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南京大学院系大调整原因,1952年北京大学院系调整图示
(1)思想改造运动,为院系调整做好思想准备
当年为什么要进行院系大调整?目的是要按照苏联模式发展高等教育体系,因此要把全国高校的院系整顿梳理一遍。院系调整涉及到广大高校的知识分子,向苏联一边倒地学习,可能会遭
1952 年的高校院系大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师生参加了这场运动,满载课桌椅、图书仪器的列车在全国各地奔跑,师生们带着行李铺盖南来北往地奔走,服从调配。那次大调整至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现在的大学生们恐怕不知院系调整为何物,甚至压根儿就没有听说过。
(1)思想改造运动,为院系调整做好思想准备
当年为什么要进行院系大调整?目的是要按照苏联模式发展高等教育体系,因此要把全国高校的院系整顿梳理一遍。院系调整涉及到广大高校的知识分子,向苏联一边倒地学习,可能会遭到高校师生的反对,此时适逢党政机关开展 “三反”运动,学校宣布 :“停止考
试、不放假、一律参加运动。”其实“三反”运动—“反贪污”、“反盗窃”、“反官僚主义”和教师沾不上边,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 :要在院系调整前,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一场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为院系调整扫清障碍。
(2)南京大学首当其冲
院系大调整运动中,有两座大学是重中之重:一座是华东地区的南京大学;一座是华北地区的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是解放前的中央大学,这是一座院系最为完整的大学。到 1947 年,中央大学拥有 7 个学院—即文、法、理、工、 农、 医、 师 范,41 个系,23 个 研究机构,全校教职员 1266 人,连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朝鲜等国留学生在内,共有学生 4719 人。其规模之宏大、校舍之巍峨壮丽、学科之齐全、师资力量之雄厚,当时为全国各大学之首,因而有“民国之最高学府”、“大学中之大学”的美誉。中央大学师资皆翘楚之材。1941年和 1943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共选出 45 名资深教授为“部聘教授”,中央大学教授中即有 12 人入选,占四分之一还多。1948 年,中央研究院选出的 81 位院士中,中央大学即占四成。国民党的不少高官、甚至蒋介石本人都在中央大学担任过校长。中央大学是国民党高教系统的“王牌军”、“嫡系部队”。为了给院系调整开路,必须先拿与中央大学一脉相承的南京大学开刀,树立一个榜样。
(3)院系调整,旧中央
大学彻底遭到解体1952 年院系调整时,全国所有的教会大学、私立大学统统取消,相关院系、专业并入其他学校。同时根据中央教育部的规定,各大学校名前一律不再加“国
立”两字。当年南京有三座正规的大学,即国立南京大学和教会办的金陵大学、金陵
女子文理学院,改制后都被调整得面目全非。以原南京大学的文、理学院和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为基础,加上原中山大学天文系、浙江大学地理组、复旦大学德文组、同济大学外文组、震旦大学法文组、齐鲁大学天算系等有关系科,组成一所新的文理型综合性大学,仍名为南京大学(即今天的南京大学),校址迁至天津路的金陵大学原址。南京大学的师范学院独立,并入金陵大学的有关系科,建立南京师范学院(即今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农学院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并,建立南京农学院(即今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林学院(即今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大学工学院则拆得更散了:工学院的航空系与交大的航空系、浙大的航空系合并成立华东航空学院(后又迁至西安与其他学校合并成为西北工业大学);工学院的水利系与 交大水利系、浙大的水利系组建成立华东水利学院(即今天的南京河海大学);听说南大工学院的化工(今天的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今天的江南大学)、电信(今天的南京邮电大学)等系科后来也划出去了;工学院留下的部分系科由于附属工厂和实验室设备搬迁甚为费事,故原来四牌楼原中央大学或原南京大学的校址就全部留给新设立的南京工学院(即今天的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医学院也独立建校,改名为第五军医大学,后并入第四军医大学 ;南京大学的哲学系调整到千里之外的北京大学 ;法律、政治系调整至上海的华东政法学院(即今天的华东政法大学)。
(4)院系调整的利弊
院系调整的结果,文理分家的利弊得失,是显而易见的。前南京大学工学院在院系调整中,由于文理学院全部分离出去,搬离校区,工学院成了“孤家寡人”。等新学期开学时,发现
各工程专业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基础课没有老师任课,才又急着向新成立的南京大学求援,再派人过来任教,重新搭班子,想方设法成立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教研组。然而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外语系的任务与工学院相应的数学教研组、物理教研组等不同,差别很大,前者是教研型的,除担任高年级的课程之外,还进行研究工作撰写论文,而工学院的教研组是教学型的,只教低年级的普通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等课,自身的进修机会少,所以没有人愿意来任教。今天回头来看,1952 年的院系大调整完全是一边倒学习苏联办学模式的产物。
附录:
南京大学院系调整名单
1949年南京解放,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中央大学”校名在大陆成为历史。次年国立南京大学校名去掉国立两字,迳称“南京大学”。院系调整前,最初的南京大学拥有文、理、工、农、法、医、师范共7个学院35个系,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
南京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南京大学工学院主体独立为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工学院水利系和兄弟院校组建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工学院的航空工程系与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为华东航空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剩下系科分别组建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2)南京大学师范学院独立为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
