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和全民教育,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区别
01关于教育减负,我已经写过文章,本来没必要再重复了。但最近看到一位印度经济学家对印度教育的分析,觉得是个新角度,也适用于分析中国的教育减负,就在这里说说吧。
英国统治印度的漫长殖民史,在教育方面对印度有重大影响,那就是,英国给印度留下了一套精英式的教育体系。
不仅在印度,英国在世界各地殖民地的教育体系都是精英式的。这是因为,英国在殖民地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管理殖民地的人才。这
平等,是近代以来席卷世界的大潮。对平等,很多人其实是叶公好龙的态度。
01
关于教育减负,我已经写过文章,本来没必要再重复了。但最近看到一位印度经济学家对印度教育的分析,觉得是个新角度,也适用于分析中国的教育减负,就在这里说说吧。
英国统治印度的漫长殖民史,在教育方面对印度有重大影响,那就是,英国给印度留下了一套精英式的教育体系。
不仅在印度,英国在世界各地殖民地的教育体系都是精英式的。这是因为,英国在殖民地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管理殖民地的人才。这种人才,贵在精,不在多。
英国在印度的文官,总共只有区区几千人,而且其中很多来自英国本土。英国人在印度本地办的教育,只需要培养少数精英即可。当然,英国人选取如尼赫鲁这样的本土精英重点教育,但培养方向一定是“英国化”,要把这些人培养成长着印度脸的英国人。
尼赫鲁和巴基斯坦国父真纳,还真就是这种人。他们都是印度精英教育体系的典型产品。
至于殖民地广大民众的教育,英国人可懒得去管。殖民地就是殖民地,目标就是为宗主国服务,在宗主国的经济体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其他的,别想太多。
所以,有殖民地经历的国家,其教育体系往往是精英式的。微观去看,这个教育体系很精致、水平很高,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很高,和发达国家名校的毕业生不相上下,比如英语很流利,见多识广,风度翩翩,熟悉各种社交礼仪,穿衣服很有品位,毕业后就能担任政府官员。
这种精英教育体系中,教师会有一种“精英偏见”。即使后来国家独立了,这种“精英偏见”也会在教育体系中长期顽强地存在。
02
教师的“精英偏见”,主要是指,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为艰难的考试培养最优秀的学生。在殖民时期,就是要培养足以管理广大殖民地的优秀官员。不是殖民地了,那就要培养能够进入一流超一流大学的优秀学生。为此,学生必须承受沉重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精英嘛,就要千锤百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心志饿其体肤……”
教师这种“精英偏见”必然带来的一种取向就是: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投向优等生,而对差生则基本放弃。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精英。就别在废材那里浪费资源了。
同样,课程的设置也针对精英,而不适合一般学生。并且,课程越来越难,以便适应越来越难的考试。总之,整个教育系统的目的,就在于从芸芸众生中发现少数天才,然后重点打造他们,达到培养精英的目的。
不仅教师有“精英偏见”,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校接受“精英式的教育”。谁的孩子谁不爱啊。即使大多数人乃至绝大多数人注定不可能成为精英,但家长们仍然不愿意放弃这种追求。
除非你坚持认为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就是“天选之人”,就应该得到精英式的教育,否则,不难看出精英教育的巨大弊端。
首先,精英教育无法培养出国家发展所需的大量人才。精英教育必然“少而精”。结果,国家发展所需的多方面大量普通人才,教育体系不能满足。
其次,精英式教育的必然代价,就是对普通人的放弃。在殖民地时期,英国人对当地普通人根本不屑一顾。即使国家独立了,由于精英教育,很多人也早早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本来可以投向他们的教育资源,被集中起来,投给少数精英。
第三,精英教育,当然只能适应那些有天赋、能力强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在这个教育体系中都会感到吃力,这不但增加了他们早早“被淘汰”的可能,也让他们对学校和学习失去了兴趣,对自己也失去了自信心。
这些教育上的重大弊端,对殖民者来说,无所谓。但是,对于独立国家来说,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严重问题。
03
我们中国虽然不是像印度那样的完全殖民地,但在教育上也有很严重的精英倾向。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考试,虽然在制度上实现了对民间的开放,但由于农业社会生产力和财富总量的限制,实际上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很少。大规模消除文盲,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了。
而且,中国的科举,同样是为了选拔培养官僚,而不是为了在民间普及教育。所以,自然带有强烈的精英取向。
到了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仍然是强烈的精英取向。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那些民国“大师”,其实都是精英教育的产物。民国时期的大学,可不是一般人上得起的。不仅大学,能上个中学,就很不容易了。贫民连小学也上不了。所以,在文化上,民国是个极少量大师和极大量文盲并存的社会。
到了新中国,教育才开始摆脱精英教育,转向人民教育。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数量猛增,文盲数量大减。教育的目的从培养少数精英,转向了培养大量合格公民。
无独有偶。教育向人民转向,苏联也同样在做。俄国是欧洲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人民愚昧不堪。苏联成立以后,大力发展人民教育。到现在,虽然苏联解体了,虽然俄罗斯的经济一落千丈,但俄国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已经大大提高,远超其国力和经济水平。可以说,教育从精英向人民转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之一。
为何会如此?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
虽然新中国的教育向人民大转向,但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仍然不多。在这方面,中国实际上保留了精英教育的传统。
中国曾经想要通过“工农兵学员”的方式让高等教育人民化,但看来这是拔苗助长之举,达不到目的。改革开放以后恢复了高考,由于高校数量太少,必然是高淘汰率,也就是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在1980、1990年代,曾有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说法。看,就是精英教育嘛。
04
