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导致安史之乱「从盛唐到安史之乱唐玄宗究竟经历了什么让大唐陷入万劫不复」
但是在统治后期因为宠信宦官沉迷美色荒于朝政,直接导致安史之乱,使得大唐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那么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究竟做了那些令人诧异的事情呢?他又为何会从一代明君转变为遗臭万年的昏君呢?
罢免张九龄张九龄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远见卓识,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名相。
并且张九龄敢于指出李隆基在政务上的错误,极大程度
作为大唐第七位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可谓是荣辱参半。在他的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得万国来朝。
但是在统治后期因为宠信宦官沉迷美色荒于朝政,直接导致安史之乱,使得大唐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那么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究竟做了那些令人诧异的事情呢?他又为何会从一代明君转变为遗臭万年的昏君呢?
罢免张九龄
张九龄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远见卓识,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名相。
并且张九龄敢于指出李隆基在政务上的错误,极大程度上减免了决策性失误。为大唐的局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历史上也将张九龄称为大唐最后一位名相。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宰相,又是如何被唐玄宗李隆基罢免的呢?
其实关于张九龄被罢免,就不得不提到三个人,一个是武惠妃一个是奸臣李林甫,另一个就是李隆基自己。
由于张九龄登上宰相职位之后励精图治,协助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所以张九龄在朝中的威望也是极高的,不少文臣武将都要巴结张九龄。
当时作为玄宗宠妃的武惠妃,自然也就想搭上张九龄这根线,而武惠妃目的则是想让自己的儿子李瑁当太子。
对于武惠妃的讨好,张九龄始终不为所动。并且还不止一次怒骂武惠妃:册立太子乃是国之大事,岂容尔等胡言乱语。
对此武惠妃一直怀恨在心,并且曾经多次在李隆基面前吹枕边风,说张九龄的坏话。除此之外,还想联合李林甫打压张九龄。
李林甫为人奸诈,也早已对大唐宰相之位垂涎欲滴,所以自然也就对张九龄恨之入骨。在张九龄被罢免之前,李林甫也是出了不少力的。
关于李隆基,他其实也有想要罢免张九龄的意思,因为作为大唐皇帝,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决策遭受到他人质疑,况且张九龄为人耿直,常常直言李隆基的错误,还常常明着教育李隆基做事要考虑周全。身为皇帝的李隆基自然也就对张九龄心生怨恨。
最终在李隆基武惠妃李林甫的共同努力下,这位大唐最后的名相,也就怀着无比的心痛和惋惜下线了。
在张九龄下线之后,唐朝本身的一系列问题就暴露出来,由于节度使权利过重,各地军阀也都蠢蠢欲动。最终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至此大唐便开始步入衰落的阶段。
早在张九龄在位期间,就曾经不止一次提起,安禄山不老实迟早起兵反叛,请求李隆基削弱安禄山的权利,但是李隆基那时只顾着酒色享乐。哪里想到过这一步呢。
所以在后世的一些说法里,张九龄被罢免宰相职位,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只不过在当时大唐正处于一个繁荣时期,这件事并未引起较大反响,所以也就为大唐埋下隐患。
一日杀三子
老话说的好,虎毒不食子,但是这句话在李隆基眼里,仿佛就是过眼浮云,什么儿子,想杀就杀喽。所以也就会发生一日杀三子的残局。
这件事也是发生在李隆基宠爱武惠妃的阶段。那时候武惠妃之子李瑁已经长大,武惠妃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当上太子之位,保证日后坐上皇位,自己也就可以效仿武则天。掌控天下。
所以武惠妃仗着李隆基对自己的宠爱,常常在侍寝时对李隆基旁敲侧击。而当时的太子李瑛知道之后也是恨得牙根痒痒。但是苦于自己不受宠,也说不上什么话,只好就此作罢。
