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曾经那么相爱为什么会渐行渐远,当初那么相爱的我们为什么分开呢
“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没法朝夕相对?”
“一段亲密关系中,什么才是影响关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谁能想到,这些关于两性关系的“问号”,小悠在一档豆瓣评分8.8分的离婚真人秀节目里找到了答案。
芒果台最近热播的中国首档离婚观察类节目——《再见爱人》,把镜头对准了三对分别处于离婚一年、离婚冷静期以及打算离婚的夫妻,以冷静克制的视角记录了他们为期18天的房车旅行,将那些平日里被折叠的情绪、被忽略的细节、不明确的前因后果一一展开。
“为什么曾经海誓山盟的爱情,会随风而逝?”
“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没法朝夕相对?”
“一段亲密关系中,什么才是影响关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谁能想到,这些关于两性关系的“问号”,小悠在一档豆瓣评分8.8分的离婚真人秀节目里找到了答案。
芒果台最近热播的中国首档离婚观察类节目——《再见爱人》,把镜头对准了三对分别处于离婚一年、离婚冷静期以及打算离婚的夫妻,以冷静克制的视角记录了他们为期18天的房车旅行,将那些平日里被折叠的情绪、被忽略的细节、不明确的前因后果一一展开。
而这次旅行的目的,每个人不尽相同:有人试图挽回婚姻,有人希望寻找答案,有人将旅行当成告别婚姻关系的仪式。
当昔日爱人再次相遇,当两个平行世界再度交叠,故事的结局会改变吗?
《再见爱人》以三段破碎的婚姻为切口,像一面镜子般呈现出历经磨损的爱情「消亡史」,并折射出亲密关系中盘根错节的复杂性——相爱,却无法长久相伴;相爱,也并不代表全然理解。
正如节目里的那句话:在漫长的一生里,分别和爱不一定是相悖的。
那么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我们如何从相处模式的背后,看清对方隐藏的需求?我们又如何在认清需求后经营好一段亲密关系?
中山大学应用心理学系硕士、从事心理学教研与培训10余年的陈晓老师,在《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这本书里,就用深入浅出的社会心理学知识解释了关于亲密关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疑惑。
在这本书里,陈晓老师不仅以简单易懂的科普知识让我们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成因,更让我们真正学会把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方式融入知识体系,化身生活中的心理学家去思考和解读身边发生的事情。
有了陈晓老师在书中教授的心理学知识的加持,再来观察《再见爱人》里三对夫妻的关系,就能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他们之间所发生的一切。
01 不怕相看两生厌,最怕视而不见
郭柯宇和章贺,结婚十年,离婚一年。当初认识一个月就决定闪婚的他们,婚后却进入了一个「平行世界」,活生生把婚姻生活过成了合租生活,两个人也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他们像两颗孤独星球,按照自己的轨迹兀自运转着,完全参与不到对方的人生里,有点应了那句话——「我的世界他进不来,他的世界我不想去。」
显而易见的矛盾,来自于两人不合拍的作息时间:
5点30分,郭柯宇起身洗漱锻炼,此时的章贺还在睡觉;
10点,章贺才拉开窗帘起床,开启一天的活动;
晚上7点,章贺正和朋友聚会吃饭,而郭柯宇早已上床休息。
晚上11点,章贺在看电视,郭柯宇早已沉浸梦乡......
两个人明明近在咫尺,心却远在天涯,就像是一对「触不到的恋人」。
作息不同步,话题不同步,两个人在思维方式和沟通习惯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些都造成了关系的日渐疏离。那他们之间,到底有没有爱的成分呢?
陈晓老师在书中提到了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爱情的「配方」:
•「暖」的成分:亲密(Intimacy):表露自我,互相沟通
•「热」的成分:激情(Passion):强烈的情感需要
•「冷」的成分:承诺(Commitment):誓言、结婚、共渡难关
三种爱情「配方」可以构成八种爱情类型:无爱、喜欢、迷恋、空爱、浪漫之爱、伴侣之爱、愚昧之爱、完美之爱。
观察章贺和郭柯宇夫妇,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关系更倾向是「空爱」,只有婚姻的承诺之名,而无亲密和激情之实,比起相濡以沫的夫妻,他们更像是相安无事地一起度过了10年时光的室友。
但当初让他们走到一起的,一定还有些激情的成分,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正向欲望达到一定峰值之后,就会呈现与之相反的负向欲望。
这也是为什么你刚建立一段亲密关系时,会觉得对方闪闪发光,时刻都想和ta在一起,之后随着相处加深,光环也会慢慢消退的原因。
02 不是不够爱,而是不会爱
朱雅琼和王秋雨,婚龄6年,分居1年,目前已提交离婚申请,正处于离婚冷静期。在这次离婚之前,他们已经离过一次婚,但孩子的意外出现暂时挽救了这段婚姻。
但他们之间的裂缝,并没有因此弥合。如果说郭柯宇和章贺的矛盾是生活方式上的不同频,那朱雅琼和王秋雨则是沟通和思想上的不同频。
朱雅琼感性浪漫,王秋雨则拒绝一切仪式感,没有婚礼、没有纪念日、没有惊喜,他认为一切形式都只是一种表演。
