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一刻也离不开儿童研究吗,教育学前沿问题研究
对“教育是什么”的追问
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学开端处的问题,是教育思索无法省略的问题。人们往往将教育视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传递活动。不过,教育真的只是文化传递吗?
多年来,我从事童年哲学、儿童精神哲学研究,发现游戏是儿童自发地开发自身潜能的活动。游戏是低龄儿童生活、学习、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体现的是儿童成长的自然目的、自然意志、自然规律,是儿童天生的兴趣和需要。游戏是
教育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当保持必要的无知状态。保持这种无知状态,会促使我们不断尝试。
对“教育是什么”的追问
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学开端处的问题,是教育思索无法省略的问题。人们往往将教育视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传递活动。不过,教育真的只是文化传递吗?
多年来,我从事童年哲学、儿童精神哲学研究,发现游戏是儿童自发地开发自身潜能的活动。游戏是低龄儿童生活、学习、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体现的是儿童成长的自然目的、自然意志、自然规律,是儿童天生的兴趣和需要。游戏是儿童自我教育的过程。由此可以发现,教育并不只是成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传递活动。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必要继续追问“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
对“教育是什么”的探索
卢梭在《爱弥儿》序言中谈到,过去教育以成年人知道什么为出发点,却不考虑儿童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什么。相反,卢梭的教育则是从研究儿童开始的,他认为完整的教育由三部分构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成功的教育需要三者的协调配合,由于自然教育完全不由人控制,所以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应当与自然教育相一致。自然的教育其实就是儿童身心的自然成长、内在发展,是儿童的天性,是赤子童心自身,是人的自性自身。人的教育必须利用自然的教育才能称为是人的教育,否则便不能说是人的教育。卢梭的这种观念可以说是现代教育学的理论核心,忽视了这一点,教育学就不是现代教育学。
“发现儿童”的教育学
教育学为什么要发现儿童、研究儿童?卢梭认为,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应当与自然教育保持一致,而自然教育是指儿童自身所体现的统领儿童成长的自然目的、自然意志、自然规律,教育应当与自然教育保持一致,其实质就是教育应当跟从儿童。正因如此,卢梭的《爱弥儿》实现了对儿童的发现,也正因卢梭有了对儿童的发现,卢梭的教育学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跟从儿童的教育学。对儿童的发现,必然导致现代教育学的诞生。“教育学要发现儿童、研究儿童”这一观点在儒、道、释各家都能找到思想的根基。比如《中庸》中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即可作为现代教育学的最简纲领,其中“率性”一词是现代教育学体系的关键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于伟教授团队所提出的“率性教学/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学对儿童天性的尊重。程学琴所领导的浙江安吉游戏同样是中国传统哲学、民间思想滋养下取得的现代教育学的一项成就。
尽管教学也要研究知识、道德、审美、技能等文化世界的内容,但这些文化世界的内容一旦进入课程,便必须建基于儿童的研究之上,必须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必须转化为儿童逻辑、儿童心理、儿童生活,必须成为儿童世界的东西,才可为儿童所接受。也才能避免损毁无价的珍贵童年。
教育学一刻也离不开儿童研究。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2年01月19日第12版
作者:刘晓东
教育学一刻也离不开儿童研究-
教育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当保持必要的无知状态。保持这种无知状态,会促使我们不断尝试。
对“教育是什么”的追问
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学开端处的问题,是教育思索无法省略的问题。人们往往将教育视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传递活动。不过,教育真的只是文化传递吗?
多年来,我从事童年哲学、儿童精神哲学研究,发现 游戏 是儿童自发地开发自身潜能的活动。 游戏 是低龄儿童生活、学习、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戏 体现的是儿童成长的自然目的、自然意志、自然规律,是儿童天生的兴趣和需要。 游戏 是儿童自我教育的过程。由此可以发现,教育并不只是成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传递活动。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必要继续追问“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
对“教育是什么”的 探索
卢梭在《爱弥儿》序言中谈到,过去教育以成年人知道什么为出发点,却不考虑儿童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什么。相反,卢梭的教育则是从研究儿童开始的,他认为完整的教育由三部分构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成功的教育需要三者的协调配合,由于自然教育完全不由人控制,所以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应当与自然教育相一致。自然的教育其实就是儿童身心的自然成长、内在发展,是儿童的天性,是赤子童心自身,是人的自性自身。人的教育必须利用自然的教育才能称为是人的教育,否则便不能说是人的教育。卢梭的这种观念可以说是现代教育学的理论核心,忽视了这一点,教育学就不是现代教育学。
“发现儿童”的教育学
教育学为什么要发现儿童、研究儿童?卢梭认为,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应当与自然教育保持一致,而自然教育是指儿童自身所体现的统领儿童成长的自然目的、自然意志、自然规律,教育应当与自然教育保持一致,其实质就是教育应当跟从儿童。正因如此,卢梭的《爱弥儿》实现了对儿童的发现,也正因卢梭有了对儿童的发现,卢梭的教育学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跟从儿童的教育学。对儿童的发现,必然导致现代教育学的诞生。“教育学要发现儿童、研究儿童”这一观点在儒、道、释各家都能找到思想的根基。比如《中庸》中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即可作为现代教育学的最简纲领,其中“率性”一词是现代教育学体系的关键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于伟教授团队所提出的“率性教学/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学对儿童天性的尊重。程学琴所领导的浙江安吉 游戏 同样是中国传统哲学、民间思想滋养下取得的现代教育学的一项成就。
尽管教学也要研究知识、道德、审美、技能等文化世界的内容,但这些文化世界的内容一旦进入课程,便必须建基于儿童的研究之上,必须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必须转化为儿童逻辑、儿童心理、儿童生活,必须成为儿童世界的东西,才可为儿童所接受。也才能避免损毁无价的珍贵童年。
教育学一刻也离不开儿童研究。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2年01月19日第12版
作者:刘晓东
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
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是教师的“第一专业”“教师就要有自己的学科专业,又应有超学科的专业—“第一专业”。“第一专业”具有在先性、前提性、统领性和牵引性,这“第一专业”就是儿童研究。教师在“”第一专业”发展中,逐步成为儿童研究者,成为儿童研究专家,以致成为儿童教育家,这既是教育改革的走向,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伟大目标。”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艾莉诺达克沃斯明确指出,不仅儿童研究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儿童研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儿童研究的过程,儿童研究的目的是“诞生精彩的观念”。马克斯范梅南指出,教育学是迷恋儿童成长的一门学问。我认为这里也有两层意思:第 一,教师要学会研究儿童,关注、迷恋儿童的成长。 儿童究竟是怎么成长的?儿童究竟是怎么学习的?儿童到底是怎么把知识学会的,以及是怎样把课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儿童成长和学习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儿童兴奋点和兴趣点在哪里?儿童看问题、想问题和我们成年人究竟有什么不同?不研究、不了解这些问题,要想搞好教学恐怕是不可能的。教师把儿童琢磨透了,对教学自然也就是得心应手了,自然就会“能别人所不能”了。 第二,教师要学会欣赏儿童,发现赏识儿童的精彩表现, 儿童自有自己的眼光和智慧,具有无限的潜能和未来,所以发现和欣赏儿童是教师这一职业,成为太阳底下最幸福的职业,不善于发现和欣赏儿童的教师,会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就是一种苦役。所以,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