不过李瑛也经常会伙同自己的两位兄弟借酒消愁,情到深处的时候就会指责武惠妃妖言惑众。使得李隆基对他们兄弟几人苛待。
这些话传到武惠妃耳朵里那可就了不得了,在经过一番添油加醋之后转述给李隆基,李隆基知道之后勃然大怒,当即就给了这几个不争气的儿子一顿教训。
李瑛兄弟三人也是敢怒不敢言。他们也没想到自己的一时口无遮拦,差点让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在此后就不再敢和武惠妃作对。
但是心狠手辣的武惠妃肯定不会停止对李瑛的针对,在经过长时间的密谋之后,于是在一天夜里,一条恶毒的奸计应运而生。
武惠妃显示在寝宫里大喊:有刺客快护驾。此时一直急于表现自己的忠心的太子李瑛和其他两位皇子马上就披甲戴胄的前往皇帝寝宫。
谁知李瑛这一去,不仅没能挽回父亲的宠爱,反倒是自己的太子之位和性命都丢了。
等到李瑛赶到皇帝寝宫的那一刻,迎接他的不是刺客,而是自己的老爹李隆基。从那一刻起,李瑛就知道自己中了圈套,而自己的小命也即将不保。
而李隆基在看到他们带着武器进入皇宫之后,这不摆明了就是谋反嘛,于是立刻下令废掉太子,贬为庶人。另外两位皇子也是如此。
其实一开始李隆基也拿不定主意到底要不要处死这兄弟三人,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但是在时任宰相李林甫的一句话下,李隆基也就做了一件令人很不理解的事情,那就是处死李瑛三人。
当时面对李隆基的举棋不定,李林甫说:这是皇帝的家事,我们大臣无权干涉。这句话看似撇清责任,实则暗藏玄机,就是为了让李隆基将三人处死。而李隆基也明白此事关乎自己的名誉,并且李家向来以造反著称,所以他也担心当年的宣武门之变重演,索性就将李瑛三人处死。
最终,太子李瑛和他的两个兄弟,就此死在了自己的亲生父亲手里。
娶自己的儿媳为妻
唐玄宗李隆基在执政前期,绝对算得上一个勤勉的好皇帝,但是在到开元盛世之后,他觉得自己付出的已经够多了,所以就逐渐萌生了享乐之意。
于是就开始了自己荒淫无度的后半段统治生涯,在武惠妃去世之后,李隆基觉得自己很是空虚,大臣们眼看皇帝没了精神,于是就开始为李隆基物色各路美女。
当大臣为皇帝寻觅美女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的朝政就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了,如果李隆基能看到这段历史,恐怕也得想起张九龄的好了,毕竟如果张九龄还在的话这种情况绝对不会出现。
正在大臣们束手无策之际,一个人的出现,就让整个大唐的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便是李瑁之妻杨玉环。
当李隆基看到自己的儿媳妇长得如此俊美,立马就拜倒在杨玉环的石榴裙下,于是开始想尽办法得到杨玉环。
这种行为不仅仅在现代,就算是在古代也绝对算不上光彩,但是李隆基却对此事乐此不疲。更是不惜花费三年的时间将杨玉环带到自己身边。
李隆基先是以皇帝之命,让杨玉环出家为尼,此后又为儿子李瑁另娶妻子。随后等到时间到了,就迫不及待的将杨玉环接出,并且封杨玉环为贵妃。从此二人就过起了没羞没臊的生活。
也正是杨玉环的出现,让李隆基彻底荒废朝政,任由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做大,面对蠢蠢欲动的各方势力,就连当时的大臣们都看出来了,李隆基作为皇帝却没有任何反应。
因为此时的李隆基早就把魂丢在了杨玉环身上。最终安禄山起兵反叛,唐军因安逸数年,早就已经失去了大部分战斗力,所以也是节节败退,而随着洛阳长安接连陷落,李隆基也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路,这些或许都不是让那些唐军将领气愤的。
最让他们气愤的是,唐玄宗就算逃跑,也不忘了带上杨玉环,而且一路上还总是游山玩水交流感情。丝毫不顾及后方追兵。所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事。
等到李隆基一行人逃到马嵬坡驿站之后,随行的众将士再也忍不了了。于是都堵在房门外要求处死杨玉环这个红颜祸水。李隆基当然不愿意。但是面对将士们的生命威胁,自知没有意义的李隆基只好赐杨玉环三尺白绫,而杨玉环也就此结束了惨淡的一生。
其实追根结底,唐朝发展到这个地步,跟杨玉环的关系并不大,根据历史记载,杨玉环仅仅是一个貌美如花的贵妃,他从不干预朝政,也没有子孙后代。
他并不像武惠妃一样,为了自己的孩子登上太子之位,采取一些不正当措施。所以某种意义上讲,杨贵妃似乎并没有错。
错就错在李隆基,作为一名君王,因为沉迷女色安于享乐,就荒废朝政对国家不管不顾,才是毁灭大唐的根本原因。
而李隆基最后同意处死杨贵妃,或许也仅仅是为了给自己能够让活命的工具。
那么李隆基又是怎么一步一步从勤勉皇帝,转变为这样一个荒淫无度的皇帝呢?
