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自主能力的培养
作者:王永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中国是一个大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
【人才是第一资源·笔谈】
作者:王永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中国是一个大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实现人才供给自主可控。
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在高校落地生根指明了前行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高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担起的时代重任。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师生在实验室内忙碌。新华社发
1深入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在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下,人才的竞争不再是数量多少的比拼,而是高水平人才聚集程度、人才作用发挥效能以及人才创新环境质量的竞争。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教育、科技、人才必须统筹抓、一体抓,才会产生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效果。要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充分涵养人才第一资源,大力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努力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形成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高效循环的战略格局。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也是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功能齐备的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对于高校而言,人才不仅是第一资源,更是核心资源。高校高水平人才队伍,既是产出科技创新成果的动力源、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蓄水池,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生力军。高校人才工作使命光荣,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高校人才工作实践,应深刻认识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切实提升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以高质量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内调试设备。新华社发
2切实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大计,是实现民族复兴、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要战略资源。
就高校而言,面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要牢牢把握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以“四个面向”为总基调,以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着眼点,以创新驱动为根本追求,不断满足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坚持人才兴校强校,聚焦新时代人才强校新目标新路径,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构建追求创新、鼓励探索、允许失败的人才发展环境,全力推动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主动扛起时代责任,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和人才高地的事业进程中全面展现高校的担当作为。
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党对高校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准人才工作的政治方向,加强人才队伍的政治引领,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做好顶层规划,搭建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
坚持优化队伍结构,释放人才价值效能。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把引育和使用科技领军人才作为建设重点,筑巢引才,发挥人才聚集效应,构建人才“塔尖”。稳步提升人才规模层次,把培养骨干力量和青年人才放在突出位置,蓄水育才,筑牢人才“塔基”。
坚持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团队瞄准学术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和高水平科技创新,依托重大专项、重点平台、优势学科,推进高水平、多学科、跨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打造高水平人才聚集高地和培育基地。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近年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全面加强党管人才,优先发展人才工作,重点建设人才队伍。全力推进人才分类评聘改革,实施“绿色通道”、突出质量导向。加强内育精度,夯实“勤信人才”培育计划,提供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一岗一薪”,不断完善薪酬激励制度。搭建平台、助力成长、赋能人才干事创业的极强动力,大幅度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队伍结构显著优化,涌现出多名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学校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
重庆大学的学生正在进行新型硅肥研究实验。新华社发
3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国际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制度的竞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高校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要准确把握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工作规律,找准突破点和着力点,持续全链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契合时代发展需要、最大化发挥高校人才价值效能的工作模式。激活人才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蕴藏的巨大创新活力和潜能。
健全引进培育机制,搭建人才能脱颖而出的体制平台。聚焦“高精尖缺”,遵循发展需求,精准引才。突出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资源战略地位,精心用才。优化培训体系,提供全方位支持,深化“放管服”,保障人才的科研自主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精细育人。
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以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聚焦人才发展的难点堵点和断点,“破五唯”与“立新标”双管齐下。构建精准灵活、有利于人才全心育人和潜心研究的评价体系。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科学制定分类评价体系,推动人才分类分层发展。合理运用考核结果,改革薪酬分配体系,鼓励按劳取酬。
坚持爱才惜才,弘扬科学家精神。渴求人才、重视人才,首先要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真情实意”精准解决人才的“关键小事”和“切身难事”,打通人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人才坚定自信、勇攀高峰,倡导求真务实、严谨治学,让人才受到尊崇、得到支持,潜心科研、矢志报国。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近年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着眼国家战略和首都需求,以提升信息学科特色和水平为主线,持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分层次有重点地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实施人才引进支持计划,优化配置资源培养人才,“一人一策”激发内驱动力。着力引进培养领军人才,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锻造骨干力量,力争形成人才集聚效应,释放人才强大动能。
育才造士,国之根本。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和人才涵养的主要基地,高校在新征程上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方面提供更多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3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什么优化配置创新资源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
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尤其是充分发挥高校科技生产的重要基地、一流人才的富集高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园地的作用。
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有组织科研和重大项目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有效解决卡脖子的“燃眉之急”,努力消除事关长远发展的“心腹之患”。
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与科技自立自强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战略谋划和总体布局,增强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力、战斗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要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核心,走好人才驱动创新的宽广道路。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为基础,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要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出发,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出发,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要着力推进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部署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我们要有培养大师的自信,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什么科技强国
教育、科技、人才强国。
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相关信息: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创新用人机制。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科研组织体系,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鼓励领军人才挂帅出征。
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鼓励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优化人才表彰激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构建充分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