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妃为什么死后才封皇后「历史上为什么令妃去世后才被封为皇后」
令妃的人生非常有趣,她有两个重要的十年:一个十年生下了四个皇子和两位公主,其中永琰还被立为继承人,再加上倍受乾隆宠爱,因此
大家在看延禧攻略的时候,会发现令妃魏璎珞和乾隆皇帝非常恩爱。不过在正史里,并不是这么回事,乾隆皇帝并不怎么喜欢令妃,而且是等令妃死后才追封他为皇后,如果不是嘉庆当了皇帝令妃是绝对得不到这个名号的。乾隆和富察皇后之间的感情我们都明白,但之后乾隆就真的没有第二个喜欢的人了么?那未免这个皇帝也太专情了吧,其实乾隆不看重令妃还有多个原因,下面就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令妃到底是怎样的吧。
令妃的人生非常有趣,她有两个重要的十年:一个十年生下了四个皇子和两位公主,其中永琰还被立为继承人,再加上倍受乾隆宠爱,因此巩固了她在后宫的地位;另一个十年是继后乌拉那拉氏被废后,她统摄六宫,代行皇后职责,在后宫荣耀之极,然而直到去世也没能被立为皇后。
那么乾隆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不肯立令妃为后呢?难道真的是自古帝王多薄情? 说到这个问题,还是先要了解一下令妃这个人。
令妃比乾隆小16岁,是内务府包衣出身,通过选秀于乾隆十年入宫做了个小宫女。由于颇有姿容得到乾隆的青睐,被破格充入后宫升为贵人。不久又封为嫔。
令妃不仅生得漂亮,还特别聪明,她一方面很讨乾隆宠爱,另一方面她又对乾隆钟爱的富察皇后非常恭顺,因此深得富察皇后的喜欢。
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后,在整个皇宫中也只有令妃最能体会乾隆的悲痛,因此虽然前朝大臣及皇子多因富察皇后的葬礼而受到责罚,但与富察皇后感情深厚的令妃却得以封妃。据《清史稿》记载,此时的令妃已超越了出身及资历都较她有优势的舒妃之前,位于众妃之首,荣宠之极。
乾隆二十四年,由于生育皇十四子和皇九女有功,被册封为贵妃。
乾隆三十年,继后乌拉那拉氏和令妃随驾康熙南巡,乌拉那拉氏途中失宠被打入冷宫。而令妃则在南巡归来后荣升皇贵妃,并代行皇后之责,统摄六宫之事,长达十年之久。
令妃不光情商高,她还特别能生育,自乾隆二十一年至乾隆三十一年她共育四子二女。其中皇十五子永琰由于生下来便颇似乾隆,因此最为乾隆疼爱,在他13岁的时候,被乾隆秘立为皇太子。
按说继后乌拉那拉氏被打入冷宫后,一国之君应该再立一位新皇后统摄六宫,而令妃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无可争议的人选,可是她却因为两方面比较薄弱,一直没能得到转正的机会。
一个方面是令妃的出身低微。
清朝是个等级森严的朝代,长得漂亮不见得能成为皇后,但出身高贵却绝对是皇后的候选之一。纵观乾隆的前两任皇后,富察皇后是镶黄旗(上三旗首旗)出身,其家族累世高官,出身极为高贵;继后乌拉那拉氏是满洲正黄旗(上三旗之一)出身,家门多为武将,虽说赶不上富察皇后的出身,但也绝对是上得台面的出身。
令妃是汉军包衣出身,入宫后只是个小小的宫女,这出身就算乾隆想立她为后,只怕满朝文武也不同意,所以一向好面子的乾隆绝不会挑战祖训,落人诟病。
另一方面令妃虽说情商高,但没有人替她说话。
