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作为,返贫致贫风险
原文 :《教育扶贫必须杜绝因学致贫》
作者 |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洪松松
图片 |网络
当前我国教育扶贫工作不断在深入推进,为2020年国家全面脱贫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然而教育扶贫不仅要用教育去扶贫,更要关注解决教育中的贫困问题。当前,我国教育当中存在因学致贫,即接受教育没有实现脱贫,反而致贫。教育本身成为了一个致贫因素,是教育扶贫中的一个“尴尬”。长此以往,这会严重弱化教育扶贫功能和淡化教育价值,强化“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原文 :《教育扶贫必须杜绝因学致贫》
作者 |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洪松松
图片 |网络
当前我国教育扶贫工作不断在深入推进,为2020年国家全面脱贫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然而教育扶贫不仅要用教育去扶贫,更要关注解决教育中的贫困问题。当前,我国教育当中存在因学致贫,即接受教育没有实现脱贫,反而致贫。教育本身成为了一个致贫因素,是教育扶贫中的一个“尴尬”。长此以往,这会严重弱化教育扶贫功能和淡化教育价值,强化“读书无用论”,制造新的教育和社会的不公平问题。为此,教育扶贫必须正确认识贫困家庭学生因接受教育形成的经济贫困和文化贫困问题,杜绝因学致贫。
家庭教育投资回报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贫困家庭在结束教育投资后仍然还要面临短期经济贫困的处境和风险。
教育中的因学致贫,具体表现为因接受教育形成的经济贫困和文化贫困。从经济贫困来看,因家庭教育投资回报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学生成功接受完教育后并未能及时补偿家庭教育投资成本和带来回报,导致家庭仍然处于贫穷的不利境地。
教育没有帮助贫困学生积极改造贫困文化,反而有可能强化贫困学生对贫困文化的身份认同和再生产贫困文化与身份。
长期处于贫困文化中的群体如果过于依赖政府救济和社会捐助,会使子代丧失生活自信,容易陷入到贫困陷阱中,难以真正摆脱贫困。学校作为嵌入乡村社会中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国家教育机构”,自成一体,与乡村社会并没有太多关联,其承担着向城镇社会选拔精英的功能,却忽视了大多数乡村学生,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大量未能在教育中实现成功进阶的学生只能留下失败的标签。总而言之,精英取向的乡村教育容易忽视和逃避贫困学生贫困文化的积极改造,并有可能强化贫困学生对贫困文化的身份认同和再生产贫困文化与身份,造成贫困地区更大程度和范围的文化贫困。
建立贫困学生多元资助体系,规避贫困家庭教育投资风险。
为有效规避贫困家庭因教育投资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投资风险,政府首先要合理分配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和县级财政,继续加大贫困学生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其次,由于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可以引入慈善组织、爱心企业、个人等民间社会资金力量,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民间社会资金为辅的学校奖学金与助学金、捐款、贷款等多种类型的贫困学生多元资助体系。具体来看,该体系涉及到县教育局为主的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民间社会组织与个人等单位,针对贫困学生在小学至高中阶段,由县教育局为主统筹安排各项资金使用,大学和研究生教育阶段应以高校为主,县教育局根据高校资助情况确定资助金额,在扩大贫困学生资助人数覆盖面和加大资助力度的同时,做到对贫困学生的精准资助,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并帮助更多贫困学生顺利读完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和研究生,从而可以有效降低贫困家庭教育投资成本,规避贫困家庭教育投资风险。
教育要面向大多数农村学生,帮助学生习得现代生活理念和方式。
教育要转变精英取向的功能定位,去面向大多数农村孩子,帮助学生习得现代生活理念和方式,从而改造学生的贫困文化。贫困文化作为地方文化,可以实现与主流文化的融通,并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下实现现代化改造。学校作为主流文化的代表,其存在的主要价值之一是向学生传播现代生活理念和方式,塑造人的分工、协作、商谈等的现代理性精神与行为,实现对新人的现代化改造。具体来看,首先可以将后20%学生的发展纳入教育考核,争取做到关注全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是基于小班化个性教学优势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主题式教学,开发乡土课程等,提升农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和转化利用能力;最后搭建城乡教育合作平台,整合农村教育的乡土性资源和城镇教育的现代性资源,实现城乡教育对接,助力农村学生习得现代生活理念和方式。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57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关注 | 下乡扶贫,想不到还有这些空白
数据说话:精准扶贫,实效显著! | 社会科学报
观点 | 李克军:“造血式”扶贫在实践中怎么处处“碰壁”?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长按二维码关注
浅谈教育扶贫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查扶贫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开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定有序提供重要保障。为制定更加合理的教育扶贫政策,我们必须要理解教育贫困的微观机制、宏观现象。在此,我简单论述一下我不成熟的认识。教育贫困的首要原因是物质贫困,由于物质贫困而造成学生因为家庭需要而辍学或者不能继续坚持学业。在物质贫困的影响下,每个孩子没有很多的教育资源投入,导致了整体上综合素质较低、目光短视等情况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物质贫困,农民自身就具备带有短视的自私性。农民不具备远期规划能力,一切服务于短期效果,所以会更倾向于让子女更早辍学务工。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具体环境中的人,农村学子存在天然的成长环境劣势。这种劣势,对比发达地区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劣势来自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其中家庭教育在多数情况下占主要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因为自身的切身体会得出的结论。
