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妈妈很无奈「他们的妈妈唱出了巨婴国男人们的忧伤」
有钱的给妈妈送点小礼物
没钱的给妈妈唱首歌,没想到点开歌单居然都是这些:
妈妈 我想到过死
别担心 其实死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孤独 一个人的感觉
无人问津强颜欢笑
像一个找不到家的方向的弃儿
妈妈 我不能回到你的怀抱
因为我们终将肚子面对这个世界
我不会对你说出我的痛苦
因为那是我最后的坚强
妈
Ladies and Gentleman : 今天是母亲节, 首先祝贺全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
有钱的给妈妈送点小礼物
没钱的给妈妈唱首歌,没想到点开歌单居然都是这些:
妈妈 我想到过死
别担心 其实死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孤独 一个人的感觉
无人问津强颜欢笑
像一个找不到家的方向的弃儿
妈妈 我不能回到你的怀抱
因为我们终将肚子面对这个世界
我不会对你说出我的痛苦
因为那是我最后的坚强
妈妈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都会凝视深蓝色的夜空
我真想是那一颗颗闪亮的星星
有无数个同伴
每当那失落的感觉包围着我
我都会静静地望着这个世界
我不知道是我抛弃了这个世界
还是它抛弃了我
妈妈 你听见了吗
妈妈 帮帮我
妈妈 亲爱的妈妈
妈妈 亲爱的妈妈
我多想分给你一些我的力量
我多想给你一颗轻松的心脏
妈妈 妈妈 走的时候一定叫醒我
妈妈如果你不想看到你的孩子在清晨难过
我不想在没有叶子的冬天沉默
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一辆能带我远离悲伤的车
妈妈 妈妈 带我走吧
我们到天上或地下去等着爸爸
妈妈 带我走吧
我相信天上或地下有个永不分离的家
还有什么能够盛开
你知道我一直很乖
我们的过去是一片稻田
还有什么值得期待
mama dont let me down
mama go with the wind
蒲公英和炊烟都在等你
你的孩子一直很乖
妈妈呀 我为什么忧伤
妈妈呀 我为什么迷茫
可能是我刚一出生
就开始哭泣
可能是我刚一出生
就闭着眼睛
可我万万没想过
长大后的世界
是这么残忍
我还要离开你的温柔
去远方.....
妈妈,生命太漫长
你不能收回 我也无法放弃
妈妈,人类太肮脏
是他们都病了 还是我已经疯了
妈妈,我有时真的绝望
可是又能怎样 我只好歌唱
Wuhuwuhuhu wuhuhuwu...
妈妈,世界太荒唐
你看不清楚 我也说不明白
妈妈,爱情太无常
是她们甘于平凡 还是我想要的太多
妈妈,不要因我而悲伤
我的心从未彷徨 它要从容绽放
Wuhuwuhuhu wuhuhuwu...
