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芸身上看古代江南女性的婚后生活你能坚持多久
“三从”出自《礼记》,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出自《周礼》,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从《浮生六记》的相关内容看,陈芸的言行举止与上述要求是基本上相符的,或者说,至少在《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眼里,娇憨率真的陈芸并无逸出礼法之处。
即便如此,她的处境依旧艰难。陈芸的这种情况是个例还是典型,女性在丈夫和公婆面前是否属于绝对的弱势,这些问题我们都值得探讨。传统女性的“四德”在沈复的笔下,陈芸是一个
提到古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可以用“三从四德”来概括。
“三从”出自《礼记》,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出自《周礼》,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从《浮生六记》的相关内容看,陈芸的言行举止与上述要求是基本上相符的,或者说,至少在《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眼里,娇憨率真的陈芸并无逸出礼法之处。
即便如此,她的处境依旧艰难。陈芸的这种情况是个例还是典型,女性在丈夫和公婆面前是否属于绝对的弱势,这些问题我们都值得探讨。
传统女性的“四德”在沈复的笔下,陈芸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女性,沈复甚至戏称她"礼多必诈"。事实上,陈芸严于律己,深刻地践行了当时江南衣冠之家女性所要求的日常德行。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女性日常言行的成文要求,缘起于东汉才女班昭所作的《女诫》,后世成为女性的必读书目和行为准则之一。
唐代宋若昭又撰《女论语》,依照《论语》体例,以问答形式阐述妇德和女性行为规范。
明仁孝文皇后为教育宫中女子,于永乐年间撰《内训》选辑前人女教典训,从伦理上阐释妇德。
明王相母刘氏再撰《女范捷录》,列举历代贞节、孝女、贤妻等案例,示为榜样。
后明人王相汇集这四种女子读物并加以笺注而《女四书》,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思想集中在尚卑柔、轻才学、重孝道、重母仪四个方面。
可以说,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诸种规范要求,《女四书》已经罗列备至,其效果也是是显然的,因为这些规范要求已经成为传统女性内在的自觉要求,甚至是一种人生追求。陈芸所生活的清代也如是。
陈芸的言行举止大体上是符合《女诫》要求的。
沈复与陈芸的婚姻其实属于中表婚,沈复的母亲是陈芸的姑妈。中表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包办婚姻中女性所承受的压力。
在结婚之前,双方可以见面聊天,彼此有一定的熟悉,陈芸与沈复就是如此,而传统婚姻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婚后女性不用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有了亲戚的这一层关系,婚后的生活环境会相对熟悉、容易适应一些。
如常熟女诗人归懋仪就嫁给了她舅舅的儿子,二人婚后相处和睦。尽管陈芸嫁给了姑妈的儿子,但她依旧谨守礼法,行动谨慎,生怕失去公婆的欢心。
一般女性在出嫁之后,都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获得公婆的认可与欢心。
女性出嫁后和出嫁前是不一样的,在夫家不能任性妄为,要谨言慎行,为日后的婚姻生活做一个好的开端。陈芸亦是如此,谨遵妇言和妇德,以至于沈复都嘲笑她“礼多必诈”。
除了谨言慎行,料理家务、从事女红也是这一时空女性伦理道德所提倡的,并且女红在前,诗文在次。
在《浮生六记》中,陈芸是在刺绣之余,才渐通吟咏。其它一些江南女性给自己的作品命名的时候,也都会提及刺绣,如归懋仪的《绣馀续草》、袁棠的《绣馀吟稿》等等。
对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江南家庭来说,女性所从事的刺绣、纺布等劳作是贴补家庭的重要手段,甚至可能成为家庭的主要收入,因此女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有时女红繁重,常常会影响诗文创作,归懋仪的友人段骧抱怨,虽然文墨常被女红中断,但她也无可奈何。
女性从事女红也被视为勤俭节约的标志,在上层社会的家庭,女主人刺绣是为下人树立榜样,而下层贫寒家庭则赖此补贴家用、维持生计。
陈芸未出嫁时,就擅长女红,并且一家三口的生计都依靠的她的刺绣工作来维持。后来夫妻二人被赶出家门后,陈芸也常常刺绣来贴补家用。
尽管二人生活清贫,陈芸也会保证衣服整洁,维持体面。
除了擅长女红之外,陈芸的厨艺也不错,在萧爽楼时期,沈复常邀请宾客行酒令,普通的瓜果鱼虾经过陈芸的烹饪就有很好的味道。
和陈芸一样擅长厨艺的江南女性在当时很常见,名士冒辟疆于明亡后携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双宿水绘园,两情缱绻,冒氏既满足又不无惆怅,所享“清福”就包括董小宛的高超烹调艺术,武进钱孟钿也厨艺了得。
她常常制作糕点给亲友品尝,并著有《长日多暇手制饼饵糕糍之属饷署中亲串辄缀小诗得绝句三十首》诗歌一组,提及炊饼、玫瑰糕等多种小吃,可见其心灵手巧。
谨言慎行、勤俭持家、擅长女红、心灵手巧,上述种种无不体现了陈芸的贤达美德,然而这样的美德并不是陈芸所独有的。
由于清代力推孝治、注重女子的贞烈,所以清代的社会舆论与宗族对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功都作出了严格的要求。
