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传内不传外的家教内容是什么值得借鉴的醍醐灌顶的财富思路
说到富人的家庭教育,大家可能认为这有什么不同?大家不都是一个鼻子两只眼,难道他还能有三头六臂出来?
有句老话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按普通的解释是: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意思是,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但很遗憾,这里的志并非指的是志向,而是指的是境界与眼光。是的,庄子也提过类似的行为思想,比如井底之蛙如何能知道水井外面的世界呢?当然井外面的青蛙也是青蛙,也不可能变成其他的物种,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富人和普通人教育孩子的知识究竟有什么不一样,指的是家教,而并非学校里面的千人一面的知识。
说到富人的家庭教育,大家可能认为这有什么不同?大家不都是一个鼻子两只眼,难道他还能有三头六臂出来?但是我如果说一下古代的教育模式,或许你就会明白,自有教育这个词以来,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就拉开了,比如现代人尽皆知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想想几千年下来,这套体系在封建社会一直存在,为的就是把核心知识或技能或驾驭之术牢牢的掌控在自己家族手里,传男不传女就是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只有男丁能作为家族的继承人,因而核心知识的传承也必须选男方,传内不传外,除非真的没有后人,否则核心的技术和知识是不会外泄给外姓人的,有的甚至宁可失传,也不外泄。
既然有这种秘而不宣的规矩壁垒,自然就会有核心的知识只被少数人掌握,自然掌握这套知识的人靠着知识的加持,在一代代的继承迭代中才会把家族的利益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里。连古代的技术和知识都是有壁垒的,自然现在的富人其实也是有一套自己的传承体系,传男不传女的思想已经被废除,但传内不传外的思想绝对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
今天主讲的就是富人获取财富的核心能力,是如何传递给自己的后代的,内容有点颠覆你平时的认知,但获取财富的密码就在今天这篇作品。
很多时候大家普遍认为富人打压穷人,因为富人在获得财富后为了保住自身的财富地位,怕普通人和他们争抢,所以才打压普通人,请问这套逻辑对吗?比如工厂就是富人开的,尤其是大工厂,对工人工资的苛刻,以及加班费的克扣等。我先不下结论,看完我以下的举例分析,你就会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
大家应该都明白,按大致的分析,世界符合二八定律。即百分之20的富人和百分之80的普通人,假设有这样一个村子,村子里总共有十个人,外加总共一百元钱,那么按平均分配就是每人十元钱,既然富人只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我们假设富人的财富总和是六十元钱,于是得出村子上的人,其中二个富人分六十元钱,剩余的8个人去分剩下的四十元钱,那么就得出,富人平均每人三十元钱,普通人每人只有5元,于是我现在问你,上若是富人在阻止穷人变富,请问你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剩余的8人每人都分到三十元钱呢?毕竟达到富人财富的平均值就是三十元,三十乘以八等于二百一十元,远高于村子的总共货币一百元。
你即便降低标准,每人二十元,二十乘以吧是一百六十元,还是高于全村货币总量,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一直有这样一句通俗易懂的话:资源在任何时候都是有限的,所以人人都是富人这个问题,并不是都富了以后谁伺候谁的问题,而是这种状态就数据上都没法算同通,资源根本支撑不起分配,没有那么多的钱,如何让人人都得到三十到二十元?
