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有些瘦人吃再多也不胖什么原因,瘦子被注入了脂肪变成胖子

来源:鲁原心论坛
肥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近几十年来,肥胖人数急剧增加。世卫组织发出警告: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风险,全球每年“胖死”的人至少280万。然而人们在与肥胖作斗争的战役中,似乎总是失败的。大量的数据提示我们,未来是一个“微胖”的世界。
不过话说回来, 许多的瘦子即便未曾节食,也总长不胖。为了研究这方面的机理,BBC制作了一个叫做《Why Are Thin People Not Fat》的纪录片,试图解释瘦子为什么吃不胖。
一、胖瘦天注定有的人大吃

来源:鲁原心论坛

肥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近几十年来,肥胖人数急剧增加。世卫组织发出警告: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风险,全球每年“胖死”的人至少280万。然而人们在与肥胖作斗争的战役中,似乎总是失败的。大量的数据提示我们,未来是一个“微胖”的世界。

不过话说回来, 许多的瘦子即便未曾节食,也总长不胖。为了研究这方面的机理,BBC制作了一个叫做《Why Are Thin People Not Fat》的纪录片,试图解释瘦子为什么吃不胖。

有些瘦人吃再多也不胖什么原因,瘦子被注入了脂肪变成胖子一、胖瘦天注定

有的人大吃大喝却拥有苗条身材,另一些人却是喝凉水都长肉。这其中的奥妙究竟是什么?你可能猜到了,就是基因决定了你是易胖体质还是易瘦体质,也从某个方面决定了你的饮食喜好。

远古时代人类学会了狩猎,但是野生动物的脂肪含量只能满足一时的需要,单靠野果子也很难获取到足够的糖分。结果古人类要不连续几天撑饱,要不饿得肚皮贴背,处于饱餐和饥饿的周期之中。虽然人类之后学会了农耕,但是天灾人祸不断。5000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能吃饱穿暖的太平盛世加在一起都不足1/5。

人类在饥饿状态下,每天仅需要1000大卡左右的热量即可维持生命。在面临天灾之时,瘦子一定是死得最快的那个,而胖子熬过的时间可能长一些。

因此,容易胖的基因—我们称之为节俭基因(thrifty genotype)在进化史上一定是好的基因。所以换个角度讲,其实胖人不该承受过多的污名,因为正是他们的节俭基因才使得他们在饥饿年代能够存活下去,这在过去可算是优势呢。

随着文明的发展,丰富的食物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使节约基因出现不适应变化的表现形式,容易发生高血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等。这就好比把沙漠中生活的人,突然被扔到江南水乡。此外,人体内各种酶的数量和活性直接影响了营养素的吸收。

由基因决定的消化吸收能力越高,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消化更多的食物,从而间接使我们吃下更多的食物,也就使我们更容易倾向肥胖。但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总还是有少部分“瘦祖先”顽强地活了下来,吃不胖的瘦子就是那凤毛麟角的漏网之鱼。

一个人在没有人为干涉的情况下(非意识地增肥或者减肥),每个人的身体,都会给自己的体重设定一个值(这是由基因决定的)。想要改变这个设定的体重,不论是瘦人想要变胖还是胖人想要变瘦,都会是很痛苦的,因为你的身体会一直尝试把你带回这个设定的体重。反过来说如果你人为刻意地增肥或者减肥,虽然一时胖了或者瘦了,但一旦你恢复了原来的饮食,你还会回到你“基因公式”里所规定的体型。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如果你拥有较高的体重指数(BMI),那么你机体中或许就有9个基因会让你增重。

肥胖的父母生下肥胖的子女的机会高达80%,而瘦子父母生下胖子女的机会只有10%。若父母一胖一瘦,子女肥胖的机会似乎也很高,比如香港已故女艺人“肥肥”(沈殿霞)很胖,她丈夫“秋官”(郑少秋)却较瘦,但他们的独生女儿郑欣宜的体重达到180斤。

二、吃饱了就不再吃的瘦子

关于人们对食物的偏好和饮食习惯,背后有更复杂的原因。除了体型上的胖和瘦,还有一种方式能把世界上的人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吃饱了就一口也不多吃的”,另一种是“吃饱了还能再吃两口的”。科学家专门针对儿童做了一项调查实验。他们给幼儿园那些已经吃饱的孩子身旁放上一些小饼干,看看孩子们会有什么反应。有些孩子会把小饼干推开,然后继续干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有些小孩,会放下手中的画笔,开始吃饼干。

还需要指出,一部分“狂吃不胖”的人,一旦热量摄入超过了限度,他们就会开始呕吐。尽管他们也很想吃,但他们的身体会强制不让他们摄入超过需求太多的热量。有的瘦子坦言,即使食物再精美再丰盛,一旦吃饱了,就绝对吃不进去第二口。不难看出,这些吃不胖的人他们并没有太多的需求,更不会吃超过身体所需的食物。

一位食物方面的心理学家Jane研究发现,我们的饮食习惯形成于无意识的幼年时期。如果你在幼童时期就倾向于吃饱了之后还要吃,那你成年了也会做同样的事情。那么幼童时期的饮食偏好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是源于家庭成员的耳濡目染还是遗传?

