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多次暴打孩子连杨绛都忍不了的傅雷为何能成为家长学习的榜样

一提起傅雷先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身上的许多头衔,诸如“伟大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之类。
但其实除去这些头衔,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傅雷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是一位怀揣着对子女的满满爱意与嘱托的家长。
“爸爸打我真痛啊!” 对于傅聪的教育,傅雷可以说是倾尽心血,为了傅聪的学习,傅雷妻子将陪嫁的首饰全部卖掉,给傅聪买了一架崭新的钢琴,而傅雷则在认真的帮傅聪抄写五线谱,钢琴老师则是傅雷的好友雷垣。
他的目标是要把傅聪培养成一个对东西方人文精神兼而有之的优秀艺术家。
可以说为了这

一提起傅雷先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身上的许多头衔,诸如“伟大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之类。

但其实除去这些头衔,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傅雷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是一位怀揣着对子女的满满爱意与嘱托的家长。

“爸爸打我真痛啊!”

对于傅聪的教育,傅雷可以说是倾尽心血,为了傅聪的学习,傅雷妻子将陪嫁的首饰全部卖掉,给傅聪买了一架崭新的钢琴,而傅雷则在认真的帮傅聪抄写五线谱,钢琴老师则是傅雷的好友雷垣。

他的目标是要把傅聪培养成一个对东西方人文精神兼而有之的优秀艺术家。

可以说为了这个目标,傅雷真是有点不择手段。

刚开始出于新鲜感,傅聪一放学回家就扑在钢琴上开始练习,但没坚持多久,这份新鲜感就逐渐的消失了,弹琴的时候也开始心不在焉。

有一次傅雷在三楼的书房写作,突然听到傅聪的钢琴声走调了,他悄悄的来到楼下,发现傅聪的小动作又发作了,一边看着小说一边弹琴,便冲上来严厉斥责傅聪,甚至抓着傅聪的头往墙上撞。

平时的时候,傅雷经常是手边有什么东西,直接就会加诸傅聪身上,有一次,他拿起盘子朝傅聪扔了过去,划破了傅聪的鼻子,给傅聪留下一道永远的伤疤。傅聪曾经对父母的好友杨绛诉说:“爸爸打我真痛啊!”

倘有天资,则成为第一流的艺术家;倘无天分,宁做别的工作,这是傅雷的人才观。他是要培养傅聪做一流艺术家的,他不能容忍傅聪这样轻慢的态度。

杨绛先生对于傅雷教育孩子的做法不能理解,觉得傅雷的做法过于残暴,会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好的影响。的确,在这样的粗暴教育之下,傅聪的成长并不乐观,一度放弃了音乐学习,直到17岁才真正下定决心学习音乐。

傅雷是急脾气,之所以如此的严厉,也是由于少年时期的教育和家庭经历对他产生的影响。

傅雷夫人朱梅馥曾在写给傅聪的信中说道:你祖母和你爸爸寡母孤儿小时候过着悲惨凄凉的生活,他修道院式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成年后,他孤军奋斗,爱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旧传统和杀人不见血的旧礼教,为人正直不苟,对事业忠心耿耿……”

别看傅雷多次暴打自己的儿子,但是他通过打骂要告诉傅聪的东西有很多,“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还是在演奏姿态方面”。

可以说他打骂傅聪是望子成龙心切,他要求傅聪的不只是要把琴弹好,还要把生活细节方面都要照顾到。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傅雷也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些偏激,这种教育方式让傅雷自己也觉得痛苦:对于这种“棍棒式家教”,《傅雷家书》中收录的第一封信,就是傅雷向傅聪表示忏悔: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傅聪后来出国深造,傅雷封建家长式的暴风骤雨不见了,更多的是朋友间的亲切书信交流。

在信中傅雷曾说道:“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得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

那么这么一个多次暴打孩子的傅雷,为何能够成为我们家长学习的榜样呢?

