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是错的「为什么买很多太极拳学学不会」
错亦错矣,用错了的太极图
说到太极图,中国人太熟悉了,更别说修练太极拳之人了。它不就是我们常见的双鱼太极图嘛(见图1)。
图 1
是的,就是它!这是我们最常见,用的做多的太极图。
放眼望去,当今练习太极拳者几乎都以此图诠释太极拳以及太极拳阴阳之理。但是,在下告诉习练太极拳者,你们用错了、大大用错了!!
何以见得?
第一,在1949年之前的经典太极拳著作中几乎不见此图踪影?也少有人论及?
大家可以看看以往的太极拳书
作者:罗永平
错亦错矣,用错了的太极图
说到太极图,中国人太熟悉了,更别说修练太极拳之人了。它不就是我们常见的双鱼太极图嘛(见图1)。
图 1
是的,就是它!这是我们最常见,用的做多的太极图。
放眼望去,当今练习太极拳者几乎都以此图诠释太极拳以及太极拳阴阳之理。但是,在下告诉习练太极拳者,你们用错了、大大用错了!!
何以见得?
第一,在1949年之前的经典太极拳著作中几乎不见此图踪影?也少有人论及?
大家可以看看以往的太极拳书籍,诸如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
陈微明的《太极拳术》、徐致一的《太极拳浅说》、杜元化的《太极拳正宗》、徐震《太极拳考信录》等等书籍,都不见双鱼太极图,只见得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虽绘有40多幅图,也没有一幅阴阳双鱼太极图,赫然卷首第一页的是另一种太极图(见图2)。
图2
于图可见,此太极图非彼太极图。
我们知道,“太极”一辞源于《周易·系辞》,其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但《周易》没有图。至于双鱼太极图从何而来,大致看法是源自道教人物学习《周易》的体会演绎而来,说的是,老子出函谷关西去流沙时,将其所创秘籍散播于蜀陕一带,道教某人于四川搜获秘图三帧,其中一帧就是老子遗留的即后来民间流传的双鱼太极图。
第二,那么,图2的太极图又是从何而来?原来是明代大理学家来知德绘制。
来知德,号瞿唐(1525-1604),他潜心研究《周易》和悟道达29年之久,于明万历26年(1598年)完成著名的《周易集注》。在这部书中,来知德根据他理解《周易》的义理和“主宰者理、对待者数、流行者气”理念绘制了“太极图”,后人也称其为“来氏太极图”(见图3)。
图 3
在下简单地探询了两种太极图的来历和区别,然,仍使笔者大惑不解的是,历年来诸多太极拳书籍和太极拳论者大都以“双鱼太极图”来诠释太极拳,几乎所有与“太极”理念有关的门派、拳种的图腾、标示都是以“双鱼太极图”为背景,而对“来氏太极图”视而不见,鲜有论及。只有陈鑫大量引用“来氏太极图”并论之太极拳。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主要的是“以易理说拳理”。其紧紧扣住《周易》的义理,推演、阐述太极拳,因此,他不仅在卷首第一页给出“来氏太极图”,而且在其后的图谱论述中以“来氏太极图”绘制伏羲先天、文王后天八卦图,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伏羲八卦消长等图来诠释太极拳。综观卷首,陈鑫引用、绘制的图谱,除人体经络图谱外,无一例外地引用“来氏太极图”。
陈鑫为什么引用不是我们所常见的“来氏太极图”诠释太极拳呢?
首先,告知太极理念的产生。《陈式太极拳图说》卷首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二幅图,即“无图(无极图)”和“太极图”(图4、图5):
图 4
图 5
太极是什么?“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陈鑫首先给出的这二幅图,不是充分说明太极系无极而来,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包含“太极”之中而为“之母”这一理念吗?
其次。告知“来氏太极图”重要。
陈鑫解在〈太极黑白图说〉中释道:“白者,阳仪也,黑者,阴仪也。黑白二路者。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其气机未尝息也。即太极也。非中间一圈,乃太极之本体也”。很明显,此图是太极阴阳两仪理论形象的图画。观图,其黑白二路阴阳螺旋缠丝之气机连绵不断,缠绕不息;中间一圆圈,为太极之本体。本体为内存先天中气,本体中气一运转,即产生阴阳、螺旋缠丝,从而再产生四象、八卦……生生不息。哇噻!这不正是太极拳运化方式生动、真实的写照吗?
“双鱼太极图”强调的是阴阳平衡和互为其根的变化,而“来氏太极图”不仅强调阴阳平衡,更进一步突出螺旋缠丝、本体中气。
太极拳者之丹田(本体)中气运转,阴阳螺旋缠绕连绵不断,生生不息也。也正是“来氏太极图”中间的圆圈与太极拳者的丹田吻合,再配合黑白阴阳螺旋线缠丝及两仪的消长,体现了《周易》义理与太极拳理的有机结合,毋用置疑地显示出“来氏太极图”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因此,陈鑫告戒打太极拳者,只有“默识此图”,才能将“太极生生之妙完具胸中”。故而说明来氏太极图重要!