小时候妈妈经常给我唱一支歌
我不知道那歌叫什么 却是我童年的欢乐
在那个纯朴的年代 那些温暖的夜
我躺在妈妈的怀里 静静的听着
妈妈还曾经对我说 你要学好功课
妈妈给你缝个新书包 将来去北京上大学
我真的来到了北京 背的不是书包却是Guitar
妈妈一定很伤心 在那个过年的夜
妈妈再给我唱首歌吧 就唱你教给我的童谣
虽然我现在长大了 可那支童谣我忘了
妈妈再给我唱首歌吧 就唱你教给我的童谣
虽然我写了一些歌 可哪能比得上那支童谣
小时候妈妈经常给我唱一支歌 我不知道那歌叫什么
却是我童年的欢乐 在那个纯朴的年代
那些温暖的夜 妈妈还曾经对我说
你要学好功课 妈妈给你缝个新书包
将来去北京上大学 我真的来到了北京
背的不是书包却是Guitar
妈妈一定很伤心在那个过年的夜
妈妈再给我缝个书包让我背上它去天涯海角
装上你慈祥的目光和你永不停歇的心跳
妈妈再给我缝个书包让我背上它去天涯海角
我肩上的东西太多了我要统统放进我的书包
哦-呜
不知道为什么不走 说不清留恋些什么
在这儿每天我除了衰老以外无事可做
昨晚我喝了许多酒 听见我的生命烧着了
就这么呲呲地烧着了 就象要烧光了
在这个世界 我做什么
我问我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
妈妈我恶心 在他们的世界
生活是这么旧 让我总不快乐
我活得不耐烦 可是又不想死
他们是这么硬 让我撞他撞得头破血流吧
他们是些有轨电车 终日往返工厂和厨房
他们关心粮食关心电视 他们都无所事事
看到他们我感到很难过 上班下班的植物人流
在菜市场里 人行道上
他们都冷漠地走着 妈妈那里面有你
你们面无表情 你们都衰老了已是满头白发
妈妈是你曾赐给我的生命 我已经把他吐得一片狼藉
我恶心我恶心 究竟是他们还是我们全疯了
妈妈我恶心 在他们的世界
知道吗 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
——————————————————————————————————
听完这些歌,小编只有一个弱弱的问题:
这些天才们的妈妈知道他们的儿子都那么能吗?
读书笔记《巨婴国》
如柏杨写的《丑陋的中国人》,武志红的《巨婴国》也揭露和分析了国人的丑陋,也即多数国人是一个巨婴,外表像大人,内心是个没长大的婴儿,甚至是不到6个月的婴儿,全能自恋,共生,偏执分裂是这个阶段主要心理特征。书中有些描述和总结很有趣,列举如下:
P16:理想的家庭结构,夫妻是定海神针。有问题的家庭结构,常可归到一种模式: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父亲,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P24:皇帝和大母神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权力的核心。可以说,社会体系中,如政府公司,常是男权体系,家庭体系中,常是大母神掌权,即有一个过于情绪化,什么时候都要说了算的女人掌权,
P31:类似苍蝇这样的东西紧紧盯着我们,我们一动都不敢动,除非该魔鬼发出指令,告诉你该如何动,这种感觉,该是无数国人在家里,学校里,公司或社会体系中的共同体验吧。
P32:中国的儒家传统以及社会权利体系,都是过度限制性的,所以我们也一直缺乏创造力,但我们又是聪明勤奋的,所以我们一直都有很好的模仿力
P34:弗洛伊德说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放到中国人这里,它的准确表达就变成:全能自恋性的本我,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和软塌塌的自我。
P35:儒家成为我们的主流文化,它的合理之处就在于,全能自恋的能量太强了,所以要设计一套非常烦琐的体系,来压制它,并且,必须将所有的龙们,都统一到一个思想中。
儒家为主流的思想体系,在减轻了龙们的破坏力时,也将其生的能量一并压制了,那么,该怎么办?爱,这就是答案。
p40:长久以来,我们的文化将利他和集体主义捧上神坛,而一直将利己和个人主义视为邪恶,这个逻辑到我们生活中,就成了这样的人生观:我要为别人活着。 (读者:而人性本私的本质会让为别人而活的人陷入矛盾和困惑中: 你是否值得我付出?)
