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怎样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出处在哪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我们党始终坚持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历来强调发展教育为了人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用70多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基本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了“九个坚持”的顶层设计、思路原则和任务要求,深刻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党对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引领教育改革更加深化、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升。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2.9万所,在校生2.9亿人,各级教育普及水平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8.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失学辍学问题,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4%,如期实现普及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进入普及化阶段。各级各类教育的加快普及,显著增强了我国教育的包容性、公平性、适应性。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为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建设学分银行,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满足不同学生成长需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县域基本均衡目标;高等教育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撤销和停招本科专业点近1万个、增设1.7万个,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教育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三)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针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开展2万多所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增加普惠性学位416万个,2021年普惠园覆盖率87.8%,公办园在园幼儿占51.9%。针对群众反映的义务教育校内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双减”,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95.6%,线上压减87.1%,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大部分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压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责任,2022年秋季学期新增公办学位628.4万个、购买民办学位756.2万个,保持民办义务教育合理结构。这些教育民生工程,进一步优化了教育生态,支撑了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全面提升。10年来,我国大中专院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上亿名毕业生,继续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支持高校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平台,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实施强基计划,77所高校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着力培养拔尖人才。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岗位591万个。3年来高职累计扩招413万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统筹教育资源主动服务东北振兴和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建设,为区域和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五)教育优先发展得到有力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年不低于4%,是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巩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改薄”改善了832个脱贫县办学条件,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各个学段,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700万农村学生。“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103万名教师,“优师计划”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教师的周转住房、职称评聘、职业发展等持续改善,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教育面貌的格局性变化,根本在于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全面加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有力保证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通过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当代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发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充分表明他们是值得信赖、可以寄予厚望的一代。

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思路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强国必先强教,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在新的起点上,教育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是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丝毫不能偏离的政治方向。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德育为先。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教育传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塑造、能力锻造、人格养成。教育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第一位的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有能力、有责任、有爱心,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教育是一门科学,兴教办学、人才成长有客观的规律。中华民族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等。要坚定教育自信,弘扬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体教融合,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特长不同,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办学,对在某些方面确有专长的学生,通过个性化指导、兴趣小组等灵活教学管理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用心发现他们的长处、耐心施教,使教育的选择更多样、成长的道路更宽广,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持续不懈的努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事关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未来发展,是重要的公共服务。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政府以外的民办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对于扩大学位供给、满足多样教育需求来说是有益的。但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更不能让资本在教育领域无序扩张,加重群众负担,破坏教育生态。近年来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发展普惠园、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开展控辍保学,都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既在于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体现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制度政策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关键在补齐短板、提高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数字化线上教育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我国城乡学生共享全国名师、名家、名校、名课资源,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各级政府要承担起责任,该投入的必须投入,保障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衡好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政府责任和社会责任,将教育改革发展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持教育质量的生命线。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2万美元,教育正加快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调整,需要做到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三位一体。义务教育阶段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基础,是重中之重,近年来重点抓教学改革、课程质量提升,倡导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强化本科教育,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同时严格学校管理,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形成鲜明的质量导向。职业教育优化类型定位,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促进提质培优,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牢固树立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益,把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心集中到教育教学上来,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

三、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重大部署,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创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教育系统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深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赋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

(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要适应人民期盼和发展需求,巩固提升普及水平,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要多渠道增加普惠性资源,全面提升科学保教水平。义务教育要落实“五育并举”要求,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要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高等教育要促进内涵式发展,鼓励高校在不同定位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动高职提质培优,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关乎公平与效率、规模与质量、国家需要与个人期望,涉及思想观念、利益调整,要发挥关键领域改革的作用,带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综合改革。学校的职责归根结底是教书育人,要推动办学治校坚守育人的本源,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自主招生、特才特招等选拔机制,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要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持续优化教育教学秩序和综合育人环境,巩固拓展“双减”成果,防止反弹。稳步推进民办义务教育治理,落实“公民同招”和免试就近入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教育督导改革要重点完善常态化监测,强化结果运用和问责机制。同时,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教育。要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动政策、资源、投入进一步向教师倾斜,引导师范院校坚持“师范为本”、以培养教师为主业,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保证教师队伍有充足的师资来源,加快补充思想政治、音体美等学科教师。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倾斜支持,完善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轮岗的激励机制,扩大中小学中高级岗位比例,提高教龄津贴标准,吸引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五)着力完善保障条件。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体现在经济社会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等方面。要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全面落实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4%。不断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标准,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把新增教育经费更多用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改善上,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推进教育数字化,全方位奠定教育发展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孙春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1月09日 第 03 版)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怎样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出处在哪里」