傅雷并非不爱孩子,只是有时这种爱来的过于粗暴与直接。

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十二年与傅聪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在信中,傅雷不仅充分表达他对孩子的爱,同时也不忘对他进行全方面的教育,体现了傅雷作为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伴随着这些书信,傅聪也从一名懵懂少年长成了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世界著名钢琴家

这些书信后来被次子傅敏编辑成一本《傅雷家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三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号称“父母必读的教育经典”、“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时常被列入“中学生必读书”之类的名目当中。

这里边没有如何把孩子送到清华北大的诀窍,但是包含的是父亲对于孩子深沉的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傅雷夫妇教育两个孩子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了中国的典范父母。

学习傅雷并不是说希望父母也进行傅雷一般严厉的教育,而是希望从他身上中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并且运用到我们的教育过程中。

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不是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

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可以使我们更好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而且这本书已经被列为教育部统编教材推荐阅读书目,真的非常值得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一读。

多次暴打孩子连杨绛都忍不了的傅雷为何能成为家长学习的榜样

严厉到“残酷”的父亲傅雷为什么写下的家书受万众景仰?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

两个人很重要,

一个是“不宽恕”的鲁迅,

一个是“大爱”的傅雷。

——这是钱钟书对傅雷的评价。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

艺术鉴赏家兼评论家。

此外,

他还是一个严格、尽责的父亲,

在儿子傅聪长大成人、

留学海外之后,

通过书信的方式

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

这些家信编汇成册,

就是著名的《傅雷家书》。

傅雷的译本,除了人名有点洋味外,

文章本身几乎看不出翻译痕迹。

“既展现了原作之神,

又展现了中文之美。”

而《傅雷家书》更是

跟《曾国藩家书》一样,

被奉为"教育圣经"。

金庸曾评价说:

“傅雷先生的家书,

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

如何作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读了之后,虽自惭不能做到,

却心向往之。”

读过《傅雷家书》的人,

可能会为傅雷与傅聪那种

亦父子亦师生亦朋友般的感情所感动。

但很多人可能想不到,

其实,傅雷与傅聪的父子关系

并算不上典范。

读《傅雷家书》,

我们都能感受到

傅雷内心深深的愧疚和自责,

他在信中多次向儿子“忏悔”:

“孩子,我虐待了你,

我永远对不起你,

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傅雷为什么要忏悔?

因为在儿子年幼时,

傅雷确实是一个

严厉到几近“残酷”的父亲。

杨绛在《记傅雷》里面写过,

她与钱钟书到傅雷家作客,

大人们在客厅聊天说笑,

傅聪傅敏两兄弟躲在门后听,

结果傅雷发现了,当场冒火:

只听得傅雷厉声呵喝,

夹杂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

一个孩子想是哭了,

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

我们谁也不敢劝一声,

只装作不闻不知,坐着扯淡。

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

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

大家又坐了一会辞出,

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傅雷家书》“代序”的作者楼适夷

曾经吐槽傅雷有点“残酷”,

孩子们在他面前都小心翼翼、

大气不敢出,

只有等他出门了,才敢大声笑闹:

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

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

不能有所逾越。

比方每天同桌进餐,

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

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

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

饭菜咀嚼,

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

傅雷的这种性格和作风,

跟小时候的经历不无关系。

傅雷生于1908年4月7日,

出生时哭声洪亮,

长辈们便以“雷”为其命名,

以“怒安”为字。

一字成谶,自此,

他的人生波涛如怒,烈性似酒。

4岁那年,父亲为乡绅陷害入狱,

含冤未得昭雪,抑郁而死。

其母为营救丈夫而四处奔走。

以致无暇照料孩子,四死其三,

只有傅雷一人侥幸生存下来。

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小傅雷身上,

从此以一种极端方式督促傅雷学习。

傅雷小时候贪玩不爱读书,

母亲就拿绳子把傅雷绑在桌腿上,

对着父亲的灵牌,要他认罪悔过。

傅雷温习功课开小差,

母亲就在铜钱的方孔中塞上蜡烛头,

点燃之后,贴在傅雷的肚脐眼儿上,

一滴一滴的蜡烛油烫得傅雷哇哇叫,

大喊“救命”。

邻居曹家女主人听到跑过来,

目瞪口呆:“鹏少奶奶,

你怎么能对孩子下手这么狠啊,

你想整死他吗?”