所以社会的结构基本可以断定仍旧是金字塔型,底座大,越往塔尖越少。这个世界的资源只能支撑起少部分是富人,大部分人因为资源的限制,无法进阶富人阶层。于是又诞生了一种理论:这世界上机会,资源,财富,爱情,都是要靠抢的,手快有,手慢无。
而实际上呢,这和抢这个字真的不搭边,因为抢机会仅仅只适合于任何事物的初级阶段,比如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不出三年,如果飞起来的真是一头猪,也会凭实力被摔死。现在的各行各业内卷到极致,内卷的真正含义就是劳动价值在贬值,比如以前卖一件产品可以挣十元,现在只挣一元都难卖,以前下午6点就下班,现在店就算开到二十四小时营业,营业收入都没有以前6点下班高。加班加点最后还越赚越少。
但是有一些有特色的企业却活得风生水起,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那些高科技企业,人家不但不愁货品的销路,还动不动就卡脖子,搞得销售商还得看厂家的脸色。为啥销售商还要看厂家的脸色?因为除了这家有,没有其他家没有啊。即便其他家有,那性能也不如他家的顶尖啊。
所以又诞生了新的理论,只有无可替代,才能有议价权。剩余凡是能替代的产品,都属于最终会内卷到利润微薄只能赚辛苦钱的生意。
所以富人挣钱真的不是靠抢市场得来的,真正的巨富都是靠产品本身的技术优势换来的,当然垄断行业除外,因为垄断行业也是一样的理论,市场上就我一家,所以价格由我定,除非你不需要,你要是需要,就只能按我要求的价格成交。
所以富人根本不怕普通人和他来抢市场,因为普通人的生意和富人的生意本就属于两个维度,普通人多从事的是可替代产业,而富人则基本都处在有自身优势的产业,一般只有同一量级的富人才能威胁到另一个富人,而不是富人要提防普通人。
比如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学过历史的都清楚,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失败,原因是农民一不懂得军事,二不懂恢复秩序,前期声势浩大,后期钱粮人马都难以为续,结果失败是必然,反观皇帝身边的大臣,各地的藩王,才是皇帝的新头大患,要军事才能有军事才能,要治理能力有治理能力,历来皇上都是被大臣搞翻者多。
大臣和皇上的关系就是比较接近的实力的关系,毕竟有的大臣已经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人岂不是更容易一步登天?反观普通人基本够不着富人的竞争阶层,比如打败一家工厂的肯定是另一家同类工厂的可能性大,但普通人有几个是能开厂的,并最终做到可以和老板一较高下的?
但是很多人又觉得工厂在压榨员工,我确实不排除部分工厂有压榨员工的做法,但很多工厂也近乎于被迫,比如很多代工厂,甭管它规模有多大,找它来加工的企业也是要压缩成本的,总不能上游产品厂家每件产品只给了20元的加工费,老板就必须给员工每件开19元的工钱,这样工厂是亏损的,别看留了一元钱,厂房,设备,用电,耗能等等,都是钱,机器要折旧,有些流水线还是按客户要求研制的,每年还要投入大量研发费用以适应客户的升级迭代产品的需求,所以这些都是为了防止另一家加工厂抢了老板的饭碗,属于必要性开支。
至于员工工资,加班费,也是竞争博弈的结果,换句话说各家工厂都是在招人的,真的嫌少的人绝对已经主动离开,而没离开的无论什么原因,其实还是觉得可以凑活。
所以真正的富人是不可能教孩子如何去防止普通人变富的,更不会去教所谓的机会财富是靠抢得来的,而只会告诉孩子正确的世界观,然后反复强调只有先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才能针对性的做出正确的决策,进而才能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我把它总结成重要的五点,建议点赞关注加收藏,财富密码就在这5点里。
第一:能够威胁到富人财富的基本只能是另一个富人,因为他有实力去复制你的一切竞争力,所以在资本的世界里,一样是金字塔模式,大资本压着小资本,小资本又被迫压着员工。毕竟现在很多的工厂老板已经不再给员工画饼,而是无奈的安抚员工,放心今年我们公司还黄不了。而员工也不再感觉老板在压榨他们,因为大部分老板不关厂散伙就够万幸的了。
第二:使你立足于市场的永远是要么技术领先无可替代,要么价格够低,同行看了都惊呼做不到,但居然你还有利润,则你的市场会稳定的很。
第三:不要迷恋技术的领先,因为再牛的技术也就领先三四年,再新的产品短则三个月多则六个月,绝对市场仿品无数,竞争饱和,除非你有专利且还有维护专利的法务部。
第四:永远记得知识都是暂时的,学会看清事物的本质才是重点,比如相同的问题多角度去思考一下,普通人认为老板苛刻,老板却认为我都快负担不起雇人了,而大资本认为这个加工费20元就可以,你不干我找另外一家干,所以大资本才是富人,富人只和加工厂老总见面,却和他的工厂员工不想有任何交集。
而大资本也受制于财富规律,现代商业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的每一次投资都能收回成本,即便是大资本,也有血本无归的时候,毕竟很多代工厂之所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安心做代工厂,虽然加工费低,但好在不用担心库存,因为都是依靠订单开工,做出来资本就必须运走,至于资本卖不卖的掉,则与代工厂无关,一旦资本订货数量有误,造成积压,那仓储费用都是难以想象的损失。很多中小企业都是被库存拖垮的,毕竟,员工的工资是定向的,但老板的风险只能老板自己去担。更何况有的产品还有过时一说,卖不出去有可能沦为废品。
并且资本本身也会受到来自资本的威胁,比如同行竞争,甚至取而代之,所以才会有商场如战场,大家都在努力降低成本,说白了降低成本也是在降低风险。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为例,两家几十年饮料价格没有上涨,并非是它们的成本没涨,而是它们在用它们的规模效应在人为的制造相对垄断,因为价格低,所以同行难以进入,同行难以进入,则市场相对稳定。一旦可乐涨到5元一桶,大家可想而知,这样的利润会引来多少竞争对手?