地方官员也运用各种方式对贞烈教化进行推广。上述种种,都使四德深入人心。
陈芸与丈夫关系的考察古代大多数夫妇的结合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灵魂伴侣,二人常常在沧浪亭畔进行唱和,令人十分艳羡。
像沈复、陈芸这样关系和谐又恩爱的夫妻不在少数。
这一时空女性教育盛行,所以有才识的女性众多。不少女性婚后和丈夫互相唱和,琴瑟和鸣。昭文席佩兰是袁枚的女弟子之一,她的丈夫孙原湘是嘉庆年间的进士,夫妻二人才气相敌,常常共案而读。
夫妇二人虽然清贫,也没有子嗣,但是天天在一起吟诗唱和,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张因和黄文曦是夫妻,妻子张因幼读书,习诗礼,知孝义,兼工绘事,丈夫黄文旸雄于文,为里中老宿,屡不第,家贫以馆谷自给,二人常相唱和,或赌记书籍策书典故为乐。
尽管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夫妻之间心意相通,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生活也算美满。在《浮生六记》中,陈芸对沈复说过“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陈芸觉得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对酒吟诗,哪怕布衣饭菜也是快乐的。所以后来夫妻二人被赶出家门迁居萧爽楼时期,经济不富裕,他们依旧常常和朋友一起考对为会,十分快乐。
综上所述,只要夫妻二人志趣相投,精神相通,那么他们的生活一般都会比较美满。由于丈夫对妻子的欣赏,这种“伙伴式”的夫妻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妻子的家庭地位。
袁枚说过:“闺秀能诗者往往嫁无佳偶,有天壤王郎之叹。”夫妻相互唱和,生活和睦的不少,但事实上,深受包办婚姻之苦的女性更多。在夫妻双方没有感情的情况下,女性的境遇就变得十分糟糕。
明末清初吴江显赫家族叶家长女叶纨纨拥有不幸的婚姻,其夫叶绍袁将其许给自己同学袁天启的儿子,他们的结合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赞颂。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在大众眼中门当户对的婚姻,毁了叶纨纨的人生,她的丈夫既没有出息,对她也没有兴趣。
乾隆十一年(1746年),松江才女张宛玉为了不嫁给俗商,隐匿在尼姑庵中。时袁枚任江宁县令,张宛玉的才情与经历获得了袁枚的同情,她最终从不幸的婚姻中逃脱。
像张宛玉这样的女性终究是少数,当时的社会风气十分推崇女性的贞洁,一旦女子许嫁,即使未婚的情况下丈夫去世,终身守节的女性也不在少数。
袁枚的妹妹袁机就是贞名的受害者,她在婚前就听闻未婚夫高氏“有禽兽行”,但她为了贞洁还是嫁了过去,婚后高氏“暴戾佻险”,看见袁机的书卷就生气,于是袁机“自此不作诗”。
即使后来娘家将她从这种水深火热的婚姻中救出来,袁机依旧对高家念念不忘,最终抑郁而死。
妻妾关系作为夫妻关系的延伸,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在《浮生六记》中,陈芸就曾主动为沈复筹谋纳妾,对方是名妓温冷香之女憨园。
关于陈芸主动为沈复纳妾的行为,学术界的看法各不相同。事实上,这也不是陈芸第一次为沈复筹谋纳妾了。
早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有一个来沈复家唱戏的女伶兰官,陈芸认为她端庄可取,但沈复见后认为她美则美矣,终嫌名不称实,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到了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沈复的表妹婿徐秀峰从粤东归来,还带回来一个妾,邀请陈芸前往观看,陈芸看后评价这个妾室美而缺少韵味。
徐秀峰反问她:“然则若郎纳妾,必美而韵者乎?”陈芸给予了肯定的回复,从此开始痴心帮沈复物色美妾,可惜一直资金短缺。
直到陈芸遇到了憨园这样一个美而韵的女子,二人焚香结盟,私下定约,无奈后来憨园被他人夺去。
陈芸的盟妓行为在当时确实是传统礼教所不允的,有人因此认为陈芸是在“向虚伪的道学挑战”,这是一种过分解读。
我们回过头来看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不难发现陈芸的初衷就是想要帮助丈夫寻找一个美而有韵味的妾室,并没有任何反抗礼教的想法。
林语堂认为陈芸的举动和她的性格有关,因为天性爱美和性格天真单纯,所以都没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逾越了礼法。除了对美的追求,陈芸主动为丈夫纳妾亦反映出她的思想深受传统礼教的影响。
像陈芸这样主动为自己丈夫纳妾的女性毕竟还是少数。但是有的女性出于子嗣和身体的压力,也会主动请求丈夫纳妾。
在这种情况下,汪端主动请求丈夫纳妾,并在公婆面前再三言之,最终丈夫将妾室“谅吉迎归”。
在传统社会中,男性三妻四妾是普遍现象,女性如若妒忌则犯了七出之罪,因此大多女性对待自己的丈夫纳妾都是持妥协包容的态度。
丈夫和妾住在凫溪山,龙夫人则是与儿子同住在龙溪,夫妻分居,妻妾之间相安无事。余杭陈尔士与丈夫的妾室程氏相处和谐,陈尔士在给丈夫的家书中常常夸赞程氏“勤于手工”,日日“忙于针线,三女子鞋帽皆出其手”,实在难得。
面对“姨太太及程妾辈皆嘱请安”陈尔士也会在家书中向丈夫传达。
综上所述,假如夫妻双方志趣相投,精神相通,那么女性在家庭中地位会稍高一些;倘若双方受教育水平悬殊较大,没有共同语言,女性则会处在水深火热的境界。
而妻妾关系作为夫妻关系的延伸,从法律上来讲,妻子还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大多数传统社会的女性对丈夫纳妾都是持包容妥协的态度。
#头条创作挑战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