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司马迁为何崇敬晏子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羡焉」
齐景公即位之初,国内公室衰落,大夫专权,尤以田氏势力最为强盛。但齐景公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短短几年齐国便由乱入治。
然而国情稍好,齐景公便不再孜孜求治,
晏子,名婴,字平仲,莱人也(莱,今山东高密),是我国春秋后期齐国著名的相国。其一生先后相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位国君,总时长达半个多世纪,其中相齐景公时间最长。晏子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其在朝,君语及之则危言,语不及则危行;国有道则顺命,国无道则衡命”。以此三世显于诸侯。太史公曰: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
齐景公即位之初,国内公室衰落,大夫专权,尤以田氏势力最为强盛。但齐景公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短短几年齐国便由乱入治。
然而国情稍好,齐景公便不再孜孜求治,而是贪图享乐,厚赋重刑,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乱象丛生。但因为有杰出政治家晏子的辅佐,齐景公依旧维持了几十年的统治,齐国在各诸侯中尚能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
司马迁对晏子十分推崇,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羡焉。”司马迁不仅钦佩晏子的治国理政才干和敢于进谏、匡救君恶的勇气,而且更崇敬晏子“进不失廉,退不失行”的人生信条和恪守古义的高风亮节。
晏子以苦为师,德厚而不受禄,生活俭约,以洁其下,为世人型范
故事之一:晏子给景公当相国,穿着布衣服和粗皮衣去上朝。景公说:“先生的家,已经穷到如此地步了吗?为什么穿着这么简朴呢?寡人不了解先生家的情况,这是寡人的罪过啊!”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过,先看看别人是如何做的然后再穿衣饮食的人,就会觉得贪图美味是错误的;先看看别人是如何做的然后再行动的人,就会觉得行为邪僻是有害的。我不贤德,我的家族的人更比不上我,他们依靠我的俸禄来祭祀祖先的有五百家,我还能穿着布衣服粗皮衣来上朝,这对我来说不是已经很奢华了吗?”说完拜了两拜就告辞了。
故事之二:晏子担任齐国的相国三年,齐国政治清平,百姓欢悦。梁丘据看到晏子吃中午饭肉食不多,于是就把这事儿告诉了景公。第二天,景公要把都昌之地封给晏子,晏子推辞不接受,说:“富裕但不骄纵的人,我不曾听说过;贫穷但不遗憾的人,我就是啊!之所以我贫困但不遗憾,是因为我以贫穷为自己的老师。如今君上封给我土地,就是改换了我的老师。老师被轻视了,封赐却被看重了,因此我请求辞谢封赏。”
故事之三:晏子正在吃饭,景公派遣的使者到了。晏子把自己的饭分给使者吃,这样一来,使者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者回去以后,就把这件事儿告诉了景公。景公说:“啊!晏子的家,原来是这贫穷啊。寡人不知道,这是寡人恶过失啊。”于是就派官吏送给晏子千金的财物和市场上的税款,让他用来款待宾客。晏子推辞了,景公三番两次地派官吏前去送给他,晏子最终拜了两拜辞谢说:“我的家不贫穷。我靠着君上的赏赐,父族、母族、妻族都蒙受了恩泽,还延及朋友,并用它赈济了百姓,君上的赏赐已经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说,从国君那里得到丰厚的赏赐用来接济百姓,这是臣子代替君上治理百姓,忠臣不这样做;从国君那里得到丰厚的赏赐却不接济百姓,这是筐子和小箱子的收藏行为,有仁心的人不这样做;进身时从国君那里得到赏赐,退隐后又得罪于士人,死后钱财转移到别人手中,这就是替人做家臣的收藏行为,聪明人不这样做。一匹粗布衣裳,一盆饭食,我已经很满足了,这些赏赐就免了吧。”
景公对晏子说:“过去我的先君桓公,曾经把在册的五百社的土地和人口封给管仲,他不作推辞就接受了,先生这样推辞是为什么呢?”
