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我们现在看名家的书画用印,如果仔经观察落款用印,一般都是一方白文印,一方朱文印,而其中的姓名印,多用白文,另一方朱文印则多用来刻其他内容,斋号,或者其他相关的词语。一幅书画作品一定要有一方标记作者姓名,这是肯定的,甚至有的作品,只用一方白文姓名印。比如:
(吴昌硕的篆书)
吴昌硕的篆书“德寓斋”横幅,三方印清一色全部用了白文印,再比如:
(启功的行草书)
启功的行草书“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实际上也是三方印全部用了白文印,这个现象可以以后再讨论,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是,

我们现在看名家的书画用印,如果仔经观察落款用印,一般都是一方白文印,一方朱文印,而其中的姓名印,多用白文,另一方朱文印则多用来刻其他内容,斋号,或者其他相关的词语。一幅书画作品一定要有一方标记作者姓名,这是肯定的,甚至有的作品,只用一方白文姓名印。比如: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吴昌硕的篆书)

吴昌硕的篆书“德寓斋”横幅,三方印清一色全部用了白文印,再比如: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启功的行草书)

启功的行草书“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实际上也是三方印全部用了白文印,这个现象可以以后再讨论,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姓名印,大家都一致地选用了白文印?因为——

古有法式

其实,最早的根源,也是起源于吾丘衍的《三十五举》,你看,《三十五举》有多重要!

二十六举曰:凡姓名表字,古有法式。不可随俗用杂篆及朱文。

在吾丘衍眼里,只要涉及姓名表字,应当严格遵循“古有法式”,“不可随俗用杂篆及朱文”。这里的“古有法式”,实际上还是秦汉印的“法式”,如图: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秦白文私印)

在大多数秦私印中,用于印章的文字是摹印篆,文字多用白文,但我们知道,之所以秦印用白文是限于当时印章的钤盖方式,那时纸张远没有普及,印章多用于钤盖封泥。比如: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秦私印:令狐拳)

而到了汉代,受官印封泥的影响,汉私印仍是白文印占绝大多数,比如: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汉白文私印)

用于印章的文字是缪篆,缪篆虽然在字形特征上不同于摹印篆,但实际上它仍是摹印篆的发展,只是更加规整,更加方正,之所以大量是白文印,原因也是受官印封泥的影响,纸张远没有普及、帛用于书写钤盖,实在是太昂贵了。所以,汉印里的私印大多数(只是大多数,因为还有很多朱白相间印,甚至还有不少的纯汉朱文印)仍然是白文印,用篆是缪篆,如图: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汉私印:戴咸私印)

吾丘衍是崇汉的,这跟赵孟頫的理念完全一致,他们认为,用于私印,最标准的样式就是秦汉私印的样式:特征一:白文;特征二:摹印篆或缪篆(在他们眼里,摹印篆与缪篆基本等同,甚至他们干脆统称摹印篆)。

也就是说,从赵孟頫、吾丘衍的元代开始,文人篆刻的白文私印审美样式就确定了,大家以后都遵循这样的法则:吴门篆刻一众人大多是吾衍的徒子徒孙,其中的文徵明又是文彭的父亲,而文彭则是公认的文人篆刻鼻祖,其后明代影响最大的雪渔派和泗水派开派宗师都是文彭的弟子,于是,大家一脉相承,陈陈相因,白文私印的定式就这样传了下来。

书画作品上用白文印真的好看吗?

有这样几件事可以提前定下来:

1、白文印呈现的色彩红色比朱文印更加突出。白文印,就算是东汉之后的满白印式的白文印,其呈现的色彩特征也比较朱文印更“红” 。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白文汉印与朱文汉印的色彩对比)

2、中国书画的主要色彩来源于墨,其色彩特征是黑色。就算中国画所谓的“墨分五色”,墨的基础色调仍然是黑色的。

黑色与白色的色彩特征是:白其实是全部可见光均匀混合而成的,也称为全色光,又是阳光的色,是光明色,白色明亮、干净、畅快、朴素、雅洁。黑色即无光,是无色的色,在生活中,只要光照弱或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弱,都会呈现出相对黑色的面貌,因此,黑色阴暗、冷漠、压抑、端正、严肃。黑白两色是对比最为强烈的两色,也是冲突最大的两色,黑白是对立的,一个最暗一个最亮,很难中和到一起,黑色和白色放到一起,会给人一种成熟沉稳的感觉,不会像纯白色一样太过于空洞,也不会像纯黑色一样太深沉。

因此,白色的宣纸,配上黑色的墨,是经典的中国式的审美组合。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光谱曲线)

如上所述,黑白配是真正的符合中国审美的典型配色。那么,红色呢,它如何进入黑与白这个框架呢?

