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黑白皮毛有什么作用「大熊猫素有活化石之称为何毛发却以黑白色为主有保护作用吗」
但是大家知道吗,大熊猫虽然喜欢吃竹子,但却实打实的是一个食肉目的哺乳动物。
尤其是其直系祖先“始熊猫”,也就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大熊猫成员,在800万年前左右的中新世晚期,却是一个实打实的爱吃肉的主。
如今的大熊猫也因此获得了一个“活化石”美称。
不过伴随着大自然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始熊猫演化到300万年前的更新时初期之时,
说起最喜欢吃竹子的哺乳动物,相信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绝对会是一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模样,其每年所消耗的食物里面,几乎99%都是竹子。
但是大家知道吗,大熊猫虽然喜欢吃竹子,但却实打实的是一个食肉目的哺乳动物。
尤其是其直系祖先“始熊猫”,也就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大熊猫成员,在800万年前左右的中新世晚期,却是一个实打实的爱吃肉的主。
如今的大熊猫也因此获得了一个“活化石”美称。
不过伴随着大自然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始熊猫演化到300万年前的更新时初期之时,由于栖息环境的变化,它的主支也开始演化成了杂食兽,并开始逐渐适应在亚热带竹林当中的生活。
直到最后演化成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大熊猫”,食性显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还吃肉,但却并非是外出狩猎那些食草动物,而是就近捕食一些“竹鼠”改善伙食。
或者也可以说是在保护自己领地里面的竹子,因为对竹子而言,竹鼠是害鼠,会破坏竹子的地下根,使竹子枯死。
大熊猫的毛色与栖息环境格格不入
可问题是在大熊猫的食性、以及栖息环境都有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他的毛色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依旧是跟始熊猫一样的黑白双色为主,在大自然环境中显得极为突兀。
难道大熊猫就不需要保护色吗?毕竟大自然中的其它生物,基本都有自己独特的伪装色,就拿同为熊科的北极熊来说吧,虽然是白色,但其所在的却是同样白色的冰原。
反观大熊猫,到处都是绿色的竹子,或许冬天能安全一点,春夏秋季呢,就算是藏起来也一眼就能发现吧?
要知道大熊猫可是从三百万年前左右就开始适应热带、亚热带或者暖温带的气候条件了,毕竟竹子也只适合在这些气候条件下生长。
那么大自然为何会让大熊猫保留这样的黑白色毛发呢?单纯的就是为了彰显出它的可爱?显然不太可能。
可能有人会觉得是不是因为大熊猫的天敌比较少呀,而且又主要以竹子为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要有竹子,大熊猫也就能够生存,自然也就不需要什么保护色。
诚然,成年大熊猫确实没有什么天敌,以其那站起来近两米的身高以及120公斤左右的体重,而且还会爬树,有着锋利的牙齿和爪子,也确实没啥大型动物能够威胁到。
可大熊猫幼崽呢?
虎、豹、雪豹、还有鼬科的貂熊、黄喉貂、石貂,甚至是天上飞的一些鹰之类的猛禽等等,都有可能成为熊猫幼崽的天敌。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跟大熊猫食性很相近的生物,都喜欢吃竹子,也就是“马来貘”。
“马来貘”没有锋利的牙齿,没有尖锐的爪子,也同样没有犄角等一系列用于攻击或者自卫的武器,遇到天敌通常也只能逃跑。
但是其却同样拥有着跟大熊猫极为类似的黑白配色皮毛。
这也就足以证明大熊猫这种看似没有任何保护能力的黑白色皮毛,非但正是它们的保护色,而且还是有着足够的保护作用的。
大熊猫黑白色毛发的保护作用
而这种黑白色毛发的保护作用,还要从动物界的视觉器官功能开始说起,我们人类之所以能看到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是因为人类的眼睛对红、绿、蓝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比较敏感。
也就是所谓的“三色视觉”。
但是在自然界中,并非所有的生物都像人类这样对红绿蓝三种不同的光敏感,就好比哺乳动物,其绝大多数其实都是“两色视觉”,就好比我们常说的“红绿色盲”,其实就是“两色视觉”中的一种。
就拿红绿色盲来举例吧,红、橙、黄、绿等长波光线在他们的眼中就只是黄色,青蓝紫等短波光线在他们的眼中就只会呈现出蓝色。
诸如老虎,我们看的老虎皮毛通常都是橙色或者黄色,因为三色视觉可以感受到橙色和绿色的区别。
所以与周围青葱绿叶的环境相比,老虎的毛发也算是比较醒目的了。
可是在老虎所捕食的鹿、牛等食草动物的眼中,老虎毛发和周围的颜色其实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根本分辨不出来黄色与绿色的区别,毕竟橙色、黄色、绿色都属于长波光。
同样的,虎、豹这一类的猫科哺乳动物,其实也是色盲,就跟我们家中的猫以及犬科动物中的狗一样,也都是两色视觉,
在这种视觉体系之下,大熊猫的黑白色毛发其实跟周围的环境也是一致的,就跟黄色光照射到白纸上,白纸也变黄一样,大熊猫在这些其他动物眼中是什么颜色,取决于动物对什么颜色的光线比较敏感。
甚至更为严重一点,整个世界就只能像黑白电视那样分辨出黑白灰,其它的什么颜色也看不到,可这些颜色,不就刚好就跟大熊猫的黑白配色相符吗?