(3)南京大学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组建为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工程系并入南京工学院。农学院森林系与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南京林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
(4)南京大学医学院改称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1954年迁至西安并入第四军医大学(今空军军医大学)。
(5)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系调至复旦大学,法律系和政治系调至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
(6)南京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调整后的南京大学保留文、理学院主体,与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合并。 并且并入复旦大学德文组、震旦大学法文组、同济大学外文组、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中山大学天文系、浙江大学地理组以及四川大学地理学系。
52年院系毁了多少大学
1952年院系大调整其实从1951年就开始小规模进行。1952和1953年开始更是狂飙突进,几乎影响到了当时全国所有的高校。
经过两年的大调整,全国原来的211所减为182所:综合大学14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1所,农林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政法院校4所,财经院校6所,艺术院校15所,语言院校8所,体育院校5所,民族院校2所。
要注意的是,在苏联式高教体制下,“综合性大学”其实指的是以文科和理科为主,主要从事理论研究的大学,和现在人们通常认识中的综合性大学有很大区别。
由于这次高校涉及到的高校数量极多,无法在此一一阐述,仅能对一些国内著名高校调整前后的变化进行一些记录。
第一类大学
完全消失在历史中的著名大学。这些大学主要是原来一些私立和教会学校,大部分在52年院系调整中都被拆分,少数学校后来有了同名继承者,但是和原来的学校其实并无多少血缘关系。
燕京大学:由英美四家教会组织联合举办,曾经是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30年代后即跻身亚洲和世界名校行列。52年院系调整后文学院、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其他部分院系并入中 央财经学院(今中 央财经大学),中 央民族学院(今中 央民族大学),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燕京大学的校园被划归北京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园主体部分就是原来的燕京大学,因此有相当多的人把北京大学视为燕京大学的继承者。
辅仁大学:由罗马教廷直接举办的天主教大学(英文校名: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民国时期为和清华、北大、燕大齐名的北平四大名校之一。52年院系调整后,大部分院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同时校园也被划归北京师范大学使用。1956年罗马教廷在台湾重新开办了同名高校,也就是今天的台湾辅仁大学。
圣约翰大学:最先为圣公会在华教士举办,中国第一所全英文授课学校,在50年代已经成为上海最好的综合性大学,其学术地位约等于今日的复旦大学。52年院系调整后被彻底拆分,并入多所学校:新闻系、中文系、历史系并入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并入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系并入上海财经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政治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医学院并入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理学院、中文系部分和教育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圣约翰大学的校舍为今天的华东政法大学校园一部分。
金陵大学:美国卫理会举办,和著名的美国康奈尔大学为姊妹学校,曾经是当时最好的教会大学之一。52年院系调整后被彻底拆分,并入多所学校:文学院和理学院大部分和当时的南京大学文、理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南京大学,校址位于金陵大学鼓楼校区;教育系并入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农学院并入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林学院并入南京林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电机系并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化工系并入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一部分)。
东吴大学:美国卫理会举办,在民国时期以法学院著名。52年院系调整后学校不再存在,原先设在上海的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在旧址上开设江苏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并列为江苏省内两所最好的师范类大学。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重新改名为苏州大学,英文名和民国时的东吴大学同为Soochow University,表示自己和历史上大东吴大学的继承关系。
华西协合大学:由英美四个教会联合举办的综合性大学,位于四川成都。52年院系调整以后大部分系科都并入成都其他几所学校,仅保留医学院,改名四川医学院。1985年四川医学院改名华西医科大学,算是保留了“华西”这个名字。2000年和四川大学合并,改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江南大学(私立):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荣德生于1947年创办,由于创办者财力雄厚且舍得重金聘请名师,该校在短短几年内发展成为江南一所著名的私立高校。52年院系调整后江南大学的建制撤销,拆散后并入华东地区各大院校:南京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苏北农学院(后扬州农学院,现在的扬州大学主要部分之一)。1958年南京工学院的食品工业系迁到无锡,独立建校,当时名字为无锡食品工业大学,后来几次改名,于2001年正式改名为江南大学,算是部分继承了老的江南大学的血统。