就教育环境来说,农村教师、校园的层次普遍较低,近期由干国家扶持已经改善很多了。但是整体上层次依然偏低。但学校的影响并非主要的,影响更多的是社会和家庭。农村孩子很少受到严格的管束,有机会接触各类社会闲杂人等以及各类不良习惯,放飞自我,从而学坏的几率很大,尤其是在学习方面。学习本身对干学生来说,天然具备反人类天性的性质,每个小孩都想获得最大化的自由,所以不愿接受学习的约束,除非学习能够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或者受到相应影响。学生在社会中会学到很多的不良习惯以及一些不良观念。
在这三类因素中,最核心的是家庭因素。在个人成长的初期,家庭是影响最大的因素。父母是怎样的,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塑造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对应观念,成为孩子成长路上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农村的家庭教育多数是放养式教育孩子往往缺乏约束力,更容易在消极因素上不断发展。对于多数农村学生来说,家是生活的地方,而不是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能够发现学生住的地方堆满了书籍,基本可以断定他的教育未来会很好。但是这样的学生就农村学生的比例来说很低,这些学生多数受到的不是家庭的影响,而是其他因素的影响。
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教育方式、方法、观念也会存在较多的问题,而个人成长的初期是个人可塑性的黄金时期,所以我们会发现—日孩子的思想、观念、习惯—旦定型,基本上很难改变,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甚至部分完全是复刻。农村父母多数不太会教育,也不懂教育的方式方法,多数直接让学生自己成长。此外,当前教育扶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社会类教育扶贫关注的重点是对已被选拔过的学生的培养。像国华纪念中学这些学校,更多的是培养已经具备较高学习能力的学生,也是已经被发现的学生,但是更多的却是那些普通的学生。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好相应的政策,充分利用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当前的教育扶贫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认为制定政策要根据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来考虑,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家庭,这也是目前非常缺乏,也最难解决的地方。在制订政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可行性,对相应情况进行预演和完善,减少政策性成本。尤其要注重顶层设计,充分考虑教育与经济等各方面的联系,单纯的教育扶贫效果会较低。
由于当前思考的不全面,所以不能给出很成熟的意见,所以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想法。1.继续坚持对口扶贫等政策并进行完善。
2.发挥教育在脱贫攻坚的作用,扶贫先扶智,不仅要帮扶学生,也要帮扶家长。
3.实行农村学生追踪机制,在帮扶的情况下,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进行追踪,及时改善相应的情况。
4.发挥社会力量、群众力量的优势。让社会、群众参与教育建设,以党员为核心建立基层教
育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除学校以外的教育,尤其是对于父母的再教育。再教育的手段更多的注重经济、思想、方法的教育,让父母逐渐实现合格的家庭教育。
5.加强教育信息政策的宣导。让学生和家长都了解相应的政策情况,帮助学生家长了解相应的信息资源。
6.推动培养机制革新。将教育扶贫的重点放到义务教育及学前教育,尤其要注重学生的系统化培养,在这一点上,学校、家长、社会三方面的合作大有可为。
教育扶贫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要走的路也很漫长,相信在社会各方的努力下,中国的教育扶贫事业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
教育扶贫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教育精准扶贫是解决脱贫问题、实现脱贫目标的重要举措。扶贫政策紧紧围绕着精准脱贫攻坚目标而制定,致力于解决目标当中的缺口。中共中央将保障贫困人口义务教育作为“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之一,由此也决定了教育必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
第二,教育精准扶贫能够有效提高整体脱贫效果和扶贫效率。如果没有精准的教育扶贫机制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单纯依靠外力帮扶,他们很难建立稳定的脱贫能力,也难以巩固脱贫成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一技在手,终身受益”,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可以有效提高整体脱贫效果和扶贫效率,其作用是其他脱贫手段无法替代的。
第三,教育扶贫是教育均等化的重要手段,为长远的脱贫奠定了基础。造成贫困人口贫困的原因有很多,但公共服务不均等,尤其是教育、卫生资源的不均等,是致贫的重要原因,脱贫攻坚就是要消除这种不均衡。在教育方面,通过加大教育扶贫,可以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均等化,逐渐建立其自身的内生发展动力,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奠定更好的基础。法律依据:《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第一条
1、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要求,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任务,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深化双联、精准帮扶、责任到人、限期脱贫”的工作思路,深化拓展双联行动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推动扶贫政策向贫困村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深入实施扶贫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2、目标任务。到2017年,力争所有贫困村实现脱贫,1.26万户4.7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中:敦煌市、肃北县、阿克塞县2015年实现整体脱贫目标;肃州区、金塔县2015年70%的贫困户脱贫,2016年实现整体脱贫目标;玉门市、瓜州县老乡镇贫困户2015年实现整体脱贫,移民乡村贫困户2015年实现40%脱贫、2016年实现40%脱贫、2017年实现整体脱贫目标,移民人均纯收入在201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年均递增25%以上,力争达到9000元以上,确保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