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出嫁妈妈泼水,女儿出嫁父亲哭的场面
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姐姐结婚早,姐姐结婚的时候,我还在上中学,记得结婚前一天,一个和妈妈关系特别好的婶子就说:“到那天,都谁来啊?”
当时听的云里雾里的,两个人继续,妈妈说:“你来呗?其他人不叫了。”
后来才知道两个人合计的是姐姐出嫁这一天,谁来陪着妈妈一起“哭”,这是女儿出嫁前的一个仪式,这个仪式还要被录下来。
现在有人取消了这个仪式,有的家庭还继续保持
#家长百问百答#
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姐姐结婚早,姐姐结婚的时候,我还在上中学,记得结婚前一天,一个和妈妈关系特别好的婶子就说:“到那天,都谁来啊?”
当时听的云里雾里的,两个人继续,妈妈说:“你来呗?其他人不叫了。”
后来才知道两个人合计的是姐姐出嫁这一天,谁来陪着妈妈一起“哭”,这是女儿出嫁前的一个仪式,这个仪式还要被录下来。
现在有人取消了这个仪式,有的家庭还继续保持这个仪式。
传统中,之所以有这个仪式,因为女儿出嫁以后,就不自由了,就不能自由回到娘家来了,女儿就是别人家的人了。这一天妈妈和一些长辈必须要好好哭一哭,这是一个仪式。
女儿出嫁当天,父亲泼水
女儿出嫁这一天,母亲多少有点感性,情绪激动落泪也正常,不过随着观念的发展,想必真正能哭出来的家长会越来越少,因为女儿结婚以后,还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随时都能回家。
相对比出嫁当前上演“哭戏”,女儿出嫁,父亲要泼两桶水,后者才是更过分。
这是部分地区的一种习俗,女儿出嫁,寓意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女儿就是别人家的人了。
在这样的习俗的支撑下,人们肯定更愿意与养儿子,因为儿子始终是自己家的人,养育女儿,就是给别人养育的。
所以这样的习俗真的有必要取消。
这样的习俗只能是让当地人更重男轻女。
“高彩礼”就是重男轻女的结果
“高彩礼”通常和“重男轻女”同时出现,一个地区如果彩礼很高,不用调查就能判断,这个地区一定重男轻女。
前几天跟妈妈聊天,聊到了这个问题,才知道我的老家彩礼已经达到了20万,就是娶二婚带着孩子的女人,彩礼都要拿出20万,除此之外还要有五金一钻,还要有各种红包。结一次婚,不算房子车子,不算宴席,光是彩礼、首饰和红包,就得准备至少30万。
过去二十几年,我的家乡就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人们以生儿子为荣耀,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儿子,就被称为“绝户”。
近些年好多了,有一些只有女儿的家庭,用自己现实的幸福生活打脸那些生几个儿子的家庭,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为拉平男孩和女孩的家庭地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正是因为过去重男轻女,女孩子数量越来越少,彩礼才会越来越高。
降低彩礼的方法,就是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把重男轻女的风俗都取消,传输“男孩女孩都一样”的观念,当女孩和男孩的数量相当以后,彩礼自然会下降。
我记得我们读初中的时候,适婚的女孩子很多,那个时候大人常说的一句话是:女孩子不值钱,女孩子多,娶媳妇便宜。
才十几年间,就彻底发生了变化,女孩子数量少,适婚男青年数量骤增,导致彩礼骤增。
只要一个地区适婚男性和女性的比例相差悬殊,男性数量远远高于女性数量,彩礼就不可能降下来。
男孩女孩都一样
原来我们说“男孩女孩都一样”的时候,总有人会站出来说:“行了,不就是没有儿子,就觉得一样吗?有了儿子,你就不觉得了!”
好在人们的观念一点点变好,现实打醒了很多人,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男孩女孩并没有不同,关键还是在于教育和引导。
姑姑家里条件不好,只有一套房子,儿子结婚以后,两口子没地方住了,就去郊区安装了一个活动房子,相关部门不让安装,她就在自己身上泼上汽油去闹:要么让我搭个房子住,要么我就不活了,后来相关部门妥协了。
总得给人留条活路,听了这件事以后,觉得很难过,这还是从小被娇生惯养长大的姑姑吗?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每天打牌,现在快60岁了,住上了四面漏风的活动房,每天出去好远上班。
跟她相比,我的爸爸反而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老爹生病了,妈妈继续上班,女儿就包了医药费、包了陪床,很多人都很羡慕,他们说:有儿子干什么,你给他房子、车子,给他几十万娶媳妇,他把你赶出家门,你生病了,都没人来照顾你。
可是我们小的时候,爸爸没少被人催再要一个儿子,没有儿子可不行。
像爸爸这样的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其实女儿也挺好的。
相信未来也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到养育女儿也挺好的,不一定非得生儿子,关键还是要教育好孩子,引导好孩子。
结语:当人们的观念彻底发生了改变以后,真正认为儿子女儿都一样,真正做到“生什么爱什么”,女孩子的数量和男孩子的数量持平以后,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比如说高彩礼自然就消失了。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我们的孩子,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培育,都能带给我们极大的温暖的幸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