母亲确实试过要把傅雷扔到河里,

甚至还试过在家里上吊,

以死相逼,都是希望傅雷能够

“用功上进,好好读书”。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傅雷,

性格棱角分明,眼光十分挑剔。

他认识到,在这艰难人世生存,

懦弱无能是无法活下去的,

他也将严格的教育用在儿子身上。

1934年,儿子傅聪,

3岁便表现出音乐天赋,

6岁开始学钢琴。

傅雷亲自编写教材,

给孩子制定日课,以身作则,

亲自督促,严格执行。

傅聪按照父亲的规定,

每个上午和下午,几小时几小时地练习弹琴,

有时弹得十分困倦,手指酸痛,

也不敢松弛一下,

只好勉勉强强地弹下去。

5岁时,傅聪在客厅写字,

父亲在吃花生,不知何事就火了,

“顺手抡过来蚊香盘,

击中鼻梁,顿时血流如注”。

后来,傅聪对杨绛诉说:

“爸爸打我真痛啊!”

对1937年出生的次子傅敏,

傅雷是同样强势而粗暴,

只不过是往相反的方向。

大概是从小被哥哥耳濡目染,

傅敏在初中毕业的时候,

向父亲提出想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傅雷坚决不同意,父子大吵了一架。

对此事,傅雷给出三个理由:

第一,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学音乐,

两个负担不起;

第二,傅敏不是搞音乐的料子;

第三,学音乐要从小开始,

初中都毕业了还想学,太晚了。

最后傅雷意味深长,补了一句:

你呀,是块教书的料!

果然被他说中了,

傅敏真是当了一辈子

中学教师。

傅聪则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大钢琴家。

1979年,

傅敏去伦敦探望哥哥傅聪,

所有人都以为

他会去投奔安逸的生活,

但是他没有。

1980年,傅敏回国,

继续做一名中学教师,

并向学校提出要求:

第一,出国前,

他已是校外语教研组组长,

回来后,他不想再当任何“长”;

第二,准备离婚,

没房,申请住在校内。

“我要腾出精力,

一边教课,一边编家书。”

傅雷的确实很强势,

对儿子的教育有执念,

但他以身作则,

是一个学有所成、人品高洁的学者。

他对自己也同样严苛。

他对自己的译文要求之严,

到了一种“吹毛求疵”的地步。

在1963年给当时还是年轻译者的罗新璋

(后为著名文学翻译家)的

信中可见一斑,

他明确表示:

“鄙人对自己译文从未满意,

他最初翻译罗曼罗兰的

《约翰克利斯朵夫》时,

住在沦陷中的上海。

当时,傅雷“闭门不出,

东不至黄浦江,北不至白渡桥,

避免向日本宪兵行礼”,

成天致力于翻译工作,

意在让一个个有热血的青年从沉沦中奋起,

寻找反抗的道路。

1937年刊出第一卷,

120万字四卷本11941年出齐。

到了50年代,

他又觉得之前译得不好,

花了两年时间重头翻译。

1961年,傅雷与傅敏在上海江苏路寓所前的小花园

对别人翻译中的错误,

傅雷也持了一种“苛刻”的态度,

大概是他不容许那些文字上的

差错出现在译文中,

大概这些错误排成了铅字,

印成了书后太扎眼,

太“煞风景”,让他看不下去。

杨绛在《忆傅雷》中谈道:

1954年,有一次,

在北京开翻译工作者的会议时,

傅雷未能到会,

只提交了一份书面意见书。

在那份意见书中,

傅雷信手举出当时翻译作品中

许多谬误的例句。

此一“挑人错以示众”之举触了众怒,

很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

还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

为此,钱钟书还写信批评过傅雷,

劝他多多与人为善。

钱钟书写信批评他之后,

他有段时间甚至不理钱杨两口子,

但不久,就又恢复了书信来往。

他在总结自己时曾说:

“我年过半百,世情已淡,

而且天性中也有极洒脱的一面,

就是中国民族性中的‘老庄精神’,

换句话说,我执着的时候非常执着,

摆脱的时候生死皆置之度外。”

