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正在过着低配的人生,学习心理学要追求什么不要求什么
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李大钊
首卷语
随着社会的繁荣发展,我国城市间的经济差距和发展进程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化。而怀揣着梦想的青年派们都会把“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会作为就业和创业的首选目标。但是真的进入这个大城市的时候,一连串的打击和生活压力让他们感到生活并不轻松。
在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之后,成功的人们在自己梦寐以求的城市中扎根了。可那些没有扛过
心理学:为什么过着低配人生的人,90%都受过高等教育
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李大钊
首卷语
随着社会的繁荣发展,我国城市间的经济差距和发展进程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化。而怀揣着梦想的青年派们都会把“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会作为就业和创业的首选目标。但是真的进入这个大城市的时候,一连串的打击和生活压力让他们感到生活并不轻松。
在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之后,成功的人们在自己梦寐以求的城市中扎根了。可那些没有扛过生活磨难的,就只能带着失望和遗憾回到自己的家乡,做着一份稳定的工作,从而生活过得平平淡淡了。
上述说的这两种人生无论哪一种其实都是一种很幸运的人生,但是还有一部分青年人,从最初的怀着美好的梦想来到社会奋斗,最后没有混出成绩,如果回到老家自己还不甘心,依然带着一颗不死的心继续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城市中奋斗。
其实这样的生活变化已经导致了自己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包括生活中要考虑的经济能力和自身的工作能力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瓶颈期。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的最终需求,也是最高级需求其实是精神上的,而并非大多人想象中的“衣食无忧”。
相反,在马斯洛看来,物质需求恰恰是最基础的,所以最终可以称之为满足的生活,其实是我们在精神上与内心层面的满足,是找寻自己生命的真谛,是从心所欲。
而大多数年轻人在大城市、在异乡打拼,他们最初的起点目标就很高。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如果拼搏中的年轻人在经历了工作和生活锤炼之后,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达到了最初设定的目标甚至超出了最初的预想,这说明这个人的生活付出和他的回报也是成正比的,通常这类人是很少有心里扭曲和想不开的时候。
反之如果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以及条件未达到想要的满足的时候,这类的人们心里都会发生一些不可避免的扭曲和想不开,不管多努力他们都会感觉到生活中的无助和重重的打击。
现如今年轻的人们想在大城市站稳脚跟,起码要有一个非常亮眼的本科院校文凭。很多人在出校园之前会天真的认为,有了高大上的文凭之后生活就会一帆风顺。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要在你最乐观的时候打击你一下,生活就是要这样鞭策你的人生。
残酷事实:90%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正在过着低配的人生
来自现实社会的“毒打”
当许多从校园走出毕业生在刚进入社会的时候,要面对的最大的也是最基础是问题就是生存: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怎么维系自己的生存?一个个最基本的问题摆在眼前,再加上工作并不稳定,对于许多人而言,这段日子是十分难熬的。
毕竟对于许多人而言,自己在校园里的专业技能和特长,并不会得到大多数用工单位的赏识,他们在意的是你的工作能力,是为其创造效力的能力,社会是现实的。而一些青年毕业生是没有看到这一点,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以自身的学历这种虚无的外表来包装自己的工作不足,这是万万不可有的想法。
如果在你的工作和学识上没有达到一定的能力,身边的同事会对你产生一种鄙视的态度,而这种强烈的冲击回荡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懵懂与无措交织在毕业生的心头,彷徨、迷茫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生活在此刻变得无比艰难,仿佛仅仅是“活下去”就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了。
在这种现实当中,往往他们会选择一份专业契合程度与收入都十分平庸的工作,由于工作相关的事情自己并不了解,所以又要进入一个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阶段。在面对社会环境复杂的过程中每个新阶段的开始都会进入一个生活水平下降的懈怠期,这个阶段有可能会面临两种境地,一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工作的机会,另一种则是被公司淘汰再重新寻找另一份机遇。
最初的幻想很美好:走出校园终于可以经济独立,自己挣钱自己消费,不但不再依靠父母养活,甚至还可以给他们一些钱来进行“报答”。
但是事实再次将你从幻想当中拉回来。仅仅是自己的衣食住行就要花费很大的一笔钱,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超出计划的支出:在校园当中不用担心的水电、物业费;各种交通费用;一些突发情况需要用的费用......
