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人生大事不能只留在看电影的时候吗「准备人生大事不能只留在看电影的时候」
这部讲述殡葬这个小众也比较让人“吓人”行业的电影,没想到获得全国观众的高度认可,获得了高票房、高口碑、高好评的成绩,主演朱一龙也凭借这部作品,成功地从一个流量艺人转型为实力艺人,把许多靠着流量作品走红的8090后艺人甩在身后。
在东亚电影电视剧题材中,死亡有关的议题有日本电影《入殓师》,韩国电视剧《我是遗物管理师》,现在加上这部国产的《人生大事》,可谓把中日韩三国面对“人生大事”的视角全部补全,也补上中国人拍高质量“
盘点2022年的国内电影,朱一龙饰演的《人生大事》一定是不能错过的。
这部讲述殡葬这个小众也比较让人“吓人”行业的电影,没想到获得全国观众的高度认可,获得了高票房、高口碑、高好评的成绩,主演朱一龙也凭借这部作品,成功地从一个流量艺人转型为实力艺人,把许多靠着流量作品走红的8090后艺人甩在身后。
在东亚电影电视剧题材中,死亡有关的议题有日本电影《入殓师》,韩国电视剧《我是遗物管理师》,现在加上这部国产的《人生大事》,可谓把中日韩三国面对“人生大事”的视角全部补全,也补上中国人拍高质量“死亡”题材作品的空白。这三部作品的受众非常多,谈的却是非常让人“吓人”的话题:死亡。
这让我想到,其实被这个主题触动的人,是很多的,很多人其实都需要安抚与死亡有关的焦虑。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传统,也因为本身的忌讳,我们对这个话题,往往避而不谈。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会触及大家不愿意触及的领域,进而打动大家的心房。
但是,问题是,走出电影之后呢?是不是,我们又把头埋进去,自顾自地过好接下去的生活就可以了呢?显然,如果止步于此,那这些影视作品对我们的叩问,也就止步于荧幕了,这是令人遗憾的。
事实上,既然是“人生大事”,既然我们都承认,这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还是应该更早地做好准备,这对我们自己,对活着的人,都是好事。那么,该怎么准备“人生大事”呢?
由于我们长期对这个话题避而不谈,中国人对“人生大事”的准备工作,已经从古代文化比较注重各种礼节的阶段,退化到只有到最后的床前,才开始做准备的阶段。甚至,有些人由于离开的比较意外和匆忙,都没有太多机会去做最后阶段的“收尾”。所以,当我拿到湛庐文化出版的《人生除此无大事》,我是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喜的。
一、一本“告别清单”
这本书,可以看作一本“告别清单”,就是讲该如何准备“人生大事”的.
从如何提前做计划,准备有关法律事务,到如何去应对疾病的病痛,再到如果病重住院,如何让自己在住院阶段过得更“安宁”,再到临近“大事”,该如何度过,最后是离开之后,如何进行安排。
可以说,是一部手把手地讲述死亡的书。
二、两个直面死亡的人的真情报告这本书,也可以看作两个直面死亡的作家的真情之作。作者之一,B.J.米勒,在读大学的时候,发生意外,双腿截肢,可以说在死亡边缘走了一遭,靠着家人和坚强的意志,活到了今天。
“康复”之后,他继续大学的学业,进而成为了医学博士,安宁疗护专家。所以,这本书既有他自己对死亡的思考,又有他作为临终关怀专家的见闻,也难怪能够如此平静、详实地讲述死亡了。
另一位合作者,肖莎娜·伯杰,其父亲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她艰难地陪伴了父亲走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作为知名的杂志撰稿人,她用自己的文笔,配合自己的经历,帮助米勒完成了这部作品。就像电影《人生大事》,是导演根据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改编而成一样,一部作品能够和当事人自己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往往会比较好看(读),因为这里是有真实感情的,而且能够感受到当事人的诚意。
这本书中的有些内容,我想不是两个人亲自经历过,只是作为专家身份,是绝对写不出来的,也无法打动读者。
道理其实都差不多,但是感情会差很多,而感情是能够通过文字(画面)传递出来的:
我就被这本书能够平静但充满情感地讲述这个令人“吓人”的话题所感动,所以,虽然是有点“吓人”的主题,但是我依然还是很能读下去,能够感知到作者在写这些文字时候的情感流露。
三、三类专业人士的案头书这本书,也是许多专业人士的案头书。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普通读者的,也是写给专业读者的,包括从事临终关怀、社工、心理咨询师等与“人生大事”有关的行业。
虽然是专业人士,应该是懂得一些的,但是真的懂得的内容并不多,这是我作为专业人士之一的强烈读后感。比如,过去我们都知道,为临终人士安排的治疗是“姑息治疗”,其实这是一个旧概念了,现在称之为“缓和治疗”。而“临终关怀”,也已经不是太合适的翻译了,目前改为“安宁疗护”。这本书的推荐者里,有很多这个领域的专家:如清华长庚医院的专家,这里可以说是全中国一流的“安宁疗护”的所在地。
如陆晓娅老师,她是知名的教育工作者,曾经和曾奇峰老师合作精神分析课程,听说她曾拜访全世界各地的“墓地”,并写就了一本书,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位,大概也是唯一一位全球旅行只要的目的地是“墓地”的人,她对“人生大事”的看法自然很独到。这些专家都在背书这本书,更让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犹如捧着一本关于死亡和告别的“圣经”。
每个人的一生,不会有任何一个人不会离开。
宫崎骏说,人生就是一辆开往终点站的列车,有人上车,有人下站。
当然,我们自己也终将下站。
我们需要做的是,怎么更好地做好道别,与自己道别,与他人道别,与这个世界道别。人生大事,无论如何准备,都不为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