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古厝装修「闽南古厝的古典美古石旧石装饰起来竟然怎么美」
条形古石/案例
2
门条石/案例
1
条形古石/案例
2
门条石/案例
3
古建筑地砖、墙砖、瓦片/案例
4
古建筑雕刻/案例
5
古桥
6
古建筑材料
发展历史
闽南传统古民居俗称“古厝”,是福建地方民居,也是中国国内独树一帜的特色建筑。闽南古厝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分布在泉州、漳州、厦门和台湾,包含南迁人群将中原文化和当地资源、技术相结合的建筑审美理念和新颖的风格。这种特色建筑始于北方人口南迁的唐、五代十国时期,历经宋、元,明清时步入巅峰,清末民国时闽南古厝无论规模、技术、名匠数量达到史无前例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后60年间,中国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的审美角度和生活习惯也偏离了传统文化,闽南古厝建筑业从此日渐没落,传统工匠也日益稀少,某些技术也濒临失传。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对于传统建筑产业的热情再次被唤醒,古厝在闽南大地异彩焕发。我们由此重新审视了“闽南古厝”在传统文化领域、审美观和古代建筑风格上的重要价值。
现 状
闽南古厝大多建在乡村里的古街小巷或富裕的村庄。特色是红砖白石、飞檐翘然。现在大部分已经破败不堪,旧墙沧桑岁月留下的痕迹 ,依然散发、渗透着闽南独特的神韵。它不可避免地像一位位垂暮的老人日渐消失,无可奈何,揪动了世人的心扉。人无法长生不老,古厝再结实也会随着岁月冲刷而倒塌,甚至消失。更有甚者,一些文物盗贼为利益驱使, 盗取倒卖,古厝受损日益严重。这对我们保护和传承闽南风格建筑文化传非常不利。
古厝的美
本文只略谈对闽南古厝的砖石构件的审美观点,发表一些片面的看法。
闽南 “古厝”的古典美:人们早就总结出闽南古厝的美之所在:“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 雕梁画栋皇宫式……”闽南古厝虽然是民居,形式上却给人留下官府,甚至行宫的感觉。特别是屋脊两端的燕尾脊,造型独特,如今已经成为古厝的标志。墙基和墙的下半部分,一般是石头砌成,再往上是砖石结合,或者砖头。充当填缝的是壳灰,即海里面的贝壳烧成的灰。三者有机结合,人们称为“出砖入石”,砖石互相依存,可以轻松应对沿海大台风,即使历经百年沧桑,古厝也可巍然屹立。
闽南 “古厝”精美的石材构件:古代闽南人建厝很重视面子。大门前面,必购买上好石料,请优秀工匠雕琢之。因此,闽南惠安县建筑雕刻方面自古至今人才辈出,技术水平非常精湛。他们所建造的古厝形式上严格遵守传统尺寸,工艺上一代比一代精美。特别是石材构件,民间艺术的气氛很浓,饱含着朴素的、地方性审美情趣。至今存世的古厝门前,经常看到精美的石雕门鼓、石雕狮子、立体浮雕及镂空雕的石窗。其次,还有多种多样的工艺,技术含量较高。如:砖雕、木雕、白灰雕、瓷片拼花、红砖拼花。每一个工艺里面都产生一些名师,也留下不少经典之作,供后人观赏研究。
闽南 “古厝”前的石头“家当”。无论旧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都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了。汉族人民对石质工具的应用已经进入了相对崭新的近代化水平。在蒸汽机、内燃机、电气化还没有进入人们生活的年代,这些石材打造的设备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仍然有一部分人在继续使用。而更多的是被收藏爱好者当作历史文物阁藏起来了,它成了中国农业发展历史的一部分,深深地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古厝的价值
闽南 “古厝”石材、土砖、木材相结合高超的建筑艺术及其历史地位和价值。
闽南红砖古厝,不仅仅是一个建筑风格。它反映了汉族人民由北向南迁徙过程中人文思想的变化和升华,它以优美的建筑形式,表达了人民追求安居乐业的理想,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闽南地区经济富裕的状况。闽南古厝以白石、红砖、壳灰、杉木等材料巧妙结合,结构上和装饰上蕴含的工匠们高超的智慧和朴素的艺术修养。我们崇拜闽南工匠精神,研究闽南古厝,意在古为今用, 意在保护闽南建筑文化, 延续闽南建筑文脉。我们呼吁热爱古建的人们,让闽南古厝破土重生,在闽南、全国、全世界散发出比昔日更加绮丽夺目的光芒。
如今在泉州市、厦门市,有许许多多的现代建筑,在风格上已经融入了闽南古厝的风格,让我们感到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著名的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国际机场好多大型现代建筑都蕴含着闽南古厝的元素。乡土的美是属于整个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她会在世界范围内重放光彩,为更多的世人所认同。
【发现】闽南建筑之美
各个地区的风格个性迥异,却和谐的共处于中华大地,融合成美妙的中国味道,而这分和谐便是中国精神的精髓,至高的艺术境界是和而不同,不同而和。
每个地区所独有的特点都是一份瑰宝,每个地区的元素都是真正的中国原创,若能对中国地区元素进行渗透品味,进而加以创新,或从中寻找灵感,与当代设计进行有机结合,便是与时俱进着的当代中国设计。本期将进入中国闽南地区品味其独特。