所以在这里笔者提出两个观点也算是小小的意见,希望对毕业生们有所帮助:
第一点:在步入社会之前多去看看工作在底层的人员的生活状态。
第二点:降低心理期待,不要去设定自己完成不了的目标。
为什么要提出这两个观点?多去看看底层人员的生活对我们毕业生有什么帮助?没有较高的就业目标那么我们读书的意义何在?
其实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两个观点也是想提醒现在的毕业生们,社会上的路并不是那么的好走,在走之前要先像过马路那样学着左右看看,多观察一下生活。这样你就不容易被生活的不美好所打败。如若执意要一意孤行,那么吃苦受罪的就只有自己了。古人说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这么个道理。
储蓄能力几乎为零,就连养活自己都是一件难事。
这些经历都是相同的,很多人都觉得走出象牙塔的我们就会有想象中的美好生活,但是生活是残酷的,未来的生活总是出人意料的。未出校园的时候大家都会幻想着如何到社会中升职加薪、遇到什么样的爱情、未来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而我们幻想的这些前提似乎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未来一切的生活物质都需要资金来维持。
来到社会以后杯水车薪的工资,不断延长的试用期,不停上涨的房租甚至连吃碗拉面也要从过去的五块钱涨到现在的十块钱。在校园里我们还可以和父母支援,可是步入社会以后你就知道目前要面临的困境到底是有多么的艰难。
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十分强调知识与学历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对儒家思想是比较认可的。由过去的杏坛到科举、从乡试到殿前高中,都包含了无数学子的最终梦想。可是也不排除一部分学子因为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在经历了大悲大喜之后终究不能走上仕途,范进中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喜的是苦学多年,最终考中了举人。悲的是因为太过高兴,精神错乱疯掉了。
知识就是许多人一生追求的东西
在今天,年轻人数量日益增加,想要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去更广阔的的天地生活,就要在学历上领先别人。所以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也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话说回来,所谓“学历”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凭,而文凭最终只是一张纸而已,它对我们的人生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其实我们要用一种平衡的心态来对待学历文凭这个事情,对于毕业生来说任何一个学历文凭都是我们在社会生存的加分项,而我们的工作技能和阅历不是一张学历文凭可以涵盖全面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说的学历不等于能力,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需要的是技能、是能力,是对于迎面而来的各种问题的综合考量,最终合理解决,这些东西是在校园当中、在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为什么我们在校园中的最后一年是毕业生实习的阶段,就是为了让每一位毕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能够提前了解社会。不要因为社会上的挫折而增加心理落差。
在社会的洪流之中坚守
早年间的“大学生”算是对一个学子的最高褒奖,在民间几乎仅次于院士。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水平也随之急速提升。众多院校拔地而起,各种针对高校教育的计划应运而生,接受大学教育逐渐变得不是那么困难,“大学生”也从大家心中走入寻常百姓家了。
这是由于当时人口较少,大多数人口都提前投入到社会的建设当中,上大学的机会并不是十分普及,所以在之前上大学真的可以算是一种奢望。
所以在今天,许多名牌大学生、研究生,也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虽然不会真的和普通人一样平凡,但是他们的地位和几十年之前相比依然是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他们的学识和选择的道路是他们自己在信念中一直很坚定的走下去,不会因为迷茫而选择不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
有的名牌大学学生由于找不到专业相关的工作,会选择回家做小本买卖,还有的甚至会去做一些我们看来比较“底层”的工作:快递、外卖等等。这种情况令人感到扼腕叹息。
我们不能说他们错了,也许只是他们的想法有些脱离实际了而已。
结语
社会就业趋势每年都会改变,而我们作为年轻的一代从最初的梦想,到一点点另辟蹊径的选择另一种生活途径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不能说这是错误的选择,只是我们在现实和梦想面前更多的选择了现实而已。有时候我们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放低身段,去选择底层的工作,纵然可能觉得可惜,但是我们为了生存必须学会放弃一些东西,这里并不是指的你要放弃自己,而是在生存道路中,我们不得不遵循社会规则来养活自己。说不定在这个底层社会中也许会看到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作者|布丁庸子
编辑|布丁庸子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Hill, C. E., & O'Brien, K. M. (2004). Helping Skills: Facilitating Exploration, Insight, and Action.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