南通大学(私立):情况和江南大学类似,50年代初南通大学有农学、纺织和医学三个学部,52年院系调整后纺织部分被并入位于上海的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农学部分被并入苏北农学院,成为后来扬州大学的一部分,在南通仅剩医学部。1958年医学部主体迁往苏州改名苏州医学院,因为部分师生不愿意迁走,在南通成立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后来成为独立的南通医学院。2004年,在学校被拆分50年以后,南通医学院和后来重建的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校合并,重建了南通大学。
第二类大学
在院系调整被保留,但是实力损失巨大的著名大学。这其中,最主要的是位于南方的五所著名综合性大学,被人戏称为“五大母校”。
南京大学:原名中 央大学,建国后改名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前,南京大学拥有七个学院(文、理、工、农、法、医、师范),是当时中国大陆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52年院系调整后的南京大学仅保留文、理学院主体,并入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同时并入复旦大学德文组、震旦大学法文组、同济大学外文组、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中山大学天文系、浙江大学地理组以及四川大学地理学系。工学院独立后建立南京工学院(在后面东南大学部分详细叙述),其中水利系和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校水利系合并建立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工学院航空系和交通大学航空系、浙江大学航空系共同组建华东航空学院,后来迁往西安,组建西北工业大学。农学院分别并入南京农学院、南京林学院、浙江农学院(今浙江大学一部分)等。医学院独立组建华东军区医学院,后并入第四军医大学(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南京大学其他部分院系参与兴建的高校还有:南京化工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镇江农机学院(今江苏大学主体部分)、无锡轻工业学院(今江南大学主体部分)。旧南京大学被拆分后参与建设的院校之多,可以说是独一无二,该校是名副其实的“母校之王”。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在民国时期是一所拥有七个学院的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52年院系调整后学校大部分学院和院系均被调走,仅剩化工、机械、电机和土木四个系,在玉泉旁边老和山下重建,学校事实上变成了一所纯工科学校,也因此而实力一蹶不振,从原先的国内顶级院校,变成了一所地区性的工科高校。浙江大学原来最强的理学院部分,大部分被并入复旦大学,比如后来长期担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就是原来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不过相对于其他几个学校,原先从浙江大学独立出去建校的杭州大学(由原来文、学院和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为主体组建),浙江农业大学(原浙江大学农学院组建),浙江医科大学(原浙江大学医学院组建),在90年代后期合并办学的风潮中,又回归到浙江大学,使得该校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又重新变成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实力也因此得到大大增强,重新回归到全国顶尖大学行列。
厦门大学:最早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后改为国立大学,50年代初有五个学院,52年院系调整后仅保留文理学院,被改造成一所苏联式综合性大学。其他主要系科去向:工学院大部分并入浙江大学和南京工学院,土木和建筑并入同济大学,航空系并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农学院并入福建农学院,原先富有厦大特色的航务专科并入大连海运学院(今大连海事大学)海洋系大部分并入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由于厦门大学分出去的系科大部分都位于外地,有些甚至去了遥远的内蒙古(文学院教育系),因此在后来90年代合并办学风潮中,极少有回归的。厦大也因此而实力大损,再也没有恢复原先的学术地位。
武汉大学:民国时期五大国立名校之一(另外四所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52年院系调整中命运和中央大学、厦门大学类似,仅保留文、理学院,成为一所苏联式综合性大学,其他系科大部分独立建校或者并入华中地区其他大学。
中山大学:由国父孙中山亲手创立的国立大学,52年院系调整中命运和中央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类似,仅仅保留文理学院,同时把当时华南地区另外几所私立大学的文理学院并入,改建成一所苏联式文理综合大学。拆分出去的院系另外组建了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几所专业院校。
除了这五所大学外,其他几个著名大学的发展走向也在这次院系调整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大学之一,也是民国时期不多的以工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在52年院系调整中文、理、管理等系科被调整到复旦大学、华东华东学院、同济大学等,变成了一所纯工科大学。1955年,中 央政府为了支援西部建设,决定把上海交通大学整体搬迁到先。但是在西迁过程中,相当多的师生不愿意离开上海,此事一直惊动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来学校做工作。最后的结果是大部分迁往西安,在上留下部分院系重新建校,两个校区统一管理。但是由于上海西安两地相距遥远,在当时的交通和通信条件下管理起来困难很大,1959年,两个交通大学分别独立建校,分别称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对于上海交通大学来说,院系调整和西迁使得该校实力受到重创,大部分优秀人才和资源都被迁往西安,使得该校从国内最好的工科院校的位置上跌落,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恢复元气。
清华大学:在52年院系调整之前,清华大学是一所科目齐全的综合性大学。52年院系调整之后,所有的非工科专业和部分工科专业被调整出校,但是工科部分被加强,清华变成了一所按照苏联式教育理念建立起来的纯工科院校。八十年代以后清华大学陆续重建了文学院、法学院等院系,但是很难说这些重建起来的人文学科院系和老清华的同名院系有多少血缘关系。
第三类大学
在院系调整中新设立的专业性院校。