再次,告知“缠丝劲”的精要。
陈鑫根据“来氏太极图”绘制“太极拳缠丝精图”(见图6),
图 6 太极拳缠丝精图
并提出了著名论断:“缠丝精,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运中气就是将丹田(本体)之气运化于缠丝劲中。
盯看此图十几秒钟,你会觉得,若顺着螺旋线不停向内旋,好似旋涡,可将对方来劲敷住、吞下,旋裹而去,乃向心力也;若向外旋,则好似龙卷风,可将对方吸起旋抛出,乃离心力也。妙,太妙了!简单的图谱就将太极拳螺旋缠丝劲奥妙刻画而出。所以,陈鑫说,“拳术家创立缠丝精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其至命矣,夫技艺云乎哉。不懂缠丝劲就是不懂太极拳。陈鑫将太极拳缠丝劲提高到如此高的地步,可见“来氏太极图”多么精要!
再再次,告知太极拳者应与天地合一。
来氏太极图于太极拳,是“天地阴阳之律”,是“消息盈虚”之理。如先天(伏羲)八卦于宇宙之本体:“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封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及后天(文王)八卦之春夏秋冬的生、长、收、藏所表现的阴阳气流循环的人间致用(见图7);
文王八卦方位图 (图7) 伏羲八卦方位图
如一年24节气之变化(见图8);
图 8 一年混沌气象图
如一月30天月轮盈缺之变化(见图9);
图9 一月混沌气象图
如一日12时辰之变化(见图10)。
图10 一日混沌气象图
为进一步说明问题,陈鑫以一日12时辰变化诠释太极拳“引进落空”之来氏太极图原理:子丑寅,为引(息);卯辰巳,为进(盈);午未申,为落(消);酉戌亥,为空(虚)
日有昼夜、月有圆缺、年有四季,此消彼长,消息盈虚,乃天地自然。太极拳者遵乎自然之规律,周身体现阴阳消息盈虚,于天地运转而运化,顺其自然,行之当然,开合无勉然,动静合天然,究乎天理谓所以然! 以天、地、年、月、日的自然变化喻太极拳运化之理,强调的是“吾身即天地,上下同流,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是自然而然之要,契合易理。
于上所述及所示之图,使我们对太极图的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双鱼太极图”是道教人物学习《周易》之体会并结合道教教义而阐发绘制,主张的是阴阳平衡和互为其根,是道教的图腾。君不见道观,道士的道袍皆是双鱼太极图。
“来氏太极图”是理学家学习《周易》之体会而阐发绘制,不仅主张阴阳互变,而且强调螺旋缠丝、太极本体,是太极拳者的图腾!
因此,“双鱼太极图”系道教所用,
“来式太极图”才是太极拳者所用!
顺便一说,目前陈家沟太极祖祠内太极拳博物馆广场上庞大的“双鱼太极图”是错误的!2012年,在下拜访太极拳祖庭时曾向当时县领导及有关人员指出其错误时很是愕然,听了在下的说辞后,很是信服,但因多种因素至今未改,呵呵!
好在陈沟已经有人接受在下观点,如“陈家沟太极拳传承发展研究会”暨“陈氏太极拳文武堂”的LOGO就采用了“来式太极图”(见图11),
图 11
而本人的LOGO早于2006年就用此图腾了(见图11)
图 12
再次重申:
“双鱼太极图”系道教所用,
“来式太极图”才是太极拳者所用!
