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蔡元培我们为什么要学美学「蔡元培我们为什么要学美」

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 但是,美盲却很多。 如今的许多成功人士, 包括企业家、媒体人、白领等,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想必都很出色, 然而,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懂得艺术和鉴赏。 这些现象的屡见不鲜, 其中暴露的不是不懂艺术,而是虐杀艺术, 是没有文化的魔幻现实主义。 ——吴冠中
还记得小时候上学,被各种教育:要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德智体劳我们都理解,但什么是美?而我们为什么要学美?
“美育”这个术语来源于民国时期的大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他终身倡导黑格尔的美的教育。

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 但是,美盲却很多。 如今的许多成功人士, 包括企业家、媒体人、白领等,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想必都很出色, 然而,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懂得艺术和鉴赏。 这些现象的屡见不鲜, 其中暴露的不是不懂艺术,而是虐杀艺术, 是没有文化的魔幻现实主义。 ——吴冠中

还记得小时候上学,被各种教育:要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德智体劳我们都理解,但什么是美?而我们为什么要学美?

“美育”这个术语来源于民国时期的大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他终身倡导黑格尔的美的教育。

蔡元培1912 年1 月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教育总长,2月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其中将教育分为五个方面,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将美育列为了基本的五项国民教育之一。

对于蔡元培来说,美育是辅助德育,成全国民德性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为美是可以与人共享的: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

(美不像是食物、衣服,不好与人分享,美是随时可以与人共享的,所以当我们欣赏美的时候,我们的对立、自私的想法就会渐渐消退。)

美则不然。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无损于人,人亦无损于我也。隔千里兮共明月,我与人均不得而私之。中央公园之花石,农事试验场之水木,人人得而赏之。埃及之金字塔、希腊之神祠、罗马之剧场,瞻望赏叹者若干人,且历若干年,而价值如故。各国之博物院,无不公开者,即私人收藏之珍品,亦时供同志之赏览。

(各种的风景、名胜、乃至博物馆的藏品,都是供所有人欣赏的)

各地方之音乐会、演剧场,均以容多数人为快。所谓独乐乐不如人乐乐,与寡乐乐不如与众乐乐,以齐宣王之惛,尚能承认之,美之为普遍性可知矣。

(音乐会、戏剧表演也是,观看的人越多越好

孟子游说齐宣王的时候,说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您自己一个人享受音乐,不如大家一起享受”,这样无私的仁心可以成就王道,而美就是这样可以与人共享的)

因为美是普遍性的:

且美之批评,虽间亦因人而异,然不曰是于我为美,而曰是为美,是亦以普遍性为标准之一证也。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马牛,人之所利用者,而戴嵩所画之牛,韩干所画之马,决无对之而作服乘之想者。狮虎,人之所畏也,而芦沟桥之石狮,神虎桥之石虎,决无对之而生搏噬之恐者。植物之花,所以成实也,而吾人赏花,决非作果实可食之想。善歌之鸟,恒非食品。灿烂之蛇,多含毒液。而以审美之观念对之,其价值自若。

(大家平时忙着操心利害关系,而美的欣赏是超越这种利害关系的,可以让我们从盲目的争名夺利之中解放出来。就好比我们看画中的牛马,只会觉得好看,而不会去操心他们能不能干活;看到石头的狮虎,也不会感到害怕)

美色,人之所好也,对希腊之果像,决不敢作龙阳之想。对拉飞尔若鲁滨司之果体画,决不敢有周昉秘戏图之想。盖美之超绝实际也如是。且于普通之美以外,就特别之美而观察之,则其义益显。

(美也是超越人类的动物性的)

因为美是有教育意义的:

例如崇闳之美,有至大至刚两种。至大者如吾人在大海中,惟见天水相连,茫无涯涘。又如夜中仰数恒星,知一星为一世界,而不能得其止境,顿觉吾身之小虽微尘不足以喻,而不知何者为所有,其至刚者,如疾风震霆、覆舟倾屋、洪水横流、火山喷薄,虽拔山盖世之气力,亦无所施,而不知何者为好胜。夫所谓大也、刚也,皆对待之名也。

今既自以为无大之可言,无刚之可恃,则且忽然超出乎对待之境,而与前所谓至大至刚者肸合而为一体,其愉快遂无限量。当斯时也,又岂尚有利害得丧之见能参入其间耶!

