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评书抹黑为艺术而做出牺牲的忠臣名将们心里有多苦
评书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市井文化相当繁荣时才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评书是供人们在休闲时消遣的娱乐艺术。它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只有人们有钱有闲了才会有闲情逸致听说书人表演。据考证,评书起源于北宋,这是由于北宋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安定,这些基础条件都为评书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仔细观察清明上河图也能发现,画中有一说书人正在表演说书。
说书的内容开始是讲故事、说笑话、讲传奇,然后发展到把前朝的历史事
评书又称说书,是我国一项历史久远的传统表演艺术,是曲艺宝库里一枚璀璨的明珠。
评书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市井文化相当繁荣时才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评书是供人们在休闲时消遣的娱乐艺术。它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只有人们有钱有闲了才会有闲情逸致听说书人表演。据考证,评书起源于北宋,这是由于北宋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安定,这些基础条件都为评书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仔细观察清明上河图也能发现,画中有一说书人正在表演说书。
说书的内容开始是讲故事、说笑话、讲传奇,然后发展到把前朝的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进行演义,为了增加说书的趣味性,让人物角色的形象也更丰满,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更是通过虚构人物和编撰故事等艺术手段来达到高潮。这也让评书传承经久不衰,直到今天还被人们喜爱!
相信许多人的历史知识更多是从听评书中得来,想想那些年听着单田芳、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等大师们精彩的评书播讲时,如痴如醉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下一秒就是明天,又能接着听精彩的故事。
一切仿佛就是昨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眼前飘过,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大明英烈等等精彩的评书太多太多。在这些精彩的评书里,当听到英雄含冤落难时我们义愤填膺、潸然流泪,恨皇帝瞎眼老天不公;当听到奸臣小人得意猖狂时。我们怒火中烧,恨得咬牙切齿,真想能一刀杀之而后快。那么,这些曾让我们恨得牙痒的奸臣贼子里有多少是被评书误导,真正冤深似海的呢?他们心里又是不是比黄连还苦呢?
下面,就一一为他们掀起历史的面纱,揭开评书的黑盖,为这些真正的忠臣英雄人物们昭雪洗冤,安抚下他们近千年来遭受人们一代代的唾弃、怒骂而饱受摧残的心!
按评书的影响力来列出各位历史人物的蒙冤顺序。
首当其冲,第一位潘美
担起潘美,估计有许多人会一脸茫然,潘美?谁是潘美,潘美是谁?但说起他的别名潘仁美,估计大家就全都释然了,原来是他啊!这个挨千刀的,因为他,害得忠贞卫国的杨家将家破人亡,偌大一个杨家原本人丁兴旺,却只余一门寡妇。因为他故意停兵不救,让老令公杨继业碰死李陵碑,把拼死杀出重围讨求援兵的杨七郎吊在高杆上乱箭射成刺猬,还派兵四处堵截,差点让杨六郎有国难回,不得以乔装改扮才逃回天波府……潘仁美实在是罪孽滔天罄竹难书!杨六郎在捡回一命后,写下一纸诉状控诉潘仁美所犯恶行,要求朝廷治潘仁美的罪以雪杨家的冤屈。但潘仁美权重位高,还有个女儿是皇帝赵光义恩宠的西宫娘娘,时不时吹吹枕边风,颠倒黑白。这让杨六郎的诉状石沉大海,杨家是有冤难伸,有仇难报!
所幸有双天官寇准出山,设下阴阳妙计诱得潘仁美吐出残害忠良的罪行口供,最终在铁证如山前,潘仁美被包青天的虎头铡铡于堂下,为杨家将报得大仇,忠良终于昭雪冤屈,恶贼得以法办!
隐隐的,潘美仿佛在地府一声声呼喊,“我冤枉啊,我比杨家将还要冤啊!想那杨家将虽从北汉投我大宋,为大宋守疆戍边,确实劳苦功高。可我潘美,对大宋忠心不二,从太祖陈桥兵变时就一直侍随左右,一生南征北讨出生入死,从无害杨家之心,怎能说我残害杨家?请大家不要为评书所误啊!”
