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教授周春健书法教育有助于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弘扬
■习之堂收藏1937年江苏一位初中师范生(相当于今天的高一)的家书
人物介绍 周春健 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山大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书法美育进校园的话题持续备受关注,多位学者加入了讨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春健长期钻研传统美学,对书法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书法教育有助于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弘扬。”
书法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
■深圳坂田小学学生作品
■习之堂收藏1937年江苏一位初中师范生(相当于今天的高一)的家书
人物介绍 周春健 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山大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书法美育进校园的话题持续备受关注,多位学者加入了讨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春健长期钻研传统美学,对书法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书法教育有助于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弘扬。”
书法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收藏周刊:您认为,中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书法基础?
周春健:个人认为,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奠立一定的书法基础,起码要临习过几种著名的法帖。到了中学阶段,一方面需要继续临习法帖,一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书法理论知识和书法鉴赏能力。比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都会有关于书体辨析的题目,这便是比较基本的书法常识。中学生起码要知道历代有哪些著名碑帖,最为常见的一些碑帖,比如楷书的欧、柳、颜、赵,行书的《兰亭序》《祭侄稿》,汉代的“曹全”“张迁”“礼器”诸碑,都应该能够知道其简要书法特征。从学校教育来说,要使中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相应的课程设置也要跟上。“习之堂”收藏过1937年江苏一位初中师范生(相当于今天的高一)的家书,里面提及学校里开设诸课程,称“至于习字,则校内已规定每日临《皇甫君碑》一页”,可见在当时学校教育中临帖习字之必要。此例,或许可以给当下学校书法教育之推行以一定启发。
收藏周刊:书法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它将在美育普及中占据怎样的地位?
周春健:书法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意义上说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原因在于,中国书法以汉字书写为最基本表现形式,而汉字背后体现的则是中国文化、华夏美学。在2021年11月举办的“风月同天:习之堂藏东亚汉文书写展”缘起中,本人曾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文字,涵摄天地,声形兼美。六千年前,仓颉依类象形,创制文字,华夏民族从此告别蛮荒岁月,步入文明时代……文字乃文化之载体,随着汉字传入,中国周边民族或国家亦受到中国文化之巨大影响,渐次而形成东亚汉字文化圈、东亚儒教文化圈,绵延迄于晚近。”由此说来,书法教育一方面有助于艺术素养的提升,一方面亦有助于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弘扬。
轻视书法是制约书法教育普及的最大阻力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目前要实现普及书法教育,存在哪些现实难点?
周春健:个人认为,现实难点主要有二:一是观念的扭转,一是实践的推行。就观念上说,目前学校教育中还有较为浓重的重视语数英主科,轻视书法、体育副科的观念,这是制约书法教育普及的最大阻力。就实践层面上说,现在学生的教材教辅堆满课桌,在课堂临习法帖可能需要花很大功夫整理课桌,而开辟专门书法课室又不太现实,这或许也影响到学校书法教育的实效。
收藏周刊:您了解到的广州或者广东,在书法教育做得不错的中小学有哪些?做得好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周春健:广州中小学的书法教育,我个人不是太了解,但女儿读书的一家中学好像没有开设专门的书法课程。2021年下半年,本人曾接受邀请到深圳两家小学讲授传统文化,一家是坂田小学,一家是石岩湖小学。两家小学有一个深刻印象,就是极为重视书法教育,学校空间的装修设计,就融入了诸多书法元素;另外,两家学校都在显著位置展出了学生的书法作品,营造出较为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这对于学生艺术涵养的提升以及家国情怀的培养,都有莫大的正面作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