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孩子产生焦虑的原因,从心理学看焦虑

偶然看到一位朋友发的图片,里面的内容大意是孩子暑假不写作业,每天就是打游戏看电视,马上要开学了妈妈天天逼着孩子写作业,没想到闹得家宅不宁,于是写了个“告知书”贴在自家大门边,说自己准备“大打一场”,请邻居们别意外。
没想到楼上楼下都有响应的,有位家长还说“自己的孩子舍不得打,咱们聚在一起,换着打”。
当然我很怀疑这只是一个善意的笑话,用来缓解我们父母的教育焦虑,博君一笑而已。
但这也折射了现在很多家长对养育孩子的困惑与烦恼,因为我们都觉得自己小时候学习是不用父母操心的,都很自

偶然看到一位朋友发的图片,里面的内容大意是孩子暑假不写作业,每天就是打游戏看电视,马上要开学了妈妈天天逼着孩子写作业,没想到闹得家宅不宁,于是写了个“告知书”贴在自家大门边,说自己准备“大打一场”,请邻居们别意外。

没想到楼上楼下都有响应的,有位家长还说“自己的孩子舍不得打,咱们聚在一起,换着打”。

当然我很怀疑这只是一个善意的笑话,用来缓解我们父母的教育焦虑,博君一笑而已。

但这也折射了现在很多家长对养育孩子的困惑与烦恼,因为我们都觉得自己小时候学习是不用父母操心的,都很自觉,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这么“难管”呢?

到底是家长的水平不如以前的父母,还是孩子“进化”了,超出了我们的正常养育能力?也许孩子的“难管”和以下三点有关:

来自信息时代的过高期望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知识技术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快,导致我们对于孩子的未来有着很深的担忧。

想想我们小时候整个小学才学三四十首古诗,可现在的孩子幼儿园还没毕业可能都已经会背至少五十首古诗了。

于是我们不自觉地提高了自己的期望值而不自知,尤其影视剧或者电视节目中经常出现那种又懂事又听话、会为父母排忧解难的“暖心”孩子,导致我们以为“别人家的的孩子”都是“好孩子”,而“我家的孩子就是难管”。

好比我儿子,其实我一直对他的要求并不是太高,可每次看到朋友晒自己家的孩子多么懂事多么暖心,或者看到电视上那些“好孩子”我就感觉自家孩子咋就这么“不成器”,但反过来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熊”时,又感觉自己儿子其实还不错。

社会心理学家做过很多实验,证明人们很容易受到经常接收的信息影响,尤其是来自电视的信息,特别是现在短视频盛行,大量的“好孩子”“暖男”充斥屏幕,导致我们对自己孩子产生了不客观的评价。

社会学家戴维•莱茵特斯对此做了最好的总结:“每晚8点到11点,电视都在撒大谎”。也许如今电视不再占据我们的主要休闲时间,但是拿着手机刷剧、刷视频,同样会使我们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望,阻碍我们对孩子形成正确的认知。

正如《无声告白》里写到的:父母的高期望会像雪花一样不断落到孩子身上,最终把孩子压垮。

如果我们少刷一点视频,多了解一些孩子成长发育的特征,或许就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了。

始终放不下的权威感和正确感

作为父母要尊重理解孩子,这个我们其实都知道,但就像“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道理我们都懂,操作起来却“难于上青天”。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始终放不下自己的“权威感”,这不仅和我们自己本身的认知有关系,也和整个文化的“集体潜意识”有关系,在我们的文化里,一直强调的就是“父子从,夫妇顺”,对于孩子的“服从”有着很深的执念。

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指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想要正确的强烈愿望——希望自己持有“正确的”观点而且能够理智地去行动。当其他人表现出与我们不同的观点时,我们就会感到不安,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观点和行为可能是错的,或者依据的是错误的信息,观点之间的不一致越大,我们的不安就越强烈。

放到亲子关系中,这种感觉就会更加明显,有时候也许并不是孩子做的事本身有多大错误,而是这股权威感和想要追求正确的意愿导致我们对孩子大发雷霆。

比如叫孩子吃饭、睡觉、学习等等,我们认为自己做的都是为孩子好,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够有一个比较光明的前途,如果孩子不服从,我们就会觉得孩子“折损”了我们的权威,破坏了我们的“正确性”。

并且在我们和孩子的冲突中,很多都是“非此即彼”的,要孩子往东,他偏要往西,要孩子早点睡觉,他偏要熬夜玩游戏。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无意识的心理需求,或许我们和孩子对话时,就不会那么强硬,会和孩子商量一下,往不了正东。往东偏南一点也未尝不可。

被挑战的“自由感”

社会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提出过一个“对抗理论”,是指人们往往会保护他们的自由感,当我们的自由感受到威胁时,我们会努力去恢复它。

例如,我们都喜欢收到礼物,但假如一个很久不联系的朋友突然之间变得热络起来,送我们一份昂贵的生日礼物,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因为我们的自由感和自主感将受到挑战。

放到亲子关系中,很多家长会说,都是孩子把我逼的,他不听话我才对他发脾气,他做错事我才会打他,他太难管我才给他施压等等。

这一方面是把责任推卸给孩子以减轻自己的情绪负担,另一方面是内心的自由感受到严重挑战而带来的冲突。

因为孩子,我们不得不放弃很多自己的时间,尤其是母亲。

很多妈妈说爸爸会捡现成的好人做,恶人都是妈妈来做,那是因为孩子对爸爸的束缚要远远小于对妈妈的束缚,妈妈的“自由”被剥夺得最多,所以妈妈对孩子的成长要求也就水涨船高。

如阿德勒所言,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是我们选择了生孩子,我们选择了养孩子,这是我们的“自由”,而不是孩子的“自由”,因为他来到这个世上以前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权利。

想到这一点,或许我们会发觉,孩子也没有那么难管,孩子未来的人生也未必会陷入泥淖,因为当他逐渐成长,他也拥有了选择的自由,他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写在后面:

纪伯伦有诗云“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只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半路同行的一位亲密伙伴,我们的现在就是他们的过去,他们的将来是我们永远无法达到的明天,而惟有“爱”而非“管教”能伴随他们一生。

我是@喜仔麻麻,社会学硕士,二胎宝妈,专注家庭教育及儿童早期发展,欢迎关注,获取更多育儿干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51132.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中职学生入学面试问题,中职专业课面试通过率 下一篇: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专业,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硕考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