我们先不理潘美来自地府的呐喊,看看真实的潘仁美又是怎样的。
公元960年,潘美跟随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赵匡胤黄袍加身,逼宫成功后,赵匡胤不好处置前周主柴荣的儿子纪王时,潘美主动提出收纪王为义子,为太祖解了忧,既避免了旧主柴荣子孙遭到杀戮,也得以保全太祖仁厚之名。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命潘美先行去见当时的大周执政大臣,这宣使风险极大,随时会被杀,但潘美不辱使命,得以召谕天下,大周禅位。李重进在扬州叛乱,赵匡胤亲自征伐,任潘美为行营都监,协助石守信用兵,平定扬州后,潘美留任为巡检,行使镇抚之事,因功授泰州团练使。在任漳州防御使时,几次率兵击败南汉的进犯,剿灭溪峒蛮獠等族的骚扰,安民卫土。
公元970年,宋太祖命潘美征伐南汉,潘美率兵一路攻城拔寨长驱直入,最终攻入广州灭亡南汉,并擒获南汉后主押送至开封。
公元974年,赵匡胤开始征伐南唐,潘美与曹彬领命前行,潘美从秦淮一路杀至采石矶,攻破金陵,俘获南唐后主李煜。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征伐北汉,任潘美为北部都招讨,在平定北汉时,潘美被任命三交都部署,戒防契丹。在巡视代州时(今山西代县),一万多辽兵来犯,潘美率军进击,大破辽军,被封为代国公。
公元986年,赵光义开始北伐契丹,想要夺回燕云十六州,命曹彬、潘美、崔彦进率兵分三路北伐。西路的潘美率兵先拿下十六州里的寰州(山西朔州东)、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但是由于中路的曹彬和东路的崔彦进都出师不力,造成战略上失去优势,而西路军也将面临被辽军包围的风险,不得已,宋太宗下令潘美停止继续进攻,把所取四州的百姓全都迁回宋境,并令潘美率兵护送。而此时的辽国萧太后派10多万辽军也开始反攻。
于是,在护送百姓撤退的途中出现了争议的一幕,这一幕也被评书用艺术的手法进行夸张、编改等等变成了潘杨之争。其实,这事件的主角应是监军王侁和杨业,在撤退中,杨业曾建言,辽兵现势大士旺,现不能正面与之力敌,我们的任务是先护得百姓先撤回。在路上打打埋伏骚扰下辽军,让他们不敢大胆追来就可以了。而作为监军的王侁盲目自大,他反驳杨业,我军现几万大军在手,何必对辽军如此畏缩胆怯,自当直面迎战。将军不是被称为杨无敌吗,为何如此畏战,莫非有其他心思?杨业本是从北汉投降过来的降将,被王侁这一夹枪带棒的嘲讽还暗指有异心,只得出战以证清白。他率兵出发前对潘美说,我这次出战肯定会失败,他指着陈家峪口说,只希望将军能率兵埋伏在这里接应我,不然,我部肯定会被辽军全被歼灭。说完便率部出发。
果然,在与辽军的征战中被击败,杨业率残兵撤到陈家峪口时,却发现说好的后援部队此时一个不见。原来,潘美众人在杨业走后,便在陈家峪口布下伏兵,但等了很久都不见杨业回来,于是就撤军先走了。杨业只得率残部拼命奋战,最终全军覆灭,他也受伤被俘,最后绝食而死!
在杨业之死上,潘美肯定是有责任的,但他不是主要责任人,作为监军的王侁是首要责任。在重文轻武的宋朝,作为随军的监军,其权力是相当大的,即使是一军主帅有时也难拂其意,这从宋太宗对两人的处罚上也可知一二。宋太宗在听闻杨业之死后大是悲痛,把潘美连降三级,贬为检校太保,王侁则被撤职流放。若不是太祖留有祖训,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进言者,相信王侁就得挨刀了。
潘美终其一生,对大宋忠心耿耿,与太祖的关系深厚,赵匡胤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潘美没受影响,其他将领都去享安乐去了,而藩美仍然还手握重兵南征北讨。
其实,藩美在率兵打仗的军事能力是在曹彬之上的,说他是北宋开国第一将也不为过。但曹彬胜就胜在做人上,若不是曹彬会做人,这次筹备良久的北伐因他的失误导致前功尽弃功亏一篑,被迫全面撤军。这么大的损失换个人早就受到严重处罚了,可曹彬还朝后却了然无事。
如果宋太宗第一次北伐任用潘美为主帅而不是曹彬,相信会是完全不同的结果,这次北伐是有极大可能拿下燕云十六州的,也会让北宋免遭因痛失燕云十六州而终其一朝都深受此困,还落得一弱宋之名。失去这次最好的时机后,已再无机会。
此次风波过后,没几年,藩美于公元991年被加同平章事,随后几个月就死了。宋太宗赠中书令,谥武惠,在宋真宗时追封郑王。从死后所享封号待遇,藩美还是深受宋廷厚爱的。
蒙冤指数第二位,狄青
熟知宋史的都有种感慨,那就是北宋无将,南宋无相。北宋是名相云集,什么赵普、范仲淹、王安石、文彦博、韩琦、司马光…...一说一大堆,可是要说起北宋的名将来,除了建国时出现的一批,过后再难找到能称之为名将的,而狄青就是在这片荒地里难得长出的能称之为名将的人物。
同藩美一样,狄青也深受杨家将之苦,评书里,狄青成为一奸臣处处与杨家将做对。杨金花在打擂夺帅印时伤了狄青之子,狄青设计陷害杨文广成为背叛朝廷的乱臣贼子。可叹狄青只能说,老夫心里苦啊!