结果,我们这个社会,大家都非常挑剔,很容易盯着别人的道德缺陷,说三道四。
第二章、巨婴心理:共生
P47: 国人的集体主义实际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个人无法存活,这个存活不单是物质层面的,更是心理层面的,国人之所以爱扎堆成群,这都是因为心理上需要有人陪伴,否则会面对破碎未成形的自我,集体主义的真相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太低,需要用共生的方式,最求和他人的融合。共享一个群体性自我,其中没有我,而只有“我们”
P77: 欧美社会,可能是这种格局,男人是The one 女人是The other ,但在中国社会,男人和女人,都是The other 他们都不是自身,都是围绕着别人转的"他者"
P78: 西方很多描述人际关系的句子,都会涉及到一点,尊重界限。但在国人这里,尊重界限,两人就像断掉关系一样。
崇拜加照顾,是搞定巨婴的绝招。(读者,照顾应该是献媚)
P89: 孙悟空是齐天大圣时,无法无天,为所欲为,自由自在,没有什么规则可以限制他,但终究被如来佛制服.放到国人身上,国人总是在追求为所欲为的自由,却不得不接受法力无边的大政府制约。
P97: 集体主义,一言概之,即,只有我们,没有我,也没有你。可以说集体主义会形成这样一个固有的道德意识-为集体的努力才是对的,反集体就是错的,特别是彰显个人主义的更是大错特错
P98:集体主义环境下,个人的身,必须奉献给别人或集体,这样才叫仁,才被承认,如有私心,你得低调,得在暗里做。可是私心谁没有呢?结果表面上大家都讲仁,但私欲却泛滥成灾
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不是拨高仁义礼智信,而是承认个体的价值。尊重个体,不侵犯个体的利益。
我们总是有这种矛盾,总强调道德治国,但我们社会,从整体上来讲一直算是“互害型”社会
P104: 中国式催婚逼婚的原因在于,结婚生子,构成一个完整家庭,这样就貌似活的像个正常人,如此一来,内在的不完整,内在的破碎心灵,就可以逃避了。这是用完整家庭的表面事实,去逃避破碎的深层事实。
p106: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一个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都不能构成存在的单元。破碎无处不在,春节团聚,成立家庭,都是孤独心灵在寻求链接,但希望我们能真的抱慰彼此,而不是形式上的完整
P108:发明集体之心的,自己也有私心,最后,集体主义是高层用来愚弄中下层民众的。等集体自我打破时,魔鬼一般的个体自我就会呈现,互害就会达到顶峰,真正能解决目前问题,并能切断中国历史轮回的,是法治与自由,法治而不是权力,才是对付互害型社会的唯一有效武器。
P116:中国家庭的糊涂逻辑,多源自婴儿期的心理,你我不分,整个世界都浑然一体,符合我想法的,是善的,不符合的,就是敌意的。
P120:共生即绞杀。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1.身体上,你我不能分离,你离开我,我会死,所以恨不得你死。2、你的思想要和我一样,否则你去死。
一个生命,是逐渐走向更开阔的世界的过程,好的关系,应该最终会导向这个结果
P137:在人际关系中,亲密很重要,界限同等重要。
不讲细节,大多是对付妈妈无孔不入式入侵的一种方式。
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一个常见的代价是---我不再是众人口碑中的好人。
P143:作为控制者的成年人,不能再将感觉等同于事实,特别是,不再因为失控而激烈地攻击自我。而在关系中,控制者要尊重界限,知道你是你我是我。作为被控制者,需要为自己争取空间。
第三章:中国式好人
…………
03 | 世界很大,我们的心却很小,小到无法容忍不同的意见
说句实话,写文章容易,但想标题真的很难,为了多增加一点可怜的点击量,就要费尽心思去想一个别人看到了,可能会点开来阅读的标题。真的不容易。最近都在看武志红老师写的那本后来因“质量”不过关而被下架的《巨婴国》,但是却不敢拿来作为文章的标题来使用,因为害怕会被封号。
因为害怕,所以前两天我都费尽心思地做了一件我本人最讨厌的事,铺垫再铺垫,文字不超一千,都不敢写《巨婴国》里提到的观点和理论。还不敢直接提出理论是来源于武志红老师所著的《巨婴国》。
其实前两天写的文章,都是基于《巨婴国》里的观点写的,只是因为自己胆小怕事,所以没敢直接表达。
如果我稍微胆子大一点,直接拿《巨婴国》来作为标题的一部分的话,相信以武志红老师的知名度,我写的文章也不算太差,点击量也会比现在的好很多。
毕竟昨天晚上在听到武志红老师分享他对“原生家庭”的解读的时候,他的粉丝们都在惋惜《巨婴国》被下架的事。
而我能够这般幸运的,在想看这本书的时候,遇见拥有这本书的帅哥,实在是该感谢上天对我的眷顾和帅哥大方地把书借给我看。
所以,我决定了,与其讳莫如深、不敢去承认,还不如大方承认来得自在和舒适。因为这关系到,我能否继续写下去。
01
在武志红老师所著的《巨婴国》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 巨婴 。
巨婴,即是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
而武老师认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心理年龄只停留在6个月前。
为什么武志红老师会有这种想法呢?
