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你被新人们坑了多少份子钱」
这个“五一”,被疫情阻断的欢乐似乎一下子就喷薄而出,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都晒出了亲友举办婚礼的照片,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
(我为一对新人画的喜字)
结婚随份子,这在我们中国,历来是自古相承的公序良俗。青梅无猜,婚嫁逢时,参加婚宴的宾客,献上美好祝福的同时必不可少也要奉上亲疏相宜、情分对等的礼金。
随礼这件事,从交情、感情、人情来讲,都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因为这种随礼的
“白首齐眉鸳鸯比翼,青阳启瑞桃李同心。”新郎新娘两相交杯之际,当然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见证和祝福。
这个“五一”,被疫情阻断的欢乐似乎一下子就喷薄而出,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都晒出了亲友举办婚礼的照片,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
(我为一对新人画的喜字)
结婚随份子,这在我们中国,历来是自古相承的公序良俗。青梅无猜,婚嫁逢时,参加婚宴的宾客,献上美好祝福的同时必不可少也要奉上亲疏相宜、情分对等的礼金。
随礼这件事,从交情、感情、人情来讲,都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因为这种随礼的基础,肯定是建立在情感的双向奔赴或者礼节之上。也就是说随礼者认为接到喜帖就应当奉上礼金,所以这种前提下的随礼成为了“份所应当”,不可能用“坑”字来形容。
可如果随礼者根本不想掏钱,甚至认为不该随,却被强拉硬拽抛了银子,甚至被花言巧语哄骗后出血,那无疑就是被“坑”了。
五一过后,随着到访者边咨询法律边吐槽“五一”的故事,我总结了以下几种类型,看看大家中招了没有:
一、 领导拍板型
孙姐是一位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每签一单合同,保险公司给她分成。孙姐有自己的专职,保险代理员时间随机,这不影响她的本职工作。但保险公司每周有两次晨会要求业务员必须到公司开会。晨会上的一些内容,都是经理的助理为大家宣布的,所以并不熟识的各业务员却都认识经理助理。孙姐单位的经理助理是一位刚刚上岗半年的小姑娘,除了从晨会上知道小姑娘的姓名外,孙姐每次签单后,由这位助理和她核算提成的数额,所以也算是有接触。这种情况也同样发生在其他业务员身上。
四月份的一个晨会上,会议结束时,这位助理突然宣布自己五一结婚,邀请大家参加婚礼。这时候经理又补上一句说,助理刚到公司不久,工作成绩非常出色,大家一定都要去捧场。这让在场的业务员都非常别扭。论交情,他们算不上真正的同事,因为很多业务员都和孙姐一样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保险业务员只不过挣些外快贴补家用。他们认为这种工作模式下大家其实谈不上同事友谊,这个助理结婚根本就不应该告诉大家,因为他们没有随礼的情感基础。可经理的神补刀又让大家不得不考虑这场婚礼的分量,毕竟大家收入的命脉掌握在经理的手里,他发话了,许多人不敢违抗命令。
现在物价都不便宜,婚宴更是水涨船高,去一趟至少要随500元礼金,孙姐说自己闺女想买300多元的教辅材料还一直因为舍不得而拖延未买,现在却要为不相干的人白扔进去500元,真是难以接受。最终孙姐和五个都不想“多”出钱的业务员一起,每人出了200元,大家编造了各种理由说五一提前安排了事情,就不到场恭贺了,然后由一位老大姐一起把大家的“人头费”奉上,算是既不很得罪领导又不让自己太心疼。
孙姐说,现在200元礼金真觉得拿不出手了,但是这个钱出的又觉得很“坑”,因为经理经常换助理,都是年轻人,以后每到“五一”、“十一”说不定就成了大家的“劫”。