在西方大学体系中,专门为某一个产业设置的高等院校数量较少,即使有,也很少会冠以“大学”之名,毕竟大学等原文University本来就有“包容万象”等含义,如果大学只是精专于某一学科,则有名不副实之感。比如世界顶级的麻省理工学院,也只是自称“Institute”。反过来,我国大学行列中有相当多的“大学”在前面冠以一个代表行业的修饰词。像“xx理工大学“之类尚属可以理解,类似”xx药科大学”,“xx矿业大学”之类就未免有点不伦不类了。其实,这些众多的行业类大学,都是1952年院系大调整的遗留产物。
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的设置和国民经济中的行业门类必须高度一致,国民经济中有什么行业,也就必须设置相应的高等学府。因此,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按照这个思想,我国新设立了一大批专业性高等院校,下面列举有代表性的一些。
四大工学院,分别是南京工学院,大连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和华南工学院,后来分别发展为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华南工学院,这几所都是现在我国的一流理工科院校。如果研究一下这四所学校的地理位置,会发现他们分别位于华东、华中、华南和东北四个大区,相应的,这四个大区也都至少有一所和它们地位对等的综合性大学:华东的南京大学,华中的武汉大学,华南的中山大学和东北的吉林大学。事实上,这样的配置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每个地理大区都有一所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四大工学院中位于南京的,现在名字叫东南大学的那一所,是江苏考生最熟悉的。由于南京工学院建校的时候征用了原来老中央大学的校园,因此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长期为谁才是中央大学真正的竞争者而争论,后者虽然继承了老中央大学更多的部分,但是校园确是在老的金陵大学校址。
众多医学院。欧美国家医学院出了少数独立院校外,大部分附设于综合性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中,原先各个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都被拆分出来独立建校。比如北京大学医学部独立设立北京医学院,被剥离了大部分系科的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设立四川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设立浙江医学院等。但是在40多年之后,这些独立建校的医学院,大部分又在合并办学风潮中并入综合性大学,成为综合大学下属的医学部。
行业类院校,这类院校的数量非常之多,几乎每个国民经济部门都有对应的专属高等院校,不但有全国性的,还有相当多地方性的行业类专属院校。
北京矿业学院:由原来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系上海交通大学的姊妹学校)加上原来的焦作工学院,合并成立北京矿业学院。该校命运多舛,在文革时期被赶出北京,颠沛流离到四川等地建校,一直到1978年才在徐州重建主校区,1988年改名为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石油学院:由原来清华大学地质系、采矿系、化工系石油组,天津大学石油组、北京大学化工系等组建而成。文革时期被迁出北京,在山东东营重新建校。1981年在北京昌平重建了部分校区,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东营)两个互相独立的高校。
华东纺织学院:主要组成部分为交通大学纺织系,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上海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系,南通大学纺织科,武汉中南纺织专科学校,青岛工业学院纺织科等,1980年改名为华东纺织工学院。后来由于学校陆续开办了纺织以外其他科目,加上校名里纺织二字显得学生就业范围过窄,学校在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
众多的铁道学院:铁路部门原来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铁路部门不但拥有众多的铁道学院,甚至还拥有自己系统的铁道医学院、铁道师范学院。原来交通大学系统的北方交通大学和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都曾经一度是铁路系统所属院校,后来这两校都重新划归教育部管理,校名中也不在含有铁道二字。上海铁道学院是另外一所著名的铁路院校,在90年代末期合并办学大潮中又重新并入同济大学。
专业类院校数量众多,几乎每个省都有若干所,在此再举江苏考生比较熟悉的几所为例:
苏州原来的三所专业院校:隶属于纺织工业部的苏州丝绸工学院、隶属于国家环保局的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和隶属于铁道部的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后苏州丝绸工学院并入苏州大学,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和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成为苏州科技大学。
南京的几所专业院校:隶属于化工部的南京化工学院和隶属于建设部的南京建工学院,2001年两校合并为南京工业大学。隶属于粮食部的南京粮食经济学院,2003年并入另外两所专科院校,升格为南京财经大学。
总之,这些专业性大学,在由于原有的招生范围过窄,无论是对于人才培养,还是学生的就业前景都非常不利,因此在90年代后期,这些专业性院校纷纷走上了扩充专业或者合并办学的道路。从94年开始的合并办学,以及接踵而来的学校改名大潮,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1952年院系调整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最终奠定了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版图。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的五大母校
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并称为1952年院系调整中的“五大母校”。
五所大学原有的工科除浙江大学外,基本被剥离。文法商管医各科也大大受损。其他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如山西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等也是一蹶不振,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更是退出历史舞台。
2000年前后,浙大、武大、中山(此处中山大学不简称中大,是为了不与中央大学混淆)三所学校与其部分分支衍生的高等院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合并。
浙大的王牌学科医学、农林学等学科,武大工科中王牌学科中测绘、水利、医学等学科,中山王牌学科医学,经合并后而一夜壮大,恢复元气。