这个能说得上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乾隆的生母孝圣宪皇太后。
继后乌拉那拉氏并不得乾隆宠爱,但乌拉那拉氏却把乾隆的生母孝圣宪皇太后哄得很开心,所以她是众嫔妃中最得孝圣宪皇太后喜欢的儿媳妇。在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也没有提立后的事情,是孝圣宪皇太后不断给乾隆施压,乌拉那拉氏才得已被封为皇后。
乾隆三十年,乌拉那拉氏被打入冷宫后,孝圣宪皇太后却再也没有提醒乾隆要立皇后的事情了。
而令妃的娘家在前朝又没有显赫的地位,因此能替她说话的人一个也没有。
当然,除了这两个方面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继后乌拉那拉氏只是被打入冷宫,并未被废,而她所生的两位嫡皇子还在。
乾隆在63岁时将永琰秘立为皇太子,本来神不知鬼不觉,但如果将令妃立为皇后,前朝后宫必然就知道他会立令妃的儿子为太子,而这必会引起其他皇子的不满,也许会再次引发夺嫡大战,显然乾隆是绝不想看到这一幕。
因此,老谋深算的乾隆压根不提要立后的事。
不过,乾隆对令妃恩宠却是极多的。
据《清史稿》记载,令妃生前已拥有东珠朝珠,而东珠朝珠正是帝后的象征。
另外在令妃去世后,乾隆将她的娘家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并编为世管佐领,而这也是帝后娘家才有的荣耀。
除此之外,令妃的葬礼仪仗也增加了18件之多,总数达到76件,仅比皇后规格少1件。
种种迹象可以看出,乾隆对令妃的确是一段真感情,但是乾隆却又是个自私的人,为了维护皇家利益,直至令妃去世他都没有给一个皇后的名分。
直到乾隆六十年,乾隆公开永琰的太子身份后,才追封令妃为孝仪皇后。
尽管荣耀来得太晚,不过令妃好歹能入太庙享受一块冷猪肉了。
乾隆那么喜欢令妃,为什么直到她死后才封她为皇后?
乾隆那么喜欢令妃,知道她死后才封她为皇后是因为当时的等级制度非常的严格,而令妃出身低微。其实作为乾隆来讲,他肯定是愿意封令妃为皇后的,毕竟当时后宫确实没有皇后,而且令妃已经是皇贵妃的位置了,掌管后宫的职责也就交给了令妃,所以虽然令妃没有皇后的头衔,但是跟皇后是一样的权力和地位。
但是由于令妃的出身并不算太好,能够成为皇后的人,家族肯定身份显赫,因此就算当时的乾隆提议要让令妃做皇后的话,相信朝臣也不会同意的。而乾隆肯定也不会为了一个头衔去跟祖训抵抗,毕竟就算不是皇后,乾隆给令妃的待遇肯定也不会比皇后要差。
乾隆对于令妃的宠爱是有目共睹的,在令妃生前的时候就已经赏赐了东珠朝珠,后来在令妃死了以后,她的所有的娘家人都得到了抬旗,魏佳氏也就变成了镶黄旗,这对于魏佳氏来讲是莫大的荣誉,一般只有君王家族才可以享受着这样的待遇。这也表示了乾隆要告诉令妃,现在你的出身好了,下辈子就可以封你为皇后了。
而且令妃的葬礼的规格非常的高,当时的仪仗的一共有76件,而皇后的葬礼也不过77件,这样的规格确实已经可以跟皇后相比较了。作为一个宫女出生的人来讲,最后能够有这样的待遇,可见乾隆对她的宠爱。
一个宫女出生的妃子,在后宫中的地位一般都是不高的,甚至会受到其他妃子的挤兑,毕竟能够入宫做妃子的人的家庭身份都非常的显赫,至少不会给皇家蒙羞。宫女能够被君王宠信的可能性极低,就算君王偶尔宠幸了一个宫女,可能给不会给名分,但是令妃的地位就不一样,所以乾隆对令妃可以说是真爱了。
乾隆宠爱的令妃,为何生前没能成为皇后,死后才被封为皇后?
