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走轿何为站酒带你了解庄河地区的婚礼民俗
庄河地区婚礼习俗,兴盛于明清及民国期间。那时,一般家庭结婚都是倾其所有来操办,办得热闹、红火、喜庆,并且有许多古老的、传统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早先的庄河及周边地区的婚礼习俗,一直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仍有一些习俗还保留着。那么,庄河地区的婚配礼俗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呢?
这要先从庄河地区居民的来源说起。庄河地区坐落于辽东半岛东南端,依山濒海,气候温和湿润,资源丰富,适合于农牧鱼等各业,许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据庄河县志
转自:《天南地北庄河人》微信平台
庄河地区婚礼习俗文 /沈兆福
庄河地区婚礼习俗,兴盛于明清及民国期间。那时,一般家庭结婚都是倾其所有来操办,办得热闹、红火、喜庆,并且有许多古老的、传统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早先的庄河及周边地区的婚礼习俗,一直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仍有一些习俗还保留着。那么,庄河地区的婚配礼俗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呢?
这要先从庄河地区居民的来源说起。庄河地区坐落于辽东半岛东南端,依山濒海,气候温和湿润,资源丰富,适合于农牧鱼等各业,许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据庄河县志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民众为避战祸,纷纷渡海来此,从事农业生产。唐太宗东征时,其海路大军曾在县境沿海唐浦(唐儿府,今大郑镇南)桃花浦(花园口,今明阳镇南)登陆,以后关内流民,多循此径而至。明代,中原地区部分居民为避兵燹灾荒或经商,来此地定居日多,使人口猛增。清初顺治年间,关内直鲁地区,水旱灾难迭现,流民携家带小,从海路闯关东来到庄河。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战争时,庄河处于今天的丹东、岫岩、大连三角之间,战祸较少,战区部分人民为躲战乱迁于庄河境内。
有了居民必然有婚配,婚配之中的婚礼又是整个婚姻中的关键环节。庄河地区的婚礼习俗,是历朝历代迁入的居民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有汉族和满族两大部分,下面所要说的是汉族部分。从唐朝、明朝、清朝直到民国,古老的传统的婚礼在庄河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又不断地改进,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现在,这种约定俗成已经被新的形式替代了,但在新的形式中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的部分,如:女方下轿(车)脚踏金砖等。古老的传统的充满着神秘又有无限趣味的婚礼,仍然使人难以忘怀。
经过采访调查整理,笔者发现庄河地区婚礼民俗,沿海一带和北部山区有所不同,东部和西部又有所不同,但总的方面是大同小异。
(一)下柬
早些年,庄河地区男女婚配的形式,主要由媒人介绍。媒人有三种,一种是带有专业性质,专以为男女婚姻介绍为手段,赚取钱财;第二种是受男方或女方家委托,临时做媒人;第三种是主动上男方家或女方家做临时媒人。不论是哪一种媒人介绍,男女双方家长认为两家可以“噶亲”(方言),媒人就要了双方男孩和女孩的年龄、属相、生辰八字,再经算命先生推算,如果双方年龄相当,属相又对,生辰八字合适不犯克,这个婚事就可以定下了。
