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什么是有根的教育,什么是有根的教育

我为什么倡导“有根的教育”
文/黄树生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根是向下生长的,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是植物汲取营养、滋养生命的主要生存方式。机器是没根的,也不需要根。生命之物离开了根的庇护,必然枯萎而死亡。教育犹如种树,是一种生命的事业,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说,养其根而竢其实,根之茂者其实遂。
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呼唤“有根的教育”。这是一种全球化时代新人文主义的教育,旨在以乡土自然和人文教育资源滋润国家通用课程,恢复、激发和培育学生的精神归属感,包括对大自然的认同

我为什么倡导“有根的教育”

文/黄树生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根是向下生长的,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是植物汲取营养、滋养生命的主要生存方式。机器是没根的,也不需要根。生命之物离开了根的庇护,必然枯萎而死亡。教育犹如种树,是一种生命的事业,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说,养其根而竢其实,根之茂者其实遂。

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呼唤“有根的教育”。这是一种全球化时代新人文主义的教育,旨在以乡土自然和人文教育资源滋润国家通用课程,恢复、激发和培育学生的精神归属感,包括对大自然的认同和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并学会感恩世界,由此富润学生的灵魂。“无根的教育”,只是一种机械化的知识转移,割断了学生、学校和教育与自然、社会、传统和实践的血脉联系,导致走出校门的学生失去了深邃的归属感。

学生是自然“社区中人”。有根的教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敬畏生命,尊重他者,建立与大自然亲密的社区关系,在互动中发现生趣,引导学生在现场亲历和人生体验中学习“自然的书”,这是克服现代人无根浮萍状态的根本之道。顺木之天,心育良材,根系自然,才会产生“根深叶茂”的风景。有根的教育在学校发生,推广环境教育,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护生态平衡,将大写的自我还原到社区系统中,实现科学与自然的有机融和。

学生是华夏“家国中人”。有根的教育是一种乡愁教育。乡愁是旅行者对故土的眷恋,文化是国家认同的精神命脉,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积极情感。无锡是江南文脉的核心发祥地之一,吴凤楚韵,人才辈出,历史资源丰富。要建立国家课程与中华优秀传学生是华夏“家国中人”。有根的教育是一种乡愁教育。乡愁是旅行者对故土的眷恋,文化是国家认同的精神命脉,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积极情感。无锡是江南文脉的核心发祥地之一,吴凤楚韵,人才辈出,历史资源丰富。要建立国家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地域文化的教育关联,开发乡土人文校本课程,实验国际理解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此汲取民族之根的营养和智慧,延续中华文化基因,萃取乡贤先哲的思想精华,展现时代精神魅力,激活家国情怀及其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生是传统“孝道中人”。有根的教育是一种感恩教育。中国人的生命观非常重视家,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观,相亲的血缘关系,是责任和义务的内在的关系。而在西方,父母和子女都只是上帝创造的两个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是自我权利的外在的关系。中国的家文化就是从这样的生命观出发形成的一个基础性的文化。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有根的教育在主张敬畏自然,珍贵传统的意义上,强调个体的责任和担待,热爱劳动,谦逊善行,感恩获得。孝首先是一个动词,孝行无终始,是有根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实践路径。

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应该具有神圣性,敬天惜物,乐学尚和。教育有温度,尊重每一个自然的生命存在;课程有广度,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各民族的智慧;学习有深度,倡导在本土文化传统的沃土中吸取营养;生命有长度,拒绝自我中心主义,共生共赢。

出则兼济天下,归则反哺桑梓。教育“扎根”于土地,也许是人类灵魂最重要、也是最为人所忽视的一项可持续发展需求。在首批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倡导有根的教育,呵护尚稚嫩的文化基因,坚定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同时也滋养新时代中华文明大树之根,做站直了的中国人。

黄树生博士简介

黄树生,博士,英国访问学者,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服务研究生导师,江南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兼职教授,无锡太湖教育人才,首批长三角城市群教科研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学校文化,教师发展,吴文化与地方教育史。

作者 黄树生 责编 常小靠 审核 古广祥

什么是有根的教育,什么是有根的教育

为什么说小学教育是根的教育

小学教育是滋养“根”的教育
您认为,小学在一个人整个的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的小学教育才是对孩子一生有益的?
窦桂梅:小学教育应该是奠基,为聪慧和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角色。
对孩子一生有益的小学教育是滋养“根”的教育,努力为儿童打下学习、精神、健康的底子。具体描述为十个目标:一流好人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
我们希望通过课程统整、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完整的,而不是割裂的、碎片式的人才培养,这是我当下的思考。

什么是有根的教育,什么是有根的教育

我国为什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1.“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 “德为才之帅。”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当今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德育为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德育格局要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崇高追求,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全面加强和改进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纯真完美的心灵。加强学生心理辅导,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和帮助。认真发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供良好氛围。要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把学生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次。
4.“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想。作为一种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崇高事业,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期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关怀“每个”、培养“每个”,是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重大命题,是对教育人才观、质量关的科学阐释,也可称之为是我们的教育理想。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的学生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获得教育的成功,人人都能成才。
教育关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千秋大计。我们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5097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何为美育?为什么需要美育?,时代美育 下一篇:全党开展集中教育,党内集中教育活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