实则上,狄青出身贫寒,在16岁时就进军队当兵,作战骁勇而多谋,凭战功从小兵一路升级,在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狄青成为延州指挥使。这时的北宋边境一直不安宁,屡次遭受西夏侵犯,担任前线指挥官的狄青作战勇敢,常常冲锋在前,在四年作战中,共打了25场仗。由于他脸上有刺字,上阵时常戴一青铜面具,又故意披头散发,西夏兵见之惊为天神而常常闻风而逃。在狄青的率领下,一改宋军羸弱的形象,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屠灭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臣服西夏的部落,焚烧西夏储备的娄万石粮食,收缴帐篷2300顶,俘虏5700余人。为防止西夏反攻,狄青还修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等城堡,扼住了西夏进攻的要害之路。
由于狄青作战英勇,战功出众,受到了范仲淹和韩琦等重臣的赏识。范仲淹还教他读左氏春秋,让他明白古代名将的兵法。有朝中大佬赏识,又新学了军事本领,狄青此后率兵更是骁勇无敌,屡获战功,官位也升得飞快,一路升到枢密副使,这相当于今天的军委副主席。
狄青镇守西北时,让西夏人不敢再来侵犯,即便后来西夏的建国皇帝李元昊此时也只得夹着尾巴做人,不敢轻举妄动。
皇佑5年(公元1053年),广西的蛮族依智高叛乱,当地官军围剿无力,屡战无功,依智高的势力越来越大,气焰甚是嚣张。从西北调回朝中好久没带兵的狄青就要求宋仁宗让自己去平叛。宋仁宗被广西叛乱搞得焦头烂额,只得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率兵出征。
狄青赶到前线先整饬军纪,斩杀了不服军令,因擅自出战而大败的广西钤辖陈曙和殿直袁用。狄青率军用多变的谋略轻松就击败了依智高,收复被叛军占领的土地,维护了国土完整。取得胜利的狄青回到朝中,复任枢密副使,然后升任枢密使,副职变正职,也足见宋仁宗此时对他宠信有加。
但北宋的重弊就是重文轻武,一众文臣见到狄青一介武夫获此殊荣,便纷纷心生嫉妒,于是诋毁狄青的奏折像雪片一样飞向宋仁宗,开始宋仁宗不予理睬,对狄青仍然信任。但这时,一名重量级人物出手了,相信,这不是大家想见到的名字,但就是他,毁了一代名将,狄青也因此永远的离开了枢密使,也离开了军队,被外放出任陈州知州,最终抑郁而死。一手导演这出悲剧的这个人就是一代文豪欧阳修,这个人虽是文豪却进化不掉文人通常长的小尾巴,没办法,这是文人固有的东西。这也难怪在他与人因党争生隙时,被人攻讦是个爬灰佬,沦为千古笑料。这也算是他对狄青刻薄的一个报应吧!
生在北宋的武将是痛苦的,你纵然在沙场上拼死为国百战百胜,击败敌军的千军万马,却常常敌不过朝中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文人!
狄青也甚是可怜,生前被一帮文人所欺,身后又被说书人所诬,以致以讹传讹,被一代代人唾弃,一代忠臣良将也就只能求个问心无愧了!
