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情侣分手的原因是什么「研究发现大多数伴侣分手都是因为生活中出现了它」
矛盾就这样升级了。她说完他们吵架的全过程后,长叹了一口气,觉得明明没多大的事,却好消耗他们的感情(我听得也挺累的呢)。
确实,有学者曾做过一个名叫“爱情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很多伴侣分手的原因,都不是什么大困难,也不是双方不够相爱,而是生活的琐碎(Gottman, 2000)。
在一起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
朋友跟我说她和对象又吵架了,起因是她看不惯对象一回家就乱扔衣服和背包,就说了对象一句,结果对象反手就是一个回怼,说她也没有很爱干净,头发掉一地从来不捡。
矛盾就这样升级了。她说完他们吵架的全过程后,长叹了一口气,觉得明明没多大的事,却好消耗他们的感情(我听得也挺累的呢)。
确实,有学者曾做过一个名叫“爱情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很多伴侣分手的原因,都不是什么大困难,也不是双方不够相爱,而是生活的琐碎(Gottman, 2000)。
在一起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互相批评、抱怨、指责甚至恶语相向,可能都在所难免,而负面评价恰恰最影响我们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的感受。
再相爱的两个人也不可能总是甜言蜜语,我们总会有需要说出内心不满的时刻。因此,如何向另一半表达负面评价,如何接受另一半给自己的负面评价,关系到我们能走多久。
今天的文章就来跟大家聊聊,如何在亲密关系中正确表达我们的不满,以及如何处理对方给到的负面评价。
当我们表达不满时,
用指责的方式远比抱怨伤人
抱怨(complaint)与指责(criticize)是两种最常见的表达负面意见的方式。
但你们知道吗,虽然两者听起来很像,都是对他人进行负面评价,但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也截然不同。
Gottman的研究指出,指责是导致伴侣分手的一个主要原因,抱怨则不是;指责是消极而值得警惕的,但抱怨在一定的条件下,却可能是积极而具有建设性的。
为什么它们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首先这是因为,抱怨可能是有建设性的。
抱怨时,人们经常是在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评论。
我们已经很久都没有一起旅行了
我不想再听你说“你抽不出时间”了
你最近疏远我了
在面对你爸爸妈妈的时候,你不够有主见
这些都是就某问题提出的意见,是“对事不对人”的。
而且,抱怨的内容很可能是准确的——这些问题很可能反映了事实。有时,我们会对抱怨感到愤怒,就是因为被说中了。
被抱怨后,我们可能会马上矢口否认,甚至会做出反击。但是在内心深处,我们或许只是不想承认自己的不足,或担心对方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而感到失望。
但是,正因为此,抱怨才可能是具有建设性的——两个人越亲密,越了解对方,才越可能指出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
当一个人抱怨时,本身也包含着请求和需要的情绪。Ta不是为了贬低、打压对方,而是希望对方可以注意到问题并改进。
比如,当一个人抱怨“你疏远我了” “你总是没有时间”,ta实际上想说的是:“我希望你能靠我近一点” “我希望你多抽出时间来陪我”(Gottlieb, 2017)。
因此当我们想要表达内心不满时,抱怨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当对方在抱怨你的时候,ta们并非想要让你难过,而是希望你变得更好。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a.不要变成一个习惯性抱怨者。如果抱怨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这时,抱怨就不再是有益的,只会对你们的关系造成伤害。
b. 当你发现自己持续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抱怨时,那要注意了,对方可能并不那么看重你和这段关系,并不太愿意照顾你的感受,为你做出调整。
说完了抱怨,我们再来看看指责。
之所以说指责是消极且值得警惕的,是因为指责是一种评判(judgement)。
当你指责伴侣时,是在对ta这个人(或特质)下负面的结论,并利用这个结论攻击对方。
指责也是非进步取向的。它是一种泛泛的攻击,包含着轻视(contempt)的情绪。当一方指责另一方时,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
指责方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觉得自己做得更好、付出更多,而另一方有更多的缺点和问题。但ta们没有意识到,在认为自己处于弱势地位时,ta们其实已经把自己放在了道德高地上,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控诉他人。
在一段有建设性的关系里,双方本应让对方觉得这段关系是安全的、令人放松的,在出现压力或危机时,另一半会关心、支持、保护自己。但当指责和轻视出现,双方就会进入敌对、不平等的状态,从而与关系的本质背道而驰(Hatvany, 2016; Tatkin, 2012)。
因此,无论是你在对另一半,还是你自己遭受负面评价的时候,你可以先思考一下,负面评价的性质是什么,它们是抱怨还是指责。
比指责更伤害感情的,
是这9种隐性攻击
Atkinson(2006)认为,在亲密关系中,当我们指责对方时,我们可能是在向对方施加隐性的攻击。与辱骂、暴力这些明显的攻击不同,隐性攻击更加隐蔽,危害性却同样巨大。
Atkinson(2006)总结出了9种与指责相关的隐性攻击行为:
长期的指责甚至会变成情绪虐待。当一个人反复强调“你犯了错,你对不起我”时,其实已经构成了道德绑架,它会使对方产生压抑感、负罪感、和自我怀疑感 (Farber, 2013)。
不仅如此,当一个人开始反复指责,这段关系很有可能进入互相指责的恶性循环中:A犯了明显的错误(显性攻击),B开始对此进行指责(隐性攻击),A因为无法接受对自己的攻击而开始防御,B会更加愤怒,并且反复指责(翻旧帐),这时,A为了反击,可能会反过来指责B。
最终,两个人都相信对方是更应该被责备的一方,却拒绝承认自己在沟通方式上存在问题。当我们觉得自己是被伤害的一方时,也值得去思考:我是否真的完全没有过错?