二 、硬套亲情型
张姨来律所是想咨询父母留下的房产如何进行遗产分配。
张姨的父母共有四名子女,分别为张姨三姐妹和一个弟弟。张姨父母五年前都已经去世,留下唯一的住房 一直是弟弟一家住着,他们住的心安理得,丝毫不提遗产分割的事。
在父母刚去世时,张姨的大姐曾经提到过房屋的分割问题,被弟妹堵了回去,当时大家不欢而散。从此逢年过节都是张姨三姐妹聚会。虽然弟弟最小,平时却从来没有看望过姐姐们。弟弟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更没有看望过姑姑、姑父。
半个月前,张姨接到了弟弟的电话,说侄子五一结婚,让她们一家去参加婚礼。天津人讲究礼数,结婚请亲戚参加婚礼,必须由新人或者新人的父母亲自到宾客的家里去送信。弟弟一个电话就解决,张姨有点不高兴。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更让她气愤。本来她认为弟弟一家多年不走动了,她家随1000元份子,新娘敬酒时,她和老伴再各给侄媳妇500元“认亲钱”,一共2000元,也就足对得起这份亲情了。毕竟张姨两口子的退休金加一起也才四千多。
没想到,弟弟再次打来了电话,暗示新娘的舅舅们每家随的份子都不低于五千元,儿子的三个姑姑自然也不能太寒酸。
亲情本就建立在互相往来的基础上,张姨认为自己给侄子随礼,一是因为和弟弟的亲情,二是侄子对自己的尊重。现在弟弟霸占房产,亲情已经抛之不顾,侄子更是多年来没有喊过自己一声姑姑,婚礼之前甚至都没有见过新人一面,弟弟却逼自己拿出好几个月的退休金去给这份早已疏远的亲人的面子埋单,她真的很生气。
生气归生气,毕竟是自己的弟弟。最终,张姨和其他两姐妹商量过后,每家随了3000元礼金,却偷偷把给新娘敬酒的“认亲钱”减为了每人给200元。
饶是如此,想想将来父母遗产的解决可能要靠起诉打官司来完成,张姨说,这份子钱其实就是打水漂了,因为弟弟一家翻脸是迟早的事,所以这个五一真是被“坑”的不浅。
三、 强拉友谊型
李女士靠自主创业发家致富,成为了某食品连锁公司的老板。一次吃完午饭刚出饭店,遇到了旧时邻居王某。李女士和王某相差一岁,俩人自小在胡同中长大,两个女孩那时候经常玩在一起。不同的是,李女士生活在父母亲情中,而王某却十几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王某顶替母亲进了工厂成为了一名工人。如今工厂早就破产,王某也早已失业,靠着卖早点赚取不多的收入度日。
李女士眼里的王某已被岁月蹉跎成了一名老妇,她根本认不出了,而因为保养得当,加上生活自律,李女士面容变化不是很大,所以王某一下子就认出了她。
李女士和王某互相加了微信。因为李女士经常出差非常忙,两人平时几乎没有联系,只是看到对方发的朋友圈互相点赞。王某爱转发心灵鸡汤,李女士的事业每每开疆辟土,或者获得优秀企业家等荣誉也喜欢在朋友圈和亲朋好友分享。
三月初,李女士接到了王某的微信,问她能不能帮自己一个忙。王某说,自己女儿五一结婚,自己父母早亡,父母又都没有亲戚,所以李女士是她唯一的亲人了,李女士现在事业有成,是女企业家,她想让李女士去给她撑撑场子。向来热心、讲义气的李女士听了王某的话非常动容,她甚至取消了劳动节期间要参加的一个展会,一心准备为“发小”撑场子。
“五一”当天,李女士按照地址早早来到了王某家。尽管王某的住房逼仄狭小,但李女士没有丝毫小瞧,她一进门就奉上了大红包。此时王某的女儿正在化妆,王某就没有为她们做介绍。王某的丈夫进来后,李女士给他道喜,本以为按照王某说的,自己是给她“撑场子”的人,王某的丈夫肯定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没想到人家只是礼貌地客气了几句就不再招呼她了,李女士心想王某丈夫可能不善言谈也就没往心里去。
新娘化好妆了,李女士等待着王某向新娘郑重地介绍自己,可王某显然没有想到这一点。曾经有一度自己和新娘单独在屋里,李女士忙着帮王某收拾杂乱的物品,王某看在眼里却没有抢过来让她休息,还是李女士自己解嘲了一句,问王某:“你难道不准备把我介绍给闺女认识吗?”