为什么以前在练太极的时候要在地上画个太极图
练太极拳是不限时间场地的,地上有没有太极图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要领悟太极图本身的含义。凡练太极拳者,都知道太极图,但真正禅燃能读懂,领悟太改袭渗极图者不多。从表面看它只是一个绘有两条(阴阳)鱼的普通图,实质它包罗万象、精辟至核脊极。太极拳的根本要义尽涵其中。
请问太极图和太极拳有什么关系
太极拳是我国民间普及最为广泛的武功之一,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太极拳是依据太极理念而编排的复杂招式,所以太极拳高明就高明在先有太极理念后产生拳理,明白太极奥妙之处,方能达到至高境界。
文 | 杨吉德
太极拳理最受推崇的是宋元时期的张三丰之《太极拳经》和明代的王宗岳之《太极拳论》,但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在运用时应有所选择,把适合自己修炼的存于心中,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即为此也。两者不同之处在哪里呢?在于太极的理念不同;太极理念的不同在于时代不同;不同的时代太极图不同。本文就从太极图谈起。
“太极”一词见于《周易大传》: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图(不是现在常见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最早见于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其理论搜樱丛核心是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动而生金木水火土五行,阴阳为太极,太极本无极。其太极图式为:
上图式适用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用于太极炼气理论的是这个图
这个图最外一圈为无极,内里阴阳互交为太极。显示阴阳旋转太极生,太极终极为无极。从这个角度研究太极拳经,就明白了张三丰所说的精要之处了。
【太极拳经】(宋元 张三丰)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按照周氏太极图理解,周身为无极,要轻灵、贯穿、鼓荡;神宜内敛是太极内动,外虚而内实,绵里藏针即由此而出。“无使有断续处”是指周身松劲,松劲才可行气,形成一个气的外围,气虚而不实方可运行无窒。此处讲气的运行。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此段从阴阳论之,阴阳动而生太极,太极动而达于外,用气不用力,以意导气,形成虚实,不可意气分离。前后、左右、上下俱要讲虚实,虚实的实质就是阴阳。阴阳对称的原理可参照先天八卦图:
乾为阳,坤为阴;坎为阳,离为阴;震为阳,巽为阴;艮为阳,兑为阴。八卦代表八个方位,每个方位的对角线位置都是一阴一阳。阳实阴虚,阴虚阳实,随意转换,但不可两者同虚,或者两者同实。“无令丝毫间断”为意到气到,源源不绝。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长拳所谓的“八卦”,依旧是按照上图先天八卦方位而来,不同的方位习用不同的招式。进退顾盼定的“五行”则是按照河图而来。
此图方位和现在通用地图的方位相反,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北一六为水,南二七为火,东三八为木,西四九为金,中五十为土。进、退、顾、盼、定实际上依次五行为火、水、木、金、土。火主烈呈三角尖形;水主灵动呈曲形;木主速呈长形;金主刚呈圆形;土主定呈方形。按照五行之说,进则猛、退则灵、顾则快、盼则决、立则稳。
依祖师的经文,所有的动作都要按八卦方位而行,遵五行之要,分阴阳虚实,都属太极范围,气则归于无极。无极的概念是气不聚于内而鼓荡于周身,守神不守气。无极生太极是外虚世樱极而内运动,气随动作而出。
【太极拳论】(明 王宗岳)
《太极拳论》是明代王宗岳的精要论述,是练习太极拳的无上心法,但与张三丰的《太极拳经》有很大区别,不可混为一谈。两者主要区别在太极图上。也可以这么说,先有太极图,后有太极拳论,再有太极拳。按照拳经的说法,在王宗岳写《太极拳论》以前叫“长拳”,王宗岳之后才真正形成了完善的太极理念,并在长拳的基础上发展为太极拳。这么说的依据,是因为明代以后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太极图”,有了这个“太极图”才有了“太极拳论”,有了太极拳论才有了太极拳心法。
“太极者颂冲,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无极是张三丰拳经的中心,这里写“太极者,无极而生。”图中外圆为无极,内里两个阴阳鱼为太极,白者为阳,黑者为阴。王宗岳强调太极是本拳法的中心。
太极理论讲万物有阴阳,“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指不动为无极,动才产生阴阳,有了阴阳才有太极。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体现了阴阳交互关系,阳者为动,阴者为静;阳者主动,阴者被动。阴者缩一分,阳者则进一分,始终保持太极状态。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何为刚?何为柔?阴阳鱼鱼头交鱼尾,头强尾弱,头刚尾柔,柔者退则刚者进。我柔则我退,防止鱼尾被鱼嘴咬住;人柔欲退我贴近不离,谓之粘。每个人都有强项与弱项,我以强项粘住其弱项不依不饶,就是粘。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劲是内力的感觉,双方一搭手就知道劲力优劣如何。从太极图上看,劲力是有阴阳进退旋转渐增而来。由外而内,渐至增大,但有一个前提,必须围绕太极心旋转缠绕。也就是说,不管劲力从何而生,都是由阴阳围绕着它的中心旋转而来。如果不围绕着中心运转,劲就练散了,也无法粘住不放。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丹田又为气海,可周身走气,又可凝聚气息稳固下盘。本段可把太极图立起来看,太极心为丹田,隐现、重虚都是阴阳的快速转换,进之不怕长,退之不怕促,只要不失了中心,就能完成阴阳的运化而收放自如。
(前面省略一段)“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粘和走的关系关键在于阴阳在无极之内头尾相抵,围绕极心不离不弃,运动生劲,因刚柔交融而形成太极的完美组合。由浅太极到深太极,由小太极到大太极,由大太极再收缩为小太极,由一太极又可演化为多太极。由一太极变生多太极,无处不太极,即可从心所欲。
从两个时代不同的太极图看,《太极拳经》着重于神内敛,气外鼓,通过太极原理修炼内气,八卦五行是动作的基本理论;《太极拳论》讲气沉丹田,着重于拳法的太极特性,通过太极阴阳刚柔的纠缠原理,增加拳路的变化。《太极拳经》重在静,重在无极的气场;《太极拳论》重在动,重在太极阴阳的刚柔进退。练拳者应该多揣摩太极图,知道太极图的原理,才能领悟到王宗岳大师的理论精髓。
本文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太极图和太极拳论的关系,与太极拳的实际演练无关,如有不同,以拳师教导为准,希望读者加以甄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