如何正确处理亲密关系中的负面评价?
无论抱怨还是指责,如果没有被恰当地表达、接受,都可能导致争吵。与其让争吵消磨感情,不如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来面对负面评价。
1. 如何对待抱怨
如果你是那个抱怨的人:在抱怨的时候要时刻提醒自己“对事不对人”。
如果你是接受抱怨的一方:在对方抱怨时不要着急否认,如果你面对抱怨的第一感觉是愤怒、否认,那么抱怨反而更有可能是准确的。你可以针对对方抱怨的内容来检查自己。
进入亲密关系,你就必须要承受“被看见”的风险,你无法控制对方看到你的哪一面,也没有必要因为被对方看见了自己的缺点而感到羞耻。
因为在亲密关系中,伴侣就像是你的“镜子”,会如实反映出真实的你(Gottlieb, 2017)。有些地方被看到可能会令你感到不适,但它们却是令你成为更好的人的契机。
2. 如何对待指责
如果你是那个指责的人:
不要觉得对方既然犯了错,就是应该被责备的。在对方犯错时,你能否用有效的方式进行应对,才是你们关系成长的关键。
尝试用有建设性的抱怨代替指责,再用冷静分析代替抱怨。我们也需要特别警惕“翻旧帐”的行为。解决当下的问题,然后让它过去,不要在下次争吵的时候把它当做论据提出。
如果你是被指责的一方:
要知道亲密关系中的许多矛盾,讨论对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这很难帮助你们打开互相理解的通道。对方生你的气,并不是因为你做的事情本身是错的,只是因为你的行为激怒了ta,ta不喜欢你这样做而已。
因此面对伴侣的指责时,要记住take responsibility,don't take blame.
也就是说,你可以为你的行为惹ta生气而负责,但不要因此来评判自己行为的对错,更不要为此上升到对自己的价值评判。
等你们都情绪平静下来以后,你可以诚实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不适,并让对方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我不喜欢你说我懒,你可以告诉我下次具体该怎么做,而不只是批评我。”
3.如何对待隐性攻击
前文也提到,亲密关系中的隐性攻击虽然隐蔽,但危害性巨大。长期遭受攻击,会使人们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自尊水平会受到影响。
如果你与对方沟通无效,似乎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结束这段关系。
“不过只有你知道你的关系是否值得放弃或挽救”,执业婚姻家庭治疗师、旧金山关系研究所创始人Boissiere说,“但如果你一直感到痛苦,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可能是时候结束了。”
最后,既然爱情中的鸡毛蒜皮不可避免,那就祝我们的爱情都能在柴米油盐中升华,而不是被慢慢消磨。
当然,经营亲密关系、让爱情升华是一种能力,没有人天生就具备这种能力。在后台,我们常常能收到许多“以爱开始,却在磨合中感到失落”的留言,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磨合还要考虑更多复杂因素:
两个人在生活和观念上到底有何种程度的差异?
是两个人怎样独特的过往经历,带来了这些差异?
每个书中技巧,要怎样在真实的关系里实践和应用?
……
每对磨合过的伴侣都绕不开这些问题,这每一问都不好回答。
如果你想要认真学习和伴侣磨合关系的技巧,在冲突和疏远之间,走出第三条通往长久深刻的亲密之路,推荐你可以来看看我们热卖中的「21天幸福婚姻共练营」,致力于帮每一对爱人解决爱情中需要磨合的议题(不仅适用于已婚人群,如果你未来考虑结婚,启发也会很大)——
在这门课中,你会通过深度的自我探索,了解到让你执着炸毛的点到底源于哪些过往的人生经历;
同样地,你也将更深刻地理解你的伴侣,以及知道怎样类型的伴侣更可能与你开启一段持久稳定的关系;
你也会学到一套实操的婚姻经营技巧,它来自有18年 经验的婚姻咨询师在上千个案例中总结出的经验;
针对在婚姻关系中的重难点问题(如“亲子关系”“隔代教养”),你也能学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这堂「21天幸福婚姻共练营」,由KY专业硕博心理学主创团队,联合临床心理学家,亲密关系&家庭教育资深心理咨询师——王淑英老师(18年 婚姻咨询经验),精心打磨6个月推出。
除了帮你解决磨合问题,我们还想通过这堂课,帮助哪些还没下决心进入婚姻的未婚人士,了解真正的婚姻是怎样的,对“要不要结婚”这个问题想得更明白些;也想帮助那些在婚姻经营中遇到困难的人找到对婚姻的希望感和一套实操落地的经营方法。
转载自公众号 KnowYourself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