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所学校就要办家长满意的学校。如果每所学校都让家长满意了,整个社会对教育也就满意了。虽然说对学校的评价指标有很多,如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教师对学校的评价,学生对学校的评价等,但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家长对学校的评价。特别是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是任何其他人所不能比拟的,为了给孩子找到一所满意的学校,很多家长不遗余力,不惜代价。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体到一所学校就是要办家长满意的学校。
  一所学校怎样才能让家长满意,这就需要我们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你是学生的家长,你对学校有什么要求,你希望学校怎样才能满意?我们把家长期望的问题办好了家长就对学校满意了。一般说来,家长对学校期望的的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希望孩子有好的学习成绩
  虽然说现在提倡素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主张公布学生的考试结果。但家长对这个问题特别关注,你不公布他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借别的学校的试卷考一下自己的孩子。这不是因为家长不懂得素质教育,因为整个社会的用人制度和升学制度使得家长不能不关注这个问题。现在全国的大部分家长似乎有着统一的思维模式:让孩子上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找好的工作。可以说这是社会的风向标,学校不可能不关注。现在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孩子一上幼儿园家长就考虑到将来的就业问题,每年的政府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和效益好的企业招聘人才都是百里挑一,特别是在学历方面、是否是重点大学等要求都很苛刻,这些对社会、对家长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现有的高校招生制度尽管强调不唯分数论,但在社会诚信程度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分数依然起着决定的作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让家长不关注分数是不现实的,学校不抓教学成绩,其自身的发展和生存都是问题。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关键是怎样考和考什么的问题。如果我们的考试能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考查学生素质和能力,家长自然会拥护学校的做法。
  另外,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因为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的各种知识、能力、素质的发展也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的,所以测量教学的质量,关注教学的成绩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学科学习目标,二是基础性发展目标。各学科的学习目标主要体现在各科的课程标准中,课程标准主要通过三维目标来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的考试要体现这些思想和要求,而这些也正是家长所关注的。
  二、希望孩子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特别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如道德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等,家长既希望孩子成才,也希望孩子成人。特别是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升学压力小,各种行为习惯正在逐步形成中,家长对这个问题特别关注。尽管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家长有很大的责任,特别是道德习惯、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如从小让孩子尊重别人、孝敬父母和长辈,从小做家务劳动,讲究卫生、注意节约等,但学校在这方面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学生白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教育,教师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学校集体的生活氛围也对学生起着一种督促和激励作用。所以好多家长慨叹:孩子听老师的话不听家长的话,有些孩子在学校是好学生但在家不是好孩子。何况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和生计,没有多少时间管教自己的孩子,所以学校在这方面的责任和作用尤为重要,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也更多。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行为不好往往归咎于学校的教育。所以能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长特别关注的。其实这也符合教育的规律,前边我们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六个方面: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这些都与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关系。何况中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家长的这种期盼也是合情合理的。
  三、希望孩子有一定的能力和特长
  除了要求孩子有好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校期间能有一定的能力和特长。这不仅是因为近几年的中考和高考改革在有意识的引导这些方面,在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另外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后增加竞争的砝码,多一方面的能力就多一个竞争的机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应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如交流与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希望孩子将来能够生活幸福,提高生活的质量,如具备健康的体质和运动技能,有审美的情趣和表现能力等,所以一些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特色课外活动特别受家长的欢迎。特别在小学阶段,升学压力小,家长对学校的特色课程和活动特别在乎,在选择学校时也希望能到特色丰富的学校上学。
  四、希望学校有有良好的师资队伍
