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生命的逝去同样值得感恩
这部豆瓣开分7.5的电影,让很多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殡葬题材看似小众,实则大众,是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感受过的事情。正视何为死亡,才真正地正视了生活。电影比起聚焦殡葬业,更多是在讲述关于亲情的故事。
有笑有泪
值得一看
人称“三哥”的莫三妹(朱一龙 饰)刑满出狱,没有正式工作,帮家里做殡葬生意。他对这个饱受歧视、人人避讳的行当并没有认同感,只想把店面从父亲手里继承下来。可父亲注重手
《人生大事》票房逆跌,首周末破2.5亿。这还是自春节档以来,国内院线第一次展现出活力。
这部豆瓣开分7.5的电影,让很多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殡葬题材看似小众,实则大众,是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感受过的事情。正视何为死亡,才真正地正视了生活。电影比起聚焦殡葬业,更多是在讲述关于亲情的故事。
有笑有泪
值得一看
人称“三哥”的莫三妹(朱一龙 饰)刑满出狱,没有正式工作,帮家里做殡葬生意。他对这个饱受歧视、人人避讳的行当并没有认同感,只想把店面从父亲手里继承下来。可父亲注重手艺传承,和他矛盾频发,女友也嫌他不成熟,和别人出轨。三哥的生活一团乱麻,整日浑浑噩噩。
在一次处理丧事时,他遇到刚刚失去外婆的小女孩小文(杨恩又 饰)。小文不懂什么是死亡,以为三哥把外婆藏了起来,追到了三哥店里。这个小女孩无父无母,舅舅家不愿收留,除了三哥家里,她无处可去。
在打打闹闹中,小文和三哥从陌生人慢慢变成亲人,生活没有目标的三哥,在承担父亲责任的过程中慢慢得到了治愈和救赎,也感受到了殡葬师这个职业的珍贵之处。
电影的节奏在前半段较为缓慢,注重描绘生活细节,让人对底层小人物的生活感同身受。后半段节奏加快,转折一重接着一重,小文亲妈的意外出现、三哥父亲的离世等情节,都在为情节的冲击性加码,泪点堆叠。
电影在整体观感上,是逐渐变得紧凑的,有笑有泪,不会有无聊、泄气的感觉。虽然也有影评人表示电影“匠气过重”,很多矛盾都是为了出现而出现的,不过这样一部主打亲情的商业片能够不滥用情怀,而是兼具情感内核和可看性,已经完全能让观众值回票价了。
电影本来定档在清明假期,后来经历了撤档。现在看来,清明档的确更适合这部电影,能把对亲人的追忆、对亲情的思考发挥到最大值。
孩童视角带来更多思考
电影用一个新生命小文,探讨如何面对旧生命逝去的命题。对成年人来说,送别老人时,大家面对的是一地鸡毛——影片中的小文舅舅面对母亲离世,只有一天时间,匆匆把葬礼弄完,没空好好和母亲告别。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殡葬要么是杂事、琐事,要么是一桩生意,人们忙着过自己的生活,没空沉浸在悲伤和不舍当中。
而面对一个新的生命,人们会受到灵魂的拷问。小文作为一个孩童,行为逻辑和大人不同,她不知何为死亡,不懂规矩,不懂社会分为三六九等。外婆逝去时,只有她,一个学龄前儿童,可以如此郑重地对待一个老人的离世,也不吝惜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实,整部影片,都可以看作一次对小文的“死亡教育”。为了找到“被藏起来”的外婆,小文拿着红缨枪大闹别人的葬礼,之后才知道死亡意味着永远的离别;她给三哥的客户画棺材,之后看着他人哭泣的样子,才意识到离别后的思念有多么沉重——这种思念在她自己身上,也在别人身上,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事情。
小文的视角给我们很多思考。我们都曾是孩童,有着与小文类似的思维方式,但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冲击,我们会忘记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视角,逐渐被社会灌输的规则所取代。她与周围大人产生的矛盾,看似是观念冲突,实则是影片对观众发出的提问——
你看似明白死亡的含义,但你真正理解吗?如果面对亲人离世,你会自由地表达伤痛吗?身边人的善或恶,你真的好好甄别、合理对待了吗?
只有孩子会用情感决定自己心里的价值排序,会用一视同仁的态度看待身边的所有人。就像电影中的台词,名与利都是过眼云烟,身边的人才是重要的。三哥或许看上去并不是个体面的大人,但他愿意承担抚养小文的责任。
小文的信任和依赖,让三哥体会到了生活积极的一面,也让他对殡葬行业产生了改观,选择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孩子的视角有一种天真的力量,能让人发现自己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
从小文身上,我们能体会出,这部电影比起探讨死亡,更多的是一部探讨人应该如何活着的电影——她学会了如何和逝去的外婆告别,也迎接新的亲情,珍惜并且守护它。人生除了死亡,没有真正的大事,但有了值得珍惜的人陪在身边,每一件小事都会显得弥足珍贵。
“死亡”不一定是负面的
或许,只有对活着的人来说,死亡才是一件值得伤心的事。
影片最特别的场景,莫过于三哥送给父亲的一场“烟花葬”。传统的葬礼有很多教条,而三哥的父亲,这位为他人葬礼操劳一生的殡葬师,却在遗嘱中选择把自己的骨灰装在奶粉盒子里,并要求儿子不要依循传统。于是,三哥把爸爸的骨灰放在烟花里,让他在夜空里盛放。
这既暗合了片中大人们告诉小文的“死后的人会化作星星,殡葬师是种星星的人”,也为观众提供了对死亡的另一视角。人生是干干净净地来,死自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带走,化作一场烟花,难道不比雇一群陌生人假哭,来得更加尊重生命吗?
三哥在影片前半段是一个攻击性十足的市井刺儿头,后半段在责任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当中,才逐渐变得沉稳踏实。朱一龙把这个角色诠释得很有信服力。
他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因此片中的方言能做到完全不出戏。而口音只是最基础的部分,我们在这部影片中,完全看不到朱一龙在以往作品中温文尔雅的形象,他用很多细节让三哥的形象更加完整,包括微驼的背和总是含着下巴、带点攻击性地仰视他人的姿态。这既能表现出三哥受教育程度不高,也能带出他一直过得比较动荡事实,这样的人,身上总有一些警惕和急躁。
影片末段,三哥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在与女儿的融洽相处中,眼神变得平和了很多。其实这种转变,在他告别父亲时最为明显——他没有犹豫太久,就理解了父亲的遗言,给了他一场他想要的葬礼。这无形中说明,他成了一个被父亲认可的儿子。
这样的送别,实际上是温暖的。其实影片开头,小文的外婆在一次午睡中离世,一个老人平静地完成了生命历程,也是值得亲人去庆幸和感恩的。在一系列波折后,小文找到了新的亲人,同样可以看作是外婆对她的祝福。
逝去的人已经长眠,活着的人用平和感恩的态度面对死亡,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解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