红色是红色是七色光谱中最内层的颜色,就是排序在首的颜色,也是波长最长的色,从色彩心理来说,黑红组合之美源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经验。黑红组合是黑夜中的火的色彩组合,它既有原始宗教色彩,又有足够的神秘感。因此,黑红组合又成为一对经典的审美,不论是东方审美和西方审美。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黑夜里的篝火)

比如2008年奥运会的会标,比如中国过年的对联,比如有一本小说叫《红与黑》,比如运动品牌里的李宁与乔丹,比如奥迪的大量黑红组合……太多了……

实际上,白纸、黑墨、红印是经过千万年积累而形成的符合美学原理的经典的中国审美样式。所以,白文印所呈现出来的红色强于朱文印所呈现出来的红色,而这种红色放在中国书画作品里常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方白文印突入黑白对比的书画作品,这种美是醒目的。

从这一点上说,吾丘衍的说法很有道理:白文印用于书画落款印真的好看!

所谓的杂体篆

实际上,吾丘衍所说的杂体篆,指的是除摹印篆和缪篆之外的大篆(包括金文、石鼓文)、悬针篆、韭叶篆、蝌蚪篆、砖瓦篆、钱币篆,甚至还包括后来标准的正体小篆(因为它不适合入白文印),在吾丘衍的理论里,它们都不适合进入姓名表字印。实际上,吾丘衍的时代,因为考古发现还未长足发展,战国古玺发现的少,战国文字的白文印还没有走入吾大师的视野,而汉朱文私印的发现则更晚一些,它们都未走入吾丘衍的审美定式里。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金文:大盂鼎)

这是金文的代表作,《大盂鼎》的篆书。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石鼓文》)

这是石鼓文篆书。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蝌蚪文)

这是蝌蚪文篆书。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鸟篆)

这是鸟虫篆的鸟篆。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砖瓦篆)

这是砖瓦上的篆书……就不再一一列举图片了,总之,这些杂体篆,在吾丘衍这里,都不适合放在姓名印里,因为姓名印要端端正正,不激不厉,要符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要“文质彬彬”,要符合儒家的中庸之美。

质胜文则野:质朴胜于文彩就陋略。过分的质朴,没有相应的雕琢,就会表现的过于陋略;文胜质则史:文彩胜于质朴就雕琢。过分的雕琢,没有相应的质朴,就会表现的过于匠气。所以,要文彩、质朴兼备。既要有朴素,又要富于文彩,既要有稚拙,又要有雕琢。这样才会呈现经典的儒家“中庸”之美。

其实也就是汉印之美:大方、朴实、浑厚、凝重、典雅。

吾丘衍这句话的影响力

综合以上两点,吾丘衍所认为的“不可随俗用杂篆及朱文。”既不能用杂体篆,也不能用朱文印。为什么会说那些杂体篆是“随俗”呢?因为经过唐宋两朝漫长时期的发展,秦汉印的端正篆书摹印篆和缪篆正被各种杂体篆取代,吾丘衍所说的杂体篆指的正是这些不端正的篆书,这些篆书正是他所处的时代,世俗大众所广泛应用的篆书。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吾丘衍像)

归复正统的篆书,回归雅正的气息,正是吾衍和赵孟頫倡导的“复古”理念的主要内涵,所以,他才会在《三十五举》里堂堂正正地列了出来这一条,这一条也在以后很长的时间段里成为文人印“姓名印”的标准,继而影响深远——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汉印:范昌私印)

我们来理一下篆刻的发展脉络:

吴门派印人大多是吾丘衍的徒子徒孙,而这些吴门派印人中,文徵明是极有代表性的一位,被文人公认为篆刻鼻祖的文彭是文徵明的儿子,此后影响最大的“雪渔派”和“泗水派”开派宗师何震和苏宣都是文彭的弟子。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篆刻起源上的几个人物)

也就是说,后世的篆刻,根儿,都在吾丘衍这里,《三十五举》影响深远,不言自明!