  办好一所学校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但关键的问题是师资队伍。为什么有些新建学校校舍条件、教学设施都很好,家长却不原意送孩子去,而一些老学校相对硬件条件差一些,而家长还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到这些学校择校?很重要的就是看中了这些学校的师资水平。前些年有些名校办民校,租赁校舍,教学和办公条件都比较拥挤,但学生家长还是愿意花钱把孩子送到这些学校来,为什么?家长看重的不仅是学校的名气,更看重了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别,主要的不是在硬件而是师资力量的差别。近几年我们搞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建设,向一些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投资,学校的校舍和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我们发现师资力量的不均衡才是导致教育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有的一个重点中学在岗的特级教师就有十几个,而有的一个区县还没有十个特级教师;有的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一大堆,而有的学校教师的学历还不达标。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就是奔着这些名师来的。就像一个医院,有了名医生就会患者盈门,而有些医院一再作广告还是门可罗雀。现在有些好的学校带动了周围房价的提升,就是名校效应和名师效应。所以如何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是家长特别关注的。这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五、希望有好的教学环境和设备
  尽管学校的校舍、环境和教学设备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关注以上诸方面的条件的同时,家长对学校的校舍条件和学习环境也特别关注。一是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生活的很好,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到学校吃苦,如学校的教室设备、食堂条件、校园环境等,都是家长比较关注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个优美、安全、整洁的学校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另外,家长希望孩子所在的班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道理家长都明白。这是一些家长为什么要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好的班级的主要原因。家长认为在一个校风好、班风正的环境中,孩子不会学坏;相反,在差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染上一些不好的习惯,好孩子也容易变坏。所以家长不仅在乎学校的硬环境,也在乎学校的软环境。
  六、希望老师关爱到每一个学生
  作为一个学校,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有的班额比较大,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关爱到每个学生,站在学校的角度看这是合理的。按理说,一个班有几个差生也是正常的,十个指头也不一般齐。但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站在家长的角度怎么来看这个问题?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个班有几个差生可能只占到百分之几,但在一个家庭却是百分之百。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至少要影响到三代人的情绪和幸福(祖辈、父辈、自身),所以家长很在乎老师是否关爱到自己的孩子。说实在的,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比较了解,也不是都强调自己的孩子非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不行,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有切实的甚至较大幅度的进步,只要孩子有进步,家长就有希望。而孩子的进步需要老师的关爱。家长希望经常能和老师交流一下自己孩子的情况,希望老师能及时反馈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等。现在老师家访的越来越少了,一般的学校都是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结束后开家长会,晚上家长下了班赶到学校,一坐就是两个小时,校长讲了主任讲,家长坐了两个小时还听不到自己孩子的事,感到很失望。因为家长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孩子,你说一些大道理家长没兴趣。家长最希望的是老师能通过各种形式(如家访、电话交流等)多谈谈自己孩子的事,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进步。
  当然,家长对学校的期望还有很多方面,如孩子的安全问题,心理教育问题等等,我认为,学校学风正了,孩子身心健康了,学习进步了,自觉了,家长也就满意了。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怎样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出处在哪里」

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议如下:

                                   

                                     

今年市两会期间,“双减”无疑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词之一。“‘双减’推行是以小切口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有效落实“双减”需要久久为功,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提高对教师发展的重视程度,帮助他们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有助于实现减负和提质增效的双赢。

“双减”之下,教师如何发展?教师需要转变育人观念和方式,从研究教转向研究学;需要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在差异化教学、个性化辅导、分层作业设计等方面加强研究;需要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用好教育合力,家校社协同育人。

课前、课堂、课后,“双减”意味着学校内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的系统改变。学校要重视“顶层设计”,优化课程设置,将课后服务纳入原有课程体系中进行整体思考和规划。

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课后服务启动后,学生在校时间延长,早午餐和午晚餐的间隔时间较长,目前全市统一配送的课间餐不能满足学生生长发育的需求。

因此,建议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间餐,增加课间餐的数量,丰富课间餐的品种,给予学生健康成长充足的营养保障。

以上内容参考:无锡新传媒-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5111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为什么要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员工安全学习培训 下一篇: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