所以没有轻松的商业,即便是资本也无法做到高枕无忧,所以资本家即便有慈眉善目的一面,为了保持生存地位,也不得不按照规则行事,不按规则坚持原则的资本,也有瓦解的时候。
第五,就是永远铭记:资源在任何时候都是有限的,所以普通人最应该明白有限的精力该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毕竟大部分富人都是需要靠才智去换富贵的,即使是富二代也有败光家底的,而能从低谷爬出来的,都是富一代里的有脑子的人,毕竟没脑子的靠风口飞起,也会在风停时摔落,很少有全身而退的,这就是靠运气挣得钱最终会凭实力亏掉的原理。
那什么才是最该集中精力去做的的重要的事情呢?给你提个建议,大部分人的思维都是在行业利润高时进入,在行业利润低时退出,你看看现在内卷的各行各业,除了实体店不能坚持,其余大部分行业都是有周期性的,比如养殖业,比如各个电商上的销售,谁能在行业低谷时坚持到黎明到来的时刻,谁才是能赚到钱的那个人。
以养猪为例,大部分人的思维都是价钱高时进入,但一般猪出栏需要5到6个月,当半年后猪出栏后价钱又降了,反而一直养猪不退出的那批在旁人看来是傻子的人,才能一个不落下经历所有的周期,而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大部分的行业繁荣期长于行业萧条期,一般繁荣期大致可持续10年左右,然后低谷期到来,一般最多持续3年,所以能一直坚持的人,只要规模大致不变,不随意扩张,那么结果一定会是总算账是赚的比赔的多,而有的低谷期也只不过是赚的少了的多,真正的赔钱期短之又短。
以养猪为例也是如此,一般低谷期最多一年左右,赔钱期大部分养殖户会迅速止损加速退出,反而赔钱期最多就3个月到半年,但涨价期一般都会维持二年左右,因为赔钱的人记忆深刻,即便后来猪肉涨价也不敢轻易进入,所以还会延长挣钱期,等到他们反应过来又一次入场时,因为竞争的人多了,反而又一次下跌期开始。所以,大家看出来没有,所谓的下跌就是对手太多造成的,所以市场是有限的,熬死竞争对手则增长期又来了。
大部分人都聪明的和猴子一样,以为什么挣钱干什么最能快速致富,实际是追涨杀跌的人很大的概率会错过上涨期。所以巴菲特才针对此行为说过这样两句话:别人疯狂时我谨慎,别人谨慎时我疯狂,人只能慢慢变富。这些说的都是关于周期的核心秘密。慢慢变富就是等待周期到来的意思。
大部分行业都是这个规律,人多时意味着竞争加大,所以肯定下跌就快到来了,跟大部分人唱反调,才是变富的核心,毕竟资源有限富人是少数,按大部分人的思维行事,只能成为普通人,甚至是负债累累,而慢慢变富就是坚持原则坚持生意,别人不断的退出我仍然在饭桌上,等待周期的成长期到来,所以会有这世上只有傻子才能成功一说,聪明人早就溜之大吉。
还有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所谓在行业困难期还能排除万难,坚持到最后的人,就如同在桌子上等开饭的人,虽然低谷期桌子上的饭大家都不够分,但能坚持一直不离开饭桌的人,请问下一次大餐到来谁会最先吃到?显然没离开餐桌的人会最先享用,且只要自己再捂紧嘴巴,闷声发大财胡吃海塞一通,等到聪明人发现又有山珍海味了,紧赶慢赶一上桌才发现又是一桌残羹剩渣,你说为什么满大街都是绝顶聪明的穷人,基本就是这么来的。
聪明人一点委屈都不能受,一点损失都不想担,自以为自己世故圆滑,实际啥也不是。
每天的分享能给亲们带来创业启示是我最大的追求,觉得有用,麻烦点个关注点个赞,评论区发个笑脸也行,感谢您的观看,我们下期见。
《国富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1、富国裕民:经济学的目标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即政治经济学到底是干什么的。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目标是“富国”和“裕民”。其中,“裕民”是第一位的,没有民众的富裕,“国富”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无论是富国还是裕民,皆有赖于国民财富的增加,即首先是把蛋糕做大。要想实现国民财富的增加,就必须解决如下互有联系的两个问题,即什么是国民财富以及如何才能增加国民财富。前者涉及的是国民财富的性质问题,后者涉及的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原因。
2、分工交换: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标是富国裕民,那么如何才能增进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加主要有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途径之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主要依赖于分工的深化和市场交换过程的顺畅;二是增加劳动者人数,而这又依赖于资本积累和适当的资本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坚持经济自由、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取消政府的不适当干预、让经济活动依其天然秩序运行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斯密认为,分工通过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民众的普遍富裕,这是市场经济不同于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的重要特征。
有了分工,就会涉及交换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通过平等自愿互惠的市场交易,才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在斯密看来,只有以利己心为基础、以平等的交换行为为基础的表现形式的市场交换,才是能够保持持久的常态。
3、“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的密码
政府干预和管制的主张在重商主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斯密以七章的篇幅对重商主义的学说和各种干预措施加以鞭。在抨击重商主义的过程中,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观点。斯密认为,重商主义就其性质与实质来说,是一种限制与管理的学说,是实现国民财富增进的最大阻碍。矫正和克服这种弊端的出路,在于实现真正的自由放任,确立“最明白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
对于自然自由制度的后果,斯密持有十分乐观的态度。在斯密看来,在自然自由的制度下,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受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自然自由制度和经济自由主义,是令“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效力的重要保障。