可见,傅雷是个多么认真的人。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

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这是傅聪1954年出国留学临行时,

傅雷唯一的叮嘱。

从此,

父子俩开始了漫长的书信交流。

傅雷的家书是从“忏悔”开始的。

“孩子,我虐待了你,

我永远对不起你,

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

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

孩子,孩子,孩子,

我要怎样的拥抱你

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我想时时刻刻,

随处给你做个警钟,

做面‘忠实的镜子’,

不论在做人方面,

在生活细节方面,

在艺术修养方面,

在演奏姿态方面。”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

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

从一封封书信往来

以及日后傅聪所取得的成绩可见,

他也是遵循着父亲的谆谆教诲

一步一步成长。

那个曾经暴烈如雷的父亲,

在信中亦不乏温情流露。

1981年,

《傅雷家书》终于在国内出版。

在当时是轰动性的文化事件。

彼时,

正在中央音乐学院讲课的傅聪,

在排练时脸色苍白,神色黯然。

他那时住在北京饭店。

拿到这本书后,半宿无法入睡。

他不是个酗酒的人,

可是那晚,他喝了一瓶酒。

傅雷故居

他说,

如果你们认为我的一切

都是从我爸爸那里学来的,

那就把他看得太大也看得太小。

他也不过是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非常突出的代表。

知识本身是有限的,

可追求是无限的,

有追求才是最重要的!

后来谈到家书,傅聪说:

“《家书》我很少看。为什么?

我不忍卒读啊!

一翻家书,我就泪如雨下,

就整天不能自持,

就整天若有所思,

很难再工作下去。

可是事实上,

《家书》里说的话都

已经刻在我心里很深很深。

特别是父亲的遗书,

我现在一想起它,

眼泪就忍不住了,

那里边真是一个大写的“人”字。

父亲那么朴素,很简单,很平凡,

可他有真正的人的尊严。”

附:1954年,傅雷夫妇写给傅聪的信

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傅敏加上注释:因为父亲教子极为严格,有时几乎不近人情,母亲也因此往往在精神上受折磨),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过这几天特别在脑海中盘旋不去,像噩梦一般,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今儿一天精神仍未恢复,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分析这两天来精神的波动,大半是因为:我从来没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深切,而正在这爱的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这一天时我,对你妈妈都是从未有过的考验。别忘了妈妈之于你不仅仅是一般的母爱,而尤其因为她为了你花的心血最多,为你受的委屈——当然是我的过失——最多而且最深最痛苦,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

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十九日晚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育英成才)

————————

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

关注宝宝知道超级频道,了解备孕、怀孕、育儿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直播、日刊知识、胎教电台、儿童故事、动画片,还有宝妈们最爱的社区圈子!宝宝知道与千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

多次暴打孩子连杨绛都忍不了的傅雷为何能成为家长学习的榜样

《傅雷家书》的另一面:家暴者傅雷,三代人的悲剧,你怎么看?

近期,法国传来一个让全世界悲伤的消息:傅聪先生因为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了。傅聪先生不仅是在钢琴演奏界中十分有名,在中国,几乎所有人都拜读过他父亲写给他的家书——《傅雷家书》。

在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书中,那殷切的教诲和对儿子演奏的期盼,是每一个中国父母对自己儿女都会有的共同情感。

读到他娓娓道来的文字,没有人会认为傅雷本人的做派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家长,却是整个家庭都厌恶的人。谁都没有想到,《傅雷家书》的另一面,这样一个父亲竟然是一个家暴者,是整个家庭的噩梦,更是三代人的悲剧。

1、 傅雷的童年阴影是在家庭的悲剧下成长

1908年,在上海的浦东鱼潭乡,傅雷出生了。傅雷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叫傅雷,而是叫傅怒安,这是傅雷家的远亲取《孟子》中"文王一怒而天下安"的典故。

后来又在别人的建议下从"大发雷霆之怒"中单取一个"雷"字,冥冥之中,傅雷就将自己的性格与名字深深地联系在一起。在他之后的生活中,几乎每一天都是在大发雷霆之怒中度过的。

傅雷家里本来的条件很好,是地主之家。然而就在傅雷四岁那一年,他的父亲傅鹏飞被当地的劣绅所害入狱,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家庭的变故使他整个童年无比黑暗。

傅雷的母亲为了救出他的父亲四处奔走相告,傅雷本来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无人照看而夭折了,整个大家庭只剩下了傅雷一个儿子。但是母亲的努力最终还是没有起作用,父亲在狱中受尽折磨而死。