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还珠格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即便是如今也依旧记得那部剧,那部剧中的人,在剧中令妃娘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她知性温柔,善解人意,是格格阿哥们的好娘娘,也是经常为乾隆皇帝排忧解难的贤内助。
历史 中的令妃也的确是这样的一个人,温婉大方,善解人意,在乾隆后期,皇后那拉氏得不到乾隆的宠爱,而乾隆却深信令妃,宠爱令妃,后皇后那拉氏被废除,因六宫无主, 令妃掌管了后宫,但是她只是一个皇贵妃,并没有被封为皇后,乾隆皇帝爱她,而如今却又恰好有这么一个机会,为何不封她为皇后?而是在令妃去世之后,才封她为孝仪纯皇后。
清朝的阶级制度是十分明显的,清朝的贵族是八旗中人,清朝时期十分讲究阶级制度,就连入宫的丫鬟都要从八旗中选择,当然八旗之中也有着高低之分。八旗分为了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这八种,上三种由皇帝管理,下五旗由各个旗主管理,八旗之下又有着包衣,包衣是服役于皇帝、皇室和亲王的,这些人就相当于他们的奴隶。
令妃就是出生于正黄旗包衣,也就是一个宫女出身,地位十分低微,由于皇宫选妃,令妃魏佳氏因长相颇具姿色,被乾隆皇帝看中,成为后宫中的一员。自古皇后之位都是尊贵的,而且身为皇后,母仪天下是她们必备的素质,在八旗贵族出生的女子从小就会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无论是仪态还是礼仪上都符合皇后风范,而出生于包衣的,由于是奴隶出生,所以自然接受到的教育没有那么好,但是这不表示之后令妃不会学,只是在众人的心中,她出身于包衣,身份低下、低贱,自然就不能与皇后之位沾上边,所以从出生上,令妃魏佳氏就注定不能成为皇后。
乾隆皇帝虽然很爱她,但是乾隆皇帝依旧不能任性地将她立为皇后,因为乾隆皇帝遵守祖宗法制,他不能也不敢打破,而且朝中还有着那么多位大臣,那么多张嘴,乾隆皇帝只能给到最高的位置便是皇贵妃。
乾隆皇帝因为亲眼见过九子夺嫡事件,而且在雍正继位之后,出台了一个方案,秘密立储,这样来防止皇子之间为了皇位争夺的你死我活,乾隆继位之后也承袭了雍正皇帝的做法,秘密立储,他首先立了最爱的富察皇后的两位儿子,但是不幸的是他们都先后离世了,乾隆皇帝十分伤心,之后乾隆皇帝秘密的立令妃的儿子为太子。
在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立皇十五子为太子,也是秘密立储,这个时候朝臣和诸位皇子都在观望、猜测,谁有可能成为太子,此时乾隆皇帝已经秘密立储了,如果再立令妃为皇后,这无疑就暴露了太子的人选,令妃为了儿子她放弃了皇后之位。
进入后宫的女子,哪一个不希望自己坐上那最尊贵的位置,成为一国之母,令妃心中必定也是想的,但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令妃愿意放弃那个位置,最终选择了皇贵妃的位置。
乾隆皇帝时期,在生前就立为皇后的有两位,一位是富察皇后,一位是皇后那拉氏,富察皇后是乾隆最爱的人,但是富察皇后在乾隆十三年的时候,富察皇后病逝,乾隆皇帝十分心疼,面对着最爱的女人病逝,乾隆皇帝十分伤心。富察皇后的离世使得皇后之位空缺了出来,之后那拉氏成为了皇后之位的最佳人选,当时那拉氏不管是家世还是皇嗣的数量,都是最好的,因此在综合考量下,那拉氏成为了新一任的皇后,但是在乾隆三十年的时候,皇后和乾隆皇帝产生了矛盾,甚至在后来,乾隆皇帝废掉了皇后那拉氏,而废除的原因很含糊,只是说皇后行为不端。
两次废后的经历给了乾隆皇帝不好的影响和结果,一次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去世了,一次与一国之母发生了争执,两位皇后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乾隆皇帝的心上造成了创伤,之后的乾隆皇帝已经无力也无心在立新皇后的。所以乾隆皇帝不立令妃为皇后,即便是令妃的身份家世达到了皇后的标准,乾隆皇帝也不会立她为皇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