闽南(Hokkien),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地域上的闽南包括厦门、漳州、泉州、龙岩。但从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来说,闽南特指的是泉州、厦门、漳州三地, 俗称闽南金三角。
古式大厝
古式大厝是泉州最为典型的民居住宅类型。材质:瓦、石、红砖。
特点: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多采用硬山屋顶,弯曲起翘屋脊,脊角“燕尾式”华丽动人。
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这种特色和江南一带水乡的白墙黑瓦形成了鲜明的地域上的对比。但无论如何变化,以红砖作为基调主色,是闽南的显著特点,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
闽南古厝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其次是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闽南古厝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在墙面上有些闽南古厝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
骑楼
沿街面用柱廓式骑楼,楼高有二层,三层,四层高低差落;单座建筑多为纵向进深布局,楼与楼相连成十里商业长街。
前面临街设店面,里面和楼上多作居住及货物堆放用房,厨房、卫生间设置后面,经营和生活都很方便。特点:夏天能遮骄阳,雨天可避风雨。
手巾寮
手巾寮厝是泉州古民居较为普遍的沿街巷建造类型。呈一种纵向延伸呈带状形式。面宽3至4米,单间木构。具有层层引深的气氛。
它由门口厅、天井、正厅、厅后房、小天井、大房、后房、窥脚、后尾或后落组成。有二落、三落进深,宅内留有一条前后连环的巷路,这种小型的民居住舍小巧亲切,装修也很简洁。
洋楼
又称“番仔楼”,造型新颖,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当地的传统形式与外来的风格相结合, 门窗 、外廓及装饰洋味尤为突出。
建筑材料:有水泥(洋灰)、钢筋、水泥花砖、花玻璃等。
如石狮市郊的拱星别墅,南安林路厝,鲤城青龙巷李宅,它们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代表着中西文化初期接触的杰出成就。
土楼
土楼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形式,圆形分水县山屋顶。墙基根(墙脚)厚1.2米,以山石叠砌门楣,上部以土夯筑。东、西、北三面壁拱券门,为出入口处,门楣上嵌辉绿岩石匾。
每个门都有两重门板装置,外门板上装有封钉铁皮,以防外犯火改。外墙与门设有枪眼等防御性设施,内部为穿斗式木构架的三层楼房屋,周环走廊设有木扶栏。土楼中庭筑有棱形的四合院式平屋,分别设七个阶梯上通楼房。
庭中凿一口大井作生活用水,周以石板构成圆形八卦图,计房百余间,建筑独具一格。
堡土楼
依山构筑,基本特征是高大、厚实的堡墙,墙上筑有跑马道和碉式角楼,墙内建有祖堂、厢房、护厝、厨房等建筑单元。布局合理对称,防御居住兼备,因地制宜设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构筑;基本上以村或家族为建制单位,功能齐全,居住、教育(配套有书院、书斋)、仪事等功能完备;装饰、装修上富有闽中地方特色,木雕、灰塑、彩绘等品味高、传统文化色彩浓郁。
石筑民居
完全以花岗岩石为建筑材料的民居构成了泉州沿海民居住宅的独特风貌。由于当地盛产花岗岩,所以它理所当然地被作为一种价廉物 美的 建筑材料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惠安、晋江、南安等地大都因地制宜,把那些班驳突兀,峥嵘嶙峋的石头变成了一组组泉州市石建筑的奇观。无论是墙基、墙身、柱础、柱子、楼板,还是门窗、石栏杆、石级梯,甚至整条街坊,处处精雕细琢,处处流露出泉州人民对石头的特有感情。
细节一:燕尾脊
闽南古厝的屋顶正脊或者为马鞍脊,或者为燕尾脊,都是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优美曲线。燕尾脊更正式,两端探出高昂翘起,尖细,有轻灵飞动之势。
如果是五开间房屋,屋顶再多出两条燕尾,仿佛一大一小两双翅膀在飞翔。在中国各地,民居很少使用燕尾檐。为了防御台风,房屋通常建得低矮沉着,但檐角高翘,带来一种向上飞起的动感。从色彩看,底部是白石壁脚,上面是红砖红瓦,红白对比,明艳动人。
细节二:剪瓷雕
古厝屋脊上那高高飞扬的腾龙以及色彩艳丽的花草所组成的绝妙屋顶,它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让人惊叹不已。
双龙戏珠、八仙过海、桃园结义、双凤朝阳……这一出出的好戏、一个个精美的造型,其实是用破瓷碎碗粘贴而成的,这项艺术俗称堆剪,也被称作剪瓷雕,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的手工技艺。
若谷设计原创文章,转载前请获得主编许可。(信息部分来自于百度文库)
闽南古厝的闽南古厝的特点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