李隆基荒淫原因
追究李隆基极端转变的原因,就要看看李隆基从小生活的环境,李隆基出生于武则天时期,那段时间里,唐朝局面相对比较混乱。皇帝登基后只要不能顺从武则天就会废除。
而作为皇子的李隆基也自然难逃与此。所以李隆基从小就被武则天打压长大。在李隆基长大之后,通过政变的形式登上皇位。所以李隆基从心里就有一些危机感。
但是作为从小被苛待的皇子,自然心中会产生怜悯之心,所以在即位初期,李隆基还是知道如何做好一个君王的。
他在执政初期听从大臣建议改善民政,勤于政务使得大唐的局面越来越好,直到开元盛世的出现,使得唐朝变得无比辉煌空前强大。
也正是这样的局面,使得李隆基内心隐藏的那一面显露出来,渐渐地他开始有了享乐的想法,起初还有张九龄的劝阻,但是张九龄言辞犀利,丝毫不给李隆基面子。所以李隆基心里很不舒服,再加上大臣以及宠妃的煽风点火,张九龄也被李隆基罢黜。
至于李隆基为何会将自己的儿子处死,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唐朝历代都或多或少有着夺位的现象。作为皇帝肯定想着让自己的皇位更加稳固。
而恰逢武惠妃和李林甫的助攻,让李隆基更加感到不安。索性为了以绝后患,李隆基就将自己的儿子处死。
结语
李隆基从一代明君变成后世谩骂的昏君,这个过程实在是让人唏嘘。我们从来都不能否认李隆基的功绩,但是也正是李隆基晚年的昏庸,导致大唐一步一步走向万劫不复。
到最后我们只能说一句,生在帝王之家,坐上帝王之位,就代表着自己肩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果不能保持清醒,只顾得上沉醉于酒色之中荒于朝政,那么这位皇帝注定会给王朝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唐玄宗究竟是怎样从一代明君跌入万丈深渊的?
很多人都觉得玄宗在前期的时候是明君,而在后来却变成了昏君。其实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就明君和昏君来说,是没有一个具体界限的,所以我们不能通过一些事的表现去随意评价他们。
唐玄宗的一生
他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子,同时也是唐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他在位的时候是唐朝全盛的时期,正是因为他的执政才使得唐朝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造诣等再度出现了极度繁荣的状态。他在前期的时候,设计诛杀了不可一世的韦后,也铲除了韦后身后的大集团、大势力,后来随着李旦的禅位,使得他登基成为了万人敬仰的皇帝。在成为了皇帝后,他便励精图治,想要将自己的王朝,自己的国家再度开辟一个新的盛世,一个新的时代。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他严于律己、勤政爱民,任用贤臣和能人,排斥小人和奸邪,慢慢的便使得他的国家开始从最初量的积累,变成了质的飞跃,正是在他的手上,唐朝迎来了又一个盛世,也就是后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开元盛世”。
使用李林甫是昏庸的表现?