晏子说:“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想这就是管仲的失误、我的得当之处吧!因此我两拜辞谢不敢接受君上的命令。”
故事之四:晏子担任齐国的相国,穿的是粗布衣衫,吃的也不过是小米饭、五个鸡蛋和海苔而已。他身边的人将此事告诉了景公,景公因为这件事要封食邑给晏子,于是派田无宇将台邑和无盐邑送给他。晏子回答说:“从前我们的先君太公受封营丘,土地方圆五百里,为天下诸侯国的首领。从太公一直传到君上这一代,已有几十代国君了。如果都能以取悦国君来获得食邑,等不到君位传到君上这一代,大家都会奔赴齐国来索取土地,到如今君上恐怕连立足栖身之地都没有了。我听说,臣子有贤德就多给他俸禄,臣子没有贤德就减退他的俸禄,哪里有不肖父为不肖子,为取得封邑而损害他们国君的政事呢?”于是晏子最终没有接受封邑。
故事之五:齐景公打算为晏子换一套住宅,说:“先生的住宅靠近市场,低洼狭窄喧闹尘杂,不适于居住,请换到干爽敞亮的地方去住吧。”
晏子谢绝说:“臣的先辈都住在这里,我不配继承先辈的功业,这住处对于我来说已经很奢华了。况且住处靠近市场,一早一晚都能得到我需要的东西,这对小人是有好处的。岂敢烦扰乡里众人帮我迁居呢?”
景公笑着说:“先生住的靠近市场,知道什么贵什么便宜吗?”
晏子回答说:“既然自己从中能得到益处,怎能不知道呢?”
景公说:“什么贵什么贱?”
当时,景公滥用刑罚,市场上有人卖假肢,因此晏子回答说:“假肢贵鞋子贱。”
景公听后脸色变得悲伤凄怆。景公为此而减省了刑罚。
君子评论说:“仁德之人说的话,它的好处真大呀!晏子只说了一句话,齐侯就因此减省了刑罚。《诗》曰:‘君子来造福,惑乱很快就消除。’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晏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废义逐利、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春秋后期,但他不同俗流,依然恪守春秋之义。《韩诗外传》卷第四:“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言通财货,不为贾道;故驷马之家,不恃鸡豚之息,伐冰之家,不图牛羊之入。千乘之君不通财货,冢卿不修币施,大夫不为场圃,委积之臣不贪市井之利,是以贫穷有所欢,而孤寡有所措其手足也。”
官僚、贵族以“食厚禄”分肥国家,就不能再与民争利,要保持身份的高贵,恪守冠冕堂皇的教条。董仲舒说:“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在春秋前期及更早一些时期,“诸侯不专封”“大夫不专地”的“春秋之义”,在人们头脑中还是起一定作用的。何谓“诸侯不专封”“大夫不专地”?荀悦《申鉴·时事》:“诸侯不专封,富人名田愈限,富国公侯,是自封也;大夫不专地,人买卖由己,是专地也。”
然而,“及其周后,礼义弛崩,风俗灭息。故自食禄之君子违于义而竞于财,大小相吞,激转相倾。此所以或储百年之余,或无以充虚蔽形也。”因此,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无救,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繁而奸邪不可胜者也。
晏子不仅恪守春秋之义,而且也拒绝君上的赏赐,尽管这种赏赐名正言顺,其用意是“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
清代王夫之说:“德立而后道随之,道立而政随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混乱不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做官发财”的心理和思想大行其道。正如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一文中深刻揭示当时社会腐败的原因时所说:“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检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个大字。”保持名节的过程就是一个修身进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克服一个“贪”字。贪,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让你冷酷无情,让你良心泯灭,让你寡廉鲜耻、道德沦丧。如此怎么能取信于民,治理好国家?晏子深谙从政为官、治理国家之道,故安于俭朴,不重外物,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其实,贪者,也是思想和精神包袱。生命本是一场欢乐的舞蹈,人们之所以不能尽情起舞,是因为私欲束缚了自己。
晏子为淑人君子,不因权势而移情,不贪美色而失妻子之心,有古圣贤之风
故事之一:齐景公有个非常痛爱的女儿,想把她嫁给晏子。景公于是就到晏子家宴饮,正喝得痛快的时候,景公看见了晏子的妻子,问:“这就是先生的妻子吗?”