男女双方的年龄、属相和生辰八字都对,媒人便把双方年龄、属相、生辰八字等写在一张红纸上,实际上就是婚约,是男女双方家长都同意了的。再让男方家买四尺红布和两支红花,还有数量若干的钱,再加上那张红纸婚约,一共四样,装在一个小木匣里,亲自送到女方家里,女方家接受了,这就叫“下柬”。从此,两家便成为亲家了,家长可以走动来往了。等两家孩子长大,或者已经到了结婚年龄,媒人再到两家串通,议定结婚事宜。
后来,庄河地区的男女对象,如果双方都同意了,订下了婚事,已经不“下柬”了,改成了“看家”。看家是男方家选一个好日子,让未来的媳妇,还有媳妇的爹妈、哥嫂、姐妹、姑姑、姨姨等,一起来到男方家。男方家免不了准备盛宴招待,并且共同商议彩礼及结婚等一些具体事情。特别是男方家要给未来的媳妇八千八百八十八元钱,表示发发发,或者九千九百九十九元,表示长长久久,也有给一万零一元的,意为万里挑一。
(二)过礼
男方家要将媳妇(娶媳妇),首先要请先生择日子。先生按新郎的生辰八字选择了具体的结婚时间,男方家再通过媒人把这个时间传达给女方家。女方家便做嫁女的嫁妆,同时同媒人、男方家一起商议,需要男方家提供什么彩礼及数量等。过去,男方家境一般的,提供给女方的彩礼是两床被褥面、几套衣服料及若干钱等。男方家境较好的,彩礼是四床或六床、八床被褥面,十来套衣料及更多的钱。
男方家彩礼准备好了后,通过媒人,选个日期送到女方家。这个日期一般都在结婚前半年以上。送彩礼这天,叫“过礼”
(三)结婚
结婚是隆重的、喜庆的,更是繁杂的,在整个过程中,众多的规矩和习俗,让人数不胜数,具有厚重的民族气息和浓郁的知识性、趣味性及娱乐性。下面一一介绍。
走轿结婚一般是两天时间。结婚的头一天叫走轿,第二天叫正日,即将媳妇的好日子。走轿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有以下几项内容:1、先请好一个本屯有威望的人当执事(帮忙头),执事安排众多的帮忙人去租赁轿架、轿衣和餐具等,还要去借桌凳及其它用具。同时,在院内搭锅灶,厨师开始蒸炸。这些都是为明天正日做准备。2、雇用的吹手班子来到了,在搭好的吹手棚内开始吹奏,全天吹奏无数次。吹手班子一般4——6人,即两个吹唢呐的,一个打钹的,一个打鼓的,一个打锣的,一个打小鼓的。3、新郎在执事陪同下,到本屯或住在附近屯子里的本家、姥爷、舅舅家去跪拜。每到一家,便在这家正屋的桌子上已经点燃了一炉香前,执事放好手中的红毡,新郎便跪在红毡上对着香炉三叩首。4、晚饭后,吹手班子便开始演奏。有时,男方家境好的,要雇用两帮吹手班子,这两帮吹手班子便进行“对棚”,即今天的对抗赛。吹手们用尽了各种技巧,展示自己的势力,企图压倒对方,也是扬名的机会。这个晚上很热闹,会吸引本屯及外屯的大人小孩来观看。这也是增添喜庆的一种手段。
走轿的第二种情况是这样的:一般来说,新郎家和新娘家相距都比较近,正日那天早晨,新郎家去迎亲,中午时都可以赶回来。但有的新郎家距新娘家二十多里以上的远距离,要是正日那天去迎亲,中午就赶不回来了,这就需要在走轿这天下午,新郎家的迎亲队伍提前去新娘家,住一宿,第二天即正日早晨把新娘娶回家。
也有的新娘家要脸面,和新郎家相距并不远,甚至才三、五里,也会主动提出让新郎家迎亲队伍在走轿那天过去,好好款待一番,赚个好名声。
正日
1、正日即结婚那天。有关的规矩和习俗一个接一个。
这天一大早,早已借好了的四辆马车(或牛车)已赶来。四辆车中,有两辆车按上了轿架,再蒙上轿衣。轿衣的四个表面有麒麟、龙、花等图案,上面四个角和中间的突出部分,都是花团锦簇。拉新郎的轿蒙的是蓝色或绿色轿衣,拉新娘的轿蒙的是大红色轿衣。另两个车,一辆是为吹手班子准备的,一辆车上的四个角扎上四面彩旗。这四辆车是准备去迎娶新娘的。出发前,先找一个七、八岁健壮的小男孩,抱上新娘轿里坐一会儿,这叫“压轿”,表示新娘以后能生个男孩。新郎头戴礼帽。身穿长袍马褂,胸前戴着红布做的大红花,或披着大红彩带,在执事的引导下上了轿车。又有四个十来岁的小男孩,称为小将女客(方言),坐上了有四面彩旗的那辆车。最后,一位丈夫健壮、儿女齐全的妇人,称为女将女客,相当于现在的伴娘,坐进了新娘的轿车,接着车辆便按次序出发了,第一辆为吹手班子,第二辆为四面彩旗车,第三辆为新郎车,第四辆为新娘车。四辆大车在唢呐的鼓乐声中,一路上浩浩荡荡向新娘家进发。