而南京大学纯粹只出不进,南京大学原本准备合并东南大学,最终失败告终,只出不进的南京大学,虽发展迅速,但亦不复当年民国第一校的风采。
厦门大学则因福建省高等教育滞后等原因,未能合并恢复,至今工科尚未恢复元气。
新浙江大学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而成。
新武汉大学由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学院、湖北医科大学合并而成。
新中山大学由原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而成。 1949年南京解放,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中央大学”校名在大陆成为历史。次年国立南京大学校名去掉国立两字,迳称“南京大学”。1951年7月,南京大学改校务委员会制为校长制,潘菽任校长。
院系调整前,最初的南京大学拥有文、理、工、农、法、医、师范共7个学院35个系,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
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保留文、理学院,与教会大学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合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新的学校,校名不变,也就是如今的南京大学。原南京大学(中央大学)及其前身学校的历史档案和原金陵大学的历史档案均划归如今的南京大学保管 。南京大学校址迁往原金陵大学校内(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潘菽为照顾新成立的南京工学院,将原南大的四牌楼校区移交给了南京工学院 )。
南京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南京大学工学院主体独立为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
工学院水利系和兄弟院校组建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
工学院的航空工程系与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为华东航空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
剩下系科分别组建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2)南京大学师范学院独立为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
3)南京大学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组建为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
农学院农业工程系并入南京工学院。
农学院的森林系与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森林系合并,组成南京林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
4)南京大学医学院改称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1954年迁至西安并入第四军政大学。
5)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系调至复旦大学,法律系和政治系调至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
6)南京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调整后的南京大学保留文、理学院主体,与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合并。 并且并入复旦大学德文组、震旦大学法文组、同济大学外文组、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中山大学天文系、浙江大学地理组以及四川大学地理学系。
(相关详细校史请参见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衍生院校词条) 1949年9月,私立南通学院农科农业经济学系被并入浙江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前,浙江大学拥有七个学院(文、理、工、农、法、医、师范)。
浙江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并入复旦大学。
理学院药学系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
理学院地理系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
2)、文学院人类学系并入复旦大学。
文学院、师范学院部分并入华东师范大学,部分与之江大学组建浙江师范学院,其余部分调入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
3)、法学院停办。
4)、医学院并入浙江医学院。
5)、农学院独立为浙江农学院。
农学院畜牧兽医学系并入南京农学院。
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为东北林学院。
农学院农化系并入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
6)、工学院航空系与中央大学、交通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为华东航空学院。
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组并入华东水利学院。
工学院电机系电信组并入南京工学院。
调整后的浙江大学只保留工学院电机、化工、土木、机械四系,并入之江大学相关 工科及厦门大学电机系。 1952年院系调整前,厦门大学拥有7个学院。
厦门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山东大学:1952年,厦大理学院海洋系师生转入山大组建山东大学海洋系。
2:中国海洋大学:山大1958年迁往济南时将海洋系留在了青岛,后发展成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3:浙江大学:1952年,厦大电机、土木、机械三个系各一部分并入浙大。
4:东南大学:1952年,厦大工学院的机械和电机两系以及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部分院系组建成南京工学院,即后来的东南大学。
5:河海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校水利专业合并,在南京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即现在的河海大学。
6:南京大学:1952年,厦大俄语专业合并到南京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的学生也转到该校外文系学习。