左到右:人类视觉、紫外线照射、模拟鸟类视角
那些昆虫以及很多鸟类之所以会进化的五彩斑斓,也主要就是因为鸟类的视觉普遍比人类还要好,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四色视觉”,甚至是更好的“五色视觉”。
就拿四色视觉来说吧,除了人类眼中的红绿蓝三原色以外,很多鸟类往往还对“紫色”光谱较为敏感,这也就意味着在相当一部分具有四色视觉的鸟类眼中,这个世界其实是一个非常魔幻的存在。
所以为了规避天敌,鸟类的羽毛以及一些昆虫、小蜥蜴之类的生物自然也就只能朝着更加华丽的花里胡哨的方向去进化。
那么熊猫幼崽在面对诸如鹰这样的天敌之时,大面积的黑白色搭配以及通常行动都较为缓慢的特性,反而更是让其成了一个类似于石头一样的存在。
结束语
显而易见,在大自然这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条件之下,熊猫的黑白色反而才是最好的保护色,否则又如何能在大自然中生存进化至少800万年呢?
毕竟远古时代可不是现代,尤其是更新世,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剑齿虎、泰坦鸟这样的专门以狩猎大型生物为食的特化物种,大熊猫虽然也是特化物种,可其明显是朝着食草动物的方向去的。
而且大熊猫的繁殖能力还不高,如果再没有点有效的自我保护手段肯定是不行的。
换言之,大熊猫进化至今,真正能够让他们保护色失效的,可能也就是类似于人类这样的三色视觉。
但从如今大熊猫这过得比谁都舒服的国宝地位来看,人类显然也不再是天敌。
【end】
大熊猫素有活化石之称,为啥毛发却以黑白色为主?
因为大熊猫在进化的过程中,毛发并没有改变,虽说大熊猫的毛发是黑白色的,但是在动物世界中,大熊猫的毛发却是可以保护大熊猫免受野兽的攻击的。其实,人类的视觉和动物的视觉是不一样的,人类之所以会看到五光十色的世界,其实是因为人类对红绿蓝这三个波长的光比较敏感而已。
而在动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会对这三个波长的光敏感。比如哺乳动物,很多的哺乳动物其实都是两色视觉,也就是只对其中的两道光波长敏感。因此,在大熊猫不断的进化过程中,因为大熊猫自身的皮毛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所以在进化的过程中,大熊猫皮毛的颜色其实是没有变化的。
而大熊猫在远古时期,其实是一个喜欢吃肉的肉食动物,只不过因为大熊猫在不断繁衍的过程中,因为栖息环境的变化,导致大熊猫开始转变成杂食性的动物,甚至开始适应亚热带的竹林生活之后,大熊猫的饮食习惯逐渐变成了食草性动物。
其实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大熊猫的形态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因此大熊猫才会有“活化石”的称呼。大熊猫虽说现在是食草性动物,但是因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大熊猫的栖息地变少。虽说人类对大熊猫进行了保护,但是大熊猫的数量依然没有怎么改变。
而且,大熊猫作为我国的国宝,是一种比较稀有的动物种类,在其他国家是没有的。而且大熊猫虽说是吃竹子,但是大熊猫对竹子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大熊猫在吃竹子的时候,其实只会吃竹子最鲜嫩的部位,同时,为了保证身体能量的供应,所以大熊猫会不断的进食。
为什么大熊猫的毛色是黑白相间的?
据科学家们表示,大熊猫之所以是黑白相间,那是因为这样能进行伪装和交流。因为大熊猫不能像狗熊那样储存脂肪过冬,所以大熊猫必须长途跋涉寻找食物,寻找竹子,由于大熊猫栖息地变化很大,有森林也有雪山,所以造就了大熊猫黑白相间的保护色。
熊猫的脸部、颈部和腹部都是白色的,而四肢是黑色的,这样有利于在觅食的时候伪装自己,不容易被敌人发现。白色能够帮助熊猫在冰天雪地里隐藏自己,黑色能够帮助熊猫在阴影处伪装自己。此外,熊猫的耳朵和眼圈也是黑色的,这里的黑色并不是为了躲避敌人,而是为了展现出熊猫的“凶猛”气质。
熊猫栖息环境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野外大熊猫的分布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处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势等。人为的干扰是现今影响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因素。
大熊猫具有不惧寒湿,从不冬眠的性格。哪怕气温在-4-14℃它们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它们也不怕潮湿,总爱在湿度80%以上的阴湿天地里生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