(美是超越对立的,超越我见的。当我们欣赏美的时候,顿然忘却了自我、忘却了利害关系)

其他美育中如悲剧之美,以其能破除吾人贪恋幸福之思想。小雅之怨悱,屈子之离忧,均能特别感人。

《西厢记》若终于崔张团圆,则平淡无奇,惟如原本之终于草桥一梦,始足发人深省。《石头记》若如《红楼后梦》等,必使宝黛成婚,则此书可以不作。原本之所以动人者,正以宝黛之结果一死一亡,与吾人之所谓幸福全然相反也。

(悲剧,更能教导我们无常。让我们从世间的贪着中清醒过来。)

又如滑稽画中之人物,则故使一部分特别长大或特别短小。作诗则故为为谐之声调,用字则取资于同音异义者。方朔割肉以遗细君,不自责而反自夸。优旃谏漆城,不言其无益,而反谓漆城荡荡寇来不得上。皆与实际不相容,故令人失笔耳。

(美的创造是源于世间却又超越世间的)

要之美学之中,其大别为都丽之美、崇闳之美(日本人译言优美、壮美)。而附丽于崇闳之悲剧,附丽于都丽之滑稽,皆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则其所以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固已足矣。又何取乎侈言阴骘、攻击异派之宗教,以激刺人心,而使之渐丧其纯粹之美感为耶。

(两种美,优美和壮美,都所以让我们泯却小我,忘记世间的利害得失,是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变得高尚的)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孟子名言:

独乐(lè)乐(yuè)不如人乐乐,与寡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孟子·梁惠王下》

乐乐,第一个乐是动词乐,享受,第二个乐是乐,音乐。这句后面三个也是这样。

这段是说孟子听到齐国大臣庄暴讲到齐宣王喜欢音乐的时候,就去面见齐宣王,并告诉他:您自己也说,一个人享受音乐,不如与所有人一起享受。您要是把这样的心普及到天下之人,那就是在践行王道了。

蔡元培我们为什么要学美学「蔡元培我们为什么要学美」

蔡元培跟美术有怎样的关系,现在怎样理解和看待他美术思想

:蔡元培,我国现代美术思想的奠基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影响。他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美学思想并结合中国古典文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它吸收德国哲学家康德的思想提出美的超脱性与普遍性。将陶冶情操作为美育的宗旨,实现美育救国的崇高理想。对中国的美术教育有着不能磨灭的影响。 蔡元培是一位并不标榜美术革命或革命美术却以温和而有效的方式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文化先驱。 他是第一位将美术纳入现代意义的中小学教学系统的美术教育先驱;他是第一位以著名学者、教育要员和社会贤达的身份,从体制上积极推进美术现代化进程的先驱;他是 20 世纪早期 中国新美术活动的精神领袖;他毕生关注并致力于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研究,堪称美术历 史和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他通过倡导“以美育代宗教”,将美术提升到一种生命境界和最高的精神境界,由此而推进了 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

蔡元培我们为什么要学美学「蔡元培我们为什么要学美」

蔡元培: 培养完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917年,北京大学迎来了一位新校长。这位新校长的身份可不简单——他十七岁考上秀才;22岁考中了举人;25岁,就又考上了进士。这样一个人,按说思想应该很刻板保守吧?恰恰相反,他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接触西方先进思想的人,还组建了清末最早的革命团体之一的光复会;之后,他又成为了孙中山革命时的左膀右臂;民国建立以后,他又成为了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
他的名字叫蔡元培。在北大当校长期间,蔡元培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兼容并包”,他完全改变了中国大学的教育气质,为北大保护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同时塑造了一大批先进的青年俊杰。

蔡元培还把自己的“教书育人”的理念,带到了家庭生活中,所以,除了是北大校长外,蔡元培也是一名“育儿高手”。

在他的培养下,他的儿子蔡柏龄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在电磁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蔡柏龄在法国读完书之后,就一直旅居法国,从事科学研究,但始终没有更改国籍。他行事低调,很少在媒体上公开露面,以至于咱们中国人,对这位物理学家知之甚少。

蔡元培先生的另一个儿子蔡无忌,同样也很厉害——他是新中国著名的兽医学家,对新中国消灭牛瘟做出了突出贡献。

另外,蔡元培的女儿蔡威廉主攻的是油画,在三十年代,她是我国顶级的油画画家之一。比较可惜的是,她早在1939年便因病去世了。

总的来说,蔡元培的几个子女,都非常优秀,在各自的领域,都成为顶级的人。那么,蔡元培一边要搞革命,一边又要当教育总长,还要当大学校长,蔡元培到底是如何在高强度的工作当中,把子女教育得这么出色的呢?

