少出现坐在第一排的学生上课睡觉还做小动作,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学生还是比较收敛的。而坐在后排的学生则是没有了这样的顾虑,可以肆无忌惮的做着小动作,不需要在意什么影响。因此后排的学生逐渐也成为了学渣集结的地方,这就是很多家长心中对座位的印象。我觉得这样的想法确实有道理,在我看来坐在第一排学习和坐在最后一排学习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体验过的人都会知道。
所以家长的座位焦虑其实就是担心孩子的成绩,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的成绩能够变得更好。而座位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坐在前排的学生会有更多的优势,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坐在后排的学生受到的影响就比较大,学习效率不如前排的学生。
孩子坐最后一排,担心孩子成学渣,座位真的对孩子成绩有影响吗?
孩子坐最后一排,担心孩子成学渣,座位真的对孩子成绩有影响吗?教师一般会怎么样分配教室座位呢?1、身高高低个子高的后边,个子矮的在前,这也是低学段的一般分配,防止后边的同学们看不到,也特别有效公平公正,除非你是孩子近视眼,和老师有特别提示,期待排在前,老师可以特殊政策。
也是有主动提出坐到教室里后排座的,尤其是到了普通高中,后排座的往往是较为优秀的孩子,她们有了相当自律力和学习能力,在后排座更容易免遭打搅,高中生学习焦虑不安,孩子休息日不够,孩子非常容易犯困,困了就在后排座站一会儿,也不会影响别的同学。
2、性格互补老师可以分配性情有一些差距的孩子做同座,能够相辅相成,性格外向的孩子能带动内向的孩子。有些孩子不爱说话,和爱说话的同学们搭同座,渐渐地性情越来越乐观下去;而活泼的孩子也可以越来越稳重踏实,互相扬长补短。
如果两个孩子都喜欢说话,或是四周的孩子全是活跃性型,在课堂上跑神,危害授课实际效果,那样教师便会分离她们,让孩子们学习培训潜心高效率。
3、促进学习发展分配考试成绩一样的孩子在一起,能相互促进学习培训,针对考试成绩稍微有点儿差或是有一些两极分化的同学们,教师也可能会分配一个学习培训好的同学做同座,开展协助,学习培训好的同学在给同学教题的过程当中,其实也是一种整理和备考,一同促进学习发展。
教师分配坐位是灵活变通的,会规定期限换一次坐位,都是费尽心思,目的是提升全部班级里的水准。学生们要尽早融入教师安排,以及不同的学生们搭同座,能学习培训他的优点,掌握你不知道的优势,或许恰好是自已的薄弱点。
老师都期待自身的学生们成绩优良,和家长的期望是一样的,父母要更多的关注自已的孩子,培养好习惯,训练专注力,锻练吃苦耐劳精神,而不需要太多在乎座位的分配,除非你是孩子极不适合,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能够私底下与老师沟通交流。
搞好家校合作,与老师协调好,掌握孩子动态性,提高孩子各个方面水平,不害怕挫败,特别要具有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孩子未来的道路走得更稳更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