4、适度提高工资:市场经济应有之意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尤其是工资和利润的关系问题。斯密认为,适度提供工资水平利大于弊。劳动工资的提供是由于对劳动需求的增加,而对劳动需求的增加又源于一国国民财富的增进和资本的增进。因此,工资水平与国民财富的发展水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提高工资不仅同富国有内在的一致性,而且是裕民的应有之意。
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8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一、凯恩斯革命
1. 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的主要内涵:提供产品销路的,实际是其它产品的生产,即"供给自行创造了需求"。萨伊认为:产品的供给总数必然与需求总数相等,因为需求总数只是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总量,因此,那种认为市场会普遍过剩的观点,显然是十分荒谬的。
2. 凯恩斯革命
1929年至1933年,西方国家爆发了一场无法阻止的经济大危机,而传统经济学却无法解释这一生产过剩的现象。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一整套崭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给传统经济学理论画上一道休止符。凯恩斯提出:需求才是重要的,现实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他主张用扩大总需求的方法来扩大就业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这种与以往经济学家们的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被称为是一场革命,史称"凯恩斯革命"。
二、总供给、总需求
1. 总供给(AS)是指社会的总产出,即全社会在不价格水平上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即全社会愿意并能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AS=AS(P)。总供给曲线是表示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点运动轨迹。它们之间是正向关系。
2. 总需求(AD)是全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问总量,Y=C+I+G+(NX)。
总需求函数是指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全社会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总需求曲线是条表示总需求量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运动轨迹。它们之间是反向关系。
三、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当经济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经济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实际产出、就业水平、利率水平和价格水平(见图8-1)。
四、有效需求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用来解释失业和经济危机。那么,什么是有效需求呢?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进口。因为本国的进口表示国外厂商的供给。总需求就是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支出,因为支出代表对一定产品的购买。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本国出口。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经济中,总需求往往小于总供给。
图8-1
凯恩斯将这种现象称为"有效需求不足"。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的分析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三条永恒的心理规律,抑制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1、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虽然消费随着收入一起增加,但消费总比收入增加得慢。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3、出于交易、谨慎和投机的需要,普遍具有"流动偏好"的心理。费需求不足使得储蓄增加,投资需求不足又不能吸收储蓄将其转化为投资,结果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五、消费和储蓄
1. 消费是总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收入。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C=C(Y)=a+bY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例。MPC= □C/□Y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中的比率。APC=
2.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S=S(Y)。储蓄随收入增加的比例递增。
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例,MPS= □S/□Y
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一定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其公式是:
APS=S/Y
六、乘数效应
乘数(K)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在1931年提出的,后来被凯恩斯加以利用,用来说明收入与投资的关系。投资乘数是指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投资乘数呢?这与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有关。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呢?经济学上一般认为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依存关系,随着收入增加,人们会增加消费支出,边际消费倾向表示增加或减少每一个单位收入会使消费量变化多少。边际储蓄倾向表示增加或减少每一个单位收入会使储蓄量变化多少。
K= 1/1-MPC=1/MPS