到了1990年代后期,中国高校大幅扩招学生。当时,我对这个政策很不理解,觉得必然造成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现在看来,其实就是因为我仍然受精英教育思维的限制,不理解人民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回头看,当时的高校扩招,对后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巨大,甚至可说有决定性的作用。扩招为后来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经济发展不可能依靠少数精英,而必须依靠大量合格但普通的人才。
比如,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芯片等半导体行业。对半导体行业来说,资金其实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困难的是人才不足。一条大型半导体生产线,动辄就需要两三千名电子工程师。而全国大学电子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一年一共才有多少人啊。
实际上,在今天的世界上,在某一个城市的某一年,集中招聘到几千名年轻的电子工程师,这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美国德国日本都做不到。只有经过高校扩招的中国还能勉强办到,但也不容易。
如果当初高校没有扩招,人才不足就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精英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数量完全不够用。只有数量多得多的人民教育,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国家教育体系从精英教育转向人民教育,其实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成功经验。人民教育体系,不但在道德上符合“以人民为主体”的要求,在效果上也是最佳,能够培养出大量可用之才。
现在国家在中小学推行的减负,其实是高校扩张政策的延续和深化,是进一步实现人民教育。
05
前面所说的精英教育造成的教师的“精英偏见”,在我国,其实也广泛存在,表现形式也差不多。课程、考试越来越难;教育资源倾向于优秀学生;各种各样的“评估”“淘汰”让很多普通学生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总之就是,各方面都好像被卷入了一个大漩涡,身不由己,越来越累。
在这个大漩涡的晕头转向中,人们就会忘了人民教育的“初心”。精英教育是为了培养少数精英。那么,人民教育的本来目标是什么呢?人民教育的本来目标,在于为每个人提供一套健全的基本技能,同时,发掘人才。
因为目的在于培养基本技能,所以,课程、考试绝不能越来越难,更不应该越难越好,那样势必超出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变成培养少数精英。中小学阶段课程的水平应该是:只要学生和教师付出足够的努力,就能掌握这些技能。注意,是足够,而不是大量,更不应该是远远超出一般人能力的巨量。
教育减负,目的就在于此。
06
从精英转向人民,不仅发生在教育领域,在很多领域都出现过。这是近代以来世界平等化大潮的一部分。平等,是近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根本区别之一。
对平等,很多人其实是叶公好龙的态度。
首先,平等往往意味着水平的下降,意味着不再那么精致优雅,但恰恰是这种下降,换来了更广泛的参与和人民性。在很多领域,都有这种“鄙视链”,比如京剧不如昆曲、话剧不如京剧,电影不如话剧,电视剧不如电影。就连二人传,都是传统能唱的,看不起不会唱只会搞笑的。
其次,很多人自称想要平等,但他们只想要自己提升上去赶上别人的“平等”,而绝不接受别人提升上来赶上自己的“平等”。在教育领域,就表现为自己“平等地”加入精英教育,而不是大家一起接受人民教育。
选择精英教育还是人民教育,并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我们中国,显然是坚定地选择了人民教育。不管你愿意还不愿意,谁也不能抗拒平等的大潮。
区别只在于,你在这个大潮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或者,你永远徒劳地和大潮对抗,在哀怨中浪费自己的生命。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李子旸”
作者其他热文:
国家为什么要保护银行的垄断?
重新认识烟草行业
院士扶贫怎么也那么难?
为什么印度扶贫不如中国好?
得诺贝尔奖的小额信贷扶贫为什么不灵?
美国盛世的终结
没想到,美国也有被“和平演变”的一天
在今天,大学教育应该偏向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
我认为我国的大学教育既要偏向精英,也要偏向大众。先说说大众教育。大众教育,就是让大多数的人能够获得教育。普及大众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国民的素质。社会需要发展,经济需要活力,这必然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投入于社会的建设中去。而这各行各业的人才,靠的就是大众教育。也正是大众教育,才能为大众谋福利。它也在实践“不落下一个人”的宗旨。大众教育源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那个时候,教育是少数人的教育,是有钱人的教育,是有权人的教育,是有面子的人的教育。大众丧失了教育的权利。今天,我们已经扎扎实实地在推行大众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时代,有力地提升了大部分人的素质,使他们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能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众功不可没。
再说说精英教育。那什么是精英教育呢?精英教育就是培养社会的成功人士,他们在自我修养、个人能力、思想见识、财富创造以及社会担当等方面,远远超过普通的大众。精英教育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入学率只在15%以下。精英教育就是以一流的教师、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专业、一流的科技创新、一流的资源保障,让学生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精英教育有怎样的认识误区?有些人说,精英教育就是培养有特权意识的人,过着豪华的贵族生活,一生养尊处优。这就大错特错了。精英教育是培养一个人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高度的自律,聪慧的思维,真正的自信,不懈的追求,勇敢的担当,真诚的情怀。他们能够选择自己兴趣的职业,积极实践,有创造,有作为。是不是可以明白了,精英教育不是通过一个兴趣培训班就可以完成的?
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教育是全面的教育,是基础的教育。精英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是培养领军人物的教育。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接受教育的良好环境,我们也需要拥有具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战略竞争力的精英。这么说,大众教育是基础,精英教育依赖于大众教育,让那些天赋异禀和潜质非凡的学生成为出类拔萃的人。青年要有远大的理想。在大众教育之中,就要不断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奋斗的意志、高尚的情怀,才能脱颖而出,才能进一步深造,成为时代的精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