事实上,就算如此,后世的篆刻中,姓名印也没有被白文印一统天下,还是有一些有创造力的篆刻大师开始控索性地将朱文用于姓名印,并且不拘于后来的战国朱文玺印式和汉朱文印式,如吴昌硕的姓名朱文印: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吴昌硕的朱文私印)

我们看,如果说第一方吴昌硕的自用印“俊卿印信”还是汉朱文印的风格,那么第二方他刻赠葛书徵的私印却已大部是吴大师的风格了。我们相信,后世会有更多的伟大篆刻家创造出更有影响力的私印印式。

尽管如此,姓名私印以白文、缪篆面目出现,仍然是现当代文人篆刻的一般标准。所以,初学篆刻,刻好一方白文私印,是入门功课。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篆刻初学:《三十五举》里的四字汉白文印章法

我们见到的汉四字白文印是汉印最常用的印式。为什么呢?

神秘一点的说法,是因为据“五德终始说”,汉为火德(所以有“炎汉”之称),对应数字四,新莽时,王莽认为本身的新朝为土德(火生土),土对应数字五,所以新莽印多为五字以上印,不足五字,也要加“之印”、“之章”以凑足五字,实际上,“五德终始说”很复杂,西汉的刘邦与东汉的刘秀的见解就纷歧样,刘邦认为汉是水德(他认为周是水德,汉继续的是周,秦太短不算数,到汉武帝时,感觉秦朝绕不外去,汉又成了土德,因为土克水,用的是相克的事理),刘秀认为汉是火德(这实际是王莽的概念,新莽是土德,土能灭火),但不管若何,他们都选择了四字印做为官印的尺度样式。

(汉高祖刘邦像)

是以,我们认为“五德终始说”并不是汉印四字的首要原因,汉印四字的最首要原因该当是四字对于四四方方的印面最为正直,而正直、朴质、中庸,恰是 *** 审美的最高追求,如图:

(汉印:段平私印)

朴质而正直!实际上,懂得汉四字白文印,对懂得汉印很主要。

以上这一段算是引子,回到《三十五举》关于四字印的一段:二十二举曰:四字印,若前二字接壤略有空,后二字无空,须当空一画地别之。字有有脚、无脚,故言及此。否则一边见分、一边不见分,不法度也。

吾丘衍的这一条说的过于简洁,只说,若是前两个字(就是印蜕右边的两个字)接壤处略有空,那么,左边的两个字中央就不克慎密相连,必需留出“一画”的旷地,以对应右侧的两个字的章法花样。这实际很简洁,原则就是“对称”,就是“平允”,就是“秩序”,就是均分印面。

要知道:均分印面是汉印四字章法的底层、最遍及章法原则。

吾丘衍认为如许做的原因是篆字有的有垂脚,有的无垂脚,要留出中央的“一画”旷地,为的是连结印面的秩序。

(留出一画之地)

以“皇后之玺”为例:吾丘衍的见解很简洁,纵向的那条白线是为了包管摆布两列的秩序,这条线先不管,若是“皇”字和“后”字之间的那条蓝线旷地存在,那么,就必需在右侧两字(即“之”和“玺”两字)之间也要留出旷地,就是上图中的那条黄线。

但实际上,汉四字白文印的章法远不止这么简洁,因为除了官印之外,汉白文印还有私印。所以,四字白文印的章法,至少有如下几种:

1、印面均分。这个例子太多了,几乎所有的四字汉白文官印,均是如许的章法,如图:

(汉印:刘盖宗印)

这很通俗,初学篆刻,最易上手的四字白文印章法,就是这一种;

2、按需分派。每个字凭据笔画的几多占有印面位置,笔画多的,就多占位置,笔画少的就少占位置,文字之间互相谦和避让,一团和气,好比:闵胜之印,赵福之印。

(两枚汉印)

又好比下面这两方:

(郭世之印和宋贤私印)