到了新娘家后,新娘的哥哥等人,把新郎从轿里请出来,到一间屋里的炕上坐下,茶点水果招待。新娘的嫂子或其他妇人,把女将女客从新娘轿里请下来,来到新娘的屋子里。
2、早在出嫁头2——3天,新娘便找了嫂子或亲戚、邻居女人,用线把自己脸上的汗毛绞掉,并修整眉毛,这叫“开脸”,相当现在的婚前整容。
出嫁这天一大早,新娘就开始梳妆打扮,脸上扑香粉、扑红脸蛋,头上戴一支鲜艳的红花。全身上下里面穿的是红夹衣红裤,外面套上红棉袄红棉裤(春夏秋冬四季都必须这样穿),再在红棉袄外的肚脐部位,用红布带捆上一面铜镜。铜镜是从轿架轿衣那一起租来的。铜镜的年代是古老的,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说明这婚俗也是从古代传下来的。据说,古老的铜镜有避邪的作用,可以保护新娘一路平安。还有,脚上穿红袜子和绣着红牡丹的红鞋。上轿前,新娘的哥哥或堂哥哥,把一块四方形的红布蒙在新娘头上,这叫“蒙脸红”,再把她抱上新娘的轿车里,新郎家的女将女客则坐在新娘轿车的门口。女将女客有好几个任务,一是起伴娘作用;二是新娘上车后,帮她把蒙脸红摘下,到了新郎家下轿前再给蒙上;三是如果新娘需要方便,是不能停车下轿的,只能在车上由女将女客帮助解决;四是走在路上碰见屯中路边有山神庙,要用身体遮挡住,不能让新娘看见,等等。
3、新娘被抱上了轿车,新郎家接亲的队伍便出发了。四辆车的顺序同来的时候一样,但后边又多了新娘家送亲的车,娘家送亲的人叫“开香”。紧跟在新娘轿车后面车上,坐的是新娘请的四位未婚的女伴娘;第二车坐的是新娘的妈妈和哥哥嫂子等最亲的人,但新娘的爹爹和妹妹是不能去的,据传说,爹和妹妹去了,主娘家受穷;第三辆车坐的是新娘的姑姑、姨姨;第四辆车坐的是其他亲属、邻居等。随后的几辆车有拉行李的,有拉其他陪嫁的,末尾的那辆车拉红木柜或红木箱子。还有两个挑担的人,挑的是新娘的洗漱用具、梳妆盒以及柜顶上摆设的茶壶、茶缸、茶盘等。到了新郎家,新郎家里要给两个挑担的一定数量的赏钱。
走在路上还有一点是不能忘的,就是如果对面来了出殡的,结婚车队必须停下让路,新郎必须下轿对着棺材磕头祭拜。有的新娘在女将女客的指引下,也下轿对着棺材磕头祭拜。如果对面来了也是结婚的,双方新郎互相拱手相拜。
4、迎亲的队伍终于回来了。在新郎家的大门口,新娘的轿车停下,卸下拉车的牲口,把车辕子放下,这时新郎从轿车里下来,来到新娘的桥车前等候。新娘在女将女客的扶持下,慢慢地从轿车里向外挪动身子,先把双脚伸出来。过去女人都缠脚,脚缠得越小越美,先伸出双脚,就是让人欣赏。下了轿,双脚要落在用金箔纸包着的砖上,这叫“脚踏金砖”。然后,新郎家的平辈、儿女齐全的妇人,上前一左一右扶着新娘,这叫“搀媳妇”。接着,执事的引导新郎慢慢地踏着红毡(或用红布、炕席代替)向屋里走去,新娘由两位妇人搀着跟在后边。其中,在红毡上要放上马鞍子,新郎新娘要迈过去,夫妻俩以后会平平安安;还要放上一盆火,新郎新娘要迈过去,家里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到了屋门前,新郎的哥哥要把新娘头上的蒙脸红摘下来,扔到房顶上,扔得高,旁边的人会说新媳妇会晚生孩子;扔得低,旁边的人会说新媳妇能早生孩子。
在走进屋里前,有的地区在门外放一张高桌,高桌上摆有蜡台、香炉和三盅酒,执事的先烧上一炷香,再拿酒盅,高声喊: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每喊一声,倒上一盅酒,新郎新娘磕一个头,磕了三个头再起来,这叫“拜天地”。接着,又对坐在旁边的新郎的爹娘三鞠躬,这叫“拜高堂”。有的地区是室内正屋挂上了宗谱,摆上了供品和蜡台、香炉。缕缕香烟,新郎新娘在执事的喊声下,向祖先跪下磕三个响头,再起来进入洞房。
还有一个说道,新娘跟着新郎进入屋里时,如果左脚先踏进去,能先生儿子,右脚先踏进去,会先生闺女。