就是在这样的家庭巨变中,给还十分年幼的傅雷心中带去的是无尽的伤痕,也对他暴戾的性格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在父亲死后,母亲就对傅雷的管教十分严格,母亲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傅雷的身上,希望他成才后能为父亲平反冤情。由于肩负着整个家族复兴的期望,母亲对他的教育到了极端的严苛来形容。

就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傅雷,家庭的境遇为他成年后的家暴行为埋下了伏笔,也将他塑造成为一个性格极其暴戾,无法控制自己脾气的人。

2、 傅雷的性格影响到自己的家庭

傅雷的婚姻生活在一开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傅雷准备奔赴法国留学时,迫于母亲的压力,傅雷与自己的表妹朱梅馥定下亲事。但是傅雷在法国留学期间,遇到他自己心仪的法国女子,并且想要和这个女子私定终身。

但是傅雷和那个女子的感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感情中受挫的傅雷,回国之后娶了母亲指定的妻子。

傅雷对自己结合的家庭从一开始就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这也影响到他之后在家庭生活,控制不住脾气的傅雷管教儿子时经常有家暴的行为。傅雷对自己的儿子傅聪管教极其严格,他管教傅聪,甚至在傅雷的朋友间都是出了名的。

据杨绛对傅雷教育傅聪的评价,说傅雷就是一头大怒的老虎,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对傅聪大发雷霆才能罢休。后来,傅聪从法国回来,和钱钟书夫妇一起追忆往事的时候也说道,"爸爸打得我真痛啊"。

傅雷教育傅聪时,从来就不是一个温和派。这和他童年时,母亲对他的刻板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对儿子傅聪的打骂,可以说是复刻了他被打骂的经历。他和儿子傅聪之间相处的几件小事就可见一斑。

傅聪儿时在家练琴时,边弹边看《水浒传》。在二楼客厅的傅雷听到儿子弹琴和平常很不一样,便大吼一声,一步一台阶冲下了楼,随手抓起身边的蚊香盘,就朝傅聪脸上砸去。顿时,被砸中鼻梁骨的傅聪血流如注。

傅雷邻居家里的佣人也说,经常听到傅雷家里传出打骂小孩砸东西的声音,而且声音很大,几乎周围的人全部能听得一清二楚,他们就在私下悄悄用上海话说傅雷是"神经病"。

只要傅聪弹琴走调,傅雷就会从楼上冲下来对傅聪打骂,揪着傅聪的头对着墙上撞去。甚至有一次,他把傅聪捆绑起来在家门口示众,想这样能够让傅聪长教训,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傅雷对儿子的家暴行为是没有意识的,只是在他的观念中,教育孩子就应当如此,因为他从小也是这样接受教育成长起来的。所以傅雷和傅聪的父子关系极其恶劣,直到傅聪去法国留学后,两个人紧张的关系才有所缓和。

3、 傅雷在《傅雷家书》对自己家暴行为深刻反省

傅雷其实在傅聪离开了自己的身边后,才发觉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而且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傅雷也拉不下面子对儿子道歉。但是从他给傅雷写的家书中,可以看出来,傅雷其实也在深刻地反思自己过去的家暴行为给儿子带去的创伤。

"亲爱的孩子,在你走后的第二天,就想写信给你,但是怕你烦……",傅雷在傅聪走后,无时无刻不挂念着这个儿子,甚至有点卑微。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对不起你,我永远弥补不了这种罪过!"傅雷对于之前虐待傅聪的种种事情涌上心头后,只有深深的内疚和良心上的不安。傅雷曾经说过,人只要做错了一件事情,良心上就得不到永远的安宁。

当虐待儿子的画面再次浮现在傅雷面前,他思来想去,也不敢和他的妻子提及,只能在家书中对傅聪进行迟来的道歉。不过还好的是,这些道歉并不晚,傅聪也原谅了傅雷在他童年对他进行极端的打骂,这让傅雷良心多少安宁了一些。

傅聪的家暴行为,不是他能控制的。而且他其实也不想这样伤害自己至深的亲人,都是因为童年悲惨经历所导致。

但是我们都应该意识到,家暴就是不对的,家暴并不是爱的表达方式,是后来多少道歉都无法弥补的伤害。我们不要家暴,只要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52199.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怎么注册,河南社保怎么注册不了 下一篇:增强职业教育的,大幅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