根据精神分析师们私下里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都停留在5岁前,所有民族都是如此。
0~6个月,武老师称为一个人的阶段。 虽然婴儿看起来和妈妈或其他抚养人在一起,但婴儿会觉得,整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人存在,且整个世界必须以他的意志为核心,他接受不了不同,不同即是敌对世界。
一个人的阶段会绝对地追求控制权,必须得是一个人说了算,另一个人的意志得被消灭。
6个月~3岁,武老师称为两个人的阶段。 婴儿开始意识到,他和妈妈是两个不同的人,他既需要和妈妈亲密,又需要独立。由此,亲密和独立构成了一对矛盾,两个人的意志同时存在,也构成了一个矛盾。这时的婴儿能接受彼此意志的不同了。
两个人的阶段的主题是争夺控制权,但不再是有你没我的控制权,而是可以接受对方与自己的不同,但希望自己的控制权多一些,同时要求两个人的身心都忠于彼此。或者说,你要忠于我,而我可以自由。
3~5岁,俄狄浦斯期,武老师称为三个人的阶段。 发展到俄期这个阶段,就意味着,一个人能接受关系的复杂性了,我爱你,但我也爱别人;你爱我,你也可以爱别人。譬如,孩子、工作、伴侣的异性朋友。你会要求一个忠诚的底线,但不再要求对方绝对属于你。
而6个月前的婴儿,会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心理特征: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我们是一体的,我们共同使用一个身体和心理。更小的婴儿,如三个月前的,他们甚至会觉得,我就是万物,万物就是我;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
也就是说,小婴儿处于一种混沌、未分化状态,他们觉得,一切都是混在一起的。特别是,他和妈妈,构成了一个心理共同体。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称,6个月前的婴儿,处于正常共生期。
武老师依此推论,超过6个月之后的共生,都可以称为 病态共生 。如大家庭、集体主义、没有界限、拒绝AA制、以己度人、统一思想等。
特别关键的是,在这个混沌的、合一的共同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算,而这个人最好是自己。这就构成了共生中的各种冲突,武老师称为 共生绞杀 。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是神,无所不能,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否则我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毁了世界,毁了自己。
武老师认为,这是巨婴和婴儿的核心心理,也是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之所以复杂难处的最根本原因。
中国男人都有皇帝梦,而中国女人都有皇后梦,这个梦的原动力就是,希望自己拥有无上的权力,要整个世界围着自己的想象转。如果不听话,就会有斗争。
这也是孝顺和听话哲学的根本所在。
偏执分裂,是6个月前,特别是三个月前的小婴儿必然会有的心理。
所谓偏执,即我的判断、我的意愿必须坚持下去。
所谓分裂,即事情一分为二,且两者不能并存。譬如,好坏不能并存、黑白不能并存、善恶不能并存、不同意见不能并存。
婴儿能力很差,一旦被照顾好,他的全能自恋得到满足,他就会有一种神一般的感觉——我一动念头,世界就会按照我的意愿运转;一旦没被照顾好,就会陷入彻底无助中,同时也会生出暴怒,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或者自己。
一旦有任何失控发生,婴儿会想,既然“我”控制不了这件事,那一定是“我”之外的其他力量控制的;并且,失控多是不愉快的,所以,控制这件事发生的力量是敌意,并且是主观敌意的。
通过这样的思考,婴儿就将失控产生的“坏”从自己的身上割裂出去,并且投射到外部世界中了。
类似逻辑,在巨婴身上很常见。譬如,家里少了钱,父母会因为怪罪孩子,逼孩子一定承认自己拿了,如果孩子不承认,就往死里打。有些孩子就是不承认,因为不是他干的;有些孩子则是被打怕了,不得已承认的。
巨婴们之所以的如此的逻辑是这样的:丢钱,意味着失控→失控,就一定是我之外的力量干→这个力量是恶意的→最容易控制不了,但又最容易归罪的就是孩子,所以就去怪他→他既然是恶意的,还不承认,那就必须逼迫他承认,这样,这份“坏”才能控制……
武老师认为,国人的关系之所以如此复杂难处,就是因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都带有一个婴儿在6个月前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