晏子回答说:“对,是我的妻子。”
景公说:“嘿!她又老又丑。寡人有个女儿既年轻又漂亮,请让她充实先生的内室。”
晏子离开坐席回答说:“如今我的妻子确实又老又丑,可是我与她共同生活的时间很长,过去也曾赶上她既年轻又漂亮的时候。况且人本来就是壮年托身于人一直到老,从漂亮时候托身于人一直到变丑。他曾托身于我,而我也接受了她的托付。君王虽然有所恩赐,但可以因此让我违背我妻子的托付吗?”晏子拜了两拜谢绝了。
故事之二:田无宇瞧见晏子独自站在屋门内,有个妇人从里面走出来,只见她头发斑白,身穿黑布衣服而里面没有穿皮衣。
田无宇讥讽晏子说:“刚才从屋里出来的是什么人呀?”
晏子说:“她是我的内子。”
田无宇说:“先生的官爵是中卿,拥有七十万钟的食禄,为何还要这么年老的妻子?”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离弃年老的妻子,叫做惑乱;纳娶年轻的妻子,叫做淫荡。而且贪恋美色而忘掉道义,地位尊贵而丧失伦理,这叫做违背道德。我可以做淫乱之事,不顾伦理,违背传统道德吗?”
故事之三:有个从事手工的女子打算托身于晏子的家,说:“奴婢是东城外的平民,希望能投身到先生家里,与先生家的众内室同列。”
晏子说:“时至今日,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不贤德呀!自古治国从政之人,让士人、农夫、工匠、商人各居一处,男女之间有分别而互不交往,因此士人没有邪恶之行,女子没有淫秽之事。如今我身负治国重任为民做主,竟有女子打算私奔于我,我一定有好色的表现而在行为上有不廉正之处了。”于是从此不再见这个女子。
西周春秋时代我国的家庭婚嫁形态还保存很多原始习俗,这些习俗有的与当时盛行的宗法制度结合起来,成为原始宗法性的婚嫁形态,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正常现象,不可用汉代以后乃至现代人的庸俗观点如非礼、淫风、乱伦等来看待古人婚俗。
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原始形态的婚嫁习俗和家庭形态主要有三种:
其一,烝、报式的家庭形态与婚嫁习俗。这是父系家长制大家庭下的产物。在父系在家庭中,家长掌管全家的所有财产,并实行一夫多妻制,占有许多妻妾。所谓烝,就是继承父亲地位的儿子,可以和除了生母以外的父亲的其他妻妾发生婚姻关系;所谓报,就是儿子可以和叔母、伯母发生婚姻关系,也就是把她们作为自己的妻妾。这种婚嫁形态在春秋时代及以前被认为是合法的、正常的。《左传·宣公三年》载:“(郑)文公报郑子之妃曰陈伪。”杜预注:“郑子,文公叔父子仪也。汉律,淫季父之妻曰报。”原来郑文公这位国君也是堂而皇之地把自己叔父的妻妾占为己有。
其二,媵和姪娣从嫁的家庭形态和婚嫁习俗。这种习俗是原始群婚制的残余,成为当时贵族男子霸占大批女子,实行一夫多妻制的工具。《春秋经·成公八年》载:“卫人来媵。”杜预注:“古者诸侯娶嫡夫人及左右媵,各有姪娣,皆同姓之国,国三人,凡九女,所以广继嗣也。鲁将嫁伯姬于宋,故卫人来媵之。”按媵或姪娣从嫁制度,如果诸侯娶一名嫡夫人,就有嫡夫人的姪、娣,两个同姓国的左媵和右媵,以及左媵和右媵的姪、娣,一起出嫁,一国三人,一娶九女。如出嫁国(女方)鲁国,迎娶国(男方)宋国(国君),则媵女国(晋国)三女为晋女姪、晋女媵、晋女娣,嫁女国(鲁国)三女为鲁女姪、鲁女伯姬(正夫人)、鲁女娣,媵女国(卫国)三女为卫女姪、卫女媵、卫女娣。陪嫁女除外,也有陪嫁臣,如百里奚。