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也有加倍扩大和收缩的作用,这是因为,税收影响着消费量,消费量影响着投资量,投资量通过投资乘数对国民收入产生 影响。由于这个传导机制,使得"税赋乘数"的数值比"投资乘数"要小,小的幅度恰好为一个边际消费倾向因子。即税赋乘数=边际消费倾向*投资乘数。一个国家的净出口也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倍数增长这被称对外贸易乘数。什么是净出口呢?就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对外贸易乘数与边际进口倾向也有着密切关系。边际进口倾向指增加的收入中用于购买进口商品的比例。
由上述可见,通过自发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变动能够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减少,社会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的大小(如果是可变税率,则还要包括税率)影响上述总需求变动所能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幅度。
七、失业和通货膨胀
1. 失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西方学者通常把失业分为三种:第一种,磨擦性失业具有 暂时性和无法避免的特点。第二种,自愿性失业是由失业者自身的原因造成的,社会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第三种,非自愿失业,指失业者虽然愿意接受现有工资和劳动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是政府有责任予以消除的失业。所谓充分就业,是指经济社会中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即在一定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找到工作的状态,充分就业仍然包括失业,一般把4%的失业率作为充分就业的失业率。
2.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
八、凯恩斯的需求管理
为了促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实现均衡。凯恩斯开出了如下经济"药方" :1,赤字财政预算。凯恩斯提出 过他的"公债哲学":首先,公债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民众,国家与民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欠民众的钱就是说自己人欠自己的钱;其次,只要政局稳定,政府的债务偿还应有保证,不会导致信用危机;最后,政府的债务主要用于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后,政府就有能力偿还债务。在此基础上,他极力主张政府扩大支出,进行各种投资,刺激投资欲。
2,适度通货膨胀。他主张国家通过自己控制的中央银行系统地增发纸币,扩大信贷,压低利率。认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家预期到线性利润将增大,从而会增加投资的欲望;另一方面纸币流通量的增加造成物价上升,这不仅压低了工人的实际工资,相对地提高资本边际效率,加强了投资引诱,而且令人们考虑到保持更多的现金是不聪明的,于是阻碍投资引诱的"流动偏好"将会越来越小,投资需求便会高涨。
3,福利措施。凯恩斯认为向富人征税再救济给穷人,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富人的钱越多,储蓄的钱就越少,而征税后储蓄会减少,再救济给穷人,使之用于消费,从而会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凯恩斯的以需求管理为中心的一整套政策主张,在战后西方各国得到 了不同程度的采用;其在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力、扩大就业、平缓经济基础周期性波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确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凯恩斯方法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使用的,凯恩斯的药方也并不是百病皆治的神药。
http://www.shtvu.edu.cn/continuedu/college/gsgl/netclass/jjxgl/nrdd_8.htm任
有效需求原理的提出
在19世纪20年代已出现有效需求的概念 。1820 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重提有效需求不足,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这一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出发点,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也被誉为西方经济理论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企业雇佣一定的就业量,总要求达到一个最低的预期收益,即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利润。这就是企业对这个就业量所生产的全部商品拟索取的价格。从全社会来看,这就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
[编辑]有效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总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存货充实,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增加。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后者增加不如前者增加那么多,这就使两者之间出现一个差额。总需求由消费与投资需求两者组成。因此,要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持就业的增长,就必须增加真实投资来填补收入与这一收入所决定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差额。换言之,在消费需求已定的情况下,除非投资增加,人为地增加社会需求,否则就业是无法增加的。
(1)资本家在经营生产时,既要考虑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又要考虑商品的总需求价格。如果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资本家就有利可图,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减雇工人,缩小生产。直至两者相等,资本家预期获得的总利润达到最大量,生产和就业都达到均衡状。此时的社会总需求,就称为“有效需求”。