曾经是超级女声的朱雅琼会写歌会唱歌,她的歌在节目上得到评委的高度评价,结果在王秋雨这里就似乎变得「一文不值」。朱雅琼需要鼓励,希望得到「赏识教育」,而王秋雨则认为她太幼稚,需要打压才能成长。
可王秋雨真的不在乎朱雅琼吗?不尽然。办理离婚前一晚失眠到凌晨的是他,旅行第一天集合时小心翼翼地上前迎接、最后帮朱雅琼拿行李的也是他。
很难说这其中没有爱,但他这种不善表达且有些「自以为是」的爱,朱雅琼并未感受到,反而感到自己不被关注和尊重。
这种相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节目嘉宾黄执中评论说:「人都是用被爱的方式爱别人。」
他认为,王秋雨之所以毫无仪式感,是因为他曾经接受的爱的类型就是如此,而这恰好投射在了他和朱雅琼的亲密关系中。
这实际上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模式的塑造,陈晓老师在书中也用真实案例科普了成人依恋理论及其四种类型。
约翰·鲍尔比提出的成人依恋理论,是指从婴幼儿时期与父母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套对他人及自我的心理表征,其工作模式对长大后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影响深刻。
基于鲍尔比的理论,巴斯洛缪又将依恋分为四大类型:安全型、失落/回避型、专注/多虑型、恐惧型。研究者追溯失落型依恋风格的亲子关系模式,父母往往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过于武断和不敏感,比如“世界上有一种冷,就是妈妈觉得你冷”,就是比较典型的失落型成人依恋的亲子模式。
王秋雨在亲密关系中,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伴侣的需求,将对方的努力和付出视作理所当然,很可能是源自于他与父母的关系模式。
所以,他不是不够爱,而是不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爱。
03 不是角色错位,而是需求错位
佟晨洁和KK,是三对夫妻里唯一没有离婚的,但结婚7年的他们正在纠结要不要离婚。
KK一直改不掉酗酒的毛病,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都是妻子佟晨洁一手包办。在婚姻中,KK像一个随时需要照顾的小朋友,佟晨洁不仅要照顾他的日常起居,还要照顾到他的情绪。
有嘉宾评论他是「妻宝男」,并说其实他生活中也是一个「妈宝男」,他对妻子的依赖几乎是复刻了他妈妈与他的相处模式。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亲密关系的背后,总是成人依恋模式在运转。
旅行第一天,大家一起露营搭帐篷的时候,别的夫妻要么是单独行动,要么是合作完成,KK却直接让佟晨洁来主力解决,自己坐着吃零食。不过如果跳出性别的框架,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无不妥。
他们之间错位的不是角色,而是需求:KK需要一个事无巨细照顾自己的妻子,佟晨洁需要一个能够为自己遮风挡雨的靠谱老公;KK想要一个小孩,而佟晨洁认为他就像个小孩,没法承担做父亲的责任;KK认为自己可以为她放弃自己的底线,而她只能为他降低底线。
佟晨洁在不想生孩子这件事上有非常明确的立场,她认为这和相爱是两码事。她在爱对方的同时保留了一部分爱给自己,并不会因为爱就放弃自己的立场。
于是我们看到她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KK讨论他们之间的问题,试图让对方做出改变,这实际上是一种尝试解决问题的建设性行为。
陈晓老师在书中介绍了心理学家卡里尔·鲁斯布特基于研究划分的四类亲密关系的冲突行为:
1. 发声:主动讨论问题,尝试改变
2. 忠诚:等待并希望事情变好
3. 退出:分手,离婚,虐待
4. 无视:忽视伴侣,拒绝沟通
陈晓老师说:「冲突和矛盾并不是导致我们感情破裂的根本原因,我们如何处理冲突和矛盾才是。」
佟晨洁的观点输出和尝试沟通,正是属于第一种建设性的冲突行为,她能有意识地觉察双方在关系中的问题症结,并推动事情发生改变,这可能也是他们是唯一一对尚未离婚的夫妇的原因。
《再见爱人》让我们得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在破裂和消亡的婚姻中,重新认识一段亲密关系以及其背后的沟通模式、亲子模式和成人依恋模式,从而更加了解自己。而陈晓老师在《什么心理》当中所教授的社会心理学知识,正是重新认识亲密关系的一把钥匙。
04 尾声
不只是探索亲密关系背后的心理机制,《什么心理》这本书还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疑惑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如何归因自己的行为,我们的自我概念如何形成,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认知失调等等。
从理解自我、探究行为,到改变态度、破解情感,最后到播种善意,陈晓老师以轻松的语言风格和深入浅出的教学,带领我们一同走进社会心理学的广阔世界。把社会心理学作为一种工具去思考,把周围发生的事当做一个透镜去探究,我们便能游刃于生活与工作。
#技术派的书架#
推荐阅读
《什么心理》
在书中你会遇到:迷失方向的年轻人、狂热的粉丝、为情所困的“痴男怨女”、纠缠不清的亲子关系、虐你千百遍的领导和“奇葩”的同事……作者通过有趣的案例结合社会心理学知识,向你解释:什么是自我、什么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态度、我们为何为情所困以及社会上那些令我们难以理解的现象。你会发现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