在教育孩子方面,蔡元培有一个基本的教育观:“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修养呢?

蔡元培在当教育总长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叫做“五育并重”的观点,也就是要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个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是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

在这里,“德育”指的是,将中西方先进的伦理道德融会贯通,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北大当校长时,蔡元培教导学生,既要多接触中国传统道德准则,又要多接触西方的先进思想。所以,在当时的北大,既有辜鸿铭这样代表着旧道德、儒家思想的“清朝遗民”,也有刚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坚持自由主义的胡适,还有思想激进前卫的鲁迅、陈独秀等人。

这些人的性格不同,观点各异,但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可以最快地接触并掌握世界上最新、最广泛、最先进的思想,然后再加以思辨性地选择,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智育”指的是,通过读书和学习,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开发自己的智力。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我们更重视文科教育。到民国初年,这种局面仍然没有被打破。

但蔡元培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养,专门聘请了大量的理工科人才。比如,他先是任命国内第一个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夏元瑮先生,来做理科学长;又请在矿业司任地质科长的丁文江,主持开创地质学科。

大家要知道,当时的爱因斯坦才刚刚提出广义相对论,蔡元培就已经开始在北大中向学生们介绍这门学问了,作为一名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前清进士,他能做到这一点,真是非常了不起。

在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智育”的时候,蔡元培也别具匠心。比如,蔡无忌从小就喜欢小动物,但当时国内并没有多少研究动物的专家,所以,蔡元培就把他送到了法国去学习兽医学。

此外,在“体育”方面,蔡元培认为,传统教育重文轻武,导致中国人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在应对外敌时,往往占劣势,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培养孩子强健体魄和尚武精神。

1917年5月,年轻军校教官白雄远来到北大,成为北大的体育教师。同年,北大举行了第一届运动会、成立体育会,不久又成立技击会。蔡元培听从白雄远的建议,将“体格考察”列入北大招生的条件之一,体育课也成为大学预科的必修课。

1917年7月,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了至关重要的演讲——《以美育代宗教说》。在这次演讲中,他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在蔡元培看来,所谓的美育,就是通过艺术陶冶情操,寻找心灵的慰藉。

为了帮助学生们学会欣赏美、学会陶冶情操、学会告别空虚,他亲自给学生们开设了《美学》课程。1918年,在他的支持下,北大开设了国文课、英国文学课、哲学课。他还鼓励学生成立各种社团,比如哲学会、学术演讲会、雄辩会、新闻研究会、音乐研究会、画法研究会,等等。为了推动学生社团的发展,他还经常请各种知名人士来指点学生,比如,音乐研究会就请来中国首位音乐博士萧友梅担当导师;画法研究会先后请来陈师曾、徐悲鸿等人做导师;著名记者邵飘萍,则于1918年11月应邀来北大,每周为新闻研究会的学生做讲座。

在家教育方面,蔡元培用的也是同样的方法。比如,她的女儿蔡威廉喜欢绘画,他就带着女儿去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国家游学,让她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名画名作。

最后说下“劳育”,它指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蔡元培认为,“为贫而役,本非可耻”,因为经济原因而参加劳动,有什么可耻的呢?所以他非常鼓励学生们积极劳动,多参与社会实践。

与此同时,他也非常鼓励普通的劳动者来北大学习,所以,他在北大开设了夜校,让附近的工人晚上来北大上课。这样一来,工人们能尽可能地学到知识,学生们也有机会多接触工人阶层。
作为家长,我们能从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方法中,学到哪些经验呢?