7: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51年5月,厦门大学、西北工学院、北洋大学三校的航空系并入清华,设立清华大学航空学院。上述三校的航空系本非直接参与组建北航(北航于1952年成立)。
8:上海财经大学:1953年的全国院系调整,厦大商学院企业管理系被调整到上海财经学院。
9:同济大学:1952年,厦大土木建筑并入同济大学。
10:内蒙古大学:1957年,以北大,南大,山大,厦大,中山五校为主,国内十余所著名高校(包括清华、南开等)共同创建内蒙古大学。
11:华东师范大学:1924年6月,厦大三百余位教师和学生闹学潮离校到了上海,创办大夏大学。解放后经院校合并,发展为今天的华东师大。
12:华东政法大学:1952年,厦大政法学院(包括政治、法律两系)归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
13:上海海洋大学:1972年,厦大水产相关系调出成为厦门水产学院,1979年调往上海,后发展为上海海洋大学。
14: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更名大连海事大学)是在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中由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而成,而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即为从厦门大学分出的航务专科。
15:福州大学:为创立福大,厦大支援物理系数十名教师,化学系2/3,数学系3/4,相当于分出一半理科。
16:集美大学:厦大航海学院与集美水院合并。
17: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与福大农学院合并组建福建农学院。
18:福建师范大学:1954年,文学院教育系并入福建师范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厦门大学只保留文理学院,成为文理科的综合性大学,并在52年之后陆续又有院系调出。 1952年院系调整前,武汉大学拥有六个学院(文、法、理、工、农、医)。
武汉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文学院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
文学院外文系英文组并入中山大学。
2)工学院矿冶系与中山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 )
3)水利系分出,与河南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武汉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武汉大学工学部)
4)农学院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立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
园艺系以及农化系的相关专业参与组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现江南大学)
5)机械系与电机系与广西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
电机系电信专业调至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6)土木系与湖南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组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现湖南大学)
土木系建筑设计专业调至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7)经济系与华中大学,中原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中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8)医学院分出,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调整后的武汉大学只保留文,理两个学院,调入广西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南昌大学的相关系科。 1952年院系调整前,中山大学拥有八个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研究院)。
1950年,中山大学两广地质调查所调整为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第五地质调查所 ,1952年并入汉口地质部中南地质局。
1952年
1) 中山大学工学院(机电土化建5系、农化系农产加工组)调出,组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2)中山大学农学院调出,组建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 3)中山大学医学院调出,组建华南医学院(后改称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医学部); 4)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研究所)调出,组建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 5)中山大学哲学系有朱谦之教授率领调往北京大学; 6)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由杨成志教授率领调往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 7)中山大学当时国内唯一独立建制的天文系由赵却民、邹仪新带领调往南京大学; 8)中山大学地质系由陈国达教授带领调往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
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等校相关系科并入。
1953年,中山大学财政系、金融系、会计系、贸易系、企业管理系、政治系、法律系、社会系、经济系调往 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954年,当时全国唯一的语言学系由王力、岑麒祥等教授带领调往北京大学; 1954年,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陈焕镛教授)划归中国科学院,改称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现华南植物园); 1958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调往暨南大学; 1970年,中山大学外文系由梁宗岱等教授带领调往广东外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调整后的中山大学只保留文,理两个学院,调入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南昌大学等校的相关系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