其实并不是,之所以很多文人会在史料上记载一个皇帝的昏庸,往往是因为在那个时候,皇帝并没有给这些文人“面子”,有的皇帝甚至不仅不给面子,还直接“压制”和“抛弃”,这就使得这些文人们会在后来的历史上做文章,就如明朝时期的嘉靖皇帝而言,就这个皇帝来说,他是一个极度聪明的皇帝。他只是在后期不上朝,但是在文件的批阅上,以及政策的下达上,都是由他亲自过目的,可是因为他在大礼议上很不给文官面子,而且在后来的行政中也是如此,才使得这些文官们在史书上进行“报复”,在给后世看的文献上进行报复。
所以李隆基也是如此,因为文官们对李林甫这个人很不喜欢,所以也就慢慢的将其延伸到了皇帝的身上。说起李林甫就不得不提绝悉桥到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便是“口蜜腹剑”,这是因为他在做事的时候,嘴上和政敌说的很甜,可是在背地里却捅别人刀子;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古代的官场上很是多见,而之所以李林甫会被作为典型拿出来说,也是因为他的行为得罪了大量的文人。
其实玄宗在后期并不是昏庸,相反来说他还是很精明的,可之所以他会被扣上昏庸的帽子,一是因为他专宠杨贵妃,而二则是重用李林甫。其实就这两个说法来说,其实是不成立的,因为在之前玄宗也曾经专宠过一个贵妃,而且正是在那个时候,他一手创立了“开元盛世”,所以说只是以单单专宠杨贵妃来说明玄宗后期的昏庸,其实是一种站不住脚的说法。
而第二个重用李林甫被扣上陆磨昏庸的帽子,也是不对的,毕并猛竟李林甫的能力是有的,要不然也不会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而且“开元盛世”的形成,他是出了很大的力。
而且就李林甫和一些普通的文人来说,他的能力以及做法会很符合皇帝的心意,这便是他的独特之处,很多文人在知道皇帝要做什么比较突破他们底线的事情时,便会借口一些堂而皇之的大道理来阻挠皇帝实现要求,而李林甫不同,他会顺着皇帝的心意折中去做,这往往会使得皇帝对他很是满意,所以可能正是如此,才使得朝中的一些文人墨客会很痛恨他的原因。
所以说玄宗后期昏庸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这只是一些文人主观的态度。
唐朝衰落的关键
这个关键便是“安史之乱”。要说安史之乱的发生并不是因为皇帝过于宠幸安禄山造成的。要知道节度使的权力在那个时候正在慢慢的扩大,“边境兵众,中央兵寡”是一件历史性的问题,为了防止大员们造反和叛乱,皇帝便会利用一系列的好处去拉拢,毕竟想要一时解决这样的状况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当时皇帝对于安禄山的宠幸,其实是出于拉拢节度使的思维去考量的。
综上所述,之所以后期唐朝会衰弱,是因为“边境兵众,中央兵寡”所引起的安史之乱。
开元盛世转瞬即逝,唐玄宗是怎样将唐朝推入深渊的?
由于在开元盛世之后唐玄宗开始贪图玩乐,不理政务,听信庸臣,将唐朝的开元盛世一步步推向了深渊。也就是是唐玄宗这一系列错误的决定,从而导致后面引发“安史之乱”的战争,也正是因为这次叛乱大大削弱了唐朝的实力,并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潘镇割据的局面,也没有办法顾忌到其他民众经济的发展,最终使得让开元盛世的唐朝走向灭亡。
唐玄宗在开元时期组建了一支强大梁拦的治国团队,他身边的宰相清一色都是治国的小能手,就比如姚崇、张悦。张九龄等等,这些人的才华轮番施展,帮助唐玄宗把大唐帝国推到了全面的顶点,这就是当时所称之为的“开元盛世”。或许这时候的唐玄宗觉得自己功德圆满了,该享受生活了,于是就把年号改成了“天宝”从"开元到天宝",唐玄宗身边有能力的臣子,变成了昏庸的臣子,从此唐玄宗的人生开始一枯桥路下滑,大唐帝国也跟着崩塌。
由于唐玄宗听从了李林甫他的怂恿,让胡人当了边疆的老大。本来首都兵力又少又弱,边疆确精兵强将扎堆,关键还掌握在胡人的手中。还有就是将三个军团交给了安禄山,这个安禄山就是当时李林甫向唐玄宗怂恿的胡人。 作为开创大唐盛世的唐玄宗,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唐朝是毋庸置疑的巅峰,这个巅峰的顶点也是唐玄宗所创下的,唐玄宗是唐朝在最久的一位皇帝,前半辈子雄才大略,励精图治,把大唐帝国送上了巅峰。可是到了唐代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战争导致后面唐朝长年潘镇割据,使得唐朝的统治权利名存实亡,所以在唐朝晚期的时候每天没渣猛都是想着平息战争,将唐朝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