不管若何转变,总之是将印面划分陋习礼貌矩的四块方地,各类样式的四块方地都能够,只要规整。如下面这方李翕之印:

(汉印:李翕之印)

你看,李字小得多,翕字够大,印字也随之变大。这一类,是转变最多的四字白文印章法。用熟了这一类章法,四字汉白文印章法问题就算根基解决了。其实就是:中央一条线划成摆布两列,依据字形疏密水平,划分摆布两块印面空间。

3、凭据字形排三列。这种印例对照少,但也是均分印面型,只是分了三列,如周竟之印:

(汉印:周竟之印)

这有点像新莽的三列文字印,于文字方面,好放置,因为篆书正本就是纵向长一些的。但我们看,实际上如许的汉白文印印式的印,看上去不正直,这不是我们看惯了的“汉印气息”。所以,我们不建议初学者采用这种章法来创作白文四字印。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汉印「学篆刻为什么要从白文私印学起」

谁告诉我篆刻的一些知识,

篆刻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未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起源
中国文字随著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在我们游心赏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义。篆刻是什么呢 ? 它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篆刻的「篆」宇,古写作「瑑」,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徵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确有一定的读音。
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唐宋之际,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
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划、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工具介绍]
[刻刀]
初学可备大小适中的一把,能备有大小不同的数种更好,除选购外,可用废钢锉、废白钢车刀改制。为防滑手须缠以纱绳。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圆,可崐作处理印面的辅助工具。
[印泥]
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产品为最好。如果无条件可用一般的办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绵印泥)。印泥宜放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印床]
初学用印床便于动刀,但熟练者常不用印床,以便执石之手灵活转动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属制多种,自制印床价廉实用。(?只要买一付元宝螺丝)。
[笔墨 砚刷]
笔一般以5、6号圭笔为宜。刷子可用旧棕丝自扎,也可用旧牙刷、旧油画笔代替,用以钤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残剩的石屑。
[印规]
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用角尺,可自制。钤印后印规暂不称动,如钤得不清晰,可将印章紧贴印规重复钤印。
[纸]
复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毛太纸等,钤印可用连史纸、薄宣纸。
[砂纸镜子]
磨印石开始可在废砂纸、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纸磨至细洁为度。(可备铁砂、水砂粗细不同的两种)小镜子用来反照印文。
[印筋]
搅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旧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属的。
[执刀法]
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各种执刀都有利弊。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摹操作表演。但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编者喜欢采用的执刀法,如同执钢笔。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
。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象打拳一样便于向外发动。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意运刀加工细节之不足。
[选印石知识]
这里介绍的是适宜青少年学刻用的普通石章
一青田石:产浙江青田。最名贵的是“封门青”冻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
二寿山石:产福建寿山。最名贵的是“田黄”,价同黄金,呈黄色半透明。三
昌化石:产浙江昌化。最名贵的是“鸡血石”。因石质红斑鲜艳如鸡血而得名。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铁质的砂钉、易伤刀刃。
其它还有浙江宁波的大松石、山东掖县一带的菜石、磨刀石(又称羊肝石)及目前开采的石源,很多采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纹,还有以蜡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细选择。
[石章抛光法]
石章抛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经过处理,使之细腻光洁的简单工艺。
方法如下:
(一)
先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纸打磨至细洁无纹路,然后在一块猪、羊皮里层涂上一层极薄的上光膏(俗名抛光绿油),最后把细石洗净石粉,稍干后在膏面快速擦试至光亮即可。
(二)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在金相砂纸上加一滴工业油液,?将细石反复磨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抛光的首要条件是砂除表面纹路,其细腻程度决定印石的光亮度。无钮印石宜磨成平顶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纸轻抹至不刃手为度。
[怎样写印稿]
