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大肚子原因及治疗,黄颡鱼大肚子病最好治疗法
因为经验不足,田师傅听别人说黄颡鱼大肚子病是因为有细菌,于是买了杀菌药,内服的同时也外泼,但死鱼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控制。又听人说黄颡鱼大肚子病是鱼肚子里有寄生虫,于是加了一些杀虫药,但治疗效果依旧不理想,病情并未得到控制。到7月中旬的时候,田师傅的鱼塘依旧每天得捞200多条死鱼。
后来,田师傅遇到了正好在当地
浙江湖州的田师傅,从16年开始承包了70多亩的鱼塘养殖黄颡鱼。18年6月下旬的时候,田师傅的黄颡鱼忽然出现了很多肚子又大又鼓的鱼,接着就开始发生大量死亡,每天要清理70多斤的死鱼。
因为经验不足,田师傅听别人说黄颡鱼大肚子病是因为有细菌,于是买了杀菌药,内服的同时也外泼,但死鱼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控制。又听人说黄颡鱼大肚子病是鱼肚子里有寄生虫,于是加了一些杀虫药,但治疗效果依旧不理想,病情并未得到控制。到7月中旬的时候,田师傅的鱼塘依旧每天得捞200多条死鱼。
后来,田师傅遇到了正好在当地服务的行走于水产养殖一线十多年的张老师。张老师仔细查看了这些大肚子的死鱼,判断黄颡鱼除了感染车轮虫外,肝脏也发生了严重的肝胆综合征导致了坏死,两种问题导致细菌的继发感染引起黄颡鱼腹腔积水后,才出现大肚子死亡的情况。
张老师认为,对于黄颡鱼大肚子病的治疗,应从抗菌、保肝、驱虫、环境多方面综合治疗,按照内服为主、外用为辅的原则制定方案:先减少至少一半的喂料量,每天拌料内服胆汁酸保肝护胆和修复肝胆损伤,添加抗菌药物氟苯尼考杀菌消炎,同时内服安全无刺激的桉树精油驱除车轮虫,并且要改善底质、调节水质以尽量消除其他外在的病原。张老师特别提到,车轮虫不能乱用药,乱用杀虫药,刺激性大,会造成黄颡鱼脱粘、死亡量加大。
田师傅照张老师的方案治疗了一个星期之后,塘里的死鱼从每天的200多条减到了100多条,继续用了一个星期之后,鱼一点也不死了,也没有了大肚子的鱼,解剖之后鱼的肝脏色泽红润有弹性、肠道充盈韧性好。
当下的黄颡鱼养殖模式,一味地追求快、张、多,过量的投喂和过度密集的生存环境非常容易导致鱼群出现诸如肠胃炎、肝胆综合症等疾病。当鱼群发生疾病时,治疗需要耗费时间、药物、人工和金钱,增加了养殖消耗和成本,还会降低产量、延长养殖周期。如果我们在养殖的开始,就有足够的预防为主的观念,在日常养殖生产中,将鱼群的健康保护工作到位,减少疾病的发生,那就可以减低成本、减少损失、提张产量、增加收入。
根据张老师多年的经验总结:在黄颡鱼养殖中,平时加强管理和防控,多注重改底和水质调节可以减少有害菌和寄生虫的滋生和繁殖;拌料内服胆汁酸保肝护胆可以预防黄颡鱼肝胆疾病的发生;定期内服桉树精油可以有效预防和驱除车轮虫、指环虫等多种寄生虫;综合采取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黄颡鱼大肚子病的发病率。
文章来源山东龙昌动保官方网站。
大家知道黄颡鱼养殖常见病害以及它的防治技术吗?