5、在新娘未入洞房前,先让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在炕上坐一会儿或者打一个滚,表示新娘能生个男孩,这叫“压炕”。压炕后再不准任何人上炕了。新娘入了洞房上了炕,先脱下身上外边红棉袄棉裤,再把早已放在窗台上的用红线捆的两棵葱、两条鱼及一碗米饭、一双红筷子拿起来,吃一口鱼,咬一口葱,再扒进嘴里一口米饭,接着掀开炕席,把口中的食物吐在下面,这样做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富裕。然后新娘要坐在褥子上,褥子底下放一把斧头,这叫“坐福”。先做新郎的褥子,坐一会儿,新郎的姐姐或妹妹等人,要把褥子换下来,换上新娘自己的褥子,如果总坐新郎的褥子,以后,新郎会受到新娘的欺负。
新娘的妈妈、嫂子、姐姐以及四个女伴娘,同新娘坐在一起,并在一桌吃午饭。
从新娘下轿开始,吹唢呐的要换上吹双簧管和笙,乐曲叫“得胜令”或“句句双”。
接着便是午宴开始。午宴一般是四个凉菜八个热菜,或八个凉菜八个热菜,主食是红小豆大米干饭。
宴席期间,新郎在执事的引导下,走向宾客中间,在双簧管和笙的欢快乐曲中,拱手或鞠躬拜谢(类似今天的敬酒),感谢众位亲友和邻居的帮忙。新娘在炕上妈妈的身边,桌上的凉菜、热菜和干饭,每种菜和饭只能吃一口,便放下筷子,等天快黑了后再吃四大碗。
午宴结束了,新娘家来“开香”的亲人们要往回走了,走前,新娘的弟弟要给姐姐洞房的门上钉上钉子挂上窗帘,新郎家要给挂门帘的赏钱。新郎的妈要给亲家母带回去一大包午宴时便留下的凉菜热菜及干饭,这样做主两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还有,新娘家其他人可以把酒桌上的酒及饮料带走。
6、到了天快黑了,宾客们都走了,新郎和新娘在自家和本家的弟弟妹妹或新郎的好伙伴的陪同下,要吃“四大碗”。四大碗主要有鱼、肉、四喜丸子、全家福,还有一些小盘、小碗盛的其它美食。吃的时候可以同新郎新娘相闹,比如要新郎新娘喝交杯酒,互相喂饭,新郎的弟弟往嫂子嘴里塞大丸子和小丸子,塞大丸子时边塞边说:“你吃个大油丸,养个大胖孩!”塞小丸子时说:“你吃个小油枣,养个大胖小!”等等,直闹到天黑睡觉前。
晚上睡觉前,新郎的嫂子或姐姐妹妹,要给新郎新娘放好褥子被。放褥子时,新娘褥子不能压上新郎的褥子,否则新郎要怕老婆。边放嘴里边念叨:褥边对褥边,养个儿子能当官;被头対被头,日子红火有奔头。等等。
由新郎的嫂子或姐姐妹妹领着新娘上完厕所后,新娘来到正屋,拿起嫂子等人递来的扫帚,从外往里扫地,她一边扫,嫂子等人一边念叨:一扫金,二扫银,三扫骡马成了群。扫完地便可同新郎上炕睡觉了。
站酒
婚后的第一天早晨,新娘必须早早起来做饭,并给公公婆婆端洗脸水,再给两位老人弄早点——打鸡蛋水。正日起的第三天,新郎要陪同新娘回娘家。新娘回到娘家后,爹妈见到女儿笑容满面,说明女儿对婆家挺满意,如果见到女儿满脸不高兴,说明女儿不满意这桩婚姻,爹妈就要做女儿的思想工作。婆婆要给儿媳带礼物:用红线捆的两棵葱、两条鱼、两个红高粱穗和一把粉条,还有一定数量的钱,用红包袱包在一起。这些礼物的意思是两家从此日子红火、长久、连年有余。这叫“站酒”。
新郎在岳父母家住一宿,第二天便需往回走,早晨吃的饭必须是饺子。丈母娘给女婿往回带的礼物,同样是红线捆的两棵葱、两条鱼、两个红高粱穗和一把粉条。只是,这四样礼物必须同那边带过来四样礼物一起,同带来的钱,须再加上同等数量的钱,全包在红包袱里,都返回新郎家。
还有一样礼物是,煮好的饺子,新娘的妈用笊篱捞上满满一笊篱包起来,让女儿带回婆家去。新郎新娘回到家后,新郎的妈便数饺子,如果是双数,儿媳头一胎便能生个男孩,如果是单数,便能生女孩。
至此,整个婚礼即完全结束了,夫妻二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综上所述,庄河地区的婚礼民俗,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在各种细节中,有的至今仍在流传,有的内容相同但名称改了,说明了婚礼习俗表达了群众的意愿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1966年以前,部分村庄还保留原有形式和内容,后来,社会变革和进步,很多原有的形式和内容已经消失了,只存在于少数老年人的记忆中,成为甜蜜的回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