(2)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作用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也造成投资需求不足,即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必然导致社会总就业量的不足和经济危机的产生。
[编辑]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凯恩斯试图用三大心理规律解释有效需求不足:
[编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所谓边际效用消费倾向递减,是指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最末一个货币收入单位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减少。凯恩斯旨在通过消费解决生产问题,他一反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很重要的观点,把消费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看来,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于消费。他详细考虑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例如他所讲的客观因素包括所得的改变,资本价值的不能预料的变化;主观动机则如建立准备金,预防不测,使以后开支逐渐增加而不致下降。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的本钱,遗留财产给后人等。在此基础上,他的总体的结论和系统的见解是:
①在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是因为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在穷人的收入中基本生活资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之所以富,在于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需求层次,基本生活资料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
②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长期前景被称为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它指的是个人在好的或坏的年景下平均得到的收入水平。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暂时的,那么,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藏起来。收入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
③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甚大。边际消费倾向的降低,使得萧条更为萧条。
[编辑]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凯恩斯在用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说明消费不足之后,接着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去说明投资不足。
给人们形成深刻影响的是凯恩斯似乎更着重于消费理论和消费政策。其实不然。在凯恩斯看来所谓的消费问题,只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崩溃,投资不足引起的,后者是因前者是果。在《通论》具有总结性的“略论商业循环”一章中,凯恩斯认为,发生商业周期的原因,恰恰在于资本边际效率,以及人们对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预期引发了经济周期。凯恩斯写道,对于商业循环的说明,“其尤著者,当推消费倾向,灵活偏好状态,以及资本之边际效率。此三者之变动,在商业循环中各有作用。但我认为商业循环之所以可以称为循环,尤其是在时间期限长短上之所以有规律性,主要是从资本之边际效率的变动上产生的”。
凯恩斯详细描述了对资本边际效率,即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是如何引致了经济周期的。凯恩斯写道:“繁荣期之特征,乃一般人对资本之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故即使资本品逐渐增多,其生产成本逐渐增大,或利率上涨,俱不足阻碍投资增加。但在有组织的投资市场上,大部分购买者都茫然不知所购为何物,投机者所注意的,亦不在对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作合理的估计,而在推测市场情绪在最近未来有什么变动,故在乐观过度,购买过多之市场,当失望来临时,来势骤而奇烈。不仅如此,资本之边际效率宣布崩溃时,人们对未来之看法,亦随之黯淡,不放心,于是灵活偏好大增,利率仍上涨,这一点可以使得投资量减退得非常厉害:但是事态之重心,仍在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前崩溃——尤其是以前被人非常垂青的资本品。至于灵活偏好,则除了由于业务增加或投机增加所引起的以外,须在资本之边际效率崩溃以后才增加”。 这就是说,愈是预期资本的边际效率崩溃,愈是不敢投资,不敢消费,从而有了对灵活偏好的偏好。
[编辑]灵活偏好规律
灵活偏好规律是指人们愿意保持更多的货币,而不愿意保持其他的资本形态的心理法规。凯恩斯认为,灵活偏好是对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反映,具体而言是由以下的动机决定的:
①交易动机,指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所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②谨慎动机,指应付各种不测所产生的持有现金的愿望;
③投机动机,指由于利息率的前途不确定,人们愿意持有现金寻找更好的获利机会。这三种动机,尤其是谨慎动机,说明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时,人们通常不敢轻易使用自己的存款。
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两者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互相联系和作用。凯恩斯以他内在逻辑一致的三大心理规律,对于经济危机作了全新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摆脱危机,走出萧条的全新思路。
http://wiki.mbalib.com/wiki/%E5%87%AF%E6%81%A9%E6%96%AF%E7%9A%84%E6%9C%89%E6%95%88%E9%9C%80%E6%B1%82%E4%B8%8D%E8%B6%B3%E7%90%86%E8%AE%BA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