一、做好鱼种消毒工作对经过运输和规格筛选操作的黄颡鱼鱼种,实施消毒是避免感染致病性细菌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建议在放养黄颡鱼鱼种前,对养殖池塘进行彻底清塘、消毒;经过运输的黄颡鱼鱼种在放养到养殖水体之前也对鱼种进行彻底消毒;此外在养殖池塘中拉过网以后,对养殖池水进行消毒,也是预防黄颡鱼体表溃疡发生的有效措施。优碘具有杀菌力强、稳定性强、刺激性小的特点;效力不受水质硬度、pH值、温度、有机物的影响,在多地的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投喂高品质饲料有营养学者曾经说过“饵料乃万病之源”。如果养殖鱼类摄食的饲料质量太差,不能满足不同生长阶段黄颡鱼的营养需求的,养殖黄颡鱼的免疫系统就会收到抑制而导致抗病力也就会下降。因此,选择营养全面、质量可靠的,也是确保黄颡鱼少发病的重要条件。此外,在饲料中添加合法的饲料添加剂,也能增强黄颡鱼的抗病和抗应激能力。新一代小肽营养液“斯大灵”能诱食促生长、保肝护胆和提升肠道免疫,目前,“斯大灵”已在江浙多地的加州鲈、南美白对虾、甲鱼养殖中得到成功应用。
三、保持水质“肥活嫩爽”黄颡鱼是无鳞鱼,对水体环境要求严格,因而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调控水质,保持水体适当透明度和充足溶解氧,保证水体处于肥、活、嫩、爽状态。除了要勤开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量外,通过泼洒一些合规合法的微生物制剂、水质改良剂等将养殖水体中的理化因子稳定下来也能较好的避免水体环境的剧烈变化对鱼体本身的刺激。“优激灵”能络合毒素/余氯/杀虫剂残留、增强抗应激能力、稳定藻相,早已成为不少养殖户调控水质和培育苗种的重要工具。
黄颡鱼暴发性死鱼事件来袭!养殖户应当这样做...
养殖黄颡鱼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有什么预防鱼病的办法?
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黄颡鱼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故混养时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要适时加注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如保持微流水则更佳。
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尾~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夜间投饵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黄颡鱼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黄颡鱼的表现与原因分析病鱼主要为3-5厘米规格,发病时头顶部溃烂,红肿,穿孔,鳃充血,鳍条基部充血,离群独游或较长时间头朝上、尾朝下垂直悬于水中,且来回转动。该病是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寄生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病。
发病原因多为:放密度大,幼鱼粪便和排泄物增多,水质较差,鱼类长期处于半缺氧状态,加之活动空间减少,活动力减弱,使得寄生虫、细菌等病原更易感染寄生。 水质污染,水体pH值偏低,鱼感染机率增大。轻防重治,缺乏防病意识,每月没有按时检查,预防鱼病,调节水体,改善水质,遇到天气骤变,鱼体摄食后,极易暴发鱼病,大量死亡。饲料蛋白质含量较低,使得饲料系数增加,鱼体生长较慢,残饵、排泄物较多,造成了水体的二次污染,诱发了寄生虫、细菌等的感染。
黄颡鱼病的预防和措施(1)预防方法:
①鱼苗入池前必须用高锰酸钾、硫酸铜和高聚碘等药物交替消毒。
②水源必须经沉淀、过滤、消毒、曝气处理后再流入鱼池。
③池塘消毒: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④降低放养密度,同时定期换水 。
⑤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改善水质,提高pH值,按时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止水质恶化。
⑥提高饲料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浪费。建议使用专用黄颡鱼饲料。
⑦定期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福尔马林、车轮净等杀灭寄生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水体消毒,防止细菌病毒病等的发生。
(2)应对措施:
①第一天用生石灰25克/立方米调节水质,提高pH值;
②第二天上午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 0.7克/立方米,下午用高聚碘150毫升/亩·米,全池泼洒二天。第四天彻底换水后用车轮净(按说明剂量)全池泼洒。
③内服药,5-7天为一疗程,用药为四环素+恩诺沙星+维生素C(用量均按说明剂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