其三,对偶性质的婚姻形态。所谓对偶婚,是介于群婚和一夫一妻制之间的婚姻形态,就是不牢固的一夫一妻制。这种形态,在庶民家庭比较流行。女子可以离家出奔,如《国语·周语上》载:“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反映当时一夫一妻制不稳定,女子可以随意弃家出奔。《左传·昭公十一年》载:“泉丘人有女,梦以其帷幕孟氏之庙,遂奔(孟)僖子,其僚从之。”女子可以随意离弃家室,投靠梦中人,与他人为妻。当时女子出奔不违法,还受到鼓励。《周礼》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家者会之。”目的在于多生育,添人口,增强氏族实力。
在这样的社会婚嫁背景下,晏子作为卿大夫能不弃发妻,不充内室,守身如玉,堪称古之圣人。执政者或者官员只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动员民众才能有号召力,治理政事才能有执行力,国家才能有凝聚力。古人讲:“好色者恕人之淫,好货者恕人之贪,好饮者恕人之醉,好安逸者恕人之惰慢。”从政为官确实应该像晏子那样始终保持人格的高洁,厚德载物,以保护人心世道的长远利益。
晏子在位不为身计,致仕不为子孙谋,破天荒地退还食邑、马车,令人叹为观止
故事之一:齐景公赐给晏子食邑,晏子辞谢没有接受。田桓子对晏子说:“君上高高兴兴地赐给先生食邑,先生却坚持不受以违背君上的美意,这是为什么?”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对上面赏赐的接受有节制,得到国君的宠爱就长久;俭朴地安居在自己的处所,美名就会传扬在外。长久受到宠爱并且美名传扬,这是君子所要做的事业,难道唯独我就不可以做呢?”
故事之二:晏子给齐景公当相国,告老时,请求把自己的食邑退还给景公。景公说:“从我先君丁公到如今,统治国家的国君已经有很多代了,齐国大夫中从来没有因为告老而退还食邑的人。如今唯独先生要退还食邑,这是破坏国家固有的法律和传统、抛弃寡人呀。不可以这样做。”
景公没有答应,说:“过去我的先君桓公,有管仲替他为齐国的政事忧虑操劳,等到管仲年老了,桓公赏赐他三处住所,福泽延及他的子孙。如今先生也给寡人当相国,我打算赏赐先生三处住所,福泽延及先生的子孙,难道不行吗?”
晏子回答说:“过去管子侍奉桓公,使桓公的道义超过了其他诸侯,恩德遍施于全国百姓。如今我侍奉君上,国家仅能与其他诸侯处于同等地位,百姓心里集聚了很多怨恨,我的罪过实在太多了,可是君上却打算赏赐我,难道要让我这个不贤德的父亲替不贤德的儿子接受丰厚的赏赐,因而损害国家百姓的道义吗?况且道德微薄却接受丰厚的俸禄,才智昏庸却家境富有,这是彰显污浊而违背教化的,不能这样做。”
景公没有答应晏子,晏子退出朝廷。过了几天上朝时,晏子找了个机会就交出了食邑,又交出一套马车,这才了事。
孔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相亲也。”晏子去世时,齐景公正在菑地游玩,听到晏子去世的消息,立即催促备车马驾良驹往都城赶。景公觉得车马跑得太慢,于是下车快步地走;发现不如车马跑得快,于是又坐上车子。等他赶到都城时,已先后四次下车快步地行走了。景公边走边哭来到晏子家,伏在晏子的尸体放声大哭说:“先生时时刻刻批评寡人,哪怕再细小的过失也不放过,寡人还放纵不知收敛,在百姓中积下了深重的怨恨。如今上天降祸于齐国,不落到寡人身上,却落到先生身上,齐国的江山社稷岌岌可危了,百姓将向谁求告呢!”
景公手操玉器放在晏子的尸体上并为之痛哭不止,泪水都沾湿了衣襟。大臣弦章劝诫说:“这不符合礼仪。”景公说:“这个时候,哪还用得着礼仪啊!过去寡人与夫子在公阜游览,先生一天之内批评寡人三次,如今谁还能这样做呢!寡人失去了晏子的辅佐,国家就要完了,还有什么礼仪可言呢?”景公脱帽大哭,极尽哀痛之情后才离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