首先,在德育和智育方面,要做到中西结合,文理并重。

许多城里面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会把孩子送到各种“国学班”。通过国学班学习,能提升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但是,仅仅学习国学知识,还不够全面,只有在了解国学的同时,多接触西方的思想和学说,知识体系才会更加全面,视野才会更加开阔。

也有经济比较富裕的家庭,从小就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完结接受西方的思想教育,等孩子读完大学回国之后,却发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跟社会有点格格不入。所以这两种极端的、非此即彼的做法,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不利的。

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并没有一味地给孩子灌输某一种思想,而是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接触各种思想的机会。所以,在北大的课程表里,既有传统的儒学、国学教育,也有西方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教育。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给孩子更多比较、选择的机会,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作为家长,可以多带孩子读一读书。无论是传统的思想精华要学,还是国外先进的理念和知识,我们都要有所了解。

在智育方面也是如此,最好做到中西结合、文理并重,不要逼着孩子只学英语,而忘了数理化的重要性;也不要一味地逼着孩子只学数理化,而忽视了语文和历史方面的教育。

其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体育、美育也要兼顾,要协调发展。

对中国家长来说,体育和美育,也许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两大教育模块了。绝大多数家长,都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智育和德育,反而对孩子的身体素质、体育兴趣,以及孩子对艺术的欣赏能力、洞察力,基本上不闻不问、不管不顾。

这就导致,孩子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等好不容易上了大学之后,觉得自己一下子“解放”了,除了玩游戏、睡觉之外,再也不想去寻找其他的兴趣爱好。你如果走到大学里面看一看,你就会发现,许多学生除了玩游戏就是睡懒觉。但正常的孩子,在大学阶段,除了学习和睡觉,除了学习,他们还会进行体育运动,比如篮球、足球;或者是在文学艺术上,读读书,学学画,欣赏下画展。

所以,要想让孩子们未来能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并且在体育和艺术等方面,能有一些成绩。那么,体育和美育,就必须要从小抓起。其实做起来也很简单,比如父母可以带孩子多去散步、跑步;多去读书、学会欣赏和品读文学;多去画展看看画和体味大自然,等等。

最后,在“劳育”方面,家长要学会让孩子在参与劳动的同时,多接触各个行业的劳动者。

绝大多数家长,都会让孩子适当地做一些家务,体会父母照顾家庭的艰辛;有些家长,还会让孩子在暑假时出去做做兼职、打打零工,体验体验赚钱的艰辛。

我们从蔡元培的教育理念中可以看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尽可能多带孩子去接触接触各个行业的劳动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仅仅让孩子做家务、打零工,他们只能体会到劳动中艰难的一面,但让他们多接触劳动者,他们能收获更多的思考:比如,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世界里,不仅仅有艰辛,还有乐观和积极;不仅仅是在过好当下,他们也有梦想……

总而言之,蔡元培的“五育并重”理念,告诉我们要想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一个也不能少。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件:有一个叫做汪佳晶的年轻人,24岁,在日本留学五年。在留学期间,他从不勤工俭学,没钱了就找母亲要。母亲也很“假大方”,每个月至少给孩子7000元生活费。但汪佳晶的家境比较一般,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无奈之下,母亲只能四处举债。可最后,母亲竟因为拿不出钱,被一手养大的儿子在机场连捅9刀。到底是什么,让孩子把屠刀伸向了自己的母亲呢?

其实汪佳晶就是典型的“五育”发展不健全的孩子。他长期留学日本,按理说知识文化水平应该还不错,可是,由于父母过于溺爱,他从小没有劳动过,不懂劳动者的辛苦,他的眼里只有钱,对其他的一切毫无关心,人很冷血。所以,只知道培养孩子的智育是不够的,要注重孩子的道德精神、身体素质、品味修养、劳动素质等的培养。而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父母都忽略了这一点。
蔡元培先生“五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我们从蔡元培的教育经验中可以学到三点:第一,在德育和智育方面,要做到中西结合,文理并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体育、美育也要兼顾起来,协调发展;最后,在劳育方面,家长要学会让孩子在参与劳动的同时,多接触各个行业的劳动者。
蔡元培说:“所谓习惯者,非必写字、读书,然后谓之教育也。扫地亦有教育,揩台亦有教育,入厨下烧饭亦有教育。总之,一举一动,一哭一笑,无不有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小事来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劳,会让孩子进步地更快,发展得更全面。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5063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诚实教育的真相对父母不撒谎对外人圆滑变通 下一篇:杨振宁谈中美教育差距一个适合培养天才一个适合大众群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