人类发现造成肥胖的基因标记有97个,其中有一类让我们吃的更多。这类基因有些会影响下丘脑的进食系统,控制我们的食欲,如典型的FTO和OB基因等等。FTO的发现源于2007年英国科学家对2型糖尿病相关基因的搜索,但研究人员很快便意识到,它所扮演的真正角色与肥胖症直接相关。

研究人员对大约39000人进行了采样分析,断定携带一种FTO变异的两个副本的人,其体重增加了约3公斤,这是关于一种常见肥胖症基因的第一个清晰例证。在非饥饿时继续进食的儿童,拥有这种基因的几率也很高。所以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抵御摩登美食确实要容易得多。

剑桥大学的遗传学家在实验室小鼠体内发现,与对照组的小鼠相比,下丘脑中FTO减少60%的小鼠往往会拒绝进食。这意味着,FTO在食欲的控制中可能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研究并没有就此结束,FTO如何改变体重以及是否真的通过食欲起作用都是科学家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所以结论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抵御摩登美食确实要容易得多。对于大部分瘦子来说,他们无需克制就能够做到只有在饥饿时才吃东西。也就是说,瘦子其实是食欲不大的一类人。

而对于单纯依靠节食减肥瘦下来的人,即使已经摄吃了足够的食物,身体还是会继续发出“我很饿”的信号,让人接着吃。因此他们就算减肥成功,还是很容易反弹回原来的体重。

那么,是不是说有这个FTO基因就不能减肥了呢?我们的体重40%-70%是与基因有直接关系的。这起码说明,对于体重我们仍然有30%-60%的“控制权”。

打个简单的比方,基因让人体在低运动量的时候降低新陈代谢当量,从而减少能量消耗。如果我们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这个基因标记就不会导致肥胖。面对基因,人类并非毫无胜算。

马里兰大学的索伦•斯尼特克说:“当我们研究最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阿米什人时,突然就觉得基因没有产生影响。”研究成果将刊登在《内科学文献》(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

信奉旧教的阿米什人通常不开车,居所也不用电。斯尼特克说,这些人分别从事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704名志愿者携带加速度计装置,跟踪记录一周的运动情况。然后,研究人员对比他们的身体质量指数BM I,结果发现运动量少且携带FTO基因的人超重或肥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但是,在积极锻炼的人当中,FTO基因对体重没有影响。也就是说“那些携带肥胖风险FTO基因型的人减肥治疗的反应同样出色。”

三、瘦子摄入的卡路里去哪儿了?

有时候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吃同样的东西,有些人能干吃不胖,而有些人却疯狂长肉?可能很多人都以为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每个人消化吸收食物能力是不同,吃不胖的瘦子大多消化不好。

可是,告诉各位,不论你是胖子还是瘦子,每个人的食物能量的消化吸收率是几乎相差无几的。如果瘦子摄入的卡路里没有变成脂肪组织的话,热量到底去哪儿了呢?

还有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瘦子暴饮之后若能够长胖,是会继续胖下去还是恢复原来的饮食之后会瘦回来呢?BBC还真就这么做了。他们找来了10个“易瘦体质”的志愿者,要求他们每天暴饮暴食,每日摄入5000大卡(是正常人的两三倍)。

四周(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测试结果揭晓,虽然大家都长胖了,但所有人的体重都没有达到超重15%的标准。体重增加最多的是一位名叫Thomas Hanpton的小伙子,增加了大约6.5KG,是原体重的9.5%;另一位名叫Martin Wong,他只增加了4.5KG,是原体重的8%。

在实验结束一个月之后,志愿者们都神奇的瘦回了原来的体重。而且他们并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减肥,或者减少自己的卡路里摄入。这是为什么呢?

与肥胖相关的一些基因影响了我们的新陈代谢,比如FTO基因变异可以抑制新陈代谢。它们原本是非常好的基因,可以让我们在没有体力劳动的时候降低身体的消耗,从而储存下更多的脂肪。只是在人们普遍运动不足的今天,这一类基因就直接促成了人类的肥胖。

为什么瘦子尽管吃得多,体重却增加很少。其中一种解释是,他们可以通过提高基础代谢率来消耗这些热量,从而阻止其转化为脂肪。基础代谢率是机体在非活动状态下,维持正常生存和大脑存活的最低热量。

专家认为,这是因为有些人天生便与众不同。他们吃得多,反而代谢率会大大提高。即使吃得再多,都会被身体快速代谢,从而便不会有脂肪囤积。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浪费粮食?其实不存在吃得多的瘦子。瘦子摄入热量一般不会高,只是有些瘦子在吃饭时会给人一种胃口比较好的印象而已。

但是,即使是瘦子,也不要得意的太早,因为脂肪细胞还是会生长的,不过当它们生长到一个极点的时候,便会停止生长。坏消息就是,一旦脂肪细胞增多了,他们就会永远留在那里。相当难去除。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增肥容易,减肥难”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79690.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夫妻称呼的变化「夫妻之间称呼的演变」 下一篇:鲍蕾夫妻,鲍蕾谈男闺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