写印稿前须磨细面,如磨石时力度不无法均匀,会出现印面倾歪斜,?须注意变换印石方位,初学者写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写法:先将印稿设计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如临印,可将印谱倒头放置,在选临的印拓边置一小镜,即依镜中印章样摹写上石。印稿上石后,宜用镜子对照原作仔细审视,作进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将毛边纸(或毛太纸等)复于印面,在手掌中压一痕迹,?然后?在纸透上压痕范围内用浓墨临写或设计印稿(初学者可先胜负铅笔)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纸石浮移位。3、?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湿的清水,再用干净的毛边纸吸干多余的水分。4、复二三毛边纸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后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笔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关键是:经细砂纸磨平后印面残剩的粉质不要去。?以浓墨写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后再湿水,以微湿均匀为要,?刻者可不断实践中逐渐改进方法。
[怎样摹印]
在临刻前,我们应做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摹印。方法是几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图纸工蒙于印拓上,用手轻轻压住纸不使移动,然后用小号圭笔蘸墨(?或碳墨水、绘图墨水),依原印线条摹写。要尽量将每个字中笔划的起笔、收笔、?转折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细节,摹写和接近原作,同时细心体会,记住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以后创作是大有益处的。(摹前须以肥皂洗手,?并用纸垫手,以免油腻污纸而难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线条,以细线勾边。如果用腊纸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纸摹印,只要将纸与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压下痕迹,(?摹印纸与印谱间可衬托一层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纸以保护印谱)摹下后用水印法翻印上石,?并且用墨笔稍加修描,即可临刻。初学宜选工整一点的满白文入手。
[运刀法]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
[冲刀]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速度,但这“冲”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角度较小,约30左右。
[切刀]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臀大动作来完成。
[怎样刻白文印]
运刀又有单刀、双刀之分。单刀即一刀直冲而下(如果刻完后反过来,?顺刀痕正中带一刀,略微带刻掉笔划中的一部分锯齿形裂痕,则可不致太单薄)?不宜初学,这里不作重点介绍。
刻满白文用双刀法刻去笔划,即用流水作业法将一方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将横划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180°。②将横划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划两终端。③④竖线也依上述办法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及部分不够之处。刻时“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因为不足可补,超过则不可补救。
[怎样刻朱文印]
刻朱文印与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笔划、印边,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也有双刀流失作业法,一印分四次刻法,最后收拾印边,剔去笔划、印边之外的残留部分。印不必刻得过深,刻刀须紧贴笔划,否则刻成钤出后令人觉得白文变细,朱文变粗。无论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尽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写写的笔意。根据印文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运刀速度,转换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大印要重而沉着,小印宜轻而流畅。切忌不掌握轻重徐使笔划断裂,或刮削重复致全印死板。一切须勤学苦练,方能心手相应,运用自如。
[怎样临刻古印]
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无论书、画、刻印,临摹是必经之路。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高峰,它的成就可以比之于唐诗、宋词、无曲。临刻古印开始主要选择秦汉印中比较平正、质朴一路的印以满白文为佳。到有了相当的基础后,也可再选择有
特别的巧思或古拙奇宕一路的印,就象写字先临楷书,再临行草一样。办法是用水印法上石后,先以镜子校对,要力求写得与原印接近,刻好后,可用手指染墨轻拍印面,再同镜中的原稿核对修改。
[怎样临刻名家印]
明清以来各派名家印,是我国辉煌的篆刻艺术遗产中的又一高峰。各派的不同特点在印章中方寸之地呈现出神采各异的风貌。临刻名家印,可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在徽派、浙派、晚清四大家(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及其他如赵叔孺、赵古泥等名家印中选择接近自己性格的一类。初学一般宜选临工整一点的。朱白文都要临,同样也要熟记特点,仔细比较,学以致用。
[怎样检查临刻效果]
初学者临刻印章,一般不能一次奏效,尽管刻时小心,或许还会有不到之处。这时可用于指薄蘸墨的轻拍印面,然后用小镜对照原印,寻找不似之处加以修改,努力做到酷肖原印。并可用敲击、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残破效果。对照原印的过程是提高的过程,要花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来研究对照。
前人说:“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修改是次要的。如果是创作,则更应把精力化在构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败,再怎么也改不好了。
以后在写印稿时要做到:印写得不满意,宁可磨去重写,也不随便动刀,如该印实在写不好,不妨留作下次选用,这次可别选一方印练习。
[书法与刻印的关系]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与刻印的关系]
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划、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61351.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为什么有的老人脸上长老年斑「为何有些人满脸老年斑有的却干干净净呢医生说出大实话」 下一篇:坚持自主研发追求极致体验重庆移动掌厅装机用户数突破500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