因评书流传而蒙冤极深的还有苏定芳、李道宗,在隋唐演义、罗通扫北及薛丁山征西里,苏定方就是一个罪大恶极恶贯满盈的大反派。
先是放冷箭射死罗艺,又设计把罗成诱进淤河里乱箭穿身,苏家和罗家成为解不开的死对头。在罗通扫北里处处谋害罗通,最后被罗通剖腹掏心而死。而他的子女外逃番邦继续与大唐为敌,在薛丁山征西里,他的闺女和儿子苏宝同杀死了秦琼的儿子秦怀玉和蔚迟敬德的两个儿子,最后被薛丁山所杀,算是彻底灭了苏氏一家,而李道过则成为陷害白袍小将薛仁贵的奸臣。
真实的苏定方则是为大唐尽忠到死的名将,苏定方年少时便骁勇多力,早年先后辗转在窦建德、刘黑闼手下效力,后来归顺唐朝。
贞观4年(公元630年)跟随李靖征讨东突厥,因战功被封为左武侯中郎将。在永徽6年(公元655年),高句丽作乱进攻新罗,唐高宗李冶派苏定方和程名振率军征伐高句丽援救新罗,大败高句丽军,杀俘1千余人。因功被授右屯卫将军,拜临清县公。显庆二年(公元957年)唐高宗李冶准备征伐西突厥,如果说灭东突厥时苏定方还是李靖手下一打杂将领,征伐西突厥时苏定方已经是全军主帅。苏定方被任命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军一路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只用一年多时间,在公元658年就灭亡了西突厥,随后几年里,苏定方继续深耕西域,公元659年大败吐番,同年征讨西域及中亚一些部落作乱,在660年彻底平定。班师回朝后被授于右吾卫大将军。
在公元661年,唐高宗李冶对原属西突厥势力范围内的葱岭以西诸侯国进行大规模的建制行政区划,唐朝西部疆域达至咸海(今称里海)为历朝鼎峰。公元660年,苏定芳又率军平定百济,擒获百济国王及一众王室成员及大臣,押送回长安。公元661年唐高宗命苏定方征伐高句丽,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由于负责粮草的新罗未能及时送上粮草,而错过最好的进攻时机,只得无奈退兵。
苏定方一生南征北讨,为大唐拥有广阔疆域立下汗马功劳,最后病逝在再次征伐吐谷浑的前线上,实乃马革裹尸还。
被评书带歪节奏的远不止上述几人,他们只是其中的几个典型人物。我们在享受评书精彩故事情节时,要清楚评书只是一种娱乐形式,其中的故事情节更多是戏说和为了艺术塑造而刻意的编造,万万不能信以为真。要认知历史人物还是要通过正史来了解,以免犯下认知上的谬误。
历史上有哪些被抹黑的名将?他们都是哪个朝代的?
历史上给抹黑的名将有东汉曹操、周瑜、李鸿章等。
第一位就是曹操了,读过《三国演义》都知道曹操是一个大奸臣,做了很多坏事,但是在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文武双全,带兵打仗样样都可以,曹操以汉天子名讨伐四方,对外降服了鲜卑、南匈奴等等,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对内又消灭了吕布、马超、二袁等割据势力。同时曹操还打破了当官只能贵族子弟,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渠道,这样人不应该给黑那么惨。
第二位就是东汉周瑜,给《三国演义》作者刻意打压的,因为作者要用周瑜来承托尊蜀汉为正统,赤壁之战在真实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诸葛亮什么事情,蒋干也没有给骗了去盗书之类的事情,而是周瑜亲自带兵打下来一场最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和最有名的火攻战役,周瑜是很有军事才干的一位将领。才不是书中说的虚伪阴险、气量狭窄的人。
第三位就是清末的李鸿章,他背的锅就太多了,现在提起李鸿章一定会跟着这几个字卖国贼和汉奸,但是我们仔细想一下就知道了,李鸿章作为大清朝的外交代表,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他签名的,可是是谁叫他签名?叫他签名才是真正的卖国贼。西方列强称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如果没有李鸿章跟列强周旋,估计大清早就给西方列强灭了。
五代十国有哪些被冤杀的忠臣名将
郭崇韬(约865年-926年),字安时,代州雁门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宰相、名将、军事家、战略家。龙德三年四月(923),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授郭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同年,郭崇韬献计奇袭汴州,梁晋对峙四十年,一战八天灭梁。以功授侍中、冀州节度使,封赵郡公,邑二千户。同光三年九月十八日(925),后唐以李存勖的长子李继岌为都统,郭崇韬为招讨使,率军六万伐蜀。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唐军抵成都,王衍出降,前蜀亡。不日,郭崇韬遭李从袭、向延嗣、马彦珪和神闵敬皇后刘氏联手构陷,杖毙而死,其五子全遇难,两孙子幸存。任圜(?-927年)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大臣,陕西京兆三原人。后唐时,以镇州为北京,拜任圜为真定尹、北京副留守知留守事,历任工部尚书,兼任黔南节度使,官至宰相。927年,后唐明宗出巡汴州,民间讹言纷起,宣武军节度使朱守殷颇怀疑惧,遂谋叛变。权臣安重诲借机诬陷任与朱守殷通谋,密遣供奉官王镐赴磁州,矫诏赐任圜自裁。任圜受命怡然,聚族酣饮,饮药而死。
林仁肇(?-972年),建阳(今福建南平)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名将。林仁肇原是闽国将领,后归南唐,救援寿州,并在正阳桥一役中逆风举火焚桥,力阻周军进击,被任命为镇海节度使,又改镇武昌。北宋建立后,林仁肇力劝唐后主,请求收复淮南,未被采纳,改任南都留守。开宝五年(972年),唐后主中了宋太祖的反间计,将林仁肇杀害。不久,南唐灭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