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拍摄如何防抖,什么相机防抖最稳
为什么需要防抖 首先是因为人
从最初的30万像素,到200万像素,到800万像素再到1200万像素,现在甚至出现了1亿像素,手机的传感器像素数量一直在增长。可以说手机摄像头的发展就是伴随着像素数量增长的过程,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但也能一定程度上反应着手机相机发展的趋势。更高像素和更多摄像头组成的拍照矩阵的出现,确实让手机的拍照性能得到飞跃的发展,但在这些进步的同时,有一项技术的加入也在改善着手机的影像表现,尤其是对于喜欢创作视频的小伙伴来说更是十分有用,它就是今天的主角——手机防抖技术。
为什么需要防抖
首先是因为人体手臂会不自觉的抖动,这个无法解决,除非你的快门速度足够快比你抖动的频率还要高,这样才能够通过超高的快门速度弥补手部抖动位移产生的画面重影,模糊不清。但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照片拍摄都需要用到如此高的快门速度,而且更高的快门速度对于传感器来说也有技术限制,无法无限制的提升速度。如果说静态照片拍摄可以通过提升快门速度来一定程度的弥补手抖产生的位移,那么视频拍摄呢,手臂的抖动会对最终拍出来的视频带来较大的影响,那些看上去晕乎乎晃来晃去的视频就是没做好防抖。
所以简单总结一下为什么需要防抖吧,静态的照片拍出来更清晰,动态的视频拍摄不会那种晃来晃去的感觉,看完上面这个简单的介绍是不是发现其实手机的防抖还是比较有必要的。
来具体讲讲手机的防抖上面说的这么复杂其实目前主要的手机防抖都可以归类为两种,分别是电子防抖EIS和光学防抖OIS。
OIS(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是通过陀螺仪来获得姿态变化,工作流程是通过陀螺仪获取当前手机轨迹的数据,配合算法的运算之后得出当前的手机位移变化信息,然后通过OIS模组的马达推动传感器模块往手机移动的相反方向移动,实现光学防抖的效果。
EIS(Electronics Image Stabilization)也就是电子防抖,开启之后手机传感器会设定好一定的区域用于防抖,平时不参与成像,首先是同样借助手机的陀螺仪获取数据,然后根据手机的位移数据调整传感器成像区域的位置,只有位于取景框中心的画面才是有效内容,边缘部分的画面则被自动"剪裁",这样就能够通过成像区域的移动实现画面的防抖。不过由于传感器部分不参与成像需要裁减,因此打开电子防抖之后,画面会出现放大的效果。
虽然看上去使用马达结构完成光学防抖能够实现更为稳定的效果,在相机上确实如此,但受限于手机的机身尺寸和机身内部空间,留给光学防抖模组冗余的空间并不大,就是无法完全通过光学模块移动来弥补手机产生的位移,所以目前手机的防抖方向主要是通过两者之间的配合完成,比如说华为的AIS和OPPO的Ultra Steady技术。当然实际需要的并不如我们上述介绍的这么简单,这背后需要涉及到算法和不同的技术方案,不同厂商也有他们自身针对防抖算法的技术专利,但大致通过的步骤和实现的原理的都是类似的,只是最终呈现的效果以及防抖可以覆盖的场景有所不同而已。
追求稳定的尝试仍在继续从以前单纯的可以实现拍照,到采用更高像素更大面积的传感器,通过加入多个摄像头满足在不损伤画质的情况下,类似光学变焦的功能,还有今天介绍的防抖技术的加入,让手机可以实现长时间曝光照片的稳定,实现手持拍摄运动镜头的可能,但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后,就无法避免不谈到手机防抖技术未来的发展,先来说说还有哪些防抖方法。
斯坦尼康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影等影视作品拍摄的防抖设备,它主要由三个个部分,操作者的辅助背心和平衡组件,以及把两者连接起来的弹性弹簧合金减震臂,摄像机、电池以及存储的设备安装在平衡组件上,这样可以通过拥有弹簧合金的减震臂消除设备的振动,实现稳定并解决了一般云台设备负重限制的问题。
那说到云台,相比于斯坦尼康,它更多用于比较轻度和非专业的拍摄当中,由于体积小,携带轻便,被很多视频创作者在拍摄时选用,主要通过三个马达稳定装置,实现三轴的稳定。既然斯坦尼康由于体积问题放进手机完全不现实,那么云台呢?其实已经有一家手机厂商在做尝试了。
vivo在最近举行了一场媒体沟通会,简单的介绍了即将在X50系列上搭载的"微云台"技术,和我们常见的手机相机云台一样,内部通过限位机构,双滚珠悬架,镜头,马达等配件,在目前光学防抖可以实现的平移基础上,实现X轴转动和Y轴转动两种方式,而且据介绍可以实现的防抖角度达到了正负3°,虽然不及传统的云台,但对于目前的手机光学防抖模组的效果来说已经是一个效果十分显著的提升。当然最终的成品效果还要等产品的发布才知道,不过这个"微云台"的设计给未来手机影像防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有了越来越好的防抖技术效果,方便了我们普通大众,也方便了喜欢拍摄视频记录自己日常的vlogger博主们。从此,看到好吃的食物、优美的风景再也不需要扛着大炮或者防抖装置才能拍出绝美画面了。
文章评论