国人就像是一个会行走、有思想,但却因为一己私欲而要求别人跟自己统一思想、听自己号令,以己为尊的巨婴。丝毫接受不了或难以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想法。
02
在某些不太发达的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很多家庭都会生好几个孩子,然后选择学习最优秀或者他们最喜欢的孩子,倾尽家里的积蓄,都要送他到城里读书,希望他有朝一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出人头地。
在这样的家庭里出生的孩子,都知道自己的读书机会来自不易,是家里人共同努力和兄弟姐妹牺牲自己本身有的机会才争取来的,对于家庭,被送出来的孩子自然是念及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恩情的,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就会显得特别替家里人着想。
小智(被送出来的读书的幸运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有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和当地一个家境不错的女孩在谈恋爱,所谓是,爱情事业双丰收,羡煞旁人。
就在这时,小智觉得,自己实现了当初家里人对他的期待,不负众望,想要更上一层楼,让人生更完美。于是提出和女孩买房结婚的请求,但有一个条件,必须接上家里人来这里和他一起享福。
可女孩不愿意了,结婚是两个人的事,凭什么要接你家里人来住?经过多次协商和争吵都无果,女孩很不开心,家里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决定插足此时,帮自己的女儿讨回公道,也希望男孩能够妥协。
男孩也不示弱,立场坚定地说,我能有今天,都是家里人给我的,必须接他们过来享福。经过多次和女孩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无果,干脆请家里人出山,希望女孩能够理解自己的不易。
双方家庭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互相争斗。谁也容纳不了谁的意见。
于是,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就升级为了两个家庭的互掐。结局可想而知,最终两败俱伤,谁也没得到什么好处,房子没买成,最终落得一个分手的下场。
这也许就是武志红老师在巨婴理论提到的巨婴心理的三个最重要的特征的体现吧。
共生: 结婚本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因为一些利益问题,意见不合,而升级成为两个家庭之间的斗争,最后斗到两败俱伤,让本该在一起的有情人因此而不得已分手了之。
就是因为男女双方内心都没有界限感,认为自己的事等同于家里的事,斗争才会升级,到最后白热化,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全能自恋: 男女双方都希望对方能够听自己的,都不愿为对方考虑,除了全能自恋,还都很自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己为尊。最后斗到两败俱伤,分手下场。
偏执分裂: 男孩和女孩容不下对方的的意见,固执己见,容不下对方的想法,而都希望对方能为自己牺牲。意见之间不能共存,最后只能是有情人难成眷属。
这两个人本身就没长大,就像巨婴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非常地自我,以己为尊,注定是难成正果的。
唯有让这两个人学会接受和听取对方的意见,并做出一定的妥协,在心智上有所成长,才有可能得到并把握属于自己的幸福。
03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那么久,其实我是挺痛苦的。相信作为读者的你也一样。
其实我是不敢苟同武老师的巨婴理论的,之所以写出来,是希望能和大家有一个讨论的机会,接纳不同的意见。
因为我真的不想像题目所说的那样,世界很大,我们的心却很小,小到无法接受不同的意见。
也不希望自己像那对男女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只看到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里不成熟的理论而故步自封。
所以,欢迎各位有缘点开阅读的读者发表自己的看法,感谢。
武老师在巨婴理论里有一点是说得对的,如果一个人无法接受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还到处无理取闹,那跟一个巨婴又有什么区别呢?甚至有时还不如一个婴儿。对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