李女士一直想着王某说的那些可怜话,她没有把自己当成宾客,而把自己当成了王某的娘家人,她力所能及地为王某操持以减轻她的负担:接待宾客,规划时间,盘点物品,半天下来累的满头大汗。
很快,迎亲、到酒店、举办婚礼、喜宴开宴,一些列的流程顺利展开。让李女士堵心的是,在这期间,王某夫妇对李女士视同空气,根本没有像她说的把她当成了娘家的亲人。他们无视李女士的忙前忙后,没有一句客气话。这时候李女士已经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了”,自己不是被当成了娘家人,而是新娘一家实在没有什么人,怕婆家笑话,所以自己是被拉来充数的。
因为她听到新娘的表哥说这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妹夫;新娘的姑姑和叔叔均没有参加婚礼;新娘家的婚宴竟有两桌是空着的……李女士甚至想象,是不是这些空位的主人都是被王某说成“是她唯一的亲人,希望来给她撑场子”的,而人家识破了,没有前来的。
到了新人敬酒环节,新郎新娘却只是来到桌边,向一桌人共同举起了酒杯,而不是分别来到宾客身边为每一名宾客斟满喜酒。李女士正在犹豫攥在手里的认亲红包,是不是还要给出去。因为如果她作为普通宾客,进门的大红包已经足对得起这份相邀了。就在此时,眼尖的王某一下子看到了李女士的红包,她对转身要走的新娘喊了一句,“你还没有和你李姨碰杯呢”,就这样李女士不得不松开了握着红包的手。
最让她难以忘怀的,是婚宴的最后一幕:李女士见自己这一桌人都散的差不多了,也起身告辞,这时新娘正在婆家的酒席上吃饭,王某高声喊自己的女儿“李姨要走,你过来送送”。隔着若干酒席,李女士看到了新娘对自己母亲不耐烦的白眼。她忙说,“新娘太累了,快让孩子好好吃饭吧”,这时候新娘独自过来,冲李女士点了一下头,算是完成了“相送”的礼仪,并没有问她怎么走。
李女士说,按照天津习俗,娘家的宾客甚至婆家的宾客怎么离开酒店是必须提前安排好的。 新人要提前备好车辆准备送宾客回家,或者给宾客打车相送。 另外,新人接了认亲的红包,就要在婚后带着礼物去长辈家回敬。李女士说,从五一参加婚礼至今,已经六天了,王某并没有发过一个微信问候李女士,更别提让自己的女儿女婿上门回敬了。
李女士摇头苦笑:“只能说自己太重视这份和王某的友谊了,也太相信她的话了”,她继续解嘲说,“可能是自己太拿自己当根葱了”。论经济条件,她说自己其实不在乎这区区两千元钱,毕竟花钱买了一个教训。但是失去一份珍贵的友谊,才让她心痛。看来朋友必须共同成长,两个环境里的人注定难以融合到一起了。
以上是我遇到的吐槽五一期间随礼的几个小故事。其实关于随份子的标准,不妨看看《民法典》的规定,其中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什么是公序良俗?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活在诗词里的浪漫,如果新人结婚,宾客没有份子钱,只赠一枝春,那很可能会收到来自新人的绝交信。所以送上一份贺礼,是良俗,但是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这个份子钱该出多少,却要看新人和他们的家人平时会不会做事了。很多人平时不注重付出,做事比较自我,到了“用人”时,自然没有好人缘帮衬。毕竟像李女士那么厚道的人已经不多见了。
所以交情的深浅决定礼金的厚薄这恐怕也是良俗,因为这里面体现了太多的人际交往规则。
您是否认同如上观点?五一期间,您有没有像上面这几位一样,被“坑